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與勞動部攜手科技人才培育 實現職涯夢想

陽明交大開辦「半導體與重點科技產業人才發展基地」,培育國家重點科技產業人才。(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勞動部桃竹苗分署積極與陽明交大連續三年攜手合作辦理「半導體與重點科技產業人才發展基地」,針對產業發展關鍵技術人力缺口辦理職業訓練課程,促進待業民眾跨領域轉職,希望透過職前訓練,提升人力素質並培育國家重點科技產業人才,目前已有三百九十二位成員結訓。 非科技本科的的楊千慧,對於能在科技業服務感到十分嚮往,她曾在印刷電路產業擔任電腦輔助製造助理工程師,但因為本身的專業非電子背景,因此在職涯的轉換與升遷中屢受挫折,她始終對技術開發與製程優化抱持強烈興趣,並積極尋求自我提升的機會。 在朋友介紹後,選擇參加勞動部與陽明交大共同舉辦的「半導體製程專業人才養成班」,希望藉由系統化的課程培訓,補足自身的專業缺口,進一步朝半導體產業中上游發展,並實現成為工程師的職涯目標。 楊千慧表示,結訓後獲得了幾家大廠的面試機會,在經過綜合考量後,選擇了金像電子製前工程師的職位,目前已就職四個月;在職期間也將習得的半導體製程知識,應用到PCB製程,讓她在新人受訓期得以快速銜接。 桃竹苗分署長賴家仁說,與陽明交大合作成立「半導體與重點科技產業人才發展基地」,藉由課程培育適合半導體產業的人才,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陽明交大陳永富副校長則表示,產業發展與優質人才培育息息相關,尤其是半導體產業,人才需求不是只限於單一領域,而是一個面向,需要各方面跨域人才的加入。

Read More

氫能科技新突破 將運用至身心障礙的出行載具

氫能科技新突破,將運用至身心障礙的出行載具,節能省電讓身心障礙者不必擔心電力不足問題。(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二0二四歲末,氫能科技領域迎來令人矚目的突破與合作。廣知永續、誼家家具及美國德保羅大學綠能研究中心,以改善身心障礙朋友福祉為初心,致力於在氫能領域實現創新,期望為身心障礙者的出行與生活帶來革命性改變。 廣知永續科技總經理吳滄榮表示,公司在節能與太陽能專案方面積累豐富經驗,現正引入國際先進的製氫技術,以聖保羅綠能研究中心吳信達博士團隊的獨家技術為核心競爭力,專注於綠氫能源的研發與推廣,讓綠氫成為日常能源的一部分,為大眾提供清潔且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實現綠色能源的民用普及。 誼家家具總經理廖重伸指出,公司正在智能家具、行動裝置及氫內防腐蝕技術的研發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透過與吳信達教授團隊的合作,誼家家具在氫能應用領域開發多項創新技術,不僅奠定氫能在家具應用中的基礎,更將氫能技術融入智能家居與行動設備。 吳信達博士表示,他們開發的 PEM 系列技術採用新型鎳電極替代白金電極,大幅降低製造成本,同時實現連續廿四小時運行製氫,運行時長達五百小時,每立方米氫氣的耗電量僅為四點五度,為氫能製造領域樹立新標桿。未來,將繼續與多方合作,推進氫能技術在身心障礙者輔助設備、移動家具、民生住房及公共電力等領域的應用,助力氫能社會的建設。 吳信達指出,綠能是全球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需要政府、科技界、學術機構及企業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創新。此次氫能技術的突破,不僅展現企業的社會責任,亦是對聯合國 ESG 與 SDGs 精神的實踐。

Read More

冬至遇見聖誕 慈大異鄉遊子團圓不孤單

來自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學生,耶誕前夕大家圍在一起搓湯圓、做提拉米蘇,讓這群異鄉遊子,在這特別的季節不孤單。(慈濟大學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冬至和聖誕節代表不同文化傳統團圓的日子,台灣的冬至緊接著是聖誕節,二十三日慈濟大學國際學生會和親善大使共同舉辦活動,邀請台灣、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學生,大家圍在一起搓湯圓、做提拉米蘇,讓這群異鄉遊子,在這特別的季節不孤單。 慈濟大學表示,活動一開始,同學用中,英文介紹冬至和聖誕節由來,冬至是北半球最短的一天,吃湯圓代表全家團圓,更有「冬至大如年」,吃了湯圓代表又長一歲。聖誕節主要是慶祝耶穌誕生,為了紀念表達對耶穌的敬愛,傳統上有報佳音,唱聖誕歌和交換禮物,象徵愛與分享。 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生表示很開心參加這活動,認識很多新朋友,體驗台灣文化。(慈濟大學提供) 馬來西亞籍一年級鄧苑夏同學表示「這是文化交流,所以我想將湯圓變雪人,能夠認識其他國家朋友,超歡樂的。來台灣才四個月的菲律賓安怡婷同學,一開始還把湯圓誤認為加大版的彩色珍珠粉圓,她說:這季節家人會聚在一起,很想念家人,很開心參加這活動,認識很多新朋友,她也是第一次知道台灣冬至的意義。 馬來西亞籍的鄧苑夏同學將湯圓變雪人,充分融入台灣的冬至歡樂氣氛。(慈濟大學提供) 慈濟大學表示,國際學生會還貼心安排猜謎活動,猜歌遊戲和交換禮物,打卡等活動,現場氣氛歡樂又熱鬧。台灣同學蘇荺淇分享,國際學生表演的節目很棒,她尤其喜歡猜歌遊戲,看到大家踴躍上台唱歌,氣氛很好。 指導老師謝麗華表示,不管是冬至或是聖誕節都是傳統團圓的日子,因此特別舉辦這活動讓大家聚在一起,學習彼此文化的特色,也能促成校園國際文化交流。跨文化的冬至遇到聖誕節,滿滿的歡笑與祝福,最後大家以慈濟歌曲「一家人」為團圓畫下美麗句點!  

Read More

牙口差進食少 翁肌少從飲食改善

營養師戴翊如表示,主要蛋白質來源是豆、魚、蛋、肉類及乳品,攝取份量則因每個人身體狀況而不同。(記者徐義雄攝) 預防肌少症建議可攝取適當營養再配合運動,增強肌肉的質與量。(示意圖,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76歲林先生原本社交圈中相當活躍,因牙口不佳,導致進食意願下降、進食量減少,走路步伐不穩容易跌倒,現在以久坐看電視居多,幾乎足不出戶,心想是年老力衰不以為意。林先生定期到醫院進行糖尿病飲食諮詢,透露出生活近況,營養師發現林先生疑似有肌少症,建議林先生從飲食著手改善體力,半年後逐漸增強腿部肌力,恢復自行去逛大賣場。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戴翊如表示,肌少症原因包括:衰老、營養不足、維生素D缺乏、活動力下降,甚至可能受其他疾病影響而加速發生肌少症,其中以營養不足的人比例為大宗。 老年人可能會因牙口狀況導致進食量不足,身體沒有足夠食物來源當作活動能量時,消耗肌肉來產生能量。主要蛋白質來源是豆、魚、蛋、肉類以及乳品,攝取份量因每個人身體狀況而不同。 筋不易咀嚼,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容易降低進食意願,通常不喜歡吃肉類,建議可從3個面向「改變」。 1、選擇:較軟嫩的蛋白質,如魚類、各式豆腐及蛋品。 2、質地:可將大肉塊依序切成薄片、肉絲、絞肉和細泥,利用改變食材質地來代替牙齒咀嚼,減輕牙齒負擔;藉由拍打方式將肉的筋打散,或用木瓜酵素、鳳梨酵素使肉品嫩化。 3、烹調:用蒸、滷、燉調理食物。如煎荷包蛋改為水煮蛋、蒸蛋;油炸類豬排改為燉煮肉,但應避免反覆燉煮,否則肉質變得更硬。 戴翊如指出,營養諮詢門診常會有病人提到發生進食狀況不佳、覺得越來越無力、活動力較差,活動量下降也會導致胃口變小,建議進食順序調整為:蛋白質、全榖雜糧類、蔬菜,確保維持足夠的蛋白質及主要熱量來源。適當的提味,如檸檬、蔥、蒜、韭菜和八角等,促進食慾,若是三餐進食量遠不及身體所需,建議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增加補充點心,如無糖豆漿、蒸蛋等。 預防肌少症最重要的就是「飲食」及「運動」,建議可攝取適當的營養再配合運動,增強肌肉的質與量;鼓勵老年人應該增加日常的活動量,避免肌肉會變得越來越無力。

Read More

點石成金-中台(一)錯置的資源 不變的初心 中台資源科技

中台資源科技一廠。 我們常說,你眼中的垃圾,可能是他人的黃金。走進中台資源科技公司一廠,在幾層樓高的低污染廢棄物貯坑,這句話濃縮成一句標語貼在觀景窗上「被錯置的資源」。中台資源科技總經理張啟達鄭重表示,這正是中台看待廢棄物的態度。這些來自產業的事業廢棄物,都是中台眼中的資源或物料:可以再生重製者,就讓它回到產業再利用;不能者,經過焚化處理也能回收熱能發電。中台所打造的,正是這樣的循環經濟價值鏈。 成立於2001年的中台資源科技公司,原址位於新竹。2008年政府為推動循環經濟,在台灣北、中、南、東共成立了四個環保園區,中台便於那時起進駐現今位於桃園的北部園區,此後陸續設置三個廠房。從收取廢照明光源起家後,服務對象逐步擴及印刷電路板、半導體、面板業、化工業和醫療業等,回收再利用的物料囊括各式廢電子零組件以及材料等。 一身藝術氣息的中台董事長鄭光傑。 藝術家跨行 揮灑再生版圖 中台董事長鄭光傑是巴黎百年畫室的入門弟子,走進他在第一家廠房設置的董事長室,辦公桌旁還能找到滿滿整筒畫筆,當年在巴黎習畫的作品也散見廠房空間。鄭光傑感嘆,現在日理萬機,不知何時才能再重返藝術懷抱。這位從小愛畫畫的董事長,學成歸國後始終沒有踏入藝術殿堂,卻在他的資源再生版圖盡情揮灑,成就中台這件得意作品。 回憶當年如何踏進這一行,鄭光傑說一切都是機緣。法國習畫歸來時,有段時間在立法院擔任國會助理,適逢環保署有意推動廢燈管回收。他想到留歐時,當地垃圾分類做得很徹底,天空不會因為燃燒廢棄物而烏煙瘴氣;又思及日本過去因為水銀污染引發水俁病,人和動物神經受損後會不自主抽搐甚至跳海,非常可怕。很想為家園盡份心力的他,不希望廢燈管裡的汞為台灣帶來任何浩劫,便毅然投入廢棄物管理及再生行列。 年輕的他自忖資金和學識不足,找來中國電器公司(中電∕東亞照明)和台灣日光燈公司(旭光)合作。自己雖然也出了資金,卻大氣地把公司取名「中台」,讓兩大照明巨頭平分事業體名銜,即便後來台光退股也沒有改名。鄭光傑淡然地說,自己只想成事,公司名號有沒有他的色彩,他完全不在意。集結三方之力募得五千萬元後,遠赴瑞典購買首套機具便燒掉三千多萬元,餘資要配合法規興建廠房、添購其他設備、招募員工並取得相關執照,其實已相當拮据。為了撙節開支,中台第一座廠房只能使用中電新竹廠的舊倉庫,連辦公室都寄身在中電總部內。 中台總經理張啟達。 那時中台總經理一職,直接由中電指派自家員工擔任,加上中電在全省又有兩、三千個營業經銷點,所以儘管中台開張後只剩六、七百萬元現金,掛名副董事長的鄭光傑依舊老神在在,心想有中電這麼一個強而有力的後盾,自己只要喝茶看報就好了。沒想到隔行如隔山,中電在照明事業呼風喚雨,投入資源回收卻無人相理,當時各大回收站早被競爭業者攻占,中台必須從零開始建立回收渠道。 眼看公司無貨可收、幾近斷炊,鄭光傑不捨初心化為飛煙,連夜寫下萬言書要求中電顏董讓渡管理權。自己跳下來當總經理後,前半生都在琴棋書畫的鄭光傑,不得不開始菸酒檳榔,親訪各回收站爭取業務。他笑說:「那時去回收站,人家遞檳榔我就跟著嚼,人家奉茶,眼看杯緣整圈黑嚕嚕,我閉眼也是喝下去。」就這樣搏感情交陪,鄭光傑挺過了同業的價格戰。他說,公司資金有限,實在無力提供優渥的回收價,但自忖待人真誠兼且交遊廣闊,舉凡回收業者有任何生活難題,他無不動員所有人脈傾力解決;這包括請託醫師開刀、張羅醫院床位,甚或協助交通紛爭等。就這樣一步一腳印,他慢慢開拓出中台的回收渠道,許多業者更從那時起一路相挺迄今。 除了跑回收站,鄭光傑也不忘充實相關專業,並到工廠學習設備操作、進料及整理廢燈管。鄭光傑展示留有疤痕的手指,說這是操作機具不慎割傷的部位,他很自豪地說,因為這段事必躬親的經歷,現在公司裡大大小小機具、每顆螺絲的位置,他無不瞭若指掌。這當中最為他津津樂道的是:重金購來的瑞典設備上工未幾,一日忽然停擺,由於業者並未轉移維護技術,而向總公司申請派修又曠日費時,他只好上天下地搜尋全台頂尖技術人員,最後找來幻象16飛機技師和中油工程師,合力破解機具程式,自行升級設備。成果傳回瑞典總公司後,中台成為傳奇,後來瑞典業者想賣設備給美國奇異公司,還特地安排美國人到中台觀摩。 一番篳路藍縷,業務總算漸入佳境,中台成立隔年竟然就賺了一個資本額。隨著回收量增加,鄭光傑開始週末加班,自己開車到工廠整理廢燈管,想以一己之力多少填補週休二日的人力缺口。有次為了趕進度,急電朋友幫忙,最後來了一群四海幫「兄弟」應援。大夥兒在烈日下一起整理燈管,汗流浹背後個個打起赤膊來,一時間工廠裡龍飛鳳舞,差點嚇暈巡邏警衛。 中台最新的三廠。 三廠啟動 各司其職 目前中台三個廠處理的廢棄物各異,總經理張啟達指出,但目標都在達到百分百資源化或能源化,希望各式廢棄物經過妥善處理或重製後,都能再度回到產業被利用,這樣才算真正形成循環經濟價值鏈。 以最早營運的二廠而言,一開始是為了響應環保署立法管理廢棄照明光源,之後隨著經濟發展腳步,也慢慢納入印刷電路板、半導體及光電面板等廢棄物料,並以熱裂解技術回收貴金屬。以照明光源資源化為例,回收進來的螢光燈管和電子業曝光燈等,經整理後,其中的玻璃、鐵和鋁等金屬可分別變身為綠能燈管、玻璃粒料品和貴金屬。而燈管裡內含的汞,透過中台自行研發的負壓回收處理設備,加溫到600多度氣化後,再將蒸氣冷凝精煉,最後可以回收出純度高達99.9999%的純汞,這項技術獨步全球。 中台二、三廠處理流程。 鄭光傑回憶,早期中電也曾土法煉鋼自己煉汞,但在純度上一直無法突破。他為了開發能夠精煉汞的負壓回收設備,尋尋覓覓找到一位老師傅,對方曾任職日商燈管設備自動化公司,退休後自行開設鐵工廠。打聽到廠址後,鄭光傑立刻三顧茅廬請託。「最後中台這套設備和其他業務需要的機台,就在我們多次把酒言歡,徹夜討論中一一誕生。」鄭董懷念地說,迄今老師傅創新的思路和職人手藝,以及兩人不眠不休、組裝機台的過往,還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 中台再生產品。 經過多年努力,目前中台已是全台最大的廢光源回收處理廠,全台超過99%的含汞事業廢棄物都在中台處理,客戶遍及全台。另外,廢燈管再生比例也早已突破法令規定的90%,直逼95%。與鄭光傑合資的中國電器公司在這方面最有感,因為合資成立中台前,他們每年都要進口800公斤汞來製造燈管,近二十年來卻能自給自足,無須再進口。張啟達說,中台回收廢燈管後,又能以原料重製為綠能燈管,可以說開啟了「從搖籃到搖籃」的循環先河。 中台迷你的台灣造型再生產品。 工安第一 嚴謹防範汞毒 由於汞具有毒性,中台對於工安極度重視。直到今天,訪客只要來到二廠一樓就能看見工作人員全副武裝,臉上戴著防毒面具等級的防護面罩,而進到辦公室,滿滿整櫃的冰鮮奶便映入眼簾。鄭光傑說,為了照顧員工身體,他特別供應每位同仁每天兩盒鮮奶,既可以幫大家補充營養,也希望能預防重金屬中毒。後來這項鮮奶補給措施,還從二廠擴及到一廠和三廠,現在全體中台員工每天都能享受到董事長的愛心。另外,中台也要求所有二廠人員每月進行尿液汞含量自主檢測,並參加每季的頭髮汞含量檢查,再加上每年度特殊健檢,期望降低產線同仁汞中毒的風險。 張啟達解釋,汞畢竟是環境不友善物質,所以他們一直都是嚴陣以待,在回收製程上尤其嚴謹:不但使用袋濾集塵器為中間產生的廢氣除塵、運用活性碳吸附設備除汞,對於作業環境及空污排放,也以高規格監測。鄭光傑說,當年二廠開張,日本水俁市的市長還特別來參訪,並且贈送水俁病紀錄片,希望透過中台的環境教育場域,讓台灣民眾瞭解妥善處理含汞廢料、避免汞污染家園,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 由於汞具有毒性,加上環保風潮興起,許多民眾已經揚棄日光燈,改以壽命年限較長也較為省電的LED燈取代。張啟達坦白指出,回收廢燈管的業務量確是逐年下跌,但因為全國只有中台有能力回收汞,所以基於社會責任仍會持續這項業務,但他估計二、三年後應該就會回收完畢。(文∕李翠蓉,圖∕中台資源科技提供)

Read More

〈中華副刊〉「箇」與「個」

■徐錦成 我年輕的時候,經常閱讀作家東年老師的小說及散文。他的文字有個特點,讀過的人很難忽視,就是他常用「箇」這個字。 「箇」這個字如今很少人使用了。若查字典,比較小本的可能查不到。普通的字典則往往只有一句話:「『箇』即『個』,二字相通。」較具規模的大型字典才會解釋:「『箇』是計量詞,出現比『個』早,但後來出現『個』字,更為通行,日久就被『個』字取代。」也就是說,現在習以為常的「個」字,最早是寫成「箇」字的。計量時用「箇」字不但沒錯,而且比用「個」字更古典、古雅,甚至更有學問。 但東年並非不使用「個」字。我發現,他講人的時候,會講「這個人」;但講到物品時,就會用「箇」字,如:「這箇東西」。這真的是學問了!因為「個」是人字邊,而「箇」是竹字頭。 如今有些人寫成語「箇中滋味」,還是會用「箇」而不是「個」。但這也許已是「箇」字存在的最後證據了。當然,「個中滋味」也常見,我猜想,會越來越多人寫成「個中滋味」。 近日我讀東年的新作,已找不到「箇」字。他全面使用「個」字,從眾(從善?)了。這並沒有錯,但我有點悵然。 說回來,即使我早就知道「箇」這個字,也從未用它;一直以來,我都使用「個」字,今後應該也是。是我不想「標新立異」嗎?(但「箇」字根本是舊字,不是新字。)還是我不夠勇敢、無法堅持做對的事呢?我不禁困惑了。 而我知道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並不會有此困惑,因為他們很少看到「箇」字。偶爾看到時,只要一google,得到「『箇』等於『個』」的答案便滿足了,不想再追究。 禪宗著名的典故: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是三階段。但從外表看,第一階段與第三階段是難以分辨的。我曾著迷於「箇」字與「個」字的分別,如今不再執著;但比起從不識「箇」字的人或從未思考過「箇」、「個」二字的細微差別的人,我曾走過一番山水。 箇中滋味,唯我自知。

Read More

未成年/孕婦禁檳榔 原民部分開放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衛福部預告制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明訂學校、大眾運輸工具等場所禁止嚼食檳榔,且要求業者營業登錄,並禁止未成年人及孕婦嚼用,但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祀儀式而有必要使用檳榔者,則不受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相關規定限制。 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8000人罹患口腔癌,而國際癌症研究署於2003年就發表檳榔子屬於第1類致癌物,且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 衛福部已預告制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明訂禁止嚼用檳榔場所,禁止未成年人及孕婦嚼用,並要求檳榔業者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錄始得營業,有不同意見的團體或民眾可於明年2月17日預告期滿前提意見。 衛福部指出,台灣檳榔產銷體系牽涉甚廣,希望先以有序管理方式,逐步減少嚼用檳榔對民眾健康危害,但現行法規對檳榔批發與進口業者並未設限,檳榔業者除以公司或商號型態經營外,多數為攤販或小規模營業人型態,造成相關防制工作推行困難,所以草案中要求業者向地方政府登錄。 衛福部表示,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禁止未成年人、孕婦嚼用檳榔,並禁止供應未成年人、孕婦檳榔,但基於保障多元文化,相關規定不適用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活動所需提供檳榔之行為。 衛福部指出,參照菸害防制法規定,將對嚼食檳榔場所加以限制,包含各級學校、托嬰中心、醫事機構、長照機構、圖書館、美術館、大眾運輸工具、計程車、遊覽車、車站及旅客等候室等,在禁止嚼用檳榔場所嚼用檳榔者,最高可開罰1萬元,並應接受戒檳教育,無正當理由未接受戒檳教育者,可再罰最高5萬元罰款,而禁止嚼用檳榔場所未於入口處設置明顯標示者,場所負責人最高罰5萬元罰鍰。 另外,為避免影視戲劇中嚼食檳榔而接吸引未成年人仿效,草案明定如因表演必要,有出現嚼用檳榔形象,應有預警或自律措施,如於節目前後加註或提示「檳榔子為一級致癌物」或「嚼用檳榔有害健康」等警語,或調整播出時段。

Read More

冷冬保暖養生 溫開水NO.1

黃軒在臉書粉專貼文分享說,喝溫開水能有效保暖。(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最近幾波「氣溫斷崖式下滑的冬天,喝什麼,最能禦寒?」重症醫師黃軒博士在臉書粉專貼文分享說,喝溫開水能有效保暖,主要是因為人體對於溫度的感知及內部調節機制,以下是具體原因與原理: 1.避免身體熱量散失,因為溫開水的溫度接近人體的核心溫度(37℃),能夠幫助身體維持恆定溫度,不會刺激胃腸或消耗額外的能量來調節體溫。相比冰水,溫開水更能避免熱量的快速流失。 2.促進血液循環,溫開水進入體內後,溫暖的水會刺激胃腸黏膜,進一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四肢冰冷的情況。 3.減少刺激與能量浪費,如:熱薑茶或熱巧克力或熱咖啡,這些熱飲,雖然能提升體溫,但過高的溫度可能刺激咽喉或胃壁;加上這些熱茶、熱咖啡、熱巧克力的成分,都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和糖分,喝多了,對身體健康更有不良影響。而溫開水的溫度適中,能舒適地溫暖內臟,避免身體耗費額外能量來冷卻過熱的飲品。 那麼,天冷可以喝熱開水嗎?黃軒說,當然可以,但喝熱開水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因為過熱(超過65℃)的水可能對健康有不良影響,如:口腔黏膜燙傷;刺激咽喉黏膜;灼傷食道內壁,嚴重時會形成潰瘍。 醫師也提出喝熱開水的注意事項包括:避免水溫過熱;避免空腹大量喝;建議適量飲用,搭配一些食物也好。若遇到喝愈熱的水咽喉反而愈乾燥,那是因為黏膜已經受損,須盡速治療。 黃軒叮嚀,還是溫開水比較好,溫開水能穩定體溫、不過度刺激,同時促進血液循環,是寒冷天氣非常溫和有效的保暖方法。相比其他咖啡,茶、薑茶等熱飲,溫開水更加健康、無負擔,堪稱最自然的「暖身良方」。

Read More

〈中華副刊〉受訓紀事

■尋林凍陌森 山間樸素園圃內的訓練中心,管理人員踏起腳步,帶領受訓者到居住樓層。我踩上宛如無限循環的階梯,每層詭異相近,走到階梯盡頭,鐵灰的裝潢侵蝕瞳孔,歲月傾洩時間拉扯的痛楚,在數個空間撕裂出壁畫。我稍稍環視訓練期間暫居的房間,兩張床,擺在兩床之間的長桌,吊扇和地扇各一。 紅底白字的開訓典禮布條懸掛黑板之上,講臺上的投影幕顯示入食堂的規範。管理人員流程式開頭,介紹守則、後續日子的行程。我首次進入食堂,餐盤裡的雞翅膀外表厚實,內裡滿是空洞的粉漿口感。待在這裡的第一天,從上往下仔細地掃視房內,天花板、牆體、地面無一缺少,卻少了家的感覺。 集合廣播響起,早已準備好的我與室友走出房間。單調卻又似迷宮的格局,典雅的大理石道路後方是鐵門,接在鐵門之後的是樓梯,樓梯的終端又是道路。上課前,管理人員號令向講師問好,受訓者秩序地起立坐下。我勤奮地記錄課程內容,注意力在投影幕以及筆記本來回跳耀。一旦發睏,便利用綠油精驅除睡意,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專心,才能夠通過訓練。 訓練中心嚴禁使用手機,若要知道確切時間,必須抬頭看牆壁上的時鐘。 大清早,管理人員帶隊晨運,領著長條人馬圍繞以雕像為中心的柏油路面慢跑。人馬揮灑完汗水,整齊進入教室。教授國家公園法的人闡述生硬的法規,工科出生的我非常不適應,視覺忽明忽暗。 以前當研究生,現在的時間點,我待在實驗室,分析活潑的數據,而今面對的卻是死板的大片文字,一直誘惑我墮入睡眠的深淵。我搜了搜口袋,打算請出提神法寶。 講師忽然笑了笑,指著簡報裡國家公園特有種的圖片,說:「之所以沒人吃櫻花鉤吻鮭,除了牠是保育類之外,還有因為牠不好吃。我是沒吃過啦––不過聽當地人說,吃起來酸酸的,不好吃。吃一遍,就不會想吃第二次。」 我覺得這一橋段比先前的教學有趣多了,聽著聽著,哈欠少了。課程結束,我告別教室。兩人同住的房間是這裡少數相對自由的地方,可以思考,可以在有限的區域任意移動,還可以和室友暢談,不過要控制音量。或許是建物老舊的緣故,開房門時,會伴隨卡卡聲。 水珠從遮雨棚滴落,敲打出惱人的噪音,怪異的節奏聽久了,我的耳朵不舒服。我有點渴,走向飲水機裝水,呆滯地看著下落的飲用水。水無法穿透保溫瓶,不斷累積,好像積水。瓶中的水滿溢出來,飲水機還在注水。 積水。我想起家中陽臺排水孔動不動受異物阻塞,導致積水,有時候雨下過大,水甚至會淹到客廳。所以只要我待在家中,必會定期清掃陽臺。 回過神的我趕緊關掉注水鈕,返回房間,室友緊盯自己的書。 是不是由於我沒有全心投入訓練,思家之情才使我分心? 山中的氣候多變,室內漫起白色霧氣。我仰望吊扇,手掌墊著後腦杓,靜候下一項行程到來。門外開始堆起繁多且韻律複雜的跫音,我知道集合的時間要到了,走出房門。地板反潮,走起來濕濕的。商事法的課程,硬邦邦的知識從講師嘴裡噴散到空氣中。我一觸碰需要死記的東西,就想遁入休眠狀態,不過只能想,畢竟講師教授的內容都可能成為考題。 踩過一個又一個草地上的圓石踏板,白色的路燈一盞盞明亮,越接近夜晚,所看見的燈光越多。 浴室內,水沖打腦袋,我下半身排出深黃的尿液,混合澄澈的洗澡水,迅速被排水孔吸收。管理人員今日在上課前說中央熱水器故障,暫時無溫水可用。氣溫悶熱,熱到我身上每一寸細胞都在躁動,蓮蓬頭降下的冷水讓我體會又燒又寒的樂趣。這種體會,我非常熟悉。 我一向嗜冰如命,基本上待在家中,只要天氣熱,就會品嘗冰品,舌尖暈開雪白,臉上漾起沁涼的微笑。伴侶喜歡目睹我吃冰的幸福表情,記得入訓前,我邊吃冰邊在她面前傾盡一切想要說的話,說了好久,好久。她作為一位優秀的聆聽者,總是尊重發話人,從來不打斷別人說話。 我又分心。 雙手手指被水沖打得有點發皺,穿好衣服,步出浴室。 叩!叩!門外有人。 較接近門的我打開房門,卡——卡——外頭的燈光照了進來,另追加兩個黑影。 兩位管理人員在左方出現,我禮貌地問:「你們好!請問有什麼事?」 其中一人問道:「房間裡的另一個人呢?」另一位管理人員伸長脖子,頭往房裡探。 室友立即跑到我後方,靦腆地笑,並如同搗蒜般直點頭,說:「我在。你們好。你們好。」 個頭比較高的管理人員嚴肅地說:「依照我們訓練中心的慣例,月底會有場聚餐。集合地點在第五大樓的一號入口,時間是明天十八點整。你們十七點下課,回到房間,整理服裝儀容後,麻煩準時到。不要遲到。」 不在同個節拍上,我和室友異口同聲地說:「了解。」 等待期間,我在床上滾來滾去,不經意撞上牆壁,堅硬的脊椎骨與牆壁一碰,牆壁響出短促且中空的聲音。 十七點四十多分,廣大的集合地點擠滿人的氣息,許多人提前到場。不大的圓桌擠了十四名壯漢,眾人的左膀右臂相互摩擦,不良的人員動線致使開動時間延後近一小時。我厭惡與人肉碰肉接觸,為了逃避這極度強烈的不適感,我的心思全然飄走,等意識回到身軀,雙腳已踏入房間,房內只有我一人。 窗戶灑進來的光已非聚餐前黯淡的澄紅,而是白色。我盯著那白色,額頭冒出大量汗水。

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在一切變與不變中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枝葉扶疏的角落 扶著幾朵微笑的朱槿 朱槿的耳畔盛開一座院子 我經過時,恰巧 看見老人和貓一起看報紙 這個早晨除了風吹和鳥鳴 別無其他聲響 忽略戰爭與疾病的報導 老人專注於一首詩 描述孤獨也刻畫聲音 並提及心念之動與靜 此時陽光邀我踱步去荷塘 荷塘屬於游動和搖曳 魚和水草屬於寂靜與季節 而我在一切變與不變中 來回往復,最愛 想起院落中的老人 一隻貓和不說話的朱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