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比夏天更夏天的南印之旅

■蘇佳欣 2023年五月的季節,天體運行,從赤道到北回歸線正處於夏天。我從北緯22度的南台灣,到北緯12度的南印度旅行,加演比夏天更夏天的「自體移動」。雖然時令未到夏至,此時太陽正賣力的把地球加熱,時差把我倒逆轉退個2.5小時,讓我整體身心頻率不規則的慢半拍,經常都不在正拍點,反而跳錯在合拍上。更有甚者,還要接受熱上幾度C的挑戰,於是乎自然感受到靈魂的確存有,或者是頭腦微燒的混沌。 從台灣出發,搭乘廉價航空,經曼谷轉機到達清奈,一出機場已是三更半夜加上時差,人車鼎沸熱鬧烘烘讓我一下子全醒了,到住宿處前一路上嗶嗶叭叭聲不絕於耳。赫然發現缺少紅綠燈的道路空間,喇叭聲是必要的,用來警告行進中的人體與車體。南印的夜晚不安靜,隨著時間過去漸漸明白這種簡直沒道理的交通,白天比夜晚更囂張。清晨醒轉過後,吵只會更吵,就如同熱只會更熱一樣,毫無上限可言,度量的方式可如同溫度計緩緩上移,但感受的程度卻像一飛沖天般的翻倍而上。 一點都不誇張,此時北半球的熱就差放一把火,便可以燒起來,喇叭聲鳴吵到極致,如果沒有釀成大爆炸或連環車禍,該說是亂中有序嗎?諷刺的是,身為外國人的我,該去思考或者評論印度人的生活觀或價值觀,跟我本來所理解的或我本來所接觸的有何不同,以及為什麼不同嗎?我認為往這個方向多想無益。 其實我根本就無法從頭到尾好好地描述整個旅程,每次說出來寫出來的,都只是瑣碎的片段或沒來由的抱怨,由於短短幾天的旅程,實在耗費太多精神,體力已經透支的情況下,說不上討厭或喜歡,但就像我穿上莎麗的感覺那樣,突然變端莊、突然變亮麗,可是基於個人私密的因素,我撐不住且沒辦法穿太久,重點是我還得上廁所,會有諸多不便,說到底適應不良,應該算是自己的問題吧!神經需要加倍放大條,或者只要完全沒神經,心靜還會自然涼! 我的人生觀、價值觀或者世界觀的原型或核心思想,總是由海倫凱勒的經典名言所建構而成,或者說點亮引領整個宇宙。看不見的她曾說過:生活要不是勇於冒險,要不然就一片空白。也就是說:不敢於冒險,生活將一片空白。原文是:Life is either a daring adventure or nothing. 既然如此,要是有機會可以稍微離開本來的舒適圈,到了另一個世界去體驗,像是超級英雄奇異博士(Dr. Strange)或汪達幻視(WanderVision)那樣,我會第一個報名參加。我本來便喜歡看印度電影或是寶萊塢影片,在那個動不動就唱歌跳舞的地方,就好像是另一個世界般不可思議。當印度好友Suri發來婚禮邀請,我馬上就爽快的一口答應了。聽說去一趟印度會改變三觀,我認為三觀倒是沒改變,反而是眼界大開! 對我而言,到印度旅行或參加傳統印度婚禮,算是解鎖人生清單的一大要事,必須從長計議、謀定而後動。我的同行旅伴,是印度好友Suri在台灣的工程師同事。跟工程師出遊有許多好處,除了可以保護我的人身安全外,頭腦相當清楚的工程師個性穩定按部就班,讓人比較放心。行前統籌規劃旅遊路線、餐廳住宿訂位等,可以讓我有所準備、有所期待。 我們要去的目的地是安得拉邦奇圖爾區的圖貢達姆(印度人唸出來的地名與您腦中想像的語言,總是天差地別的不同,地名參考Andhra Pradesh,Chittor Distirct,Thugundram),該地是個相當傳統保守的南印鄉村。我們好像跑到電影畫面中,像是巴霍巴利(2015年史詩歷史片)或RRR(獲得2023年奧斯卡最佳音樂大獎)等,活脫脫的像是穿著劇服走動的演員,演出的內容卻是當地踏實的日常生活。在這裏使用的語言不是一般寶萊塢的印地語,而是另一種類的泰米爾(Tamil)和泰魯固(Telugu),原本以為好像差不多,後來聽說也只有百分之三十的相似而已。然而新郎是泰魯固人,新娘是泰米爾人,即使我看他們兩人很登對,但竟然是分屬兩種民族。印度人會好幾種語言是很常見的事,好幾次聽到印度英文可以持續滔滔不絕講下去,我竟然還可以猜出個大概,溝通不成問題。為此我還特別學幾個實用的關鍵字,諸如恭喜、新婚快樂之類的祝賀語,學完後還是沒有人可以聽得懂,請大家一笑置之。 在南印短短幾天,如同置身於土色或玫瑰色濾鏡的空間,一方面是塵土灰撲撲的顏色,另一方面華麗婚禮的浪漫夢幻。我視印度為另一個世界,印度人也把我當成外國來的明星一般。年輕女孩看到我,好像是看到偶像一樣,眼睛都亮了起來,主動過來跟我握手合照。能夠在異鄉就地出道紅起來,成為國際巨星的感覺真好,彷彿突然間找到人生的另一個舞台。 這次印度之旅的重點是婚禮。我們參加的傳統婚禮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晚上7:00的晚宴Reception and dinner,第二是隔天早上4:30到6:00的印度教點額祈福儀式Muhurtham,最後是下午回老家的家廟祭拜祈福。不管是新人或與會來賓都穿著傳統正式服裝,相當熱鬧,現場有幾台空拍機和專業攝影機,宛如電影製片現場。新婚典禮期間全程茹素,用手吃飯,完全沒有餐具或紙巾,可說是非常崇尚自然環保。桌上放著一大片的香蕉葉,中間放著米飯、米線、鹹菜、各種咖哩,我們用手吃飯早中晚好幾餐,始終抓不到訣竅,每次都引來其他印度人的眼光,連飯都吃不好的窘態畢出。其中有一餐,與新郎的姊姊坐在一起,看不下去的她終於忍不住出手了,用她那美麗彩繪的玉手,隨便包出好幾個米球,一邊示範一邊念著:「吃飯很簡單啊!秘訣是把飯先沾奶油(ghee)再去沾裹包黏其他的配料。」果真如此,按照這個方法做出來的咖哩米球飯,每顆都很美味,而且每顆吃起來還各具風味特色,真是神奇。可惜的是,後來我想要如法炮製,練就用手吃飯功力,仍然手藝不佳,不止看起來不好吃,吃起來更是不太好吃,看來還要假以時日,多加「動手」練習才行。 一生中難得有個印度體驗,食衣住行都要親自試試。除了吃,當然接下來要談一談「穿」。張大千說過:印度的莎麗是全世界最美的衣服。這是從網路搜尋「莎麗」穿搭時讀到的,雖沒有去考證過,但是的確有看到張大千畫過穿著莎麗的女子,穿上莎麗的仕女,端莊優雅萬種風情。有此可以猜想,這句話或許有其可信度。說到莎麗的穿搭,真是千變萬化,可說簡直是讓人眼花撩亂也不為過。如果說印度是詩的王國,那麼莎麗是印度服裝中的最美的詩句。印度好友幫我準備兩套莎麗,原來我僅想體驗而已,只要一套應付應付就好,沒料到他堅持還要分不同場合,必須穿著不一樣的才行。穿好登場後,我無比驕傲的自詡為台灣代表,搔首弄姿的拍照起來,大紫大綠大金大紅。然而有幾個印度女孩卻向我走來認真的端詳,檢視我的儀容服裝,拿出從她們身上預先藏好的小別針,幫我弄衣摺裙重新調整一番,其實要穿好沙麗並不簡單,可稱得上一門藝術,不是擺擺樣子而已! 婚禮結束後,我們一行人回到Suri的老家,體驗南印傳統民宅風情,這是一般觀光旅遊無法深入了解的。老家以夢幻粉紅色調為主,進門入口約只有二人可以通過的大小,進門後就是一張長木床,兼具飯桌與椅子等多元功能。我們客人坐在床上喝飲料吃東西,不久後其他家人回家睡覺也在此處。一望到底疑無路,以為就這麼到了盡頭,約走五步路後隨即轉彎曲折深入,彎到另一個天地去,有點像螞蟻窩或是兔子洞那樣,區隔劃分成小空間:家廟、廚房、廁所、儲藏空間等。家中儲水處有二,分別在廚房與廁所,要用水瓢舀水出來使用。我生長的年代,台灣已經有乾淨的水源了,一時之間要如此原始的用水,連洗自己屁股都不知道如何下手。 至於南印的交通,可別忘了我在本文一開始就抱怨過了,最後還是要特別再重申一次,適應不良的是我,他們按喇叭倒是按得蠻「齊全的」,非常且正常,隨時都有互動,提醒彼此要小心,況且也並沒有看到發生車禍爭吵過。雖然就我一個外人看來很有事,他們卻都相安無事挺好的。此趟南印之旅,唯一遇到一位警察,並不是在維持交通秩序。令人傻眼的是,警察的眼睛可是雪亮無比的,遠遠的就發現我們的司機,在駕駛出租車(黃牌)執行任務時,並沒有穿著白色襯衫,為此就把他攔下來教訓一番,並揚言要把他抓到警察局關起來一整天,於是司機便跟我們要了200元盧比,打發警察放過司機一馬。聽說關於這種日常不公不義,算是稀鬆平常,見怪不怪。沒錯,整個南印之旅,就是從奇怪又怪奇,到最後覺得一切順其自然又司空見慣,沒什麼好大驚小怪了!

Read MoreRead More

首起麻疹航空器群聚 大馬入境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2日公布,上週新增2例境外移入麻疹確定病例,均為2月27日北市公布的全國首例馬來西亞境外移入個案來台同班機乘客,為今年首起麻疹航空器群聚。國際間麻疹疫情上升,國內本土傳播風險亦升高,籲請民眾前往流行地區做好自我防護,幼兒按時接種MMR疫苗。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上週無新增本土麻疹病例,但新增2例境外移入麻疹確定病例,分別在3月7日和9日已由地方衛生局公布,為本國籍20多歲及30多歲女性,均為2月27日公布首例馬來西亞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同班機乘客。 先前均已由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進行衛教及追蹤,並於出現疑似症狀後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研判係因搭機過程接觸該名確診個案感染,為一起航空器感染群聚事件。2名個案目前皆已解除隔離。 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美、加、韓、澳洲及歐洲等非疫區國家均持續出現境外移入病例或小規模疫情,顯示各國於新型冠狀病毒病大流行後,因疫苗覆蓋率有所下降而正受麻疹疫情再度爆發的威脅。WHO亦發出警告提醒各國儘快採取緊急預防措施,否則,一半以上的國家將面臨麻疹爆發的高風險威脅。

Read MoreRead More

流感疫苗來不及換三價 羅一鈞:四價保護力同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類流感上週就診人次持續突破10萬大關,流感疫情仍在高原期,創6年來同期最高。針對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各國評估使用三價流感疫苗,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12日坦言,採購程序已來不及,但強調,疫苗保護力相同,不會因此減弱。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長達3年,導致B型流感病毒山形株幾乎絕跡,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建議,將現行四價流感疫苗,移除2020年3月後就絕跡的山形株,改為三價,以減少活性山形株於疫苗製造和使用,但建議各國視疫苗產能評估何時全面使用三價流感疫苗。 對此,羅一鈞表示,經了解2024-2025年北半球流感季,目前僅美國將全面使用三價流感疫苗,其他國家(包括我國),由於各疫苗廠尚需向各國藥物監管單位申請三價流感疫苗許可證審查,2024-2025年確定無法及時供應足量三價流感疫苗。 因此,疾管署已依據今年1月24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流感防治組及預防接種組委員建議,著手採購2024-2025年流感季使用之四價流感疫苗。 疾管署說明,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0.3萬人次,仍為近6年同期最高;多項監測系統顯示近期流感、新冠及腺病毒等多種呼吸道病原體持續於社區活動,其中流感以A型H3N2為主,疫情傳播風險持續。另新增8例死亡,其中4例未接種流感疫苗。

Read MoreRead More

〈耳鳴暈眩保健專欄〉老菸槍一早醒來耳中風 耳突悶脹且眩暈

醫師陳建志解釋內耳迷路的血液循環,說明缺血性內耳迷路炎的致病機轉。(醫師陳建志提供) 一名60歲男性有抽菸習慣及高血壓病史。近來因為工作繁重,睡眠不足,某日早上起床時,突然覺得左耳悶脹,聽聲音時彷彿隔著一道牆。原本以為是耳垢堵住,去藥局買了耳藥水,不料,半日後,只要頭一動,就會覺得身體向前翻滾,眼前景物也跟著「晃」了一下。1天後,左耳聽見相當尖銳且大聲的嗡嗡聲,只要周圍環境吵雜一點,就會聽見陣陣回音,加上暈眩頻頻發作,惡心想吐。 就醫時,聽力檢查顯示右耳高頻處中度聽力障礙,確認是耳蝸病變,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正常。原來是罹患了「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實際病名為缺血性內耳迷路炎。 根據解剖學,內耳迷路乃三半規管、橢圓囊、球囊及耳蝸所構成,迷路動脈起自於前下小腦動脈,接著分支成前方前庭動脈與耳蝸總動脈,前者供血給前/水平半規管及橢圓囊,後者會再分成後方前庭動脈與後方耳蝸動脈,供血給後半規管、球囊及耳蝸。 依據阻塞部位不同,臨床症狀也會有所區別。前方前庭動脈阻塞,會出現嚴重的平衡失調及眩暈,但聽力無損;耳蝸總動脈阻塞,聽力受損嚴重,會出現耳鳴,但平衡失調及眩暈較輕微;迷路動脈阻塞,整個迷路及聽神經都會受創,聽力及平衡功能都會嚴重受損,出現嚴重的耳鳴及眩暈,很像梅尼爾氏病。 此病治療,最好能在發病後3日內開始,稱之為黃金72小時,須靜脈注射高劑量副腎皮質素,若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良者,會採取中耳腔注射,目的是盡速消除內耳迷路的水腫,否則,聽力有可能會永遠無法恢復。該患者在接受治療後2週,聽力完全恢復,眩暈也消失,但因超音波檢查發現兩側頸動脈有動脈硬化,建議須長期服用抗血小板劑,避免後續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偏頭痛發作或急性中耳炎也會引起內耳迷路炎,有類似病症者,宜正確就醫對症下藥。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