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和民進黨尤其必須思考的是,對外經貿是台灣的生存命脈,如果台灣產業界不幸一步步丟失大陸市場,是否可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機會?圖為上海洋山港。(路透,資料照)
大陸商務部宣布對台灣生產的聚碳酸酯(PC)採取懲罰性措施,產業界面臨苦戰;學者認為大陸此舉具有政治意涵,ECFA紅利恐逐漸消失,而且不排除還有其他台灣產品也將步上聚碳酸酯的後塵。面對兩岸經貿警訊越來越響,蔡政府應有「解鈴還須繫鈴人」的自覺,放棄不必要的兩岸鬥爭思維,讓產業界可以在兩岸關係和緩的經貿環境中與對手競爭。
大陸對台灣PC祭出反傾銷稅,稅率介於百分之十六點九到二十二點四之間。據估計,大陸市場占台灣PC出口近八成,地位極其重要;而大陸進口PC的主要來源,除了台灣之外,還有日本與南韓。台灣出口大陸的PC被課以重稅,已然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再加上大陸、日本、南韓都是RCEP成員,PC的關稅稅率僅為百分之二點五,台廠陷入相當艱困的處境。
由於PC是兩岸ECFA早收清單項目之一,因而此次大陸對台灣PC下重手,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兩岸政治因素。事實上,兩岸經貿警訊早已一波接一波響起,最近的一波是今年四月大陸宣布對台灣限制兩千四百五十五項產品進口,展開貿易壁壘調查;當時大陸方面是透過WTO通知我方,而非透過ECFA條款中已停擺七年多的兩岸經合會,或其他兩岸正式溝通、協商管道通知我方,已頗有「公事公辦」的政治意涵。
更進一步而言,二0二0年十月兩岸簽署ECFA屆滿十年,當時產學界就已擔憂大陸方面恐將根據ECFA第十六條規定宣布終止ECFA,但蔡政府持續重申不希望大陸終止。問題在於,大陸對台經貿政策固然有政治考量,蔡政府又何嘗沒有?而夾在兩岸當局之間的產業界卻要成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卻又何其無辜?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固然有觀點認為,台灣高度偏重大陸市場應該進行調整,但在蔡政府執政之下,七年多來台灣對大陸市場的依存度仍舊偏高,甚至二0二0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的出口金額占總出口的比重還創下百分之四十三點九的歷史新高,直到最近兩年才受疫情和大陸經濟走軟等因素影響而下降,但去年也還達百分之三十八點八;甚至,台灣每年從大陸賺取的出超金額持續走高,去年、前年都突破一千億美元,難怪民進黨不希望大陸喊停ECFA!
為何即使在政治對抗之下,兩岸經貿連結始終居高不下?從貿易理論中的「重力理論」來看,貿易流量和距離遠近成反比,也就是地緣關係越鄰近的經濟體之間,貿易流量會越大;再加上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導致兩岸經貿高度連結。只不過,倘若政治藩籬越逐越高,產業界受害加深,兩岸之外的其他經濟體倒可坐收漁翁之利。
退一步而言,如果民進黨堅持要和大陸政治對抗,就必須為產業界找到其他出路;但七年多來蔡政府也沒有盡到覓妥替代方案的責任,CPTPP、RCEP這兩個超大型的區域經濟整合都不得其門而入。就算蔡政府和美國簽署貿易倡議首批協定,但並沒有包括市場開放、優惠關稅等內容,對產業界的實質協助相當有限。
質言之,當美國和中國大陸關係緊繃之際,美國也強調不尋求與大陸經濟脫鉤。蔡政府和民進黨尤其必須思考的是,對外經貿是台灣的生存命脈,如果台灣產業界不幸一步步丟失大陸市場,是否可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機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