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退休族 應及早增肌

鑑於國人對肌少症認知不足,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左起)聯手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台大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提醒國人及早增肌、保護行動力。(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據體育署調查,熟齡銀髮族群為全年齡層中運動頻次最高的族群,但高達8成多以散步、健走等有氧運動為主,恐陷肌少症危機,威脅行動力。  國人肌少症盛行率達10%,相當於有近30萬人罹患肌少症,80歲以上男性更可能高達3成以上。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肌少症認知的調查,有8成民眾沒聽過肌少症,不僅對肌少症的認知度低,也不知道肌少症對健康會造成威脅。 50歲以上的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代表身體肌肉質量可能不足。(記者戴淑芳攝)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台大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昨天以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身分,共同疾呼國人不可忽視肌少症帶來的健康威脅,提醒熟齡與退休族應及早增肌才能避免年紀越大越不想動、走路無力、跌倒骨折、甚至長期臥床。  詹鼎正指出,自50歲開始,人體肌肉會逐年流失,若不積極維持肌肉量,除肌肉不足會造成四肢無力,進一步可能演變為衰弱症、提升跌倒機率,進而造成骨折、失能及長期臥床,更恐增加死亡風險。  肌肉也和基礎代謝率相關,肌肉量下降基礎代謝率也將跟著降低,進一步和代謝疾病(如糖尿病)相互影響,降低生活品質也降低壽命。  防治肌少症,就要先評估風險。陳亮恭指出,50歲以上的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代表身體肌肉質量可能不足,準確率可達7成。另由歐盟肌少症小組設計的SARC-F問卷,由民眾以日常狀況勾選,也可反映部分肌少症風險。如兩者並行,更可增加評估準確率。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表示,將於11月30日舉辦第一屆「聖誕肌動趴」肌少症檢測活動,即日起至11月10日報名,限額500名。

Read More

青少年日喝糖飲 未來恐洗腎

國內調查指出,青少年依賴糖飲不僅會導致肥胖及引發糖尿病,還會讓血中尿酸值大幅提高1.1倍,埋下慢性腎臟病危機。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根據國內一項調查指出,近年有25%青少年每天喝超過500ml含糖飲料,青少年依賴糖飲的習慣不僅會導致肥胖及引發糖尿病,還會讓血中尿酸值大幅提高1.1倍,埋下慢性腎臟病危機。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輔大醫院副院長盧國城表示,台灣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是腎病患者。依2018台灣腎病年報統計,透析病人中有46.1%的原因來自糖尿病併發症。國人青少年飲食習慣不正確,天天將含糖飲料當水喝的群聚效應下,對青少年尿酸、體重指數和血壓影響甚鉅。  根據2019國衛院針對「青少年含糖飲料攝取行為趨勢研究」指出,過去18年男女青少年每天分別喝咖啡及茶的攝取量成長75%,其中25%青少年每天更是喝超過500ml含糖飲料。青少年依賴糖飲,不僅會導致肥胖及引發糖尿病,還會讓血中尿酸值大幅提高1.1倍,埋下未來痛風、三高與引發慢性腎臟病危機。  研究也發現,每天喝超過500c.c以上的全糖含糖飲料的青少年,BMI值高於25的機率是沒有攝取含糖飲料者的4.9倍;BMI值愈高者,含糖飲料攝取量對尿酸的影響愈為明顯,肥胖、血壓、尿酸都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素。  台灣基層透析協會理事長楊孟儒指出,市面上多數手搖飲料或包裝飲品多添加玉米果糖,人體消耗果糖需要依賴肝臟代謝轉換成三酸甘油脂進而累積成脂肪,造成脂肪肝,長期食用恐會對肝臟造成負擔。  此外,果糖也容易磷酸化,中間產物之一就是普林,最後會形成尿酸,過多尿酸無法代謝會導致痛風。就算2、30歲的年輕人平時不吃海鮮不喝酒,也會因含糖飲料攝取過量而導致尿酸值升高。  楊孟儒也提到,根據研究,每天喝含1-2份高果糖糖漿飲料的比1個月喝不到1次的高尿酸血症增加85%。長期尿酸過高者若合併出現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異常的共病症,其痛風發作機率也升高,加速慢性腎臟病變病程。

Read More

熟齡、退休族 應及早增肌 8成多以散步、健走等有氧運動為主

50歲以上的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代表身體肌肉質量可能不足。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據體育署調查,熟齡銀髮族群為全年齡層中運動頻次最高的族群,但高達8成多以散步、健走等有氧運動為主,恐陷肌少症危機,威脅行動力。  國人肌少症盛行率達10%,相當於有近30萬人罹患肌少症,80歲以上男性更可能高達3成以上。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肌少症認知的調查,有8成民眾沒聽過肌少症,不僅對肌少症的認知度低,也不知道肌少症對健康會造成威脅。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台大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昨天以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身分,共同疾呼國人不可忽視肌少症帶來的健康威脅,提醒熟齡與退休族應及早增肌才能避免年紀越大越不想動、走路無力、跌倒骨折、甚至長期臥床。  詹鼎正指出,自50歲開始,人體肌肉會逐年流失,若不積極維持肌肉量,除肌肉不足會造成四肢無力,進一步可能演變為衰弱症、提升跌倒機率,進而造成骨折、失能及長期臥床,更恐增加死亡風險。  肌肉也和基礎代謝率相關,肌肉量下降基礎代謝率也將跟著降低,進一步和代謝疾病(如糖尿病)相互影響,降低生活品質也降低壽命。  防治肌少症,就要先評估風險。陳亮恭指出,50歲以上的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代表身體肌肉質量可能不足,準確率可達7成。另由歐盟肌少症小組設計的SARC-F問卷,由民眾以日常狀況勾選,也可反映部分肌少症風險。如兩者並行,更可增加評估準確率。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表示,將於11月30日舉辦第一屆「聖誕肌動趴」肌少症檢測活動,即日起至11月10日報名,限額500名。

Read More

粗茶淡飯未必適合老人 應吃得更均衡 增肌抗衰 需要攝取蛋白質

鑑於國人對肌少症認知不足,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左起)聯手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台大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提醒國人及早增肌、保護行動力。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許多老人家都以為粗茶淡飯的飲食較養生,但老人醫學專家則破除迷思表示,熟齡與退休族應及早增肌抗衰,如果沒有3高病史或醫囑,並不需要特別節制營養的攝取,以免蛋白質攝取上不足,更不易增加肌肉量。  增肌抗衰需要攝取蛋白質,但熟齡退休族對運動與飲食的觀念卻極度偏差,老人醫學專家、台大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指出,熟齡退休族偏好以粗茶淡飯控制飲食,但其實如果沒有3高病史或醫師特別指示,並不需要特別節制營養的攝取,尤其蛋白質的攝取不足,更不易增加肌肉量。  另據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熟齡退休族是為了健康而運動,但詹鼎正表示,熟齡族的運動近8成是以散步、健走等有氧運動為主,雖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但若缺乏負重(阻抗型)運動,恐對肌肉量提升無太大幫助。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表示,飲食是增肌的原料,特別是豆魚蛋肉類代表的蛋白質,所以鼓勵長者應吃得更均衡、足夠,蔬果植物飲也應多補充。阻抗型運動則是增肌最有效的方法,重訓並不是年輕人鍛鍊身材的專利,幾歲開始練都對健康有幫助,建議長者也找專業的健身教練學習或諮詢,散步健走之餘再搭配幾項自己適合的阻抗型,讓運動習慣更完整。

Read More

牙膏含微量抗菌 但無法治痘

 中央社/台北15日電  網路傳聞指出,把牙膏抹在痘痘上就可輕鬆消痘,吸引許多年輕男女嘗試。醫師表示,牙膏確實含有微量抗菌成分,但無法用來治療痘痘,還會增加皮膚發炎、過敏風險,切勿輕信。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闢謠專區」今天發文闢謠,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光照治療科主任邱足滿指出,痘痘之所以形成,有4種可能原因,包括毛囊開口處的角質化不正常,阻塞毛囊開口;皮脂腺分泌油脂過多;痤瘡桿菌滋生過多造成感染;毛囊及周圍組織發炎。  至於牙膏基本成分都大致相同,包括界面活性劑、去除菌斑和髒汙的摩擦劑、有抗菌和殺菌效果的三氯沙、黏合劑、芳香劑,以及預防蛀牙的氟化物等。  邱足滿指出,牙膏除了可帶來清涼感,確實有些許抗菌效果,但主要是三氯沙等抗菌成分,但若要治療痤瘡桿菌造成的感染,單靠牙膏裡添加的抗菌成分是不夠的,一般都得用到抗生素藥膏、非抗生素殺菌藥膏或口服抗生素藥物。  邱足滿提醒,民眾若有痘痘困擾應尋求皮膚科醫師診斷,千萬別誤信偏方延誤治療,導致皮膚刺激、發炎、過敏等病發症,或是認為青春期過後,青春痘就會自動痊癒,花錢又耗時。

Read More

家總試辦長照互助喘息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15日宣布啟動「互助喘息」試辦計畫,期望能進一步提供彈性且切中需求的喘息服務。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國內照護者需要喘息服務潛在需求者約有65萬人。為了讓照顧者得以休息,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15日推出「互助喘息」試辦計畫,媒合照顧者互相支援、爭取喘息空間。  家總昨日舉辦「長照2.0~喘息服務行不行?」記者會。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目前全國近80萬名失能、失智老人及身心障礙者中,約13萬人使用長照居家服務或日照服務(16%),10萬人使用機構服務(12%),24萬人聘僱外籍看護工(30%),33萬人家人獨力照顧(42%)。若扣除住宿長照機構與獨居長者,估計喘息服務潛在需求者約65萬人。  陳景寧說,喘息服務是讓家庭照顧者獲得短暫的、間歇性的休息機會的預防性措施。過去衛福部規定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必須有連續30天以上空窗期才能申請喘息服務,9月已宣布放寬失能程度第7或8級者的移工家庭得不受此項限制,估計有18萬人受惠。  不過,目前喘息服務量僅約5萬人,面對18萬人需求恐有「看得到、吃不到」疑慮,且各縣市喘息服務量也有相當大落差。  陳景寧也宣布,家總將推動以週休一日為目標的互助喘息試辦計畫,徵求家庭照顧者參與培力工作坊,經過腦力激盪、建立共識、訂定公約等過程,由家總協助媒合不同長照家庭形成兩人、3人或4人的互助團體,自行約定每週至少一至兩天,半數排班、半數喘息。  陳景寧說,互助喘息的挑戰是培養自主管理能力,提供緊急人力調派、糾紛調解、危機處理等,家總會作為後援系統。

Read More

耳膜破洞又耳漏 聽力變差 內視鏡微創手術修補

陳姓婦人罹患慢性中耳炎併耳膜穿孔,接受人工耳膜搭配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聽力也正常,再也沒有耳漏。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4歲陳姓婦人莫名原因左耳癢還滲水,聽力愈來愈差,到診所就醫,發現耳膜破洞,擦藥1個月沒改善,輾轉到中山附醫,內視鏡檢查,左耳膜破洞約20%,合併耳漏,診斷是慢性中耳炎併耳膜穿孔。  陳姓婦人接受人工耳膜搭配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手術1小時,術後外觀無傷口,追蹤1個月,顯示耳膜完整修補,聽力也正常,再也沒有耳漏。  中山附醫耳鼻喉科頭頸部腫瘤醫師黃承楨指出,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之一。4大症狀包含:持續耳漏、聽力障礙、耳鳴、及少部份旋暈。原因是中耳腔發炎,形成分泌物,阻隔聽力傳導,出現重聽、耳悶、耳鳴現象。如果不治療,分泌物造成耳膜破洞,接著出現耳漏。如果侵犯內耳,可能出現旋暈。  黃承楨表示,治療上,一般口服抗生素或耳滴劑。藥物治療如果依舊鼓膜穿孔或持續耳漏,則以手術修補,常見手術方法有傳統顯微鏡手術或內視鏡微創手術。傳統顯微鏡手術,術前耳後要剃頭髮,術中必須從耳朵後方切開,傷口約5到6公分。傷口大,避免術後出血及傷口血腫,頭部必須綑綁一晚,患者常抱怨傷口有麻木感及疼痛感。  黃承楨說,內視鏡微創手術則克服耳道彎曲遮蔽視野問題。病患不需要剃頭髮及耳後切開傷口。耳內視鏡傷口小,約1.5公分,術後不必頭部綑綁,大幅降低頭部悶脹感,耳後也不會出現麻木及疼痛感。

Read More

病人安全我會「應」 花慈院醫病溝通不卡關

花蓮慈濟醫院宣導病人安全週,民眾熱情響應。 (記者林有清攝)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品管中心團隊昨日在醫院大廳,向就醫的民眾宣導「病人安全我會『應』」的觀念,延伸出三個「應」,希望民眾多多參與衛教及就醫講座「響應」病人安全活動;「回應」醫護人員的提問;主動「反應」自己或家人的特殊健康狀況及任何關於治療或用藥的疑問。  花蓮慈院醫務秘書李毅表示,近年來醫療爭議事件頻傳,衛福部訂定每年十月的第三週為病人安全週,至今已是第十六年,今年主題為「醫病溝通」,病人 (含其家屬 )與醫療團隊互相分享訊息、想法或態度的過程,並說出病人最在意的事情與期待,就是醫病溝通。  品管中心團隊也提醒病人就醫時「說清楚」,也就是主動提供自己的健康資訊及說明自己不舒服的狀況;「聽明白」,確實瞭解治療的方式並積極參與醫療過程;「勤發問」,對於醫護人員解說有不明白的地方,主動發問;「作筆記」,詳細記錄醫師的指示和注意事項。  活動中不只有獎徵答活動,並邀約民眾填寫響應小卡及拍照打卡上傳還可以獲得小禮物,不少民眾熱情響應。每項都熱情參與的蔡女士表示,與醫師溝通很重要,所以她每次看診時,都會主動跟醫師說明自己的症狀,醫師才知道怎麼協助解決她的病痛。  為促進病人安全宣導,花蓮慈院自今年八月間即開始舉辦系列活動,在院內舉辦衛教活動外,也走進社區宣導,希望建立民眾正確的就醫觀念,鼓勵民眾就醫時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與自己有關的醫療過程,如此應可減少醫療人員與病人、家屬間的溝通不良,就能達到「醫病溝通做得好,聰明就醫沒煩惱」的目標。

Read More

民眾疑癲癇發作 球友林賢政伸援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新竹縣竹北市高鐵站附近一家羽球館2日發生民眾疑似癲癇發作,一名球友實施CPR,救護隊到場後實施AED,聯手救回一命。消防局找到見義勇為的球友林賢政,縣長楊文科15日於主管會報頒發獎牌表揚(見上圖,彭新茹攝)。  林賢政表示,他過去有消防替代役初級救護技術員與救護經驗,當時聽到朋友說隔壁球場有人疑似昏倒,立即前往查看並判斷出患者屬瀕死式呼吸,情況危急,立刻實施CPR持續至救護員到場接手。  林賢政說,很多人都知道CPR,但是不清楚什麼時候該執行,以及敢不敢執行。他當下判斷患者需要立即實施CPR。  消防局表示,救護員到場後,發現現場已有一名球友實施CPR約10多分鐘。救護員接手評估後,發現該民眾仍無呼吸、心跳,立即繼續CPR外;經AED監測後為可電擊的心律,立即實施2次電擊並持續CPR,上救護車前該民眾已恢復自主呼吸、心跳,送往東元醫院接受治療,當下意識清醒,於心臟科加護病房治療,2天後恢復狀況良好回家休養。

Read More

工程師路倒 童綜合護理師張芷瑜CPR救命

 戴姓工程師與童綜合護理師張芷瑜、台中港警察總隊、台中港務消防隊及童綜合醫療團隊切蛋糕慶重生。(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台南43歲戴姓工程師上月30日在台中港過斑馬線時突然昏倒,無呼吸心跳;休假中的童綜合醫院25歲護理師張芷瑜騎車經過,立刻上前進行CPR,接著由到場消防人員接力電擊,送醫救回一命。  戴姓工程師上月30日出差到台中港,走過中二路口與中橫一路口時突然昏倒,路倒地點就在大馬路上。當時車水馬龍,還有大型聯結車呼嘯而過,差點輾壓到他。幸有見義勇為的貨車駕駛與同伴趕緊下車,拿出三角錐幫忙阻隔維持安全,並打手機通知119救護車與報警;戴姓工程師15日看到路口監視器畫面後,直呼真的好驚險,很感謝所有救命恩人。  當時休假騎機車經過的張芷瑜立即停車衝到路口,查看戴男情形。她發現戴男已無呼吸脈搏、臉部也開始發黑,立即施行CPR,每分鐘至少按壓100下胸部,持續2分多鐘。  台中港務消防隊救護車抵達現場後,由救護員洪瑞仁、顏閎廷及替代役男張堡舜,從車上取出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搭配CPR,在現場總共進行3次電擊。  在所有人接力協助救命下,戴男終於恢復脈搏,並送到童綜合醫院進一步搶救。後來生命徵象恢復穩定,轉送到心臟加護病房。  因昏倒當下記憶一片空白,戴男家人只能從警方口中得知現場有名女子第一時間進行CPR,卻不知其身分為何。某日探病時,家人轉述警方說法給戴男聽時,沒想到一旁照護的張芷瑜竟對當下千鈞一髮情形了若指掌,才知道她就是好心女子,且後續也在加護病房輪班照顧戴男。  「很高興男子上了救護車後就恢復脈搏」,張芷瑜說,當護理師3年,第一次遇到路口救人,本能反應就只想要去救人,自然而然就進行在醫院反覆訓練的急救SOP「叫叫壓電」─叫病人、叫救兵、胸部按壓、等待電擊器。  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表示,面對到院前心跳停止病人,急救接力每一個棒都非常重要。心臟內科醫師劉誌宗指出,發生致命性心律不整情況時,第一時間愈早搶救後遺症愈少,通常4分鐘以上腦部就會受影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