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李啟誠醫師積極推動國際醫療交流 榮獲「國際醫療典範獎」

前衛生福利部部長林奏延(左)頒獎給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暨國際醫學中心主任李啟誠(右)。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暨國際醫學中心主任李啟誠,積極推動骨髓移植技術發展及國際醫療交流,十一月二十日榮獲國際醫療典範獎個人獎殊榮。他說,每到海外執行國際醫療的任務,就像佛家所講的千手觀音,有如證嚴法師的指梢觸角「眾善奉行,是諸佛教」。他將持續帶領同仁將慈濟大愛種子拓及海外,幫助有需要的民眾。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於十一月二十日舉辦的第九屆國際醫療典範獎,今年共有三位個人及三組團體獲頒個人獎及團體獎肯定。 李啟誠自一九九四年起投入花蓮慈院服務,以陪伴癌末患者為初衷,展開了他在血液疾病治療領域的醫療生涯。二000年赴美國西雅圖進修高階骨髓移植技術後,返臺積極推動臺灣骨髓移植技術的進步,更促進與新南向國家的醫療合作。他協助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緬甸等多國的醫事人員,透過線上教學與臨床訓練,學習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二0二三年赴印尼協助當地慈濟醫院建置骨髓移植病房,並與曾在花蓮慈院受訓的血腫科團隊合作完成印尼第一例小兒骨髓移植、分享移植照護經驗。 二0一八年至今,李啟誠主任已協助約兩百人次血液腫瘤科醫事人員完成訓練。疫情期間,他創立每月兩次的「骨髓移植菁英論壇」,將實體跨國代訓改為線上視訊「骨髓移植菁英論壇」,參與人員踴躍,至今持續交流不間斷,並帶領團隊與菲律賓多家醫療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深化臺灣與新南向國家的醫療合作關係。 榮獲國際醫療典範獎肯定的李啟誠表示,每到海外執行國際醫療的任務,就像佛家所講的千手觀音,彷彿是證嚴法師的指梢觸角「眾善奉行,是諸佛教」。另外,明年花蓮慈院五期大樓即將落成,其中國際醫學中心已積極規劃中,將帶領同仁建構慈善醫療與卓越醫療,傳播慈濟大愛的種子。

Read More

63歲男檢查出1期肺腺癌 漢基醫院呼籲高危險群要早治療預後好

漢基院長陳志輝說,符合「國民健康署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民眾儘早接受檢查,早發現、早治療預後好。(記者曾厚銘翻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63歲的彰化黃姓民眾,因姊姊診斷出肺腺癌,接受治療痊癒,擔心有家族史,鼓勵他去檢查,在甫引進一台全新高速電腦斷層掃描儀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漢基醫院檢查出左、右肺都有癌細胞的結節後,由彰基總院進行手術,順利的切除腫瘤,滅癌成功!漢基院長陳志輝表示,只要符合國健署補助資格的民眾,到院諮詢後就當天直接安排檢查。 陳志輝指出,漢基醫院已成功為275名民眾,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肺癌篩檢服務,並在異常追蹤的過程中發現3例肺癌患者;因此,呼籲有肺癌家族史或長期重度吸菸的民眾,務必抽空前來醫院接受肺癌篩檢,以便早期發現病徵,及早進行治療,保護自己的健康。 彰基醫學中心外科部主任王秉彥醫師表示,黃先生因家族史(姊姊為肺癌患者),而參與漢基的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計畫,成功及早發現左上肺有2.1公分毛玻璃肺結節,右上肺則有0.9公分毛玻璃肺結節,同時發現兩處癌細胞是非常罕見;經影像導引下的雙側單孔3D胸腔鏡手術,將左上與右上肺部單元切除,並同步完成淋巴結廓清。手術全程僅耗時3小時15分鐘、出血量僅30CC,術後恢復良好,第5天順利出院。最終病理報告證實,黃先生左上及右上肺結節均為第一期肺腺癌;由於發現及治療早期,病情穩定,無需進一步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只需定期追蹤即可。 陳志輝院長說,「國民健康署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50-74歲重度吸菸者、男性/45-75歲女性,且具肺癌家族史)可2年1次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Read More

脊損重建中心歲末感恩活動 看見傷友生命活力

中區慈濟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舉辦『脊』時小心,生命發光發熱活動與傷友。(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中區慈濟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21日舉辦歲末感恩活動,脊髓損傷傷友走出陰霾,重拾生活希望和勇氣。邀請彰化縣脊髓損傷重建協會、台中市脊髓損傷者協會、台市山海屯脊髓損傷協會、雲林縣脊髓損傷者協會代表及傷友參與,透過小市集讓大眾看見他們走出逆境謀生的各種工藝品與食品。 感恩活動有交通安全教育、勵志故事分享、醫療講座及小市集等,參與活動的人獲得正能量,瞭解脊髓損傷傷友的需求。 台中慈院副院長王人澍表示,脊髓損傷傷友分享個人故事,傳遞生命力量與希望,提高大眾自我保護意識和對未來生活的正向態度,小市集展現脊髓損傷傷友的創作力,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 車禍導致脊髓損傷的陳裕盛說,參加彰化脊髓損傷重建協會開設第二專長培訓「金縷藝樹盆景」課程,努力學習後,決定出去創業擺攤,生活自立。 取得街頭藝人執照高淑專指出,重拾生活的態度,傷友要積極面對困難,獻唱「感恩的心」鼓勵傷友,傷友能走出來參加活動,是很大的進步。 中區慈濟脊髓損傷醫療重建中心召集人林英超表示:脊椎重建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幫助脊髓損傷傷友恢復生活功能和重建生活,提供醫療支援、綠色通道友善就醫服務,以及協助嚴重個案進行治療。中心協調如泌尿科、復健科、神經外科和骨科等多科室合作,確保傷友能得到全面醫療照護。 台中慈濟醫院職能治療組長余沛珊透過講座說明,損傷友康復過程,經常遭遇的身體困擾,可以透過伸展運動有效解決。示範身體各部位的伸展,如何放鬆緊繃肌肉,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疼痛與僵硬感。    

Read More

肌膚保濕「要做這1步」才有效果!改善乾燥、發癢、脫屑千萬不能忘

當溫度下降,濕度變低,皮膚血管收縮,加上皮質腺、汗腺分泌變少,造成肌膚含水量下降,就容易出現乾燥、搔癢、脫皮,甚至是龜裂等狀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林韋彤報導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隨著秋冬季節的來臨,乾燥的氣候讓肌膚變得更加脆弱,特別是容易缺水、乾裂的部位更需要特別呵護。而擁有強大保濕與修護效果的南非保養油,是應對乾燥肌膚的好幫手。不論是日常調理還是針對乾燥部位的深層修護,南非保養油都能幫助肌膚鎖住水分,在寒冷的季節依然保持水嫩彈滑的膚質。 天氣寒冷、低濕度 肌膚變得乾燥不穩定 知名頭皮臉部養護中心執行長莊沛倫指出,當溫度下降,濕度變低,皮膚血管收縮,加上皮質腺、汗腺分泌變少,造成肌膚含水量下降,就容易出現乾燥、搔癢、脫皮,甚至是龜裂等狀況。也有部分人是因為老廢角質過多,影響角質層代謝能力,進而妨礙肌膚對保濕成分產品的吸收,因此難以有效改善因水分流失而導致的肌膚問題。 此外,莊沛倫提及,多數人只注重臉部護理,卻忽略掉手部跟嘴唇也同樣重要,身體每個部位都需要適當的照顧,才能讓全身上下的肌膚保持在最佳狀態。 只補水不鎖水更易乾燥 加入適量油類是關鍵 很多人會因為皮膚乾燥,而認為自己缺水,一昧的大量使用玻尿酸產品,補充流失的水分,但卻不見改善。莊沛倫說明,這類產品的主要功用在於補水,並無法發揮鎖住水分的效果,若只是補水不鎖水,水分依然會很快速流失,因此秋冬保養,首要應做好基底保養,像是現在常聽見的神經醯胺,就有助修復肌膚屏障,如同肌膚的保護膜,之後再加強保濕,接著在最後一道程序中,適量加入油類產品鎖水,才是讓肌膚水潤的關鍵。 以秋冬熱門的南非保養油為例,基質成分主要由礦物油與植物油合成,不僅刺激性較低,封閉性效果也相當良好,能更有效地封存水分。此外,其具維生素 A、E、F等,助於維持肌膚滋潤與彈性,且添加了乳木果精華油、荷荷巴籽、金盞花等天然萃取物,進一步強化滋潤效果,讓肌膚同時達到保濕、鎖住水分之效。 混合肌應分區保養 專利配方輕盈、吸收快 而因應季節轉換,混合肌膚的人因為臉上各區膚質不同,常見兩頰乾燥、T字部位出油,比起其他類型的膚質,在保養上更為困擾。面對這種情況,莊沛倫表示,南非保養油中的專利配方,便是模擬水鳥羽絨油脂結構製成,不僅減輕一般油類質地容易出現的厚重感,用起來更為輕盈,吸收也更加迅速,因此非常推薦給這類人可以用它來做分區保養。建議著重使用在兩頰,輕帶過油脂分泌較為旺盛的T字部即可。 如果擔心油類產品會造成毛阻塞,或肌膚出現不適應的情況,也可以在原本使用的保養品中,再加入1-2滴保養油混合,使整體保養效果更加分。 保養不可懈怠 用對時間、方式減少肌膚傷害 莊沛倫提醒,當口渴時才想喝水,代表身體已經處於缺水的狀況,肌膚也是同樣的道理,許多人只有在肌膚乾燥、脫皮才想到要保濕,但其實這樣已經來不及。因此建議除了在早晚使用外,如果稍微感到肌膚有不適的現象,就可以藉由南非保養油修護肌膚屏障,以減少對肌膚的傷害。不過,使用上並不建議厚敷,一次用量過多可能會加重肌膚負擔,反而引起其他皮膚問題;且因油項產品為封閉性迴路、延展性高等特性,所以只要在皮膚表層塗一層薄薄的,也不用反覆補擦,就有很好的潤膚效果。 莊沛倫也分享可以搭配一些簡易按摩手法,例如,利用手掌的溫度,將南非保養油搓揉加熱後,再塗抹於臉上;也可以先使用熱毛巾在臉上濕敷20秒,讓毛孔打開,再以保養油按壓全臉,後續再敷上熱毛巾,這些方式都有助加速肌膚的吸收,讓保濕效果更顯著。

Read More

近視族群福音!雷射新技術減少乾眼症困擾、降低術後不適

歷任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等多位眼科權威專家一同與會,分享極飛秒近視雷射技術的三大優勢—「更保護」、「超精細」、「極清晰」。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2050年全球近視人口將攀升至50億,台灣更是「近視大國」,盛行率居全球前列,7成小六生患有近視,到了高中更是高達9成。高度近視不只影響日常生活品質,也可能引發其他眼疾,已成國人視力健康的重大威脅。 為了矯正視力、擺脫眼鏡帶來的不便,許多人會考慮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卻經常因手術風險而卻步。傳統近視雷射手術的風險包括角膜瓣切割、術後恢復期長、以及可能的神經損傷等,成為民眾顧慮的主要原因。 近視雷射技術升級 預防術後乾眼症、視力清晰持久 新一代極飛秒近視雷射手術,採用專利「雙凸透鏡密合技術」,現已在台灣和國際市場同步上市。知名眼科診所院長林浤裕表示,角膜神經叢影響淚液分泌,與術後乾眼症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這項技術避免切割這些神經,並提高手術後角膜的密合度,降低皺褶的可能性,讓透鏡取出後的角膜表面更加平滑,減少水霧感,有助於術後視力清晰持久。 知名眼科診所院長潘志勤進一步解釋,以往近視雷射手術在透鏡片分離取出時,容易在周邊殘留組織碎屑;極飛秒近視雷射的超精準度連續掃描技術,使透鏡表面平整細緻降低沾黏,減少手術器械接觸,讓雷射後透鏡取出更絲滑,降低手術傷害,同時配合術中即時監控,提升手術的精確度。 低能量雷射降低術後不適感 恢復時間快 知名眼科診所院長張朝凱指出,極飛秒近視雷射以降低50%術時衝擊能量減少對角膜組織的熱傷害,有效減輕術後的不適感。此外,針對夜瞳偏大的患者,可精準指定光學區並設定瞳孔區域,有效降低眩光等副作用發生機率,並縮短術後恢復時間。 術後後遺症屬暫時性不適 可逐漸改善、適應 現代的眼科手術已十分先進,可精確處理各種眼部問題,手術前也會進行全面檢查,以確保手術的效果和安全性。針對術後後遺症,基隆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孫啟欽指出,患者可能會經歷眼睛乾澀及夜間眩光等暫時性不適,一般通常會隨著時間逐漸改善或適應。

Read More

感受未來「老大人」的真實生活!模擬體驗揭開高齡生活點滴

財團法人王民寧先生紀念基金會、中化銀髮事業今年共同發起「新手老大人-銀髮Role Play體驗公益活動」,率先號召中化企業團同仁們攜帶眷屬一同參與,透過生活情境設計、特殊模擬老化裝備與分享互動,讓體驗者進入老大人角色,真實感受到身體機能的改變與日常生活的不便,進而感受到心情與心境上也隨之變化。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社會結構快速變動帶來許多跨世代共融挑戰。財團法人王民寧先生紀念基金會、中化銀髮事業今年共同發起「新手老大人-銀髮Role Play體驗公益活動」,率先號召中化企業團同仁們攜帶眷屬一同參與,透過生活情境設計、特殊模擬老化裝備與分享互動,讓體驗者進入老大人角色,真實感受到身體機能的改變與日常生活的不便,進而感受到心情與心境上也隨之變化。這次體驗者年齡跨度從10歲到75歲,親子檔、全家四口以及員工帶著爸媽一起來參加,希望創造跨世代理解與同理,一起探索「愛與責任」信念,傳承社會共融的實踐行動! 愛的照護解方:跨世代的同理與陪伴 延續往年公益主題「新手兒女、老大人養成學」,今年首次以極具趣味的模擬體驗活動,讓同仁從子女扮演爸媽或爺奶的角色,財團法人王民寧先生紀念基金會陳誼芬秘書長提到:「今年度公益活動另一層意義是融入ESG中SDG3「健全生活品質」重視心理健康的價值核心,關懷最重要的家人。」即使變老帶來不可逆的身心變化,藉此培養面對老大人的正向心態與積極人生觀,抱持著自在共處、坦然接納以及理解友善對待,更能共享生命豐碩的美好階段。 談及活動主題,中化銀髮李宗勇總經理分享多年觀察,中化銀髮照護服務看見許多家庭在照顧時,不時卡關在不同世代與角色的需求、想法差異,導致兒女家屬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有時反而需要外來照顧者居中協調緩頰,才能理解為何長輩「礙在心裡口難開」。 喔…..原來老是這種感覺!! 對於面對未來自己有天成為「新手老大人」的全然陌生人生階段,每個人想像的答案都不一樣。這次藉由穿上特殊模擬老化裝備,將體驗者帶入老大人的身體狀態,進行110分鐘的模擬體驗活動,帶著大家乘坐捷運、購票、市場買菜、ATM提款、超商購物、散步,還坐上爬梯機與復康巴士,親自體驗未來成為老大人時最真實地日常生活模樣。 當進行體驗分享交流時,大家都反應到:沒想到老了是這樣的感覺,現在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的事,以後會變得吃力了。譬如:原來一般人能輕鬆步行的短短石板路,對坐輪椅的長輩可能會帶來顛簸不已的不適震顫;或是原本能輕鬆逛逛購物的店家,但過小字體的包裝、操作介面高低差,這都變成了挑戰與難關。 攜手多扶,打造無障礙的心世代關係 這次邀請多扶無障礙生活與交通發展協會共同合作,展現模擬老大人體驗的專業經驗,設計最貼近的生活情境,幫助體驗者感同身受現在的爸媽、預覽未來的自己及同理身旁周圍的長輩,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並獲得溝通技巧與照顧解方。 我們都是未來的老大人,面對高齡化,可以重新學習當兒女、可以學習照顧長輩與未來的自己,也能先來點Role Play,打破年齡隔閡、縮短當下與未來間的各種距離。邀請您現在就能開啟提早思考、學習、準備,找到自己及跟爸媽最從容自在的變老生活方式。

Read More

SMA患者健保擴大給付 十三年等待終於迎來治療新曙光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科部副部長張通銘醫師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小智一歲半時被診斷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第二型,十三年來因病情反覆,經常因肺炎住院,多次需要插管治療,生命岌岌可危,讓他的父母徘徊在延長壽命與放棄搶救的痛苦選擇中。他們日夜為小智擔心,面對一次次的病危狀況,無數次的心情跌宕起伏,愛莫能助的醫療團隊也只能在有限的醫療手段下,盡力給予他們希望和鼓勵。去年治療藥物上市,原本讓全家看到了曙光,卻因健保審核條件過於嚴苛,始終無法得到治療。直到今年八月,政府放寬給付標準,小智終於得以開始接受口服藥物治療,這對於一家人來說是得來不易的轉機,想到過去幾年經歷的折騰和異樣眼光,全家人都滿心期待小智的生命從此由黑白轉為彩色,未來將充滿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SMA是什麼?基因缺損引發的罕見遺傳疾病 SMA是一種由SMN1基因缺損導致運動神經元退化的罕見遺傳疾病,這意味著患者的肌肉無力會逐步加劇,進而失去行動能力,甚至連呼吸和吞嚥這些最基本的生命活動也變得困難重重。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科部副部長張通銘醫師解釋,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根據發病年齡及病情嚴重程度分為四種型別,從出生後幾個月即發病的重症型到輕微型,病症表現各異,但如果不加以治療,患者都會面臨肌肉退化的威脅。即使是最輕微的型別,也容易因肌肉退化無力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有生命危險。患者常常意識清晰卻被身體禁錮,這樣的痛苦超乎常人想像,而對於家屬來說,每一次看著患者呼吸困難、無法正常進食,都是一場心靈上的折磨。 感冒變致命威脅,SMA患者的脆弱現狀 即使只是一次小小的感冒,對於SMA患者來說也可能帶來重大的健康威脅。張通銘醫師補充說,SMA患者因肌肉無力,咳痰困難,一旦罹患感冒,病毒可能迅速擴散至肺部,引發嚴重的肺炎,許多患者因此需要住院治療,甚至有些需要進行氣切手術才能維持生命。這讓許多家庭在面對病情時壓力倍增,顧慮到未來需要終生的看護和醫療照護,有的家庭不得不選擇放棄治療。根據統計,目前全台灣有超過四百名SMA患者,每年約新增二十位個案。由於SMA屬於隱性遺傳疾病,平均每四十到六十名國人就有一名是無症狀的基因帶原者,因此這種疾病雖然罕見,但發生率相對較高。為了早期發現與治療,SMA已經被列入產前帶因檢測與新生兒篩檢項目之中,希望能夠透過早期介入,降低疾病對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的痛苦。 健保擴大給付,減輕患者家庭經濟負擔 對於SMA患者及其家庭來說,八月的健保擴大給付無疑是新的希望。SMA患者需要終生使用藥物治療,但治療費用極為高昂,以往很多家庭面臨的是有藥卻無力支付的困境。在年僅四十歲的罕病律師陳俊翰因感冒併發症去世的消息傳開後,社會大眾對於SMA患者的困境有了更多的關注,這也促使政府重新評估給付標準,最終在今年八月宣布擴大健保給付,幫助患者每年省下高達700多萬元的醫藥費,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這次的擴大給付包含兩種疾病修復療法(SMN增強療法)以及一種基因療法,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與醫師充分討論後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三種治療方案,多元選擇助患者重拾希望 目前台灣核准的SMA治療藥物有三種,張通銘醫師進一步說明,這些治療的成分、服用方式與使用頻率各不相同。其中,基因治療採用一次性的靜脈注射,目的是根本修復基因缺損;而SMN增強療法則分為脊椎注射與口服用藥,脊椎注射方式在第一年需施打六次,之後每年三劑,而口服用藥則需要患者每天定時服用一次,這樣的多元選擇可以根據患者的需求和生活習慣進行調整。然而,由於健保給付只能選擇其中一種療法,且互相轉換的機會只有一次,因此治療方案的選擇非常重要,必須經過患者本人、家屬與醫師之間的詳細討論,確保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健保制度完善,鼓勵患者擁抱未來生活 張通銘醫師感嘆道,過去因健保條件嚴格,許多患者雖然有治療的希望,但卻無法負擔高額的費用,最終在漫長的等待中失去生命,這樣的情況讓人感到無比惋惜。作為小智的主治醫師,張醫師陪伴小智一家走過了漫長的艱辛歷程,深知患者家庭面臨的痛苦和無奈,因此對於這次健保擴大給付感到格外欣慰。他在高興之餘,也鼓勵所有SMA患者積極面對治療,並呼籲家長們帶孩子多出門,接觸社會,擁抱生活中的每一絲希望。張醫師相信,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台灣健保制度的完善,未來SMA患者的生活質量一定會越來越好,治療也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希望像小智這樣曾經因無法治療而被遺棄在社會角落的患者們,能夠重新振作起來,擁抱未來的陽光,讓生命再次充滿色彩。

Read More

心跳停止被診斷出肺動脈高壓 部桃整合治療讓他重獲新生

部桃舉辦「肺高壓照護團隊病友回娘家」記者會。(圖/部桃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記者諶志明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今(21)日舉辦「肺高壓照護團隊病友回娘家」記者會,特別邀請肺動脈高壓病友重返熟悉的醫療團隊,分享從罹病到治療的重生歷程,藉此提升社會大眾對肺高壓疾病的認識,增進早期診斷與治療意識,同時展現醫院在急重難罕疾病照護上的專業角色,實踐對社會的承諾。 部桃表示,今日該院邀請肺動脈高壓病友楊先生,分享他在罹病後的生命轉折與治療成功的故事。部桃重症醫學科主任陳美音說,36歲的楊先生過去無任何病史,但在感染新冠肺炎後,逐漸出現間歇性乾咳、呼吸喘、不明原因的下肢水腫及全身倦怠,甚至兩度因呼吸困難暈厥送醫,起初被誤診為氣喘。半年後,他因突發心跳停止而被送至部桃急診,經過插管及心肺復甦術後撿回一命,隨後確診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經部桃肺高壓照護團隊的整合治療與規律用藥,楊先生症狀顯著改善。他感激地說,「本來對生活和工作感到絕望,但現在我可以正常工作,家人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部桃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治療疾病,更希望成為患者與家屬最堅實的後盾。(圖/部桃提供)   陳美音進一步說明,肺動脈高壓會導致心臟與肺部間的血液流動受阻,長期高壓將使心臟負荷過重,進而引發全身性問題,甚至危及生命。陳美音提醒,若有不明原因的喘、倦怠或下肢水腫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避免延誤病情。肺高壓個案管理師隋若蓮補充,因肺動脈高壓的症狀多不明顯,診斷常被延誤,患者往往在疾病進展到危及生命時才被發現。隋若蓮呼籲,具有家族病史、自體免疫疾病或長期不明喘的族群應主動篩檢,以便早期發現並介入治療。 部桃邀請肺動脈高壓病友楊先生,分享他在罹病後的生命轉折與治療成功的故事。(圖/部桃提供)   部桃院長楊南屏表示,自111年起,該院成立肺高壓照護團隊,整合胸腔科、心臟科、重症醫學科、物理治療師與營養師等多專業團隊,致力於提供全面性且精準的照護。截至目前,已成功診治53名患者,為許多病友帶來希望與健康。楊先生的案例正是跨專業醫療團隊發揮關鍵作用的最佳證明。肺動脈高壓的診斷與治療極具挑戰,但它並非絕症。透過早期診斷與專業治療,患者的生活品質能夠大幅改善。院方期望透過這次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這種疾病,重視健康篩檢,並呼籲高危險族群及早就醫,早期介入治療能為患者贏得更多機會。 楊南屏強調,部桃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治療疾病,更希望成為患者與家屬最堅實的後盾。透過專業的團隊合作與人性化的醫療服務,幫助患者重拾對生活的信心與希望。 部桃提及,為了讓更多民眾參與健康促進活動,記者會現場特別安排行動咖啡車,來院民眾可透過打卡標記參與活動,兌換限量150杯飲品。透過這次肺高壓病友回娘家活動,部桃希望深化民眾對急重難罕疾病的認識,並展現該院在健康守護上的承諾,讓更多患者感受到希望與安心的醫療照護服務。

Read More

肺部健康衛教 提高預防認知

高醫胸腔內科舉辦肺部健康宣導活動,喚起民眾對肺部健康的重視。(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醫胸腔內科以「健康呼吸,樂享生活」為主題,20日起一連3天舉辦肺部健康宣導活動,內容涵蓋3大面向的衛教講座,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氣喘(包含生物製劑精準治療)及肺阻塞相關疫苗介紹(預防保健),除增進民眾對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認識,也提高民眾預防保健的認知。 高醫慢性阻塞性肺病團隊負責人鄭孟軒表示,肺部是人體至關重要的器官,維持呼吸與生命運作的核心;當肺部發生疾病,往往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10大死因有3項與肺部相關,包括第3位的COPD、第4位的下呼吸道感染,以及第6位的肺癌。在台灣,除了肺癌為近年癌症死因之首,肺阻塞與肺炎也名列10大死因。 高醫呼吸健康週活動「肺功能篩檢」,把機器拿到現場讓民眾親身檢驗自己的肺功能。 (記者王正平攝) 氣喘團隊負責人蔡明儒表示,氣喘是一個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氣喘中難治型氣喘戰約2成,嚴重型氣喘只占4%左右,所已大部分的氣喘都不難控制。只是病人忽略了氣喘是慢性疾病的本質,以為沒有咳、喘、悶、咻等症狀就不必吸藥。他提醒,「能不能減少或停止氣喘用藥,除了要看有無氣喘症狀,還要參考過去急性惡化病史及肺功能,病友要先和醫師討論,尤其在即將入冬的時節,切勿自行停藥」。

Read More

天冷血液循環變差 關節鬧痠痛

冬天保養關節3個小撇步。 (馬光中醫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早晚溫差大,許多人的關節出現痠疼的情況。中醫師提醒,這是因為天氣冷影響周邊肌肉血管收縮,淋巴血液循環變差,組織代謝修復能力變差,容易發炎產生疼痛,要注意冬天保養關節3個小撇步。 潮州馬光中醫診所醫師王世杰表示,《黃帝內經》提到,「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脈在平時具有滋養筋骨關節的作用,若有風寒侵襲則會阻礙經絡濡養關節的功用,造成關節疼痛。 王世杰指出,人體氣血在經脈循環沒有開始及結束,如果寒邪侵入經脈,則經脈氣血的運行遲滯,凝澀而不暢,故寒邪侵襲於經脈內外,則使經脈凝澀而血少,脈氣留止而不通,所以突然作痛,這就是中醫提到「氣血不通則痛」的原因。 氣血運行不通暢會造成關節疼痛,中醫治療的大原則是通暢氣血的循環;另外,有些組織在氣血不通暢情況下損傷,也必然要協助修復。針灸可以放鬆肌肉筋膜,提升血液循環改善疼痛;有些活血通絡藥物,如川芎、紅花能改善循環,牛膝、芍藥則可以滋補受損的部位讓其獲得所需的養分,從根本改善關節痠痛的問題。 有關冬天的日常保養,王世杰建議,關節活動正常的患者適度活動筋骨,每天健走或慢跑30分鐘可以幫助氣血循環,在運動前要記得拉筋伸展幫助肌肉做好運動準備。 另外,臨床上會建議患者注意保暖,可以穿著保暖衣物、多曬太陽,尤其做好頸部保暖,外出時搭配圍巾除了避免脖子受到風寒,避免肩頸過度緊繃造成的頸因性頭痛。 在穴位保健方面,可以按壓後腦勺兩邊的「風池穴」,驅除風寒緩解頭痛;膝蓋下方小腿外側的「陽陵泉穴」,舒筋健膝緩解關節痠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