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小詩兩首

向明 易於 易於和北風高談闊論 我們常同在天涯淪落 易於與鱗長動物交心 因本乃同屬龍的傳人   異於 原本實乃某家的看門惡犬 硬要冒充自己是馴良猛獸 其實異於常人的並非外形 端看其內裡是否宅心忠厚

Read MoreRead More

不只新冠登革熱 成人水痘案例飆

台中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感染科醫師陳俊志表示,今年醫院有不少成人水痘個案,提醒未感染過水痘的民眾補打疫苗及隔離防護,以減低傳染機率。(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今年夏季,除了高傳染率的登革熱以及新冠之外,台中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感染科醫師陳俊志表示,近期在門診亦接獲不少成人水痘個案,而且病情都不輕,提醒民眾留意,未感染過水痘的民眾補打疫苗,另外亦建議患者注意隔離防護,才能有效減低傳染機率。 醫師陳俊志表示,入夏後登革熱或COVID-19疫情都有升高趨勢,然而除此之外,也提醒民眾多留意水痘的預防與隔離。他解釋因水痘雖然並不致命,多數人在2-3週內痊癒。但因為傳染力高,可經由皮膚接觸、飛沫或空氣傳染,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水痘患者,感染機率就會大增。 為何原本好發於冬季或早春的水痘,近期會開始流行?陳俊志在詢問患者後觀察表示,疑因附近工廠林立,且都配有4至6人1間的員工宿舍,只要有1人感染水痘,幾乎全員中獎!而水痘的潛伏期長達2至3週,常找不出「源頭」在哪,往往都是第1人開始出現疹子之後,身邊的人也已陸續感染,而宿舍同吃同住,防護不易;再者,他也提到不少患者對於隔離的觀念也較不清楚,以為水痘開始結痂,就認為沒有感染力,殊不知水痘要至最後1顆痘子都結痂,傳染力才會消失,因而忽略隔離導致案例增加。 陳俊志也提到,這波感染多以20歲以上的成人為主,推測因民眾雖然都在小時候打過疫苗,但十幾年後都已失去效力,因此在這波疫情中「中招」的成人特別多,而且也特別嚴重,反而是孩童都有疫苗保護,案例少見。 對此,陳俊志提醒民眾,今年夏季別忘了水痘這個「老朋友」,而防治水痘的最好辦法,還是接種疫苗。因此他提醒民眾可檢視自身狀況補打,尤其準備懷孕的婦女,要避免感染,以防造成新生兒異常缺陷問題;而像糖尿病或腫瘤等免疫力較差的患者,也要做好防護,減少疾病帶來的併發症。最後,他也建議罹患水痘的民眾,除了在傳染期間盡量在家隔離,不要上班上課之外,若需外出就醫,也要穿上長袖衣褲避免傳染他人,才能減少病毒傳播。

Read MoreRead More

養成運動習慣 可緩解慢性疼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慢性疼痛的主因有8成是與肌肉骨骼有關,包括退化性關節炎、慢性下背痛、慢性頸痛、脊髓骨受傷、小兒麻痺後症候群、風濕性關節炎和肌纖維疼痛等。南市郭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耀泰表示,慢性疼痛除了影響生活品質,亦會加速衰老,養成運動習慣也是維持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關鍵。 無運動習慣者的白血球終端粒會縮短,而終端粒越長、壽命越長,根據統計,約有5成2的慢性疼痛患者會產生失能,進而影響工作與生活,其中又以下背痛者尤甚。李耀泰指出,現今靜態生活是普遍民眾不健康的原因之一,久坐使用3C的休閒型態、習慣也易導致肌肉流失、神經系統退化和骨質疏鬆等且容易導致肥胖,增加糖尿病和慢性疼痛風險。 而透過運動是治療慢性疼痛是有效、便宜、安全性高的最好方法,建議民眾每週至少運動量應達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等強度,目前國人平均有1成5至2成慢性疼痛困擾是因運動量不足導致。運動除能夠產生內啡、蛋氨酸腦啡呔、內源性大麻素等止痛物質,也能有助產生血清素轉運體,對情緒、記憶和疼痛皆有助益。 另也能有助減少前驅性發炎細胞素、增加抗發炎細胞素,同時能助人體釋放肌肉激素促進肌肉強壯和骨質堅固。也能增加調節性T細胞,抑制免疫反應,降低發炎、改善疼痛。李耀泰也提醒,運動要持之以恆,依自己身體狀況,評估適合運動,或諮詢運動教練以避免受傷。無論是有氧運動、阻力運動、伸展運動和平衡運動,只要多動一動,不僅可以減少疼痛,還能改善睡眠,有益身心。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走遠路的人》── 一部講述寧波企業家奮鬥與夢想的紀實作品

胡倩妮 《走遠路的人》是張巧慧和潘玉毅合著的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全書共有13篇,為讀者呈現了13個企業與企業家的故事。被選入書中的13家企業分別是雅戈爾、如意、海通、天生、方太、公牛、大豐實業、華茂、中聘、合盛、永新光學、海倫鋼琴、樂歌,涵括了製造業、外貿、物流、電商、教育、文旅體、新材料新能源、數位化等多個領域。這些企業俱是寧波這片創業熱土上極具代表性的民營企業,企業家亦如是。 一如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裡沒有縱向展開對拿破崙、歌德、列寧、斯科特等歷史偉人生平的描述,而是選取他們人生的關鍵時刻——決定一人之生死、民族之存亡乃至整個人類命運的時刻來進行描寫,《走遠路的人》裡,兩位作者也沒有完整地講述企業家的生平或是企業發展的歷程,而是以在場的方式,選取了一些與行文主題相契合的例子,引人入勝的同時也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當然,這可能也跟整本書的體量有關。 從內容來看,《走遠路的人》不僅敘寫了寧波民營企業家的奮鬥歷程和內心世界,還生動地刻畫了他們愛國愛鄉、重情重義、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品質。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書裡的這些人物故事,寧波的企業家們如何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中逐浪前行,進而改變自身命運、推動社會進步,躍然於我們眼前。 每篇文章的開頭,作者或從一首辭賦起筆,或從一個文案引入,或以時代的大事件破題,形式不一,但親切自然,仔細品讀,我們能從中看到對談、尋訪的痕跡。顯然,這些文章都是兩位寫作者在深入採訪、實地踏勘之後寫就而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裡還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個體體驗。這種個體經驗,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很多平凡人共有的經驗,因此總在不經意間引起讀者內心的共鳴。心與心的感應中,我們同那些企業與企業家之間沒有了溝通的障礙,對他們一路走來晴雨交織的經歷以及走遠路的願望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 書中的企業家,在創業之前大多飽經磨難,創業過程中也不乏坎坷,於他們而言,起起落落是人生的常態,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市場的競爭和技術的挑戰,還有內心的掙扎和對未知將來的困惑。但因為懷揣夢想,哪怕荊棘叢生也沒能叫他們退卻,挫折、迷惘、無助……企業成長的陣痛期從根子上說就是企業家的陣痛期,熬過去,或許就是美好明天,熬不過去,也許就是萬劫不復。但寧波的企業家們有一種一往無前的決絕,他們的目光不在方寸之間,而在遠方,大抵這也是這本書書名的由來。因為志在走遠路,困難和挫折非但沒有將人擊垮,反而鍛煉了企業家們的意志,堅定了他們的信念,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創新,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裡發光發亮、大展拳腳,讓企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而我們,也得以聽到企業家個人複雜經歷和時代澎湃浪潮的互相交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這些企業家的描寫沒有停留在他們光鮮亮麗的成功表面,而是嘗試更深入地挖掘他們成功背後的努力和付出,對機遇的把握和對困難的化解,從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借由作者的筆調,我們看到了那些企業家在面對困境時的堅毅和勇氣,也看到了他們取得成功時的謙遜和自省,以及他們關於創業與守業、接班與傳承的思考,就這一點而言,他們不僅僅是知名企業家,更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夢想的普通人。通讀全書,我以為這是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 無論是對人性的發掘,還是光鮮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奮鬥歷程和內心世界的呈現,《走遠路的人》讓我們看到了企業家們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所經歷的痛苦、掙扎、失敗和成功。從這個角度理解,這本書是禮敬之作,也是勵志之作,是關於夢想、奮鬥和人性的求索。就像書的腰封上所寫:禮敬改革開放,禮敬理想、榮光與尊嚴。很多時候,不同的人,人生遭際會有很大的差異,但精神是相通的。如果你想瞭解寧波,瞭解寧波企業家的傳奇人生;如果你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將來感到困惑,感到茫然,那麼,不妨去讀一讀這本《走遠路的人》,從企業家們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所展現出來的風采裡尋覓可供參考和學習的答案。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林邊手記 最想投影在康河的波心

康河撐篙,船經嘆息橋,想到徐志摩的生命無常,想到他來不及續寫〈三別康橋〉,心頭不免升起諸多的惋惜與喟嘆。 文/攝影 翁少非 早上,窗外的天空很高很藍,有幾朵白雲匆匆的走著。 剛剛,品讀潘安邦卡片畫作裡「讓我可以化作一隻孤獨的雁,銜著白雲到妳身邊」的字句,有一股浪漫潺潺的注入枯涸的心田。好久沒有這種感覺了,真想化作一朵雲跟著去流浪。 唱響〈外婆的澎湖灣〉的潘安邦,不僅擅長唱歌和演戲,亦精於畫畫,高中畢業從澎湖到台北,準備考大學時曾畫卡片謀生。他說他喜歡瓊瑤愛情小說裡的至情至性,而我,則感受到他這幅字畫裡的浪漫愛慕。 作家三毛的名言「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兒都是在流浪」;在我,流浪是一種走動著的浪漫,從異鄉到另一個異鄉,沿途尋覓可以歇腳之處。 我常凝視雲的走動,想著它走到哪兒的上方了?找到可以投影歇腳的地方沒?若是化作一朵雲,我最想投影在徐志摩(1897-1931)的康河(River Cam)了。 去年四月間,我終於得以到英國康橋行旅,離徐志摩最後一次去康橋,事隔九十多年了,不知怎的,總覺得他還在康河撐篙,就在我身邊不遠處。 二十四歲那年,徐志摩來康橋國王學院當特別生(Research Student),短短一年多的生活,康橋風火雷電般的激發了他的潛能,「教他睜開眼、撥動他的求知欲、給他自我意識的胚胎」,造就他成為一位傑出的詩人、中英文化交流的使者。 而我之所以夢想到康橋一遊,全因他〈再別康橋〉這首詩的呼喚。也許不只我,還有很多人憧憬吧,幾年前住家附近的台南總圖新館,那條新建的四十公尺寬的馬路,歷經社區人士大力爭取,最後達願命名為「康橋大道」。 康河發源於康橋大學南邊約十英哩處,流經康橋大學的這一段,河水清澈,二三十公尺寬、三四公尺深最適合行船。到康橋觀光的華人,任誰都會想體驗一下〈再別康橋〉裡「撐篙康河」的情境。 這一天,康河波光粼粼,白天鵝和綠頭鴨早在河邊戲水,岸邊那排柳樹長髮搖曳,天空薄薄淡淡淡的雲朵,陪我搭上十人座的小船,撐篙的是著白長袖上衣、黑色背心、咖啡色褲子,臉上撲滿書卷氣的大學生安迪。 船行從磨坊潭出發,經數學橋、克萊爾學院的三環洞橋、嘆息橋、三一學院橋,我把岸邊的美麗風光,盡情的收入我的行囊,還掏出抄在卡片上的詩句,邊看邊揣想徐志摩的詩想。「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裏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 徐志摩以康橋為題材寫了好幾首詩,如〈康橋西野暮色〉、〈夏日田間即景(近沙士頓)〉、〈康橋再會吧〉等,其中〈再別康橋〉這篇廣為流傳,寫美景也抒發離情和心性。這首詩裡的金柳、艷影、新娘、軟泥、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心作一條水草……,每一個用柔情釀造的字詞,都沾著淡淡的香氣注入我的酒杯。 小船通過木造的數學橋,與一艘紮馬尾女孩撐篙的船相遇,安迪朝她揮揮手,這女孩的臉龐漾起燦爛笑容,有如灑在她髮梢的陽光般,我不禁想起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文裡對「船家女」的描寫:素縞衣裳、微飄裙裾、寬邊薄紗帽、手撚一根長篙,漫不經心地一點,小船像翠魚般的滑前。 是受到英國浪漫主義的薰陶,或是來自徐志摩的天分,他的眼睛和他的筆尖總是能把美麗的事物,看得這般的精微細緻,寫得這般的浪漫動人。 一九三一年徐志摩搭機由南京到北平,飛機在大霧中觸山失事,唉,才三十四歲的人哪。他的好友胡適追悼說「我們天上的一片最可愛的雲彩,被風捲去了,永遠不回來了」,文章中也詮釋「愛、自由、美」是徐志摩畢生追求的人生信仰。 船即將穿過嘆息橋,這座裝有鐵窗的廊橋,連接學生宿舍與考場,安迪放緩撐篙速度,講述有關「嘆息」的故事,而我,想到徐志摩的生命無常,想到他來不及續寫〈三別康橋〉,心頭不免升起諸多的惋惜與喟嘆。 徐志摩喜歡雲,常把它寫進詩裡,他這般匆匆的人間來去,沒有帶走一片雲彩,卻把美麗的雲、浪漫的雲、灑脫的雲,濃濃的投影在人們的心湖裡駐留。船回到碼頭,揮別康河時,我的心弦響起他的〈偶然〉,不覺唱起「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到康橋遊康河,這輩子也許只有這麼一次,然而,徐志摩投影在我心湖裡的雲朵,從此就像他的〈再別康橋〉一樣,時時在呼喚我,偶爾化作一朵雲,投影在康河的波心。

Read MoreRead More

不標商品名 牙科處方箋 10月試辦成分名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為打破「原廠藥」藥品品牌的迷思,衛福部將推動醫療單位開立的處方箋以成分名稱取代商品名,預計10月起牙科診所開始試辦。 衛福部表示,許多藥品成分與劑量是相同的,彼此都可替代使用,包括大英國協國家及其他許多國家醫療單位開立處方箋上不會寫出藥品名,而是顯示成分名稱,衛福部因此將推動將醫療單位開立只註明成分的處方箋。 健保署指出,因應國內需求與參考國際做法,擬從今年10月起由牙科診所率先試辦,採取2階段漸進式執行。目前牙醫診所多數已釋出處方箋,處方以成分名取代商品名,初步評估執行相對簡單,第1階段申報方式不變,但醫師標示藥品不可替代時,必須將不可替代原因註明清楚, 健保署表示,這種作法可間接讓藥品間變得可以替代,可逐步避免社區藥局無同商品庫存時,無法使用其他同成分藥品之窘境。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也曾經表示,多數國家醫療單位開立處方箋上不會寫出商品名,尤其是學名藥寫成分就好了,否則只要單一產品缺貨,就會出現明明有同成分、同劑量替代藥,但民眾卻不願意使用。 健保署表示,健保開辦之際是因計費系統設計才會註明藥名,如果改成藥品之成分,則電腦系統就必需配合調整,待牙科診所系統10月份完成重設,將藥品處方箋改為以藥品成分名申報,視牙醫成果執定再推行到醫院、西醫基層診所試辦。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香板

小令 上完廁所後出來要洗手,在洗手台旁,我跟一個女生錯身,她剛放下一根清潔用具的竿子,因為力道太大,竿子一碰到牆,立刻往我的方向反彈,我反應不及,被竿子打到髖關節,痛到縮身,她說不好意思啊喔,我沒說話,挺起身體,洗完我想要洗的手,她又問啊有沒有怎樣,我不想裝沒事,於是回:打到骨頭,她更大聲說不好意思啊喔。我立刻離開。 當下的我,其實沒有資格說話,更沒資格回應她的問話。我只知道這個女生去掃了男友剛剛上完後,回來跟我說味道臭爆的男廁。隨即,我就在女廁與她交會,而她放下的竿子,無心打中我一下,我有什麼資格、在想走就可以走的狀態,覺得她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態度才叫做正確,才叫曉得服務—— 我沒資格說話。我知道、也聽到她剛從男廁大聲小聲地打掃完,接著來掃女廁;我也待過連鎖速食店,掃過廁所,我沒有資格說話的原因,在於我可以自由地選擇離開這裡,隨時回家,而那是一個適合在家泡茶、休息放鬆的週末夜晚。 我知道什麼是廁所。我曾經深刻知道,甚至害怕自己會忘記,同時,我也曉得身體不會讓我忘記,否則,我沒有辦法想像還有「多少人」是我可以不去看,或假裝看不到的,只因為會一瞬間看到可能的自己。因為,我也曾經走不了;必須待在連鎖速食店的男女廁打掃,掃到悲觀的我覺得自己也許死都走不了、離不開這個工作。 沒有選擇的意思就是;如果我避不開連鎖速食店的廁所,那麼我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所有客人都回家上廁所,無論如何,客人終究可以決定要什麼時候離開就能離開;想在哪上廁所都不是問題,不是嗎? 那問題是什麼?問題是我看著客人剛採進去亮晶晶的廁所,再出來之後充滿腳印,我拿著拖把一拖再拖,只覺得我不是真的沒有事做,我只是沒有辦法接受;廁所根本就不可能打掃乾淨。當一切的設計都只是為了提供快速的時候,沒有人會為了在速食店的廁所待的時間太短而感到惋惜。 我還是會在睡夢中持續播放過往的工作場景;在山上或野地中的帳篷裡沉睡,身體卻都還在端著不同婚宴會場的盤子。有時躺在家裡的床上或朋友的客房,逐漸入夢後;白天爬過林道的小腿肌肉,全都還在擔心是不是有哪道菜還沒走完,還有哪一桌的餐或飲料沒出完。身體的肌肉記憶不會篩選,只會累積。 我累積最多的,就是服務勞動的肌肉記憶。當這些肌肉有機會被允許釋放的時候,我無法在髖關節被竿子擊打的瞬間領悟到;那其實、根本、活脫脫——就是禪師的香板——每次禪師在開示過程中,突然拿出香板,所有人都會變得很興奮,現場的氣氛會瞬間轉為緊張刺激,大家都面露期待,希望禪師會選到自己,接著,用香板打在自己身上,因為那是領受瞬間開悟的珍貴機會。 然而,我的業障讓我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看出在洗手台錯身而過的那個女生,也擁有成為禪師潛能的一面,而那根竿子在因緣和合落下的瞬間,我頑劣的根性只以為:會因此抵消掉一些業障,卻沒想過藉此直接開悟的可能——

Read MoreRead More

翁認知衰退 揪腫瘤壓迫腦功能區

成大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利用智能複合式手術室結合麻醉團隊攜手完成清醒開顱手術,患者術後康復良好腦功能顯著恢復。 (成大醫院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70歲程老先生近期記憶力、認知功能衰退,同時開始出現言語遲緩情形,經成醫神經內科檢查發現,程翁右側大腦額葉腫瘤及周邊水腫壓迫腦功能區,成醫團隊經評估後,利用智能複合式手術室進行清醒開顱手術,手術治療同時配合神經功能檢查完全切除病灶,程翁術後恢復良好,認知及語言功能也顯著進步。 人腦構造精密,手術治療不容毫釐之差,輕則導致治療不完全、增加復發率風險,重則造成重大神經功能損傷乃至死亡。為確保精準、安全的治療,成醫在成大校長沈孟儒、成大醫學院長沈延盛、成醫院長李經維及外科部長李宜堅全力支持之下,建構了智能複合式手術室。 智能複合式手術室除能在術前、術中、術後做即時的電腦斷層影像及血管攝影,同時還能搭配AI技術做核磁共振影像重疊,亦能使用即時的影像藉機械手臂做雷射導引定位,將傳統的顯微開顱手術轉變為安全且高品質的微創顯微開顱手術,將尖端手術變為日常化。 透過高階影像和機器手臂輔助,患者能夠在神經監測下完成清醒開顱手術。結合成醫神經外科手術團隊、麻醉部等多團隊攜手合作,患者能夠在無痛、無焦慮情況下完成精準的手術治療,術後也不會因氣管內管造成喉嚨疼痛,提供病人舒適且安全的治療歷程。 院長李經維強調,成醫致力提升腦部手術精準度、安全性以及治療完整度,積極與各領域團隊合作,持續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提供最佳的醫療服務,讓每一位病人都能獲得專業且安全的治療。

Read MoreRead More

7月熱傷害逾千人次 多喝水少曝曬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指出,統計到28日止7月份因熱傷害就診者已達1099人次,超過去年整個7月的887人次。上週因颱風凱米影響傷害就診人數降低,但颱風後28日又高達76人次。 衛福部表示,熱傷害是指受到熱及光之影響,發生中暑、熱暈厥、熱痙攣、缺水性中熱衰竭、鹽分缺乏所致之中熱衰竭、中熱衰竭、暫時性熱疲勞、熱水腫、其他特定之熱影響、熱及光之影響。過熱,則包括氣候過熱所致之意外事故、人為因素過熱所致之意外事故、過熱所致之意外事故。 衛福部指出,熱傷害是環境傷害的一種,容易出現在運動場合,其產生原因多是因為環境溫度、濕度特別高,散熱不良造成。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張國頌指出,服用止痛劑、抗組織胺、利尿劑、降血壓藥、抗憂鬱症藥物,都會造成體溫調節不良;或是患者本身已有發燒情況也要注意,及中風後體溫中樞遭到破壞,也要特別小心,一旦水分補充不足,就可能發生熱傷害。 張國頌指出,熱傷害治療方式,可透過躺平休息、抬高腳部、吹電扇,用冰水冰敷,並飲用涼水,來協助患者調節體溫,若以涼水洗浴降溫,則要小心患者昏迷落入水中反而嗆水。要避免熱傷害發生,應盡量補充水分,減少到戶外曬太陽,到戶外也盡量在陰影、樹蔭下;若已經發生意識狀態改變,開始不清楚甚至昏迷,務必儘快送醫。  

Read MoreRead More

HPV傳染力勝愛滋 潛伏期可達10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人類乳突病毒HPV傳染力更勝愛滋、潛伏體內可能長達10年,根據美國研究推估,平均約每2位18-59歲男性就有1位感染HPV,機率將近5成,但醫學會認知調查首度公開,台灣民眾對於HPV的預防觀念仍待加強,呼籲兩性都接種HPV疫苗,可幫助預防相關癌症。 人類乳突病毒HPV主要藉由性接觸傳染,但也有機會因皮膚、黏膜接觸到帶有HPV的物品而在不知不覺中感染,潛伏期可能長達10年之久,讓菜花、頭頸癌、子宮頸癌等相關疾病悄悄找上門。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研究指出,HPV傳染力遠高於愛滋病毒,可謂是親密關係中的隱形殺手。 近期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進行「台灣民眾對於HPV的預防認知調查」,結果顯示,逾半數民眾認為一生中累積3-6位性伴侶感染HPV機率僅有5成,低於研究數據的9成。 另外,僅有4成民眾認為HPV與頭頸癌相關,且多數人仍將HPV與子宮頸癌劃上等號,揭示民眾對於HPV與男性癌症的關聯性仍不甚了解,對於HPV的預防觀念仍待加強。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