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踏莎行 移植一個秋天

詩/攝影 葉莎 不停回頭的錦蛇 教我不停回顧 那些攀緣的爬牆虎 並不懂一株樹的孤獨 我們決定要移植一個秋天 秋天裡一株高大的樹 順便移植綠繡眼、鴿子和松鼠 翅膀、咕咕聲及尾巴 我們將這株名為波蘿蜜的樹 以一部經文的高度款待 只因它的果實是智者的頭顱垂掛 無數次逃亡的貓與我脆弱的心 在碧綠層層中得以安定 一株樹的命運被連根改寫 拔起,移植到離河流更近的地方 那裡沒有紅磚瓦房 但雲彩依然會從遠方奔來

Read More

〈中華副刊〉從德令哈到鐵木里克(上)

■童小汐 帕提古麗 秋季最迷人,一切都那麼成熟。豐盈,充實,滿妥的感覺。先生說此時最好回歸田野。為什麼不說回歸自然?是哦,我又開始不能像他那樣腳踏實地了,能夠把生活過得具體化。我不知道田野是什麼,也許是野外一塊荒地,也許只是一片莊稼,這個詞彙對我來說蘊藏著某種企圖,聽到它就覺得必須要為它做點什麼,比如畫下來,或者記錄下來。我不敢深究,田野,只限於字面意思,到此為止,如果要深究下去的話,單這兩個字,先生能為我講一部哲學,而我現在卻不想去關心哲學的問題,我只是想歡快地遊玩,至少我現在還不具備那樣偉大而執著的意念。 所以呢,開心玩吧。 從德令哈市到茫崖鎮,這條路我並不陌生,幾年前我跟隨先生去過一次。但對於師姐來說就很新奇了,遊離的眼神似乎不捨得錯過任何一段風景。想到平時她總抱怨自己什麼都想做,可惜什麼都做不了,因為煮飯洗衣服打掃衛生就夠她消耗一整天時間,現在終於如願,她比我們都高興,就像她剛剛走進一個陌生世界。 我大病初愈矣。可仍然放不下同行的機會,先生駕車,我坐副駕,透過後視鏡看師姐在後排座橫鼻子瞪眼。這條路實在沒有什麼可看的,每到這個季節它就沒變過樣兒,山不高,裸露的岩石棱棱礪礪,像極了我們瘦小的軀體,骨感分明。路邊可見枯草迎風抖擻,隔窗都覺得冷,看不見盡頭的路,很容易將人拽入回憶,如段段飛塵,幕幕寒煙。 天色漸短,黃昏時我們在大柴旦鎮落腳,這裡我太熟。師姐問我車子是不是已開出海西了,我告訴她這裡依然是海西,要開出海西,還得穿過茫崖鎮,直到新疆的鐵木里克,才算是真正走出海西了,而這一段路非常漫長。 大柴旦簡單到像個一,沒有二;更沒有什麼美學可言。兩萬年前這裡是舊石器時代,後來就是西戎的地界。西戎太大,它是西北少數民族的合稱,匈奴人,羌人都是西戎子民,西戎人也是華夏子民,它是華夏部落之一。當然,能追溯的歷史,一半是傳說,一半是史書的記載。傳說就多了,海西和崑崙是西王母的地盤,能和西王母來往的都是神仙無疑,傳說和她見過面的人類,也只有周穆王了。還有很多傳說,比如青海湖是西王母用簪子挑起來的,或者是文成公主的眼淚變成的;就像火焰山是孫悟空踢下界的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或者是哪吒丟失的一隻風火輪變成的。當然史書上也有蛛絲馬跡,《穆天子傳》說,周穆王遊四海,由甘肅入大柴旦,再往崑崙山見西王母,這是傳說。四海中有一個叫西海的海,就是青海湖,史書也不都是胡說八道,可能有一定的根據,總之那時候漢人與西戎在歷史上真正意義的接觸大概從此拉開序幕,那時西戎人每年朝見和進貢天朝,這是歷史記載,還有一個細節,當時西戎見周穆王,見面禮就是一把崑崙劍,據說能「切玉如泥」。 後來呢?師姐問我,她像喜歡聽童話故事的小孩,眼睛睜得特別大。後來,就到了戰國時期的秦國,秦穆王二十歲就戎馬沙場,所向披靡,徵西戎,戰北狄,連並十國,從此西極之國常年有人來朝,獻上金銀珠寶,牛羊美女,說不准那時候也經過大柴旦。再後來,周秦漢初,東晉隋唐都有交集。那時的大柴旦,不是海西郡轄地就是吐蕃轄地,宋元時這裡是牧場,明初是東蒙古地盤,崇禎朝時,這裡又屬衛拉特蒙古和碩部落,首領叫顧實汗,這段故事我在《行走海西》那篇散文中提起過。 說話的時候,時間過得最快。到達居馬別克叔叔家後,我沒看到帕提古麗,心裡有些疑惑。葉迪娜阿姨傍晚擠完牛奶的手都沒洗就拉著我的胳膊往屋裡走,一邊回頭瞅著師姐,有些陌生,一種不可思議的目光,因為她同時又瞥了一眼先生。 居馬別克叔叔聽到車子的聲音,推門而出,徑直朝先生走來。我對師姐說:彎腰,彎腰。師姐不懂我說什麼,我說你連鞠躬都不會嗎? 晚飯是傳統的手抓飯,沒什麼新鮮的。我不高興,因為最終我還是沒看到帕提古麗。先生看出我不悅,問居馬別克叔叔:「你家丫頭哪去了,不在家?」居馬別克吸一口煙,並沒有馬上回答。忙著為我們倒奶茶的葉迪娜阿姨說:「她嫁人了呀。」此話一出我大為驚愕,她才多大呀就嫁人了呢。看她說得很認真,我並沒有懷疑,我知道這是少數民族常態,其實也不用大驚小怪。 居馬別克叔叔這才意味深長地說:「我丫頭沒成就,學考不上,公務員沒有,老師沒有,沒有正式工作嘛,不嫁人等啥呢?」可能是一種無奈,對於帕提古麗來說更多是無助。他們一輩子生活在此,村子裡飛來一隻麻雀都知道是不是本地的,至於外來者幾乎沒有秘密,巴掌大的一塊地方,家長里短,七嘴八舌,一陣微風就能吹到,沒有誰比他們更清楚斯土斯水斯人,而我卻因為這些常常分心走神。 萬物有靈,人各有命,註定我們無法專注一件事,總要分心的。 其實大柴旦是行政區,不過這裡的人還習慣叫它為鎮子,包括它下轄的柴旦鎮和錫鐵山鎮,都叫鎮。別看這個小鎮子,卻是多民族居住的地方,漢族、藏族占多數,還有滿族、土族,蒙古族和哈薩克族算是少數。各說各的語言,也有通異族語言的,簡單說幾句,實在遇到幾個語言不通的,乾脆說漢話,漢話在這裡成為通用語言。 帕提古麗嫁人了,和我一樣的年齡。 生活在這裡的人還比較原始,養兒女就像養牲口,男孩身體長結實了就能幹活了,賺錢養家養老,女兒身體長結實了,就能賣掉了。女兒是否有一個能夠哺育一下代的身體,是人們最關心的。 到底什麼樣的身體才算是能夠哺育下一代的身體?真有這種理想的、本質的女性身體嗎?哈,這是多麼神奇的事情,我忍不住笑了。 我是多麼的幸運,沒有生於斯,長於斯。 想到這麼多,我深呼一口氣,如釋重負。

Read More

安撫病童情緒 中榮志工AI繪本 兒科病房運用

中榮志工隊文宣組長朱仲儒(右1)及專業服務組副組長黃彌淑(右2)製作的AI繪本受到台中市社會局長廖靜芝(左)肯定。(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中榮總志工隊文宣組長朱仲儒及專業服務組副組長黃彌淑參加社會局AI學習營,習得生成式AI使用方式,創作了「勇敢的小女孩咪咪」AI繪本,並在社會局舉辦的「AI繪本成果發表會」上,頗受矚目。台中榮總表示,繪本內容有助安定剛剛住院的學齡前兒童情緒,將用於兒科病房,協助兒童克服恐懼和不安。 中榮志工隊文宣組長朱仲儒(右4)及專業服務組副組長黃彌淑(右3)製作的AI繪本受到局長廖靜芝(左4)肯定。(記者陳金龍攝) 朱仲儒經常從事藝術創作,擅長水墨和油畫,也擔任畫會的理事長,黃彌淑則是從小兒科病房的護理長退休,非常懂得住院兒童剛住院時常會有一些害怕和抗拒的心理,必須得安撫他們,才能順利治療。 「勇敢的小女孩咪咪」AI繪本也參加了台中市政府社會局舉行「AI繪本成果發表會」,引起局長廖靜芝注意,認為這樣的AI繪本創作,更有效地推展志工服務工作,志工們也能夠更有效地支援弱勢群體,讓更多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理事長兼志工隊隊長張寶方說,朱仲儒和黃彌淑為AI繪本創作展現創意和努力,尤其對學齡前的兒童住院治療時有幫助,更是難得。台中榮總社會室主任莊李和說,「勇敢的小女孩咪咪」AI繪本未來會運用在兒科病房,發揮繪本的功能,感謝志工們的辛苦付出。

Read More

LDCT偽陽性高 不必要篩檢徒增壓力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目前唯一能篩檢早期肺癌的方式,但存有偽陽性與輻射量的疑慮。(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肺癌連續蟬聯台灣癌症死亡率第1名,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唯一篩檢方式,但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醫師表示,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若濫用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也會增加輻射量與風險。 台灣每年約萬人死於肺癌,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近1/5。醫師指出,台灣的肺癌在流行病學上有些特徵與西方國家不同,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醫師方昱宏指出,台灣的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發生率仍顯著上升,顯示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包括:二手菸、空氣汙染、廚房油煙、職業暴露(如石綿)、慢性肺部疾病以及家族史。這些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LDCT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發現早期肺癌病變,特別對於重度吸菸者(抽菸史超過30包年且戒菸不滿15年)能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 「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LDCT檢查!」方昱宏說,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篩檢方式,但濫用恐增加輻射量與風險。他坦言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他認為若符合高風險族群是「實證醫學」,若不符合就是「商業行為」,不必要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後續可能也會接觸過多的輻射傷害,弊大於利。 方昱宏說,「何況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很多人檢查後發現有肺結節,首先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的結節屬於良性,可能是良性腫瘤、感染後的疤痕或纖維化,但民眾得知後大多會心情相當沉重。」 方昱宏認為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若篩檢發現有肺結節,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回歸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Read More

精神疾病社區再融合 專家開講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等都出席台灣精神醫學會年度大會,希望各方貫徹「心理健康是普世人權」理念,落實精神健康及社會和諧的理想。 (台灣精神醫學會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精神醫學會年度大會3日閉幕,今年大會主題是精神疾病社區再融合,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會中由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成功經驗,為促進社區精神健康共同集思廣益,希望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回歸社會。 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本次年會以精神疾病社區再融合為討論主軸,與會演講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教授索尼克羅夫特(Graham Thornicroft),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心理健康差距行動計劃干預指南制定小組主席,推動社區精神健康及精神疾病去汙名化領域上享譽全球。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以「社區精神健康」為專題演講,談到精神健康識能概念,詳述人類精神健康受基因、大腦、生活經驗等影響,也提到未來社區精神醫學的發展應注意重點,及落實精神健康及社會和諧的理想,期待未來社會各界及公部門共同努力,促進人民精神健康。 台灣精神醫學會是於民國49年1月2日創立,目前有2166名精神科醫師會員,台灣精神醫學會長期在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八仙塵爆及COVID-19疫情等重大災難發生時,迅速組織精神專家團隊,協助人民渡過難關並促進心理創傷的復原。 台灣精神醫學會指出,精神科醫師是政府推動及促進精神心理健康的最強後盾,期待未來持續與社會各界及公部門共同努力,促進人民的精神健康。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台跨樂尬陣 與西港人同樂

南台科大「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USR計畫,進行在地實驗音樂劇演員培訓成果展,展現所學。(南台提供) 南台科技大學執行「跨樂尬陣:南流西起共融藝起來」USR計畫,進行在地實驗音樂劇演員培訓成果展,結合學生、西港在地居民及台南市民,透過專業導師的指導,在舞台上展現暑假兩個月培訓的精湛演技,完美詮釋所學,為年底上演音樂劇預熱。 南台科大「跨樂尬陣」USR計畫團隊,在7、8月期間開設音樂劇演員培訓工作坊,分別於南台校園及西港區港東社區活動中心兩地舉辦,共吸引了40位學員參與。在躍演核心藝術家的專業指導下,學員們逐步深入了解嶄新的音樂劇領域,並學習了多種劇場演出技巧。 過程中,學員們除呈現兩個月密集培訓學習的成果,拓展了自身的藝術視野,更為未來投入音樂產業奠定了豐富的基礎與多樣化的選擇機會。 南台學生陳純婕表示,加入音樂劇工作坊後,她的生活變得更有自律。為了讓身體能夠跟上演出的需求,在家裡也會自主練習並整理筆記,確保每個細節都掌握到位。計畫另一位成員林郁姍表示,這次參與USR計畫,從最初對整體行政工作感到迷茫,到後來逐漸熟悉每一個環節,這對她來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她學會了如何面對壓力?看著大家一起成長,真的讓人很感動。 跨樂尬陣USR計畫主持人徐志杰表示,計畫目標期望讓學生與業界接軌,透過和台灣最優秀的音樂劇團合作,接受專業訓練並進行實務操作,不僅能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也能培養他們的社會意識,成為更具社會責任感的創意人才,為藝術共融與地方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這場實驗音樂劇演員培訓從零開始,打造社會共融創演人才,將於11月30日於台南市美術館跨域展演廳演出,邀請所有對藝術推動社會共融有興趣的藝文人士,一同欣賞在地實驗音樂劇演出,共襄盛舉。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呂赫若季節圖鑑 寫戰時台灣

台文館出版《季節圖鑑:呂赫若新出土作品集》,該書反映當時台灣社會狀況、人民心靈變化,也將成為台灣文學未來研究、創作參考素材基底。(記者林雪娟攝) 「舊」史料「新」發現!台灣文學館和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合作出版《季節圖鑑:呂赫若新出土作品集》。台文館表示,《季節圖鑑》不僅反映當時台灣社會狀況、人民心靈變化,也將成為台灣文學未來研究、創作參考素材基底;台文館說,該書不僅容易閱讀,也具有拍攝為影視潛力。 政府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政策,台文館致力重建台灣文學史及活化史料、連結文史合作網絡,深耕台灣文史精神。今年為呂赫若110冥誕,該書收錄的是戰爭時期,也是台灣文學黑夜時期作品,並讓人一窺其作品風格、題材轉變。 《季節圖鑑》收錄呂赫若於1938至1940年間戰爭時期,在《臺灣新民報》發表的文章,包含以台日戀愛情感為主軸的〈季節圖鑑〉、客家山城居住經驗為題的〈入山三題〉、描繪男性特質與親子關係的〈父已逝〉、探討追求自由年輕靈魂的〈一支球拍〉等,兼具日文原文與中文翻譯。 時值大力推展皇民化運動,全面停止報紙漢文版面,言論野獸箝制;台文館說,呂赫若以文學,從困頓中找到出路,其書寫題材與台灣季節變化、風土相關,人物刻劃細膩、情感豐沛,反映當時島上的社會情勢與人民心靈變化。 特別的是,集結的作品乃首度公開,並經專業譯者翻譯,更獲家屬提供從未公開、十分珍貴的呂赫若照片,藉由集結第一手史料,將對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的呂赫若生平、家族關係與解析其創作歷程與變遷,極具意義及重要性。 呂赫若留世的唯一手稿《呂赫若日記》,已由家屬捐贈給台文館,除佐證其生平,也讓人一窺當時台灣發展。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南應大設計營前進大馬 秀創意

南應大商設系受邀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尊孔獨立中學舉辦設計工作營,透過實作與創意思維引導,啟發學生潛能。(南應大提供) 台南應用科大商品設計系受邀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尊孔獨立中學舉辦設計手作工藝工作營,參與的美術設計班學生,透過實作與創意思維引導,完成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工藝設計創作,期許學生在畢業後能夠來台至南應大繼續深造,強化專業技能。 該項設計工作營,旨在推動兩校之間的設計教育交流,讓學生有機會體驗專業設計技術與實作,並啟發他們在創意設計領域的潛能。由南應商設系主任陳中聖副教授、進修推廣中心主任林成發副教授與專案助理教授陳鴻毅主講,並由該系在馬來西亞進行產業實習的7名學生擔任助教,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技術指導與學習支持。 在5天的工作營課程設計,包含金屬工藝、紙藝手作、立體編織與色彩學等不同領域的工藝與設計實作,這些課程不僅考驗學生的技術與創意,也讓他們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設計實作能力。 參與工作營的學生都投入熱情,展現出創意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色彩學課程中,學生以色相環作為創作基礎,設計出充滿個人風格的視覺作品,展現強大的創意思維。而在金屬工藝與紙藝手作課程中,學生們克服了多重技術挑戰,成功完成具有高度細緻度與難度的工藝作品,為他們的學習歷程增添豐富的實作經驗。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青春藝研堂〉官小採菱角 鮮送謝師恩

官田國小幸福農場栽種的菱角進入產期,學生們採收烹煮包裝。(記者盧萍珊攝) 官田區官田國小栽種的菱角進入產期,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將第一輪成熟菱角採收後,經過廚工烹煮,再由學生們剝殼、分裝後,送給老師品嘗,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讓老師也備受感動。 官田國小校長陳慶林表示,學校長期推動食農教育,校園內闢有幸福農場,今年六月開始,由學生在水田區種植菱角,經過暑假後,田裡的菱角成熟進入採收階段,由於菱角可採多次,學童們趕緊下田採收第一輪的菱角。 官田國小學生貼心將菱角剝殼,讓老師方便食用。(記者盧萍珊攝) 採收的菱角送到廚房,在廚工阿姨烹煮熟透後,並由學生們剝殼及分裝,送給老師品嘗。陳慶林說,教育本來就應該要有滿滿的儀式感,學校教育除認真教導學童知識及能力的成長,更要培養學生尊師重道、感恩惜福的良好品格,利用自種的菱角為教學媒介,讓學童實際參與體驗從採收、烹煮、分裝後,雙手奉上請老師享用,並說聲「謝謝老師」,完整體驗從土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外,更具體實踐品德教育的感恩惜福,過程中更加拉近學生與老師間的親密關係。 老師陳怡樺指出,能夠吃到學生們親手奉上的菱角美食,內心充滿無限感動,突然間感覺孩子們長大了,這份心意令人難忘。 六年級學生何忠訓及曾筠恬也說,老師教導我們很辛苦,平時也沒什麼機會或勇氣能夠感謝老師,奉上自己栽種的菱角請老師享用,覺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記者盧萍珊)

Read More

捕捉藝術最美的瞬間 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

「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生生萬物:戶外裝置藝術展」讓臺南六大地區搖身成為打卡新熱點。 文/記者盧萍珊、圖/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生生萬物」戶外裝置藝術展 讓六大地區搖身成為打卡新熱點 隨著臺南400週年紀念,市府農業局獲農業部補助,以農業為題,推出「臺南400農漁地景藝術節」系列活動,並與文化局攜手,以「生生萬物」為主軸,由六位當代藝術家分別在新化果菜市場、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總爺藝文中心、蕭壠文化園區、七股觀海樓、青山漁港創作大型戶外裝置藝術,展期自即日起到一一四年四月三十日止,展現台南豐富的農漁產業文化底蘊。 文化局指出,這次農漁地景藝術節作品不僅是對農漁產業的單一展現,而是以現代藝術的形式,重新詮釋台南數百年來的發展軌跡。無論是糖廠、鹽田、漁港、果菜市場,每件作品都述說著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的故事,讓民眾穿越時空,感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 總爺藝文中心的《孕》,重溫臺南糖廠的輝煌。 總爺藝文中心《孕》:再現臺南糖廠輝煌 超過百年歷史的總爺糖廠舊址,國際知名藝術家林舜龍的作品《孕》無疑成為整個展區的亮點之一。林舜龍擅長運用竹子等自然材料,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裝置藝術。這次的作品以糖廠為靈感,打造出一座巨型卵形裝置,象徵生命的孕育與文明的滋養。 走進作品的內部,可體驗光影變化,白天的日光漫射在空間內,夜晚則由燈光營造出夢幻的氛圍。《孕》透過竹子的自然結構,喚起人們對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共生的反思,重現臺南糖廠曾經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七股鹽田風車曾是臺灣鹽業繁榮的象徵,而藝術家盂施甫的《曾經》透過現代藝術重新演繹這段歷史。 七股觀海樓《曾經》:重溫鹽田風車歲月 七股鹽田風車曾是臺灣鹽業繁榮的象徵,而藝術家盂施甫的《曾經》透過現代藝術重新演繹這段歷史。盂施甫以當代材料重現鹽田風車的樣貌,作品隨風轉動,宛如帶領觀眾回到了那個風車與鹽田共舞年代。 《曾經》不僅是一件裝置藝術,更喚起人們對於臺南鹽業歷史的回憶。當風車在陽光下旋轉,觀眾彷彿能夠感受到那段隨風而逝的歲月,體會到鹽田與藝術融合之美。 藝術家劉哲安在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的《友善之雉》,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友善之雉》:與自然共生的啟示 來到官田的隆田chacha文化資產教育園區,藝術家劉哲安的《友善之雉》與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擅用自然素材創作的劉哲安,作品充滿文化與生態的雙重意涵。《友善之雉》聚焦於台灣特有的水雉(菱角鳥),曾一度瀕臨滅絕的鳥類,隨著友善農業的推廣,如今得以復育。 劉哲安的《友善之雉》提醒人們,農業環境與物種共生的重要性。官田不僅是全台灣菱角的重要產地,水雉的故事更象徵自然生態的復甦。走入這個展區,觀眾可以在菱角田間,與作品一起感受人類與自然共存的美好。 藝術家胡乘祥在青山漁港的創作《意外的交界地》,運用竹子與銀灰色表面,模擬出捕撈漁網的形態,展現漁業與海洋生態的互動。 青山漁港《意外的交界地》:永續漁業美好願景 藝術家胡乘祥在青山漁港的創作《意外的交界地》,運用竹子與銀灰色表面,模擬出捕撈漁網的形態,展現漁業與海洋生態的互動。隨著陽光和海風吹拂,作品閃爍著光芒,重視永續漁業的發展。除欣賞作品,來到青鯤鯓也能一覽鄰近景點,如七股鹽田、青鯤鯓扇形鹽田(生命之樹)及將軍漁港,體驗當地的文化與自然之美。在這片交界地中,藝術與生活緊密結合,帶給人深刻的視覺與心靈體驗。 藝術家莊志維以臺南獨特的「甜」為靈感,在蕭壠文化園區創作一座色彩繽紛的裝置藝術《看起來也甜甜》。 蕭壠文化園區《看起來也甜甜》:感受臺南的甜美味道 藝術家莊志維以臺南獨特的「甜」為靈感,創作出一座色彩繽紛的裝置藝術《看起來也甜甜》。運用光與材質的互動,將多彩的反光材質打造出如糖果般的夢幻場景。置身在裝置中,五彩繽紛的光影在陽光下變幻莫測,彷彿糖果般閃爍,不禁回憶起臺南食物的甜美。作品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喚起對臺南歷史與文化的深層連結。 由走路草農/藝團所創作的《四季美滿,百年開箱》,為新化果菜市場增添更多色彩,作品透過巨大的蔬果造型裝置,講述臺南百年來農產的故事。 新化果菜市場《四季美滿,百年開箱》:果園的甜美傳承 由走路草農/藝團所創作的《四季美滿,百年開箱》,為新化果菜市場增添更多色彩,作品透過巨大的蔬果造型裝置,講述臺南百年來農產的故事。民眾可穿梭在蔬果裝置構成的像素風格空間中,也能在物產箱上休憩,感受農業與歷史的交融。這些物產箱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一個體驗式的互動空間,讓人可以坐下、觀賞,並思考農業發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脈絡。 歡迎民眾前往各展區,感受穿越時空的藝術與自然對話,更多活動詳情可至「臺南400」官方網站查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