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業或退休 健保APP可輕鬆投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不少想轉換跑道的民眾在待業期間會煩腦健保投保該怎麼保。健保署指出,透過手機下載「健保快易通APP」,以線上辦理投保手續,一指操作即可快速輕鬆完成,免出門,省時又便捷。 健保署南區業務組長林純美表示,全民健保為強制性社會保險,符合投保資格者應依法參加全民健保,不能中斷投保。 若成年民眾在待業期間或退休者,無適法對象可依附投保而屬於第6類被保險人,除可攜帶身分證、戶口名簿及印章至戶籍地公所或健保署各服務據點辦理投保手續外,建議可透過手機下載「健保快易通APP」,點選「健保櫃檯/公所投保保險對象/加保申請」,並參考相關說明後申請,免出門就能完成線上申辦第六類投保。若日後任新職時,也可利用APP線上申辦轉出手續。 林純美說,健保快易通APP,透迦簡單操作即可辦理相關投保手續及查詢投保紀錄。根據統計112年雲嘉南地區使用健保快易通APP申辦第6類投保,較去年成長25%。

Read More

〈中華副刊〉綠蔭深處

 文/潘玉毅 攝影/許微微 綠蔭深處,只此四字,可叫人生發無限聯想。 這綠蔭可能在荒郊野外,也可能在庭院之中。可能是一片樹林,也可能是一個草叢。 綠,綠蔭,綠蔭深,綠蔭深處,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依次讀來,每添一個字就多一重意境,仿佛進入一座古老的宅院,每開一道門,就對裏面的世界有更多的瞭解。 綠蔭深處究竟有何物呢? 唧唧複唧唧,靜立片刻,我們未見其身,已先聞其聲。有蟲鳴聲,當然就會有蟲子。 綠蔭深處,藏著幾只螞蟻、蟋蟀、蚱蜢和天牛,興許還藏著一只蝸牛,一條蜈蚣,幾只蝴蝶和蜜蜂。日頭落了又出了,蟬聲響了又啞了,螳螂在樹下耍了一趟拳,鳥雀午覺睡醒後吊了一會兒嗓子,屎殼郎從始至終都是默默地自顧自地推著糞球。過了晌午,綠蔭深處有時還會趴著一只躲避日頭的老黃牛,旁邊躺著一個拿短笛的牧童,抬著頭,望著天空發呆。 有人說,綠蔭如蓋,這蓋指的是「綠蔭」的外形吧。也有人說,綠蔭如酒,這酒指的是「綠蔭」留在人心頭的感受吧。綠蔭醉人。無論是蟲聲啁啾,還是樹影斑駁。 綠蔭深處宜停馬、駐足,因為馬踏花易亂,足過鳥易驚。花若凋零,鳥若飛遠,綠蔭深處也就與熙攘紅塵無異了,換而言之,也就沒了趣味。 古人對於在綠蔭深處睡懶覺好像情有獨鐘。清人黃圖珌久做司馬閑官,曾稱「蒲團竹席,高臥於綠蔭深處,維聞蟲吟鶴和之聲,不覺令人詩思陡發也」。這位正五品的同知老爺放著好好的大床不睡,將竹席鋪於綠蔭深處,頭枕蒲團,耳聽蟲鶴之鳴,還整出了一堆詩意來。 這樣的詩意總能隔著時空,在遙遠的從前找到出處。人在綠蔭深處,「雲間鴻雁草間蟲,共我一般做夢」——這樣的時光,無疑是自在而愜意的,宋人曹組就曾寫過一闋應景之作:「門外綠蔭千頃,兩兩黃鸝相應。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黃顏色的鳥在古代多有美好的寓意,黃雀如此,黃鸝亦如此。它們不只報喜,更兼多情。「黃鳥情多,常向夢中呼醉客;白雲意懶,偏來僻處媚幽人。」許是為此緣故,黃鸝鳥雖然久居山中,依舊吸引著有名或無名的人們不遠萬裏而來,向它們悄悄靠近。 唐人馮贄的《雲仙雜記》裏曾記載一段典故,說是春天到了,名士戴顒帶著雙柑、鬥酒出門,別人問他去哪兒啊,他答:「去聽黃鸝聲。」「往聽鸝聲」四字可謂深得文人之心,後世有不少詩人、詞人在創作的時候曾多次化用這個典故,以顯己之雅意。 我胸無點墨,不作詩已經多年,自然吟不出好聽好看的句子。但因是山野之人,反倒得了地利,竊得古人三分閒雅之意,尋一個綠蔭深處,人在山邊住,不是神仙,也算半仙了。

Read More

不明頭痛+紅疹 皮蛇爬上臉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30歲何小姐因右側太陽穴周圍頭痛數日,以為是偏頭痛,至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檢查發現右額有淡淡紅疹,且有逐漸擴散及眼睛疼痛感,診斷遭「皮蛇」入侵,為三叉神經第一分支的帶狀皰疹感染,且有侵犯眼睛的疑慮,經立刻安排住院以抗病毒藥物注射與眼藥膏治療,一週後水泡逐漸癒合康復出院,視力也未受影響。 台北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俊毅表示,頭痛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症狀,不明頭痛數日應盡早就醫詳細診斷;俗稱「皮蛇」病毒與兒童常見的水痘一樣,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造成,在第一次被感染時,稱為水痘,復原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中,於年紀大、壓力大、免疫力低下時,病毒重新活化並沿著該神經節支配的範圍發病,此時復發即稱為帶狀皰疹。 吳俊毅指出,帶狀皰疹臨床表現初期常有疼痛症狀,數日後才產生帶狀分布的皮疹、水泡、紅腫等皮膚症狀,初期僅疼痛症狀時較難正確診斷,且依發病位置不同,常見生長在身體的各個部位,一般常被誤認為是普通的頭痛或腰痛,要多加注意察覺初期症狀;另需注意帶狀皰疹會透過皮膚直接接觸、飛沫、空氣等途徑傳染,傷口完全結痂前應避免接觸他人,切勿自行戳破水泡,避免病毒傳播與傷口感染。 吳俊毅表示,帶狀皰疹若侵犯到臉部、三叉神經、顏面神經、臀部周圍薦椎神經範圍,恐造成角膜炎、結膜炎、視網膜病變、大小便失禁、甚至併發腦膜炎的危險,需即時接受7至14天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且約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期過後,可能持續有疼痛、灼熱等皰疹後神經痛症狀,需使用特定種類的藥物緩解。 他說,目前有許多醫療院所有提供自費的帶狀皰疹疫苗,建議50歲以上民眾可接種,無論是否曾經感染水痘或帶狀皰疹,接種疫苗後都能預防感染帶狀皰疹與相關併發症。

Read More

壯碩單親爸化療疲憊 險放棄治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0歲單親爸阿強(化名)罹患大腸癌3期,儘管身強體壯,體力卻在化療後急轉直下,經醫師診斷為重度癌因性疲憊症,無力上班養家而想放棄化療,幸透過癌疲憊的治療、恢復體力,如期完成療程而痊癒,也順利重返職場,替生活繼續奮鬥。 台灣每4分19秒有一人罹癌,據統計,超過90%癌友曾因「疲憊」而影響生活品質或生理活動;為提升外界了解與重視「癌因性疲憊症」,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攜手台灣腫瘤護理學會,編撰發行《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暌違多年,近期推出更新後的第二版,盼透過推廣來改善與預防癌因性疲憊症。 收治阿強的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謝孟哲表示,有些人確實和阿強一樣,癌疲憊惡化得又急又快,短短幾週就判若兩人。阿強最終接受癌疲憊藥物治療,症狀獲得大幅改善,順利完成化療,癌症獲得治癒,同時也有體力重返職場工作,為自己和孩子繼續打拼。 癌疲憊並非僅僅只會影響生活品質,謝孟哲說,癌疲憊已被WHO正式列為疾病,無法單純透過休息來改善,未妥善治療,病人會因體力嚴重下滑,對治療產生恐懼或無法耐受,降低繼續接受治療的意願;就算意志力堅強,也會因體力問題而被迫暫停或延後治療,一旦療程沒有按照進度,療效和存活率就會受到影響。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蕭惠樺表示,《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歷經7年後再版,加入更多臨床實證與治療介入方法。醫護人員需視病人的疲憊程度,施以藥物或非藥物的介入治療,未達4分的輕度疲憊,可透過運動、睡眠衛生、營養等非藥物處置,也很建議這些處置可以在罹癌的一開始,就以預防性的目的來介入。 一旦癌疲憊進展到4分以上的中重度疲憊,便建議在既有的非藥物處置,再加上藥物處置,包括類固醇、精神刺激藥物、中草藥,以及獲TFDA藥證的黃耆多醣注射劑。 蕭惠樺呼籲,癌疲憊評估工具、治療指引與方法逐漸完備,醫護在看診時應更加重視與詢問病人癌疲憊狀況,病人與家屬也應主動反映,在癌症治療的路上,共同對抗疾病,重拾健康人生。

Read More

醫學中心評鑑修改 數量可能鬆綁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全台19家醫學中心最新評鑑結果迄今尚未公布,衛福部長薛瑞元26日指出,由於醫學中心評鑑標準近20年未有大改變,將啟動醫學中心評鑑規則調整,預計最快2年內訂出初稿,進行試評,並應用在3年後下次醫院評鑑,不會影響目前正進行中的醫院評鑑。。 近來國內醫學中心評鑑結果引發關注,各界關心排名是否重新洗牌;另,醫學中心評鑑規則是否調整、是否取消醫學中心數量限制,也引發討論。 對此,薛瑞元26日出席醫院三班護病比標準公告記者會表示,醫學中心家數規定是否取消,相關討論伴隨的還有醫學中心評鑑要全部翻修。 他指出,目前醫學中心評鑑指標包含有醫學中心醫院評鑑、教學醫院評鑑、醫學中心任務指標3項。這些標準已約20年沒有大改變,但想要積極爭取成為醫學中心的醫院,現在成績越來越趨近,差異變非常少。 舉例來說,以往有些醫學中心任務指標,要求設有倫理委員會(IRB),訂定標準時有的醫院不多,但現在每家醫院都有,就不適合再當成評鑑指標。 因此,薛瑞元說,已經啟動醫學中心評鑑遊戲規則調整,未來會有較大改變,讓各醫院有進一步鑑別度,並朝向提升品質政策邁進;目前修改小組由醫策會參與,並由王必勝擔任召集人,預計最快2年內訂出初稿,進行試評,並應用在3年後下次醫院評鑑,不會影響目前正進行中的醫院評鑑。 針對醫學中心上限是否隨著評鑑標準調整放寬,薛瑞元強調,評鑑標準只會越來越嚴,不會越來越鬆,且分數差距越來越小的僅是有意爭取醫學中心的醫院,與其他醫院也仍有很大差距,分級醫療仍然不會變。

Read More

臀痛難行 竟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醫師卓依誠表示,避免「菸、酒、過量類固醇」3大危險因子,有效遠離「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症。(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47歲阿茂1個多月前覺得右臀疼痛,起初不以為意,但過了3週越來越痛,甚至走不穩。經醫師診斷罹患「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推測靜脈血液滯留,影響脂肪代謝產生栓塞,引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在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住院1週後,目前阿茂正以助行器輔助行走階段,恢復情形良好。 嘉榮骨科主任醫師卓依誠說明,「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VNFH )好發於30至50歲,是青壯年最常見的髖關節病變疾病之一,多數專家認為此疾病是因先天遺傳、後天代謝及血管損傷、骨內壓升高、機械應力等影響血液供應的綜合性結果。 醫師說,大部分患者在病程早期沒有症狀,通常是在幾個月或幾年後,股骨頭壞死區域充血或出血,形成反應性血管,但血液供應因遺傳或代謝持續受到損害,使反應性血管無法順利生成,最後造成骨小樑變薄或股骨頭塌陷,出現關節疼痛、鼠蹊部痠痛或輕微跛行等症狀時,病患才意識到需要就醫。 卓依誠補充,據研究顯示,造成「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有三大危險因子,第一種是長期且大量使用醣化皮質類固醇,因全身性糖皮質激素導致骨壞死的發生率為21%-37%,然而,短期且低劑量的類固醇藥物導致該疾病的可能性極小,因此切記務須遵照醫囑用藥。 另一種因子是過量飲酒,會引起脂肪栓塞、脂肪細胞肥大、靜脈血液滯留和皮質醇水平升高,使罹患此病的機率大幅提升;第三種是吸菸,因菸草經常與攝取酒精有密切相關及混雜效應。卓醫師呼籲遠離酗酒及吸菸,才能有效避免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疾病。此外,若髖關節出現疼痛不適,也要及早就醫,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Read More

德國研究證實 打電玩腦力激盪 解憂增強記憶力

醫師張俊鴻說,研究實證「超級瑪利歐遊戲」可治憂鬱症,足見適當玩電動遊戲對腦部有助益,且老少適用。(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打電玩不只是消磨時間,玩超級瑪利歐遊戲,還可治好憂鬱症…」,安南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張俊鴻說,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超級瑪利歐遊戲玩家們打電玩時大腦右側海馬結構和右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的灰質增加了,這意味著他們在空間導航、策略規劃、記憶力和運動能力都有所提升。 張俊鴻指出,最近有一則報導指出一位日本網友因憂鬱症停職一整年,他的精神科醫師出奇招叫病人去玩《超級瑪利歐》,這種在螢幕上跳來跳去的電玩遊戲,竟讓玩家在拯救公主的過程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憂鬱症狀更大幅改善,病人也從未料及這一款遊戲,不僅能救公主,還能拯救心靈。事實上,一群德國科學家在2014年做一個實驗:找48個志願者並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天天玩30分鐘的瑪莉歐遊戲,且持續2個月。研究發現,這群玩家們在空間導航、策略規劃、記憶力和運動能力都有提升,這些變化與玩家對電玩遊戲的渴望有關。看來,對遊戲的愛不僅讓人開心,還能讓大腦變更聰明。 他說,藉由遊戲訓練可能對抵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思覺失調、憂鬱等精神疾病有幫助,因為這些疾病都會讓大腦某些部位萎縮。不只年輕人,就連長輩玩電玩也能讓大腦受益。另一項由加拿大團隊在2017年做的有趣研究顯示,玩3D視訊遊戲如《超級瑪利歐 64》,能幫助老年人保持海馬體灰質,而海馬體灰質對認知健康來說非常重要。 張俊鴻說,德國與加拿大的研究都顯見,不管年紀多大,學習新事物對保持大腦活躍是非常重要的。但要提醒的是,這不代表整天玩遊戲就是好事,畢竟凡事都應適當就好。

Read More

感冒轉診 揪二尖瓣閉鎖

彰基說,診所醫師王愛軍發現患者二尖瓣的嚴重閉鎖不全及時轉診彰基,將果農從病危救回。 (記者曾厚銘翻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病史的68歲陳姓果農,因發燒誤以為感冒,到彰化市王昶皓診所求診,主訴近兩日突發高燒40度,寒顫、低血壓、食慾喪失和全身無力,診所醫師王愛軍詳細診察,發現心跳聲中藏有詭異線索,立即轉診到彰基,急診醫師發現他有嚴重敗血症的跡象,隨時有休克風險,同時伴隨心肌酵素升高,立即送入加護病房急救,經過1個月治療後出院,已回歸正常生活。 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部指出,病人到院後即被宣告病危,立即送入加護病房。心臟超音波檢查揭示二尖瓣的嚴重閉鎖不全,血液培養不到8小時,就長出金黃色葡萄球菌,隨即與心臟外科主任陳映澄醫師進行緊急會診,決定進行精密的微創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換術。 醫師陳映澄表示,在患者心臟瓣膜的深處發現化膿和細菌贅生物,所幸手術成功,病人在一天後順利拔管成功。 診所院長王昶皓醫師表示,長期在診所就醫的陳先生是很成功的轉診案例,診所長久以來和彰基有很好的合作模式,透過雙向轉診的綠色通道平台,病人很快地就得到救治,這是一個相當好的醫學中心與基層合作的表現。 彰基醫務秘書暨急診醫學部主任林晏任醫師說,心內膜炎死亡率平均可以達到四十%,不趕快醫治相當的危險,因為診所醫師警覺性很高,透過雙向轉診的綠色通道平台,病人很快地得到救治,這是一個相當好的醫學中心與基層合作的表現。  

Read More

社工關懷 思覺失調男就醫改善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小宏」是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因對自身疾病誤解為神明附身,多倚靠求神拜佛,且無病識感,不願就醫和服藥。他在外租屋生活期間因未按時服藥,致精神症狀頻出,甚至滋擾社區其他住戶,使房東屢接獲投訴電話,不願再續簽租約。 衛生局說,思覺失調症名稱由英文Schizophrenia的希臘詞根schizein(撕裂)和phren(心智)的字面意思「心靈的分裂」直接翻譯而來。在台灣長期譯為精神分裂症,俗稱「人格分裂」,使社會大眾普遍對於此病名存有負面印象,視為不治之症、恐懼與羞恥的象徵而不被接受,也使得罹病者試圖隱瞞病情拒絕就醫,導致治療困難,成為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現已更正譯名為「思覺失調症」。 衛生局安排社區關懷訪視員定期關懷小宏,給予疾病認知衛教和規則服藥之指導,養成規則服藥習慣和降低精神症狀出現頻率。最後,房東了解小宏現況改善後,願意繼續把房屋租給他,彼此共創雙贏局面。

Read More

嬤性情大變又幻覺 急性譫妄作怪

記者吳東興∕員林報導 95歲阿嬤突然性情大變,常說看到過世家屬,家人以為中邪,員榮醫院身心科醫師研判阿嬤因看護更換而有適應性障礙,合併精神症狀,是「譫妄」症典型症狀,給藥後情況改善。 洪阿嬤平日與兒子同住,一個多月前,看護因到期離開,也請新看護接手且事前也告知阿嬤,但阿嬤卻因此失眠、常自言自語,兩週前,阿嬤跌倒撞到頭,從此不吃不喝,日夜不睡,且懷疑東西被偷等被害妄想症。 身心科醫師洪瑄隄說,阿嬤因曾撞到頭,先電腦斷層檢查確定未受傷,依據家人描述,研判阿嬤有適應性障礙,合併精神症狀,是「譫妄」症典型症狀。 譫妄症是突發性「腦當機」,多好發年長者。譫妄症是種短期意識混亂或伴隨精神異常現象,由於症狀類似精神病,有時患者會被誤會是老番顛、中邪,因此延遲就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