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928不只是教師節,也是世界狂犬病日,面對發病後死亡率幾達百分之百的狂犬病,林口長庚內科部副主任黃景泰28日指出,雖然台灣地區近半世紀已無民眾得到狂犬病的案例,但被野生動物咬到後仍不能掉以輕心,應僅快就醫。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約有6萬名狂犬病死亡病例,其中亞洲以印度、中國大陸、印尼及菲律賓病例數最多。在被疑似罹患狂犬病動物抓咬傷的受害者中,約有40%是15歲以下的孩童。人類狂犬病死亡病例絕大多數由病犬咬傷所引起,在與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動物接觸之後幾個小時內立即採取清創和免疫措施,可以預防狂犬病和避免死亡。
黃景泰表示,雖然台灣半世紀沒有狂犬病例,但長庚體系的醫師仍不乏相關醫療經驗,廈門長庚就曾經治療多名狂犬病患,治療首重是不讓狂犬病發病,要緊急清理傷口避免病毒及毒素擴散,並施打暴露後的疫苗及抗血清,如果患者已出現全身肌肉收縮,呼吸困難的清況,就必需採用強列的支持療法,協助病患渡過難關,
黃景泰指出,雖然很久沒有民眾得到狂犬病,但台灣仍沒有被列入狂犬病的非疫區,事實上民國101年就發現部份鼬獾傷亡案例,當時也造成民眾的恐慌,有非常多在山區活動的山友或工作的民眾及原住民,也要求施打狂犬病疫苗,但後來發現疫情侷限於鼬獾、白鼻心等野生動物,事件才漸漸平熄。
長庚醫院指出,狂犬病初期臨床症狀有發熱、喉嚨痛、發冷、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等,或抓咬傷部位異樣感之特異性的症狀,持續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然後發展至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之痙攣,以致於引起恐水之現象。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等現象。如果不採取任何醫療措施,患者會在在2至6天內,因呼吸麻痺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