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蘭
「來!大家看這邊!三、二 、一,笑∣∣」喀嚓!
一張全家福擺在客廳上,「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的大紅門,牆壁掛著「測量學校」畢業證書,記憶中的父親漂泊來台自強不息……。
福爾摩沙,台灣是第二個家
父親劉國銀,出生於江蘇淮安,在家鄉讀了幾個月私塾,一路通過國小、國中同等學歷,祖德庇蔭,十五歲在貴人幫助下填寫報名資格,成功考上警察學校警員總隊的初試和複試。
成長歷程深受父母親的影響!父親常提起將江蘇巷弄大江南北的故事,其中特別提到道仁奶奶一生樂善好施,經常助人米糧,遇到貧苦喪家有急難,捐棺下葬更是義不容辭,父親經常隨著奶奶到廟裡燒香祈福。
生命中奇蹟的轉折點是一次因緣際會,報考警察學校時的考題(管、教、養、衛),學長無意命中親自指導複習,過目不忘的父親,在考試當日順利發揮幸運考取,他認為這一切都是祖上「有德庇蔭」的奇蹟,人在做天在看,行功立德、福慧雙修、及時行善廣植福田,福報才會來,年幼的我心中深刻地記下。
生命中的這一場考試,成了改變父親生命的起點,台灣也成為他的第二個家。
生命的迴響一九四九
上海大遷徙,改變的起點
一九四九年,最動盪的時代,年紀輕輕就和家人離別了!當時的父親才滿十五歲,人海漂泊中報考警察學校警員總隊,一路隨著軍團前進,最後在江蘇省崑山市集合,預計從上海外灘集體坐船渡海。
父親突然想起家中尚有老父老母,一離開上海不知何時可再重逢,因此轉身回頭便往反方向走去。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人高馬大的隊長現身從船上欄杆一躍而下,一把伸手將父親抱住,等到回過神來,大船已經離岸。
當父親再次回頭含著淚水,很多人都來不及上船而掉落海中,唏噓之中,不免發出深深的嘆息!父親回憶說:「當年就是那一抱,改寫了我的人生和命運。」迷迷糊糊中,還聽得見炸彈此起彼落的聲響,記憶中的思鄉情翻湧而上,分不清臉上是汗水,還是淚水,突然摸摸胸膛上的乾糧散落,發現自己還活著,茫茫中哭累了,便沉沉睡去。
這艘大船在海上載浮載沉,淚水濕透了衣衫,不知道過了幾天、幾個禮拜,還是幾個月……。
當船在另一頭靠岸後,大夥心裡明白,從此再也沒有回頭路,一群十五、十六 歲的少年一起激動抱頭痛哭,隊長在隊伍前喊道:「現在起,你們都是大人了!」像是下達軍令一般,大夥收起思鄉傷感的情緒,慢慢擦乾淚水。
來到台灣後,所有的顛沛流離重新歸零,來不及和親人告別,只好收起行囊,振作精神,互道安慰:「今後就咱們弟兄大家患難與共。」
一甲子牽手夫妻相依相伴,
感謝父母親教會我的事
年幼時,聽著父親談起那段遷徙往事、江蘇老家巷弄的故事,一路來到台灣後,曾在八七水災(一九五九年)英勇救人的事蹟……。
他也藉此勉勵我們,遇到困難要勇敢迎向挑戰,並且學習解決方式,家父教育的方法是注重做人處事的態度和鼓勵找方法,這也是影響我在工作和家庭上學會自主性。
來台後的父親,通過大專聯考,自測量學校地形測量學系畢業,先在武陵中學、省立中壢中學任教,後來在內壢租房,「姻緣天注定」與來自台中母親郭素卿相識結婚,成家立業後轉職在豐原國中任教數學,再到中洲工專擔任註冊組長。父親先是抽到學校宿舍建造分配權利,前後遷移到大鵬國小旁、復華新村旁大德巷。
父母的親情與愛這份寶藏帶領著我,出外遊子,每每父親在豐原火車站不論陰晴雨天等待著我的背影。母親身兼多職,除了洗衣、煮飯、在家做電子代工之外,還到附近電子廠輪值日夜班,以貼補家用。我在這份親情的價值中感悟到生命中∣∣愛的可貴。
父親教會我的事:言教、身教,從小做起
「食不言。」每每到了用餐時間,大家在飯桌上端正坐好,等待父親發出一句:「吃飯!」此時,每個人都專心吃飯,吃飯注重禮節,手端碗,筷子手勢要正確,最重要的是不能邊吃飯、邊講話。
父親沒有專門拜師學藝,卻自學一手好家鄉菜,凡是家鄉的獅子頭、水餃、韭黃鱔魚,在在都是拿手好菜。每到暑假,父親也都會手把手教會我們「江蘇菜」,從洗菜、切菜到炒菜,洗碗也絕不馬虎,至少得三遍。
父親只讀過幾個月的私塾,所以對待我們的教育特別嚴格,兒時記憶,總是要求我們端坐在飯桌上吃飯,嘴裡還不准發出響聲。
「寢不語。」睡覺也不能多講話,就是這樣一個嚴慈自律的人,在生活細節中以言教、身教,教我們注重禮節、謹守規律的風範。他說:「為人處事的態度,會影響一輩子!」教育要從小扎根。
「老梅越老越精神,不畏苦、不怕難!」這是父親的精神,展現出刻苦來台,冒險不畏艱難的堅毅精神。
當我再次收整老照片,回想起父親來台七十五年,一甲子夫妻牽手情,相依相伴,父母含辛茹苦、省吃儉用把我們四個孩子扶養長大並培育成人,如今的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些什麼?
(摘自《良醫藥師本舖》,博思智庫提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