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莊
跨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2012),去了一趟歐洲,比利時布魯塞爾著名的巴斯登畫廊(J. Bastien Art Galerie)主人金絲巴斯登(Jeane Bastien),邀請我參加在其畫廊舉行的「今日中國當代藝術聯展」,這家曾經代理趙無極畫作23年的畫廊主人,在這個七人聯展的開幕式主持我的新作三個漢字《井山田》系列第一次發佈會。
《蒹葭》誕生了一首新歌《待那蘆花泛白時》
隔年,我在浙江臨海靈湖毗鄰,一個別墅區成立藝術工作室,創作巨幅彩墨畫,同時也開展我的觀念水墨大型戶外,和室內行為裝置藝術的籌備策劃工作。浙江臨海是個文化古城,靈湖就在景區中央。這個淡水湖畔有著多個大大小小的蘆葦蕩。到了深秋,幾乎每個清晨,我都會繞著靈湖慢走一圈,觀賞蘆花泛白迷人景致。偶爾,一陣風吹過,葦杆隨風搖曳,釋放令人著迷的姿彩和韻律。
這個時候,腦袋瓜子裡裝得滿滿的,都是《詩經》裡《蒹葭》的故事,而且不時朗朗上口,哼著古詩《蒹葭》。當然,也會想起美女「蒹葭」。看那風中飄逸白色花絮,散落蘆葦蕩上空,令人在迷糊視線裡,產生錯覺,仿佛看到「蒹葭」朦朧身影,如同仙女下凡。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景底下,那一瞬間,我突然找到感覺,一股衝勁隨之而來,寫一首關於「蒹葭」的歌詞。由本人作曲兼主唱。這首歌曲,經過六個多月反復推敲,最終才完成。之後,這首歌曲又是一部藝術電影的主題曲。記得在錄音棚準備錄音之前,我還特別提醒監製團隊,在電影裡邊唱歌那個人,是劇中人物,不是歌手,因此,必須緊跟著電影畫面的情緒氛圍去把歌唱得恰到好處。即使是在錄音棚正式錄音最後那一刻鐘,感覺不妥,我還是要求修改,之後才能做出詞曲的最後鎖定。歌曲定名《待那蘆花泛白時》。
《待那蘆花泛白時》歌曲內容
在哪偏遠山區,挨家挨戶探尋那《蒹葭》一絲絲痕跡,日落借宿百年古鎮,黎明一陣寒風熄滅油燈。猛然驚醒,沖出大門,向母親河飛奔,母親啊母親!
這一生,不遠千里,我來到黃河流域,傾聽亙古呼呼,呼呼《蒹葭》,追溯《蒹葭》身影,追溯伊人芬芳,追溯那在水一方美景。
這一切,都是為了追溯。哪怕是人生,沒相逢幾個秋,我依然堅持,我依然執著,我依然期待,待那蘆花泛白時,待那蘆花泛白時,待那蘆花泛白時。
《待那蘆花泛白時》,這首歌曲是在寫一個藝術家打從青少年,壯年、都在追溯他夢寐以求,心目中的女神「蒹葭」,一直到快要步入晚年,藝術家仍然無法達成心願。因此,就趁著體力還行,單槍匹馬,千里迢迢,跑到「蒹葭」誕生地——黃河流域,包括涇渭分明和壺口地區,去探尋有關「蒹葭」的一絲絲痕跡。這首歌曲在創作階段,就已經決定詞曲創作和主唱同屬一人,也就是我本人。即使是在編曲過程,我也積極參與,要求融入中國,東洋和西洋色彩濃厚的樂器,以便能夠充分體現出,那是一首國際人士也都能接受的美通(美聲通俗)歌曲。
以第一人稱一問一答寫歌詞
這首歌詞,是以第一人稱來寫。一般來說,情歌大部分都是以第一人稱去寫歌詞,才比較容易產生共鳴,感動人。而且在創作過程當中,刻意把屬於問號的歌詞句子放在前面,然後,再把一個屬於句號的歌詞句子放在後面。這種一問一答的歌詞創作處理方式,可以捕捉聽歌者的注意力。因為聽歌者總想要知道,一個問號歌詞的句子出現之後,接下來的那個句號歌詞是什麼內容?
另一方面,以第一人稱寫出來的歌詞,歌手在演唱的時候,也可以憑藉個人豐富的人生閱歷,情緒記憶和音樂修養,在充分理解消化了歌詞的內容之後,即可全情投入去詮釋一首歌曲裡邊,細膩入微的情感世界。從而令人聽歌之後,立馬心弦觸動,產生共鳴。
《待那蘆花泛白時》是一首具有深度內涵的歌曲。文句表達舒暢精簡,字裡行間隱含著細膩複雜的內心情感。其中包括惆悵,無奈、委屈、傷感、遺憾、失落、思念、憤慨、淒涼、孤寂、堅持、執著,渴望和期待等。第一段歌曲是主歌,那是一個孤單身影,拖著身心疲憊瞞跚的步伐,在黃河流域一個偏遠山區裡邊的一個百年古鎮行走。這一段歌曲節奏十分緩慢,完全是自由拍(心拍),如同唱歌劇那樣,歌者輕聲細語,有氣無力,萬般無奈地訴說:「日落借宿百年古鎮,黎明一陣寒風熄滅油……「。這是何等淒涼啊!第二段歌曲是第一副歌,那是萬般思緒湧上心頭!感慨萬千啊!。一早,來到了黃河流域,歌曲音調向高位置走,節奏也漸漸加強,清晰明朗。到了第三段歌曲的第二副歌,歌手一開口立即跨八度發聲。「這一切,……」。這個發聲是根據我本人音域量身定制,而且也符合歌曲在高位置,把埋在心底下積壓已久的情感,高亢一聲釋放出來。接下來,那是轉下低弱訴說:「哪怕是人生,沒相逢幾個秋……」。這兩句歌詞道出,即使是這一生剩下時光不多。但是,「我依然堅持,我依然執著,我依然期待……」。這段歌詞跟《詩經》,裡邊的《蒹葭》所傳遞,永無止境的追溯精神是一樣的,我依然期待……。
永遠追溯不到目標才是最高境界(最美)
歌詞寫到「期待」,「期待」什麼呢?這首歌期待能看到的,也只不過是每逢深秋,當蘆花泛白的時候,飄逸在風中的花絮,散落在蘆葦蕩上空,令人在迷糊的視線裡,產生錯覺,仿佛看到了「蒹葭」朦朧身影,如同仙女下凡。這個「蒹葭」的 朦朧身影,也就是那個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幻影。這也就是那個一直都在追溯,但又追溯不到的那位,男主人翁心目中最完美的女神「蒹葭」。
既然追溯不到,那為什麼還還要這麼執著,堅持永無止境的去追溯呢?這個答案就在這裡,那也就是《待那蘆花泛白時》這首歌曲,正在傳遞一個重要的資訊和觀念,那就是,那些永遠追溯不到的目標,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最高境界(最美)。
也許,正因如此,在「蒹葭」故事裡邊的男主人翁,寧可一個人孤獨大半輩子,也不想去找另外一個伴侶一起生活,反而是一直都在堅持永無止境的追溯他夢寐以求的「蒹葭」。當然,在現實生活當中,這種完全失去理性的追溯行為,畢竟少數,不可能普遍存在。不過,話可說回來如果是把追溯」蒹葭,歌頌永無止境的去追溯美好的愛情生活,改變成永無止境的去追溯最高境界的藝術創作,那應該是正確。因為不論是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那些有創意和上進心的藝術家,相信都會認為一直追溯不到的那個目標,才是最高的境界(最美)。
因此,《待那蘆花泛白時》這首歌裡邊歌頌那種堅持不懈,執著和期待,永無止境的追溯精神,在藝術創作來說,那是值得鼓勵,表揚和讚賞。當然,在影片中有一句旁白:「藝術創作與追求蒹葭,都是我的第一生命。一生的執念與宿命」。由此可見,在這部藝術影片當中,編導特別想要傳遞的愛情觀念,始終還是跟《詩經》裡邊的《蒹葭》一樣,那也就是,我依然堅持不懈,把持著永無止境的追溯精神。
藝術電影《待那蘆花泛白時》誕生了
上文寫的是關於憑藉《蒹葭》誕生了一首新的歌曲《待那蘆花泛白時》。下文談的是一部同名的藝術電影也誕生了。
一部劇本的創作,首先要有一個故事。而藝術電影《待那蘆花泛白時》的誕生呢?那是先有主題歌曲,接著再把主題歌曲的內容注入更多跟藝術有關材料,拓展成一部藝術電影劇本。歌曲《待那蘆花泛白時》的詞句畫面感染力很強,例如:「這一生,我來到黃河流域,傾聽亙古呼喚,呼喚蒹葭,追溯蒹葭身影,追溯那伊人芬芳,追溯那在水一方美景」,歌詞優美,感人。在這個基礎上,依據歌曲內容發展成一部電影,因為歌詞是我寫的,劇本創作也是我本人、出品人、製片、導演和男主角以及主題詞曲創作兼主唱,以及後期製作導演也都是我一個人包辦,而我的真實身份,本來就是跨界藝術家,再往前多跨一部,去拍一部電影,應該也不成問題。現在看來,這部藝術電影的誕生過程個案,正好足以見證我是如何成為一名藝術工作者從文學(現代詩歌)跨界藝術領域包括電影製作的實踐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