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行走、溯溪 2人腹痛揪鉤蟲

本報記者綜合報導 70歲張姓男子退休後常赤腳在住家附近田裡走動,66歲李姓婦人常上山赤腳溯溪,2人日前腹痛就醫。醫師在他們的腸道發現白色條狀物,化驗後確認為十二指腸鉤蟲,經藥物治療康復。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表示,男性患者曾到醫院切除大腸瘜肉,後續回診追蹤病情,過沒幾天突然連續腹瀉2週,且體重掉了3~4公斤。女性患者則是退休後喜歡往山上跑,尤其喜歡赤腳溯溪,同樣出現多日腹痛、血便、頭暈等情形,住院治療。 2名患者經抽血檢查發現,「嗜酸性白血球」數值偏高;安排內視鏡進一步檢查,在腸道發現多條不明白色條狀物且不斷蠕動,經夾出化驗證實為「十二指腸鉤蟲」,立即投藥治療。經細問後,才發現2人原來都有戶外赤腳走路的習慣。 感染科醫師張為碩表示,會造成人類感染的鉤蟲主要有美洲鉤蟲與十二指腸鉤蟲,可經由皮膚穿透造成傳染,並在體內產卵滋長;特別是赤腳行走在受感染者糞便汙染的土地,是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有時十二指腸鉤蟲可能經由直接攝入幼蟲傳染。 張為碩指出,民眾感染鉤蟲後,可能出現腹部不適、腹瀉、嘔吐、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若蟲子爬到氣管,會導致咳嗽、喉嚨癢;嚴重時可能因鉤蟲經血液循環到肺部,造成肺部感染,甚至引發肺炎。治療方式以服用殺蟲藥物為主,一般投藥後病情多半可在3天內大幅改善。

Read More

〈中華副刊〉日校與夜校

那是她就讀高中時的事,她是日間部的學生,因學校有招收夜間部的關係,她所處班級的教室與課桌椅,都必須與夜校生共用。 基於禮貌,她留了紙條在自己的抽屜裡,並很快收到了回信。自此之後,她和與他共用座位的夜校生,開始了筆談,雖然紙條上大多只有三言兩語,但也還算相談甚歡。 就這樣日復一日,有天,她沒找到抽屜裡的紙條,一開始,她不以為意,想著對方要工作又要上課,忙碌地很,沒心情寫紙條也是很正常的,然而,自此之後她再也收不到關於對方的任何回音了。 那天,她留在學校留得稍晚了些,已有三三兩兩的夜校生進入教室,她鼓起勇氣,指了指自己的位子,問著其中一位早到的夜校生道:「請問,你知道坐這位置的夜校生是哪位嗎?你和他熟識嗎?」 那學生一臉狐疑地道:「那位置一直都沒有人坐呀。」 直到現在,她依然不知道那些時候和她交換紙條的是誰,她只是默默地想著:「緣分就是這麼奇妙的一件事,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也不知是什麼時候就這麼戛然而止了。」

Read More

成醫早產兒回娘家 見證生命奇蹟

成醫舉辦早產兒回娘家,邀近5年在成醫出生、出院之早產兒及家屬共200多人,一起見證生命奇蹟。(成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9日舉辦「早產兒回娘家」及病安週活動,邀近5年在成醫出生、出院之早產兒及家人共200多人,與醫護人員一起見證生命奇蹟。出席者當中,最小早產兒為出生時週數僅23週、體重461克。成醫說,去年疫情期間接生的23週極低娠妊週數、體重351克的早產兒,今年初也順利出院返家。 早產兒回娘家活動由成醫與早產兒基金會合作辦理,邀2019~2022年在成醫出生、出院之早產兒團聚,活動內容除了衛教宣導預防早產、守護孕產兒安全,並設計互動式有獎徵答遊戲、特製打卡牌共同合照、發送團隊手做氣球,更邀街頭魔術師帶來表演,讓早產兒透過五感豐富感官經驗、提升感知能力,家長、孩子和醫療團隊成員共度歡樂時光。 成醫說,由懷孕到生產,原本喜悅期待新生命的來臨,但有些媽媽卻會被突然的早產震驚得不知所措;小小的巴掌仙子一出生必須歷經層層生命的難關,努力活下去,過程存在著風險與照護的壓力。小兒部及護理部也不斷努力以先進的醫療技術與國際一流的專業知識細心照護,使巴掌大的小小孩兒得以茁壯成長,加上完善的出院準備服務和回診追蹤政策,支持父母一起守護早產兒成長。早產兒與醫護團隊的叔叔阿姨有機會再次相逢,家長也藉機向醫護人員表達感激之情。

Read More

以為鼻竇炎 竟罹罕見免疫疾病

陳婦罹患罕見免疫疾病「肉芽腫併多發性動脈血管炎」,經醫療團隊會診治穩定控制。(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7歲陳姓婦人3年前出現複視、右眼腫脹及鼻腔出血,診斷鼻竇感染,術後症狀依舊;轉診住院治療鼻竇黴菌感染,檢查發現同時存在肺部及肌肉神經病灶,診斷為台灣罕見免疫疾病「肉芽腫併多發性動脈血管炎」,經會診治好黴菌感染,免疫疾病也透過藥物治療穩定控制。 台中榮總耳鼻喉科主任梁凱莉表示,血管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成因不明,發生率在不同人種或地域差異很大。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陳婦罹患「肉芽腫併多發性動脈血管炎」,在台灣發生率約百萬分之0.37。因為發生率非常低,加上血管炎臨床表現也缺少特異性,患者可能以全身性症狀,如發燒、倦怠、肌肉關節疼痛等症狀表現,也會以皮膚、腎損傷、呼吸道症狀、眼科或耳鼻喉科症狀表現,診斷標準須合乎多項臨床症狀、病理組織學和免疫抗體檢查做綜合判斷,臨床上不容易診斷。 梁凱莉說,陳婦黴菌鼻竇炎起因於免疫疾病,造成免疫功能失衡,若僅處理鼻竇黴菌感染狀況無法順利控制。經免疫風濕專科、感染科多團隊會診,陳婦治好黴菌感染,免疫疾病也透過適當藥物治療獲得穩定控制。 梁凱莉指出,黴菌廣泛存在於環境中,健康者可透過呼吸道清潔功能及免疫系統排除;但當鼻腔清潔功能不佳或免疫功能失衡,無法排除進入呼吸道的外來黴菌,可能產生黴菌感染。同樣種類的黴菌在不同免疫狀況的患者,會產生截然不同表現的鼻竇炎, 梁凱莉說,黴菌鼻竇炎在免疫健全者可能只感染鼻竇造成症狀;但在免疫不全者也會影響到鄰近的眼睛或中樞神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甚至死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