陳赫
「昭蘇萬物春風裡,更有筍尖出土忙。」綿綿的春風帶著溫暖,吹動著楊柳,柔柔的陽光帶著和煦,照耀著大地,因為有了這些美好的事物,萬物開始努力的生長。而每逢此時,小竹筍們也紛紛破土而出,一年中屬於春筍的好時光,已經悄然來臨。
筍是竹的嫩芽,外表看起來毛茸茸,水靈靈的,卻有著極強勁的生命力。尤其在一場春雨過後,那些竹林裡一片青翠欲滴,春風拂動,竹波起伏蕩漾,仿佛在彈奏著一曲歡快的歌謠。春筍就在這時候悄悄地拱開泥土,探出嫩黃的腦袋,一天,兩天,如同芝麻開花節節拔高。
中國人食筍的歷史非常久遠,據記載:詩經時代,竹筍便成為了食物:「加豆之實,筍菹魚酯」、「其籟伊何,惟筍及蒲」等詩句就是證明。至商朝時,竹筍躍然為人們餐桌上的食品。而在晉朝戴凱所著的《竹譜》一書中,曾介紹過70多個竹子品種,及不同竹筍的風味,可見竹筍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力,已經源遠流長。
談及竹筍的「雅」,怕是會讓它作為美食的角色都暗淡下來。松、竹、梅被稱作歲寒三友,竹子則是清高的象徵。中國素有竹文化歷史,竹筍是竹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由於它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與口味,自古就被人推崇,也留下了不少璀璨名篇。
大文豪蘇東坡既是竹筍的忠實粉絲,也是吃筍的絕對專家。當年他因烏台詩案貶放黃州,開始了流放生涯。初到黃州時他一見到竹筍,便已經寵辱皆忘,脫口而出:「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後來更是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後人接著他的話又說出:「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由此可見筍對於蘇東坡這個美食老饕,肯定是頓頓不可缺少的。
說起的吃法竹筍,自然是與豬肉搭檔,堪稱絕佳。在自古就被當作「菜中珍品」。它味恬淡而清鮮,氣美醇而蘊藉,清脆鮮嫩,加上豬肉的融合,真真是地上少有的口感。
閱讀清初文學家李漁的《閒情偶寄》時,我記得在飲饌部中,有一篇專門描寫竹筍的章節。筍的美味以及最佳的做法,他用了短短八個字概括:「素宜白水,葷用肥豬。」李漁認為竹筍要是素吃,最佳的做法是白水煮筍,若要配肉,應該是肥豬肉最佳。
竹筍是食物中「鮮」味的代表食品之一,春筍炒肉也是簡單而鮮嫩的代表菜,其做法並不繁雜:先剝好春筍,再將豬肉切成肉片,放入碗內加入少許澱粉、料酒和生抽醃制一下。春筍需要焯水去除其澀味,炒至肉片變色後加入提前準備的各種輔料,後將筍片下鍋大火翻炒一會,再加少許熱水,蓋上鍋蓋,中火煮2分鐘,一道香噴噴的春筍炒肉便可上桌了。吃一口春筍炒肉,那鮮嫩清香會讓人覺得整個春天的氣息,都在口中久久蕩漾
「嘗鮮無不道春筍」,立春後採挖的筍,以其筍體肥大、潔白如玉、肉質鮮嫩、美味爽口被譽為「菜王」。烹調時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是人們喜歡的佳餚。在這個最明媚的季節裡,也許只有邂逅上沾染著春日靈氣的竹筍,品嘗著它悠長而曼妙的滋味,才是打開春天的最佳方式。也只有這樣,才能完美的詮釋出「春筍如嫣滋味長,不負一年好春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