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餘震

林瑞麟 掛了老闆電話,他收拾廚餘,眼皮開始沉重,胃裡面不只是食物,還有一天的疲憊。政論節目裡無所不能的名嘴正在互相吐口水,他打了一個比夜色還濃的呵欠。   「妹妹啊,我跟你說,以前你阿嬤在世的時候教我:『阿公進門,要給他放拖鞋,然後倒一杯茶。』我都一直照著做,直到阿公過世。現在,你可以倒杯水給我嗎?」他先引申,然後提出想法,不亢不卑,像個合宜的倡議。   女兒划開藍光,從手機裡走出來,然後釋出一團煙霧,以山道過彎的姿態,壓低身子,遁入房間。他隱約看見她的眼神死,開始後悔,而且覺得不祥。   家的板塊早已位移。牆上那幀佛像,忽然抖了一下。孩子的媽挾帶強大的氣場現身,手指頭像一把無限伸長的光劍,超寫實的指著他的鼻子說:「你是沒手沒腳嗎?喝水自己不會倒嗎?」銳利的高頻,穿刺他的耳膜!   好險,女兒很乖,還在學校社團裡忙,三年前,孩子的媽已經另組家庭了。電視上,他們正為108課綱該不該有禮義廉恥的文選而交鋒。好渴,他去開冰箱。

Read More

甲狀腺癌轉移骨/肺 標靶藥物改善

醫師陳華宗認為甲狀腺癌若被診斷為分化良好型惡性腫瘤,應及早接受適當的手術、放射碘治療及甲狀腺素治療。(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多數甲狀腺結節是良性的,定期追蹤觀察即可。若被診斷為惡性腫瘤,應及早接受適當的手術、放射碘或甲狀腺素治療。花蓮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華宗舉例,一位患有轉移性濾泡甲狀腺癌的病患,發現時癌細胞已擴散到骨骼和肺部等處,幸積極接受適當治療及復健,已從輪椅代步到恢復行走。 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甲狀腺癌患者人數近10年來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幅度約1倍,是女性癌症第4位,發生率每10萬人約20.38人,男性患者發生率每10萬人約6.61人。第1期甲狀腺腫瘤因局限於腺體內,未擴及臨近淋巴及正常組織,10年存活率大於9成。陳華宗指出,9成以上甲狀腺癌屬於乳突癌,其次是濾泡腺癌,好發於40到50歲左右的中年人,女性是男性3倍;髓質狀癌和未分化癌則較罕見。 這名病患2019年診斷出轉移性濾泡甲狀腺癌,當時癌細胞已擴散到骨骼和肺部等處,經會診由醫師陳華宗、胸腔外科主任張比嵩及整型外科醫師鄭立福跨科合作,於翌年初幫病患完成兩側甲狀腺全葉切除、胸壁腫瘤切除及兩側胸大肌轉移皮瓣修補胸壁缺損等手術。 爾後,病患曾北上接受一次大劑量放射碘治療,並在花蓮慈院長期服用甲狀腺素補充治療。一段時間後,病人出現胸部以下麻木和行走障礙等神經症狀,需坐輪椅。 陳華宗表示,經檢查發現是癌細胞壓迫到胸椎脊髓,由骨科醫師陳英和緊急開刀減壓並固定脊椎後,再接受放射治療,神經症狀逐漸緩解。病人開始接受復健治療,從輪椅代步恢復到正常行走。 後因新冠疫情,病患無法再北上接受放射碘治療,由陳華宗幫他申請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使用兩個月後,肺部電腦斷層檢查顯示米粒狀轉移病灶已全消失。後續胸椎磁振造影追蹤也顯示胸椎骨溶及後壓現象明顯改善。 陳華宗指出,經數年治療,至今未發現肺部有再犯現象。標靶藥物治療過程期間病患曾出現高血壓、腹泄、體重減輕等藥物副作用,經調整藥量以上症狀也獲改善。

Read More

〈中華副刊〉林邊手記 史特拉福「莎」影婆娑

莎士比亞的銅像矗立在史特拉福亨利街頭 文/攝影 翁少非 二0二三年四月十七日那天,我終於來到莎士比亞(1564-1616)的出生地雅芬河畔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朝聖,只是這位舉世聞名的劇作家離開人間已經四百多年了,在他的家鄉還能覓得多少他的蹤影呢? 是我多慮了。這一天走近史特拉福一八八八年建造的高爾公園,遠遠就瞧見莎翁的塑像端坐在紀念碑的頂端,地面四周豎立著他四大類劇作代表人物的塑像,代表歷史劇的哈爾王子(Prince Hal)、哲學的哈姆雷特(Hamlet)、悲劇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beth),以及喜劇的法爾斯塔夫(Falstaff)。 法爾斯塔夫是個懦弱沒有節操的不法之徒,但卻博得許多觀眾的歡笑,大概是因為他常坦率直言吧,例如他看見戰死的武將時,說:「我法爾斯塔夫爵士若死時得到歪著嘴巴的名譽,我才不喜歡,我認為活著比較好……」聽聞伊莉莎白女王特別欣賞這個角色,表達想看看戀愛中的法爾斯塔夫是什麼樣子,莎翁立刻為他再寫了這齣《溫莎淘氣的妻子們》呢。 在觀賞這尊有圓滾滾啤酒肚的法爾斯塔夫塑像時,我的心神似乎急著跑到河流對面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場」裡去看戲了,這座一九三二年開幕的劇場是為了讓觀眾能觀賞到莎劇建造的。 莎翁在雅芬河流淌的小鎮出生、成長,二十多歲時把妻子兒女留在家鄉,到倫敦的戲劇界打拚,五十歲衣錦還鄉,二年後去世,葬在離他老家幾條街的聖三一教堂。由於他沒讀大學,在成名之前,遭某劇作家嘲諷「有隻突然竄紅的烏鴉,拿我們的羽毛美化自己」,又由於他很少留下私人生活的紀錄,有關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著作是否出自他手也曾遭人臆測。 一五九0年到一六一三年是莎翁創作的黃金期,早期寫喜劇和歷史劇,接著寫悲劇,末後寫又稱為傳奇劇的悲喜劇,短短的五十二年生命留下三十八部劇作、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觀察社會敏銳深入,透過生花妙筆將眾生相搬上舞台,讓觀眾在嘻笑怒罵間覺察人類深沉複雜的靈魂。 莎翁在世時雖已被稱為詩人和劇作家,但十九世紀後他的聲譽才逐漸傳開。莎翁的光榮是從境外輸入英國的,法國大文豪雨果(1802-1885)在流亡期間所著的《莎士比亞》一書裡,還替他打抱不平,並酸英國「花了三百年時間才聽得見全世界對著它高喊『威廉·莎士比亞』,直到一八六四年莎翁誕辰三百年周年,在倫敦才為他豎立一座紀念銅像」。 而今,英國對莎翁和往昔可不一樣了,每年四月下旬莎翁生日前後,倫敦泰晤士河畔的「環球劇場」總是座無虛席,他的家鄉更是珍惜這個文化資產,每年來朝拜的觀光客都超過五百萬人次,官方為此還開發了一日遊與半日遊的行程。 若是半日遊,除了可以走訪聖三一教堂、莎翁妻子安妮的家,最重要的就是參觀莎翁老家這條五百多公尺長的亨利街(Henley Street)了。 亨利街靠溫莎街的路口,有一尊莎劇小丑Jester的塑像,底座四周刻有莎翁的名句,靠圓環街口的這一端,則豎立著一座八英尺高的莎翁青銅像,二0一六年為紀念莎翁逝世四百周年,由雕塑家詹姆斯·巴特勒製作的。我抬頭仰望好久,他高高的額頭、深沉的目光,散發著人生的智慧,而他右手握著羽毛筆,左手拿著活頁簿,彷彿隨時在準備迎接靈光的乍現。 銅像左後方那棟兩層樓高的建築就是他的老家,現在仍保留十六世紀泥土色外牆、高聳雙面斜頂、高而窄的窗戶、小型方格玻璃和巨大煙囪的都鐸(Tudor)式特色;屋內也維持當時的格局,客廳、廚房、餐廳及房間的擺設和用品,全都重現莎翁當時的生活情景。 凝望莎翁老家門上嵌有象徵紳士地位的「長矛」族徽,讓我不禁聯想到拿長矛出征的唐吉軻德,莎翁曾根據西班牙小說家塞凡提斯的《唐吉軻德》,和他人共同創作了這齣《卡迪尼奧》劇,只是很遺憾,現在已經遺失,要不然這兩位大作家的作品融合,更能創造另一番新的視界,巧合的,他們都在一六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這一天去世,兩位才子相約到天堂相會矣。 也許離四月二十三日(莎翁生日和忌日同天)近了,史特拉福的遊客如織,有一群穿制服的高中生,坐在銅像附近分組討論,瞧他們認真寫心得的模樣,想必不虛此行。而我,環顧「莎」影婆娑的史特拉福,努力咀嚼著雨果讚譽他的這句話「人可以消逝,但戲卻留了下來,其永恆的背景是生命、是心靈、是世界。」

Read More

增強肌力防跌倒 大林醫事C長輩健行

30日大林衛生所團隊帶領醫事C長輩踏青健走。(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政府今年在醫事C據點主推「健行」運動,30日大林衛生所團隊帶領醫事C長輩踏青健走一起GO,從衛生所經過大林國中,走到大林糖廠冰店的健走路線,約六百公尺的距離,長輩悠閒漫步在鄉間小道,有助培養健走習慣,感受My Dalin(我的大林)屬於在地的慢活、安老人生,老大人們滿懷期待,樂活愉悅。 衛生所主任喬嘉說,醫事C長輩走進充滿大林歷史底蘊的糖廠冰店,連結過往滿滿的回憶話題不斷,回味屬於老一輩的古早好滋味,沿途懷舊踏青景色優美,健走、吃冰、談天盡情感受慢活美好,共15位「老序大」為了今天的活動,平常就努力參加據點延緩失能課程,更包含一位年逾90歲的葉阿嬤齊步走。 衛生局長趙紋華指出,將健走融入據點活動,目的是希望透過下肢肌耐力強化,減少長輩跌倒風險,另善加運用健走杖輔助,不僅可以在生理上減輕下肢關節的壓力,同時保護膝關節和增進腰椎的穩定平衡,預防骨質疏鬆及跌倒,也提供心理支持,不再因下肢無力怯於運動,最簡單的健走也能維持每日運動好習慣。 嘉義縣今年將再增加5個醫事C據點,據點數已來到102個,讓長輩就近、在地獲得服務,加上完整的健康促進課程,感受健康老化的生活,也提醒民眾平常應鼓勵、陪同長者,健走是最簡單、不受環境設備限制的最好選擇,一起延緩、活躍老化。

Read More

〈中華副刊〉落雪泥

葉雪蓮 落雪泥,一個美到你心碎的花名,一種驚豔到你窒息的花。 初次聽到這個花名的剎那,我的心為之一顫,感覺三兩片雪花擦過枝條的聲音,在耳膜輕扣,眸底也好似展開了暮雪千山,白雪鋪秀的畫面。光這名字撩撥起的禪意、詩意,就瞬間捕獲了我的心。我計畫著儘快到網上買一盆落雪泥,可妹妹卻給我一把落雪泥的種子,說若要完全瞭解這花花,就親自種,這樣,不但可以欣賞落雪泥爆盆時的絕代芳華,關鍵還能夠享受到從播種、發芽、冒葉,到孕育花苞後開花的整個過程。沖著這詩情畫意的名字,我找了個空閒的下午,在松過土的花盆裡,挖約兩公分深,灑下七八顆有點乾癟的落雪泥種子,蓋上些細土,再用澆花壺均勻地澆上水。完成播種後,接下去就是陪伴與期待了。 有一次我去給落雪泥澆水,發現花盆裡的泥土表層變得白而硬。我想,肯定沒戲了,這種子本就不飽滿,加上這麼多天沒澆水,估計早已幹死,何況那幾天還零下幾度,不幹死就是凍死了,再說我也並沒有按我妹妹說的,種之前先要浸泡過呀。但想到我妹描述的,落雪泥爆盆時的傾世芳顏,我有點不甘心,便順手給它澆了一杯水。幾天後,落雪泥竟然從泥土裡冒出一點綠,它抽芽並破土了,那麼小那麼嫩那麼綠的生命,居然能鑽出這硬硬的泥土!再過幾天,它展開了兩張園而光滑的葉子。昨天我給它澆水時,又長出幾片墨綠肥厚的葉,葉面像是一個個小方塊拼成的,看上去特別粗獷,特別有生機,好像再長大些,用手像擰毛巾一樣擰它,那汁液准會像水一樣「嘩嘩」流出。 這麼詩意的名字,怎麼會有這麼粗獷的葉和汁呢?好奇心讓我進一步瞭解落雪泥。落雪泥來自巴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枝矮小,高約15-20釐米葉片大、翠綠、匍匐而生;花朵大,嬌豔若滴,顏色豐富,有牡丹的大方富貴;花型近似芙蓉花,有芙蓉花「雨後霜前著意紅」那種傲霜鬥雪的精神,並且花期特長、還不需向陽,只要有光,就一路美麗、高雅。若把植枝上的葉片摘下來丟進泥土裡,它也會毫不猶豫地生長、繁殖。這矮小匍匐的小植物,竟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真的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植物,又豈止是落雪泥呢。俄羅斯科學家發現,荊草能吸收土壤中的黃金,荊草茂盛的地方,就有黃金,它相當於天然的黃金探測器。生物學家施一公說,蜜蜂采蜜,不是因為蜜蜂看到了花,或聞到了花香,實際上是蜜蜂看到了花蕊的近紫外和遠紫外線。試想,如果我們的肉眼能看到近紫外、遠紫外,那我們的眼前又將呈現一個怎樣的世界呢?可惜我們所認知的客觀世界很有限,但我們正在科學的天梯上,一步步往上攀爬。隨著AI時代的到來,矽基生命這個詞,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也將會在越來越多的行業裡活躍,未來的生命形態將如何呈現,相信未來科學一定會給我們答案,但無論是碳基生命還是矽基生命,我想都是帶著使命來到這個世界的,都有各自的偉大,都值得敬重與珍惜,哪怕是一盆落雪泥,甚至一棵草。 我期待著落雪泥的爆盆,也期待著一個更加美好的春天的到來。

Read More

解尿不順下背痛 翁攝護腺癌骨轉移

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冠宇說,針對腫瘤細胞骨頭轉移,有手術、放射線療法、藥物、支持性療法等多種治療方式。(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不明的骨頭疼痛,當心腫瘤骨轉移,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冠宇說,骨頭是僅次於肝臟、肺臟之外,第3個癌症轉移常見的地方,臨床上常見因骨頭疼痛問題就醫,意外發現潛藏背後的巨大惡魔,如有持續、不明原因的骨頭疼痛,應趕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 陳冠宇表示,臨床上常見因骨頭疼痛問題就醫,卻發現是腫瘤骨轉移的情況;68歲男性患者下背疼痛就醫,抽血發現慢性腎臟功能惡化,經病史詢問,病人已半年解尿不順,經腰椎X光片檢查發現骨頭出現多處侵蝕病灶,抽血檢查發現攝護腺特定抗原過高,經攝護腺穿刺檢查證實罹患攝護腺癌合併骨頭轉移。 72歲婦人因腰椎疼痛就醫,經求診發現有壓迫性骨折,安排脊椎減壓手術,病理報告顯示為腺癌,詳細檢查後診斷為乳癌合併骨轉移。 45歲女性因乾咳兩個月、呼吸肋骨疼痛至胸腔科求診,胸部X光檢查發現兩側肋骨都有不正常的侵蝕現象;經胸部穿刺切片後發現罹患肺腺癌合併骨轉移。 他說,骨轉移造成的疼痛、病理性骨折、脊椎壓迫、甚至因高血鈣引發意識改變,都會大大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機能。 針對腫瘤細胞骨頭轉移,可透過手術、放射線療法、骨骼藥物處置、支持性療法等多種治療方式來治療,有助改善病人情況,他提醒,骨頭疼痛為臨床上容易忽視之症狀,產生併發症後容易對身體造成長久傷害,應該對自己的身體多關心,隨時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若發現有持續且不明原因的骨頭疼痛,最好盡早就醫處理,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ad More

每天喝中藥茶 他黃疸爆表

林先生治療接近2週,黃疸症狀逐漸消退,眼白依然看得到黃色。(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男子長期做大夜班,為了調養身體,每天煮中藥茶喝,1個月後全身泛黃、尿液變深,就醫檢查發現黃疸指數爆表超標。台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廖光福表示,中藥調養必須遵循中醫師指示,過量服用恐造成猛爆性肝衰竭,若演變成肝昏迷就需要換肝。 40幾歲林先生在工廠做大夜班,老闆貼心買何首烏、黃耆、紅棗、枸杞等中藥材,讓員工調養身體。林先生每天煮藥材當茶飲用,1個月後,家人同事注意到林先生眼白與皮膚泛黃,他卻沒有感到不舒服,直到觀察尿液變成咖啡色,到住家附近地區醫院檢查,黃疸指數飆破正常值25倍,地區醫院趕緊轉診到台中慈濟醫院檢查與治療。 主治醫師肝膽腸胃科主任廖光福說,黃疸指數是100毫升血液的膽紅素總量,正常在1.2mg/dl以內,林先生轉診時黃疸指數接近40,以臨床經驗判斷已經是猛爆性肝衰竭,急診檢測肝功能GPT指數也超出正常值40U/L的40倍,若出現肝昏迷就必須通報一般外科準備換肝。 醫師廖光福觀察林先生的眼白泛黃程度。(記者徐義雄攝) 檢查黃疸原因,透過檢驗追查會造成猛爆性肝炎的疾病、做電腦斷層與超音波檢查,一一排除溶血性貧血、病毒與免疫性肝病、膽管堵塞等問題,詢問生活史判定是中藥吃過量。林先生回想煮中藥茶那段時間,1天平均喝5百到1千毫升,卻是補過頭了。 廖光福安排大量點滴加快代謝、補充營養與藥物治療,林先生身體素質不錯加上及早發現,降低黃疸指數降到10左右;肝功能GPT指數從1千6百降到3百多,顯示肝功能已逐漸恢復,住院接近兩週,安排回家調養後續門診追蹤。 為了調養身體,林先生每天將何首烏、黃耆、紅棗、枸杞等中藥煮茶,服用過量導致黃疸。(記者徐義雄攝) 廖光福提醒,中藥能幫助身體恢復健康,但使用中藥處方必須依照中醫師指示,千萬不要自己誤用或過量食用,以免導致猛爆性肝衰竭,陷入換肝甚至危及生命的風險。

Read More

民團籲加味菸全禁 國健署:擬2次預告

台灣拒菸聯盟強烈呼籲「全面禁止加味菸」,強調沒有菸害防制就沒有「健康台灣」。(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每年5月31日是世界無菸日,台灣拒菸聯盟170個團體選在世界無菸日前夕舉行記者會,呼籲儘快公告「全面禁止加味菸」,以保護年輕族群免於包裹糖衣的菸品誘惑。國健署表示,正在準備第2次預告,希望台灣與國際接軌。 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秘書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郭斐然表示,新內閣的「健康台灣」政策,有一塊消失的版圖就是「菸害防制」,台灣現有300萬吸菸人口,每年約2萬人死於菸害,十大死因皆與吸菸有關,最新的成人吸菸率不降反升,青少年使用電子煙3年增加1.4倍,事實顯示沒有菸害防制,就沒有「健康台灣」。尤其《菸害防制法》新法對於可保護年輕族群免於菸品誘惑最重要的「禁止加味菸」政策,台灣目前僅於去年預告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及薄荷4種口味加味菸」,形同不設防。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彭純芝表示,各種形式的加味菸品,是吸引年輕族群尼古丁成癮最主要的路徑,歐盟、加拿大與美國皆立法「全面禁止加味菸品」,但台灣至今加味菸完全不設限,「禁止加味菸」政策「是0分」。 彭純芝強調,接觸尼古丁很容易上癮,也會傷害發育中的青少年大腦。大腦會一直發育到25歲左右,在青春期吸食尼古丁會傷害控制注意力、學習、情緒和衝動控制的大腦某些部分。在青春期使用尼古丁也會增加未來對其他藥物上癮的風險。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榮譽理事長黃正銘指出,加味菸看起來像糖果或零食,降低其危險性的感知度,其甜味與香味對青少年有強烈的吸引力,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受且上癮。期待新政府的「健康台灣」,不能再讓家長們焦急苦等,害我下一代身陷誘惑、菸商得利。針對拒菸聯盟的呼籲,國健署表示,繼去年3月曾第1次預告禁添加口味實質法規命令,目前正在準備第2次預告,除國內專家會議,已多次與歐美舉行國際會議了解國際管理與檢驗方式,希望台灣與國際接軌。

Read More

肌少白皮書 HMB從根源抑制肌肉流失

專家指出,營養成分HMB可保護肌肉組織從根源抑制流失。(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若肌肉長期流失恐引發失能等健康風險;研究顯示,營養成分HMB可保護肌肉組織從根源抑制流失。根據國內最新《HMB肌少治療白皮書》指引提到,要維持肌肉健康,建議每日至少補充約0.75克HMB;然而,HMB難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量,建議可選擇具科學實證營養成分HMB與多重蛋白質的均衡營養補充品。 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研發推展科主任彭莉甯表示,40歲至80歲之間,可能流失約40%肌肉量。肌肉流失可能伴隨多種健康問題,除了糖尿病風險增加近49%、失能風險提升36%、高血壓風險提高19%外,認知障礙、行動能力變差等風險也持續攀升。 彭莉甯說,過去只能鼓勵民眾多補充蛋白質與多運動,卻難抑制肌肉流失。研究發現,HMB(全名β-羥基-β-甲基丁酸)可刺激肌肉合成、促進肌肉生長,還能穩定肌肉結構、保護肌肉組織從根源抑制流失。 為了幫助國人了解延緩肌肉流失的新解方,全台11位來自醫學中心的肌少權威醫師,共同發布針對台灣民眾的《HMB肌少治療白皮書》。 根據指引,肌肉健康者可每日補充至少約0.75克HMB來維持肌肉狀態;肌力體力不足有早期肌少風險者,建議每日至少補充約1.5克HMB;肌少症患者建議每日至少補充約3克HMB。 由於HMB屬珍稀營養成分,難從自然飲食中攝取充足,以有肌肉流失困擾的民眾為例,需要吃下約50雞蛋或約8公斤嫩豆腐才能達到1.5克的HMB每日建議攝取量,若是肌少症患者則需要雙倍,正常飲食幾乎無法達到。因此,彭莉甯建議,民眾可透過具醫學實證的HMB營養品效率補充,搭配多重蛋白質提供肌肉生長所需原料。

Read More

心暫停 他,半夜如廁昏厥

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房室傳導阻滯可分為3度,其中第3度房室傳導阻滯又可稱為完全房室傳導阻滯,症狀較嚴重也較危險。(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名60多歲主管,最近常在半夜起床上廁所時發生短暫昏厥,醒來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平常日間偶爾也會覺得頭暈、胸悶及冒冷汗。由於個案曾有輕度心室傳導阻滯,就醫進行連續3天的心電圖檢查,期間發生80幾次心搏暫停,清醒時最長暫停4.29秒,睡眠時最長暫停8.48秒,診斷為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 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正常成人平均靜態心跳,每分鐘大約60-100下,但隨著活動量增高,心跳也會增加。當心臟刺激跳動或是傳導部分有問題,便會引起心跳變慢(每分鐘搏動小於60下)或不穩定,甚至有短暫時間不跳的現象,導致出現易喘、呼吸困難、暈眩、暈倒等情形,嚴重甚至恐危及生命。 潘俊伸說明,房室傳導阻滯可分為3度,第1度房室傳導阻滯大多不會引發症狀,不用治療,是指心搏脈衝傳導阻滯要比正常心搏慢;第2度房室傳導阻滯,是因有部分心房脈衝無法傳到心室,導致脈搏變得不規則,會依據是否有症狀給予人工心臟節律器治療;第3度的房室傳導阻滯是脈衝無法傳導,心室單獨繼續搏動,與竇房結及心房跳動完全無關。 第3度房室傳導阻滯又可稱為完全房室傳導阻滯,症狀較嚴重也較危險,像是頭痛、低血壓和昏厥,甚至併發心臟衰竭、Adam-Stokes症候群(突發心律異常,可能會出現意識喪失、昏厥、抽搐和腦缺血等症狀)等,必須使用人工心臟節律器,否則會有生命危險;上述個案就是發生房室傳導阻滯,引起心搏暫停,導致昏倒現象。 潘俊伸指出,房室傳導阻滯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又以心肌炎症最常見;其他原因則包含迷走神經受刺激而興奮、藥物、各種器質性心臟病、電解質不平衡、心臟的傳導系統纖維化病變,及心臟外科手術時的傷害等。 此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也常見於冠心病患者,特別是50歲以上的患者;急性心肌梗塞時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率為1.8%~8%。 潘俊伸提醒,房室傳導阻滯通常可藉由問診及一般心電圖檢查發現,但有時患者平常症狀不明顯且一般心電圖檢查也不一定有異常,必須藉由長天期的24小時心電圖檢查幫助診斷,才能發現異常。高風險族群除積極治療外,也要調整生活、飲食習慣,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