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達
骨折後血塊填滿骨斷端形成的空隙,2週左右形成纖維化組織,稱為纖維化骨癒合(Fibrousunion)。此時,腫大致消了,症狀也大幅改善,會讓病人有「好像好了」的假象認知。此時再骨折的可能性最高。
骨折之後2週起,骨痂(Callus)慢慢形成,至6週左右會將斷裂處完全包住,達成初步癒合;除非再受傷,骨折處不會再斷裂。3個月左右,癒合處大約有受傷前的強韌性了,所以俗話有「斷骨需時百天」的說法。
脊椎骨打入骨水泥可撐起垮下來的個別椎體,達成「馬上」止痛效果;不過,骨水泥不會促進骨頭癒合,整個脊椎的穩定需靠其他未受傷的椎體與周邊也受傷的軟組織來維持,這些都需要時間,要用「月」來算,快不起來的。
內固定物是將骨折斷端盡量接好(well reduced),提供一個較佳的癒合環境讓骨折順利癒合;但再怎麼先進的內固定物都無法加速骨頭長的速度,仍然需要遵循自然法則的時程。骨折還未癒合前就迫不及待行動,給骨折處壓力就造成內固定物斷裂、鬆脫等嚴重副作用。
移植來取代前十字韌帶的肌腱,在關節內會進行複雜的轉化過程,而終於發展出穩定膝關節的功能,這需至少半年以上的時間;再加上軟組織復健,建議激烈運動等手術後一年左右才開始。
由於血循不佳,直接縫合斷裂的肩袖口旋轉肌肌腱是無濟於事的,必須在肱骨頭旋轉肌腱附著處的骨頭,創造出會流血的骨床(bleeding bed),再把肌腱「種」進去。傳統方法是骨頭穿洞,縫線過洞後再肱骨上固定;現在有帶線錨釘直接把肌腱固定在骨床上。無論如何做,肌腱仍然需花時間與骨頭癒合,不是花大錢肌腱就會好得比較快。
(作者∕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