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玫瑰列車行駛中

柯漣漪 1. 在恍惚中,睜開惺忪的眼睛,我訝異竟然坐在豪華的列車座位。 我回神過來,仔細一看,我坐的是B車十二號。 車內的擺設精美絕倫,座位前面的花瓶還擺著插滿嬌豔欲滴的玫瑰花,耳朵還可以聽到車廂播放柔美的少女祈禱。 車內的乘客稀稀疏疏,我的前面坐著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太太,只聽到她不住的咳嗽,似乎呼吸有點喘不過氣來。我的後方坐著一位十歲左右的小女孩,原本應該薔薇般的紅色臉龐卻臉色蒼白如白紙,小女孩閉著眼睛,不知道是睡著還是在想什麼? 這時一位戴著扁形帽,穿著綠色制服的年輕小姐走過來。 我叫住了她,問道:「我為什麼坐上這班列車?」 「慢著,我先查你的身分再說。」 年輕小姐說她是列車服務員,代號玫瑰X。 玫瑰X拿出智慧手機連結電腦,滑了一陣子笑吟吟的告訴我,「沒錯,你是睡夢中被抬進商務列車,你二十多歲時的筆名是施海霧,對嗎?」 「啊!」我嚇了一跳,「這個你也知道?」 「當然知道,你一生經歷過的事,檔案資料都有。」玫瑰X望著我,抿著嘴說:「你為什麼不再採用這種筆名?」 其實這是有內幕的,當年以施海霧寫了一篇〈初次〉的文章投稿某家文藝雜誌,想不到卻引起小小的漣漪。 先是一位文壇大老寫信給我,說這一篇小說寫得非常好,勉勵我繼續努力。 隔年該雜誌的小說獎,〈初次〉雖然沒得獎,但列為佳作候選作品。 〈初次〉寫的是一位種田的年輕人到海邊旅社,將童貞奉獻給歡笑女郎的故事。 小說寫的是子虛烏有的傳說,但我很害怕別人誤會作者就是當事者,所以不敢再將寫好的小說稿投稿該家文藝雜誌。 當時報章雜誌百家齊放,只要肯寫都會找到發表的園地,還有稿費入帳。當時一窮二白,為了糊口,最大的原因還是不投沒稿費的報章雜誌,而那家雜誌也是不付稿酬的名單之中。   2. 玫瑰X顯然對我的履歷很有興趣,再度問我,「你在一生之中,幾乎有五十多年都在寫文章,不過知名度不高,連列為C級作家都沒有,你會後悔嗎?」 「後悔?」我搖搖頭。 記得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是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出版時我高興得跳起來,想到唐代詩人孟郊《登科後》的詩句:「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我以為要揚名立萬了,想不到連引起文壇的一些水波都沒有。 之後我又繼續在綠色田畝耕耘播種,也屢有收穫的喜悅,但仍然不受文壇重視。 這幾年我想開了,文壇的能人異士太多了,他們的才華和著作豐碩不是我所能望其項背的,所以不得不甘於接受命運的安排。 「施海霧先生,你的職業生涯只是國小老師退休,依照資歷,你至少應該是主任或校長退休,這是什麼原因?」玫瑰X拍拍我的肩膀,「你可以告訴我嗎?」 「我有自己的想法。」我微笑的告訴玫瑰X小姐。 每一個人的人生規劃不同,我的同學有高昂的鬥志,認為鯉魚跳龍門的方法就是當主任或校長,或是當教育局長,他們幾乎都圓夢了。 不過同學之中也有漏網之魚,僅有兩位是當老師退休,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當校長和主任有忙不完的公務,還得撥冗參加老師和家長的婚喪喜慶,可以說像陀螺轉個不停,幾乎沒有私人時間。 我打的算盤是:當老師的主管津貼,每個月雖然比校長、主任少個幾千塊,但下班後可以回到家裡和家人共處快樂的時光。 家庭的美滿幸福比什麼都重要。這也就是我甘願當沒沒無聞的老師幹到退休的原因。   3. 「對了,我為什麼坐上這班列車的商務艙。」我覺得很疑惑。 「你得了COVID-19,呼吸困難,是中度病患,才坐商務艙。至於重度病患就坐頭等餐。至於那些坐經濟艙的患者症狀輕微,站站隨時可以下車。」玫瑰X細心的解釋著。 「我的身體這麼好,長期運動,再說我打了三劑默德納,得到COVID-19染疫後應該是輕微的。」我叫道,「這怎麼可能?」 「算了吧,你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玫瑰X低頭沉思了一下,再度回答我,「二零一三年你得了重病,理應壽終正寢,不過你逃過一劫。」 「這種紀錄也有?」我懷疑重重。 「有哇,生死簿都記得明明白白。」 玫瑰X耐心地告訴我,那年我小腸堵塞不通,在醫院躺了五天,幸虧一位姓劉的胃腸科醫生看見我的電腦斷層,馬上看出癥結,火速找外科醫生,送開刀房緊急手術。 外科醫生手術了六個鐘頭,將堵塞的小腸切除六十公分,又接回小腸,才大功告成。 玫瑰X說,如果再晚半個鐘頭,小腸爆裂變成腹膜炎,老命不保。 玫瑰X坦然告訴我,小腸堵塞是吃了太多的雞肉軟骨。 「哦。」我恍然大悟,原來我的小腸堵塞是有原因的。 那年妻子告訴我,雞肉的軟骨含有豐富的鈣質,勸我多吃,我不知道我的小腸功能退化,拼命吃的結果是排泄不出來。 老命撿回來,我又多活了九年。 「請問這班列車的終點站是哪裡?」我沙啞地問著。 「天國。」 玫瑰X說,天國充滿了鮮花水果和鳥語花香,到了終點站下車就無憂無慮,離苦得樂。 玫瑰X說,我的一生過得並不快樂,年少時家貧如洗,年輕時努力奮鬥,但遭受不少打擊。 到了中年,被人欺騙和倒債,一度徘徊在神經錯亂的人生街頭。 到了老年原本可以過著比較有尊嚴的生活,孰料社會的風向變了,退休金被.砍了不少,成為下流老人。 與其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倒不如升等為頭等艙,直達天國才下車。 「我不要到天國,我的責任未了。」我大聲吼著。 「這由不得你。」玫瑰X的右手狠狠擰著我的臉頰,「笨蛋老人,到天國下車,你就沒人世間的煩惱啦。」   4. 「老爸,你叫什麼?好恐怖。」兒子站在我的身旁,憂心忡忡的說。 「我跟列車的玫瑰X小姐說話。」我張開眼睛,原來我躺在床上。 「老爸,你得了新冠肺炎,血氧才七十九,我已經叫了救護車,趕快換衣服吧。」 原來是在昏昏沉沉的夢中所見,我趕緊站了起來,穿上衣服,準備接受現實的考驗。

Read More

加速mRNA研發 中研院/莫德納攜手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1日宣布和與莫德納以及莫德納台灣(Moderna Taiwan)簽訂合作意向書,建立策略合作關係。雙方將結合研發與輔導資源,加速國內mRNA技術發展,培育相關研究人才,並共同發起mRNA前瞻新創獎計畫,廣邀台灣優秀團隊參與評選。 中研院副院長唐堂、生醫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吳漢忠,及莫德納基因(Moderna Genomics)總經理暨科學長黃翊群、莫德納台灣總經理李宜真今天共同出席,簽署合作意向書,將在未來5年推動合作。 唐堂表示,中研院在2020年底組成首支mRNA疫苗研發團隊,以「mRNA先導研究設施」提供早期臨床試驗所需疫苗,積極延攬研發、技術人才,加速技術發展;mRNA先導研究設施預計今年底完成場域驗證,2024年接受產業及學研界小型試量產。 他指出,為創造研究生態圈、促進應用,中研院成立生醫轉譯研究中心,進駐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共已扶植約59家廠商、有13家廠商已公開發行,總市值約新台幣3500億餘元,占台灣生醫產業市值29%。 黃翊群表示,科學研究是所有創新的孕育之母,莫德納有資金和資源,盼幫助孵化好研究與想法,也呼籲所有科學研究者,以努力不懈的態度和好奇心,保護並研發新創的火苗,讓它發揚光大。 李宜真指出,台灣目前是莫德納流感疫苗在亞洲唯一列入全球試驗的國家,莫德納台灣盼帶來最好的藥物、疫苗,成為亞太地區人才孵化器,為下一個大疫情做好準備。她表示,與中研院的第1個具體合作計畫,將推出「mRNA前瞻新創獎」,盼透過專家評選,選出5個優勝團隊、法人或個人,將有機會獲得莫德納總部科學家提供1對1輔導,或成為莫德納主要資助計畫,預計6月9日開始收案至7月底截止。

Read More

〈中華副刊〉秋夜,遇見野薑花

曾美玲 這一次 請月亮照明 穿透無邊暗黑 仔細端詳 夢的容顏   千斤萬噸 陰鬱的心緒 間奏暴雨狂風 被四處飄散 潔白的香 吋吋 安撫   大口呼吸 暢飲的此刻 天地之間 靈魂自由歌舞

Read More

17年前口腔底癌 吞嚥困難檢出喉癌

醫師周昱甫強調,對口腔癌病友來說,家人的支持才是病友的最大後盾。(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一位在17年前罹患口腔底癌第3期的劉姓病友,日前出現聲音沙啞、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等症狀,趕緊回醫院求診,經檢查為為聲帶腫瘤的喉癌第1期,幸發現得早,僅需進行放射線治療。 口腔癌是花東第一名癌症,病友確診前大多已出現白斑、紅斑、紅白斑或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牙關緊閉、疣狀上皮增生等癌前病變,花蓮慈濟醫院找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指出,病人若能在發現癌前病變症狀時,盡速就醫做口腔黏膜篩檢,切除病灶即可預防癌化。 口腔癌種類有頰黏膜癌、舌癌、唇癌、硬顎癌、舌頭下的口腔底癌、牙齦癌等,周昱甫指出,有9成以上口腔癌病人,因長期嚼食檳榔、抽菸、喝酒,以口腔頰黏膜癌與舌癌居多,且容易再生病變引發第2種癌症;如頰癌病人治療後,再度發生病變時可能為舌癌、食道癌、咽喉癌、肺癌、甚至引發頰癌復發;因此即使第1期5年存活率高達8成,但仍強烈建議病人每月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輕忽任何病變的可能。 周昱甫表示,口腔癌第1期僅需小型手術切除腫瘤或放射線治療,不會造成臉部變形;第2期以上腫瘤切除後仍有擴散風險,需追加淋巴結廓清、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期數越高手術切除範圍越大,困難度也越高,甚至須進一步做顏面整形重建手術。 在台灣口腔癌患者男女比例是10比1,但在花東口腔癌患者男女比例約5比1,周昱甫說,主述症狀大多是口腔裡有腫塊,或潰瘍破皮2週以上,這些都是病人一張嘴就看得到或摸得到,門診進行腫塊切片後就可確診,可惜有些人雖心裡有數,不敢就醫。 研究指出,嚼食檳榔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不嚼檳榔者的28倍,合併抽菸、喝酒、檳榔者更暴增為123倍,周昱甫表示,少數病人是因蛀牙、或配戴不良假牙,口腔黏膜長期摩擦刺激也會造成口腔癌。 對口腔癌病友來說,包括住院手術、化療、電療約需3個月的療程,出院返家生活除了要有面對病魔的勇氣外,還有食衣住行等生活起居上的無所適從及無力感,有時外觀上還要承受外界的好奇眼光,周昱甫強調,家人的支持才是病友的最大後盾。

Read More

AI演算感應 讓你隔空按電梯

清大團隊研發出可隔空按電梯的非接觸式防疫技術,手指距按鍵5公分也可隔空按電梯。(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陳柏翰、曾芳蘭∕台北報導 清華大學研究團隊以AI演算法導入非接觸感測技術,研發感應設備「m’AI Touch」,現應用電梯樓層感應,未來延伸於面板互動式裝置等。 清華大學1日指出,自COVID-19疫情爆發後,各式非接觸式防疫技術出現,但仍難以精準應用。清大跨院國際博士班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陳鴻文團隊,透過導入AI演算法,再加上紅外線等多元感測設計,提升非接觸感測技術,研發出「m’AI Touch」,隔空一指就能按電梯。 陳鴻文表示,「m’AI Touch」為非接觸式感應設備,外觀為長寬各14公分,厚度約4公分的小盒子,可加裝於各廠牌新舊電梯按鍵面板上方,能精準偵測並判讀使用者隔空按電梯的動作。 他指出,導入AI的優點就是既靈敏又不易誤觸,且能夠依照使用習慣調整,只要伸出手指靠近電梯的開、關或樓層按鍵5公分內,0.4秒就可以看到按鍵燈亮起。 陳鴻文說,由於AI有很強的判讀意圖能力,若電梯內人太多,一旦有人被擠向按鍵面板,也不會錯誤觸發全部樓層按鍵。另,導入AI將讓非接觸感測技術再升級,提升精準度,未來還可望應用在餐飲業的觸控面板點餐系統、大眾運輸售票系統或博物館互動式裝置上。 第1台「m’AI Touch」非接觸式電梯按鍵最近安裝在清華大學台積館,師生實際使用發現,體驗很接近平日使用電梯的習慣,只是手指不必碰到按鍵。m’AI Touch已榮獲多項大獎,目前正在申請多項台、美專利。

Read More

每天吸收反式脂肪總能量應少於1%

醫師李耀泰說,反式脂肪食物少吃,易致心血管、乳癌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等。(郭綜合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反式脂肪酸對人體危害甚大,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說,含反式脂肪的食物充斥在生活周遭,如炸物、小西點、沙拉醬、蛋塔、麵包、餅乾、披薩、濃湯、爆米花、牛軋糖等,盡量少碰,即使食用也要淺嘗即止,喝咖啡也不要加奶精、巧克力挑選高濃度,才不會花錢又傷身,得不償失。 李耀泰指出,反式脂肪乃一不飽和脂肪酸,最少有一個雙鏈的氫是相反方向,反式脂肪來源包括: 1.工業產生:將植物油氫化,是有利保存的方法,可將液態油轉變為固態油,保存期限長,改變食物酥脆的口感,價格便宜,影響人體健康較大,如瑪琪琳、人造奶油等。 2.反芻動物油脂:存在牛、羊、鹿等油脂和奶類中,影響人體健康較少。此外,經高溫處理的植物油,也可產生反式脂肪酸。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人體每天吸收反式脂肪應少於2.2公克,每天吸收總能量應低於1%。如長期食用過多反式脂肪,容易影響:1.造成心血管粥狀硬化,成為冠心症和中風而死亡,反式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減少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尤其壞膽固醇除以好膽固醇比值如大於3.5,會大大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2.罹患乳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等癌症,此乃發炎和氧化壓力所致;3.衍生神經退化性疾病,因其與慢性發炎有關;4.部分反式脂肪會產生糖尿病。 他說,反式脂肪酸危害人體,會升高心臟病和全部疾病的死亡率,世界各國對反式脂肪都有相關明文規定,禁反式脂肪如同禁菸一樣,應可用標語、教育、宣導達到成效,保障人民健康。

Read More

A肝莓等暫停輸入 食藥署:一定延長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有關好市多進口冷凍莓檢出A肝病毒事件,日前壓線提交檢討報告。食藥署1日指出,初步檢視,針對前次審查意見有提出回應,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未確認風險解除前,持續暫停輸入報驗。 自4月28日好市多爆發進口冷凍A肝莓果事件以來,迄今問題產品累計邊境攔截2件、後市場稽查2件。食藥署從5月3日起至6月2日暫停受理好市多相關產品輸入報驗,並限期提出調查報告。 好市多於在5月10日提送檢討報告,但製程管控、相關管理紀錄如水質檢驗、人員健康檢查等資料不足,再遭限期在5月31日前補件,當天晚間7時許壓線送達食藥署。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1日表示,這次收到的報告相當完整,初步檢視,也有針對前次食藥署提出的審查意見回應,因報告厚達百頁、內容相當多,需要時間判讀,將召開專家會議審查。 林金富說,除邀請食品安全相關專家,也將邀請生產領域專家,不過目前都還在約詢中,何時召開會議暫無時間表,完整結論要等專家會議後才能對外說明。 他也強調,雖然目前是暫停受理好市多輸入報驗至6月2日,「一定會延長」,在沒有確認風險解除前,將持續管制。

Read More

脾氣虛 中醫調理免直播衝廁所

中醫師江昱寬考量病患體質與整體消化道機能,使用如黨參、白朮、薏仁與茯苓等「健脾化濕」的中藥材去做處方。(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1歲林姓成衣批發商因生意忙壓力大,常腹痛腹瀉,試過腸胃科西藥與市售益生菌,但都是一開始有用,後來腸胃就又開始作怪,於是求診中醫,醫師診斷林男「脾氣虛」致消化能力受影響,使用如黨參、白朮、薏仁與茯苓等中藥為其作治療,有效解決腹瀉等排便問題,建議病患可隨個人體質調整藥方,持續服用作保養,徹底改善「脾土之臟」,效果更勝益生菌。 林姓男子因受疫情影響力圖生意轉型,開始從事網路直播銷售,最近2、3個月十分忙碌,同時身體也發出警訊,常發生腹脹、腹痛、腹瀉情形,甚至曾在直播中,感到肚子一陣翻滾絞痛,馬上就要忍不住,來不及管鏡頭就直接衝去廁所,讓他覺得丟臉也困擾。 林男到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就診,他告訴醫師,曾至腸胃科診所就診,也曾試過親戚朋友推薦的益生菌,但都是一開始有用,再過一陣子腸胃就又開始作怪。 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中醫師江昱寬指出,林姓患者的症狀屬於忙碌壓力和緊張情緒誘發的腸躁症,在中醫角度認為是「脾土之臟」受到外來邪氣與體內濕氣影響所導致的「脾氣虛」;一般症狀有脹氣、腹瀉、排便次數改變,也有可能便秘腹瀉交替發生。中醫治療時,會考量病患體質與整體消化道機能,使用如黨參、白朮、薏仁與茯苓等「健脾化濕」的中藥材去做處方。 林男回診時,一直說中藥好神奇,吃了5天中藥,肚子腸胃舒服很多,排便也回復正常,直說應該早點來看中醫的。江昱寬建議他,可逐步調整藥方為腸胃做保養,當腸胃環境與功能都恢復正常以後,一方面不容易受刺激引發過敏反應,二方面又可以適度地把代謝廢物排出,讓身體的裡裡外外都平順均勻,人也有元氣,更有精神。 江昱寬指出,「脾氣」是指脾土的氣血能量,也就是消化道的機能,機能好不好,看排便狀況就知道。 他表示,市售有各式各樣的益生菌保健品,宣稱能改善腸道菌叢的生態環境以促進菌種平衡,幫助排便順暢適度調整體質;其實這由中西兼修的現代中醫師來看,中藥更能依個人體質,量身打造適合的中藥配方,達到更適合個人狀況的保養效果。

Read More

身心障近半 56萬人聽說讀寫吞嚥困難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吞嚥困難可能會造成進食嗆咳,營養及水分吸收不足,造成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今年特別舉辦「1照片1故事」徵件暨評選活動,盼加強大眾對吞嚥困難的關注度。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111年底台灣有超過56萬國人因身體構造和功能損傷而造成聽、說、讀、寫、算及吞嚥困難,占了所有身心障礙人數的46.8%。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表示,許多年長者在早期吞嚥功能衰退時,常認為是年齡造成而輕忽它,沒有及早治療。另外,有些因為疾病而造成吞嚥障礙的病友,則是因為長期治療效果緩慢而放棄治療,錯失良機。 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退化的咀嚼、吞嚥能力,常讓長輩面臨美食在前卻咬不動、吞不下的問題。若進食量持續下降,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肌肉量減少、體重減輕等,進而加速失能、臥床。 當遇到咀嚼及吞嚥功能障礙時,可參考5個技巧,包括「味道香一點;質地軟一點;塊頭小一點;食物濕一點;固液分開吃」,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表示,最重要的莫過於提醒家中長輩要專心吃、慢慢吃、進食時盡量保持坐姿,避免邊吃東西邊講話或看電視,才能吃得安全又健康! 美國國會於2008年訂立每年六月為「國際吞嚥障礙意識月」,期望能提高社會大眾對吞嚥障礙的認識及重視。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自2020年起就響應這個國際上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每年舉行不同類型的活動。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指出,今年特別舉辦「一照片一故事」徵件暨評選活動,這項活動自6月1日起開放投稿及網路票選,首獎高達1萬元,入選禮品包括實用的日本特製吞嚥水杯、湯匙及餐具組,希望透過照片中的剎那光影,邀請民眾、照顧者和醫療照護人員分享與「吞嚥」之間的小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吞嚥障礙、關心吞嚥障礙」,進而同理且願意幫助吞嚥障礙者有機會享受進食的樂趣。

Read More

手術機器人輔助 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手術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北榮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癲癇患者需承受無預警發作的身體不適及意外風險,造成病人與家庭長期的精神與經濟沉重負擔。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引進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結合3D影像定位與即時動態導航追蹤,成功完成百例頑固型癲癇治療手術,精準度高風險低,助患者重拾正常人生。 1名37歲男性,在10歲時被診斷罹患癲癇,跑遍全台各大醫院,嘗試各種療法,卻因病灶太深,無法找到正確位置。北榮團隊透過機器人輔助系統,順利幫男子完成手術,成功控制癲癇重回職場。 北榮神經外科醫師李政家表示,全國約有20至30萬癲癇患者,其中高達3成是屬於使用兩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病症發作、或是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亦稱藥物難治型癲癇)。另,有逾6成癲癇患者在學齡前就出現第1次發作,年紀較小就發作的患者屬於頑固型癲癇的比例偏高,對學習、生理成長等各層面造成嚴重影響。 目前北榮收治年紀最小的癲癇病人為3歲孩童,如果能在12歲前積極接受專業評估與外科手術治療,就能有效減少癲癇發作頻率,維持生活品質。 李政家說明,過半數的頑固型癲癇患者都能在術前評估中找到致癲病灶,更有高達8成的患者在接受1至2次的外科手術治療後,即能明顯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但仍有約5%的患者因致癲灶過度深層或分佈範圍較廣,就需要進一步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術來尋找致癲病灶。 李政家強調,藉由手術機器人輔助系統進行立體定位手術,不僅能讓醫療團隊更完整掌握手術過程的任何狀況,醫師能確保植入物準確放置於病灶,達到計畫位置與開刀位置零誤差的目標,且與傳統徒手執刀相比,約可減少一半手術時間,避免執刀醫師疲倦,降低人工持械的誤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