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居民紀念六四事件三十五週年,警方在現場維持警戒。(路透)
李正修
今年六月四日是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的三十五週年紀念日,台灣、中國大陸、香港及其他國家、地區都有截然不同的氛圍及紀念活動,分別代表了各界對該民主運動的解讀和立場,也成為與中共往來的重要分水嶺。倘若北京無法體會這細微差異,仍執意漠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乃至於兩岸關係歷史長河的這段重要史實,就不能怪自己至今仍難獲得別人的認同與肯定。
六月四日當天,北京提高對天安門廣場的管制與維穩措施,甚至在市區天橋、路口或交通要道都有警察身影與崗哨,連參觀故宮的遊客都被要求繞道,而非直接從天安門進入。整個北京市風聲鶴唳,連當年被害者家屬的言行都遭到監管,彷彿回到戒嚴時代,可見得中共看待天安門事件的心態有如驚弓之鳥,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
賴清德總統照例發表感言,提到「真正令人尊敬的國家應該是可以讓人民大聲說話,任何政權都該勇敢面對人民的聲音」,強調當年民主化浪潮席捲全球,海峽兩岸也不例外。他還表示,紀念六四是為了更多心繫民主自由的人們,重申「六四的記憶不會消失」,將持續努力讓這段歷史記憶長存人心,感動關心中國民主的每個人。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發表談話,認為「追尋自由的燈火在全世界華人心中不曾熄滅,台灣也在海峽的這端實踐與捍衛民主」,並說當年的六四前夕,是「兩岸人民跨越時空和意識形態,最緊密相連的一刻」。陸委會也呼籲中共勇於面對歷史事實,以更柔軟、開放與包容的態度傾聽人民的聲音,以具體行動實現民主、保障人權,才是長治久安的現代化途徑。
美國及歐盟都發表官方談話,紀念當年勇敢對抗中共政權的民主運動犧牲者,也認為中共應記取教訓,正視歷史、從錯誤中學習,才不會重蹈覆轍,重申支持中國民主化不是要所謂的「反華」,而是希望更多人享有民主自由的基本權利。
事實上,由於中共嚴格管控網路及教育,大陸許多年輕人對這段事件來龍去脈毫無所悉,甚至遭竄改的歷史誤導,反而對爭取自己政治權力與基本人權都失去對抗勇氣,這才是中共想要的社會現象與結果。然而,當民眾不滿其統治手段的聲音屢遭壓制,對這個專制政權的厭惡感就越在社會底層悄悄醞釀,短時間雖無力改變現狀,不過一旦被點燃,整個社會怒火將被引爆而一發不可收拾,這也是為何民主國家多以對話與接觸作為疏通民怨的管道,而非圍堵策略,才不會到最後只能以革命改變整個政體。
回顧那段歷史,六四爆發前後恰好也是台灣開始推動民主化的關鍵時刻。可惜的是,兩岸主政者選擇的道路完全不同,也變成當前兩岸關係形同陌路的主因。撇開極少數偏激聲音不論,絕大多數兩岸人民對彼此都有好感,也認為交流與溝通能有效降低誤解,也是減少衝突風險的最佳方式。然而,和解對話已經不是當前兩岸政府選擇的途徑,也成為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變數。
國際社會現階段對中共政權的反感遠遠超過天安門事件的當年,若要歸咎於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倒不如探究為何中國大陸國力增強,卻越發引起各國更多的不安情緒與警惕。「以史為鑑、能知興替」,中共不敢、也不願面對這段慘痛教訓,就越不可能獲得人民的支持及其他國家的尊重,當然更無法爭取兩岸認同。中共過去既然有勇氣檢討毛澤東的錯誤,就該嚴肅面對當年犯下的罪行。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