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默 圖/黃騰輝
紅與黑
關於天主教七原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的創作化詮釋,我熟知的作品有香港小說家黃碧雲《七種靜默》(臺版《七宗罪》,1997)、美國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火線追緝令》(Se7en,1995)、日本漫畫家鈴木央《七大罪》(七つの大罪,2012)等。我自己的《天敵》(2011)也同樣是根植於七宗罪,去寫一個百年家族七代人的七種人格特質,並轉化成武功、劍法,去闡述人性暗面,以及破除詛咒的可能。
將七宗罪去宗教或除罪化以後,回到人性的角度去看,其實是非常普通、人人皆有的本質,而且也未必就是負面、壞的狀態,不必然需要七美德(貞潔、節制、慷慨、勤勉、耐心、寬容、謙虛)來做為好的參照面。如果能對色慾、暴食、貪婪、懶惰、憤怒、嫉妒、傲慢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便足以成為人自身的救贖之道。或許不該說七原罪,比較中性的說法是七原質更適宜吧。
一旦把人性的本然視為罪孽,反倒更容易引發邪惡的誕生。所以黃碧雲《七種靜默》這麼寫道:「道德的基礎是人有自由選擇的意志與能力。……沒有選擇的道德,是人的偶像。是人虛幻的希望。」
由達瑞主編,沈意卿、陳莉文、葉佳怡、張亦絢、何玟珒、崔舜華、黃思蜜一人一原質寫短篇故事的小說合輯《SEVEN》(南方家園出版,2023),也同樣是以正視姿態面對七種人性特質。
如沈意卿〈當瑪麗遇上莎莉〉寫暴食:「我的食慾帶著愛情。」、「正常是一種時態,取決於事情發生的時空背景。」,陳莉文〈安靜的轟鳴〉寫怠惰:「如果有些女孩生來就渴望她生命中真正的王子,為什麼我不能生來就渴望真正的休息呢?……在長久肅靜的生活裡,我最能感覺到全身心每一個孔隙都吸飽能量的時刻,應該是激烈高潮後的空白。」,葉佳怡〈畸胎瘤〉寫貪婪:「但唯一沒辦法真正聽懂的對象就是她媽媽。因為她們對所有事物的定義都不一樣,而一切的討論與理解都必須要從定義開始。」、張亦絢〈不容易受傷的女人〉寫傲慢:「自己所有可以稱為人類的元素都在蒸發狀態。她可以不愛人,對人沒感覺,人性是在這種狀況裡,靜靜走開。……她做的事,不是在時間的遠方拋棄人,而是在一開始的原點,她就棄人了──棄人的人,可以這麼說嗎?棄人──就已不是人了,不是嗎?」,何玟珒〈蚵與舞與我們〉寫憤怒:「『雖然現在我的身體也不像是自己的。』她自嘲地笑了笑,『芷瑜,妳要好好練舞,趁身體還是自己的,好好跳舞,為自己跳舞,不要像我一樣。』」,崔舜華〈ON THE ROAD〉寫色慾:「我和男人上床,和女人上床,不是像以前一樣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更了解我自己──我是什麼樣的人?能夠做到什麼地步?直到最後,我們這一生究竟需要多少的愛才會滿足?」,黃思蜜〈SHOW〉寫嫉妒:「是啊,為什麼我們不能像那些男的一樣,一個不爽就揍人殺人強暴人。╱明明我們女人,是最不怕見血的。」
有趣的是七位作家以各自的主題而寫,但卻又有同質性的呼應,比如憤恨與悲傷,每一篇都避閃不了身為人類又剛好是生理女性的基本情感。七種人性因子,七種述說的姿勢,七人的詮釋寫出了女性共通的經驗,但又不僅於此,而是能夠輻射開去看群體社會、文明對人的傷害,並再次定義人性與女性。黃碧雲寫:「上帝之罪,在靜默無言。╱如果有七宗罪,上帝就有七種靜默。╱人在上帝的靜默之中惘惘爬行。」人類之罪,不也是如此嗎?人(個體)不也在人類(整體)的靜默無視之中孤苦爬行,企圖找出自己充滿人性的語言,而被視為罪惡嗎?但所幸有《SEVEN》寫出了七種並不靜默的深刻聲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