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不1要! 高榮宣導正確使用抗生素

高雄榮總提升全民對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認識。(記者許正雄翻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榮總響應每年11月「世界抗生素認知周」,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提升全民對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認識,提醒民眾抗藥性的嚴重性,並謹守「4不1要」: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若被不當使用,全球將面臨多重抗藥性和超級細菌的威脅,可能導致2035年全球平均壽命縮短1.8年,為應對這一危機,行政院計劃自明年起投入2億元,期望能對抗抗生素抗藥菌的威脅。 高榮院長陳金順表示,抗生素常被用來殺菌、預防等治療,但抗生素的不當使用,讓抗藥性細菌的威脅日益加劇;兒醫部感染科醫師馮瑩芝指出,並不是發高燒就需要使用抗生素,希望從根本減少抗生素使用與抗藥性產生。內科部感染科主任吳冠陞說,多重抗藥性的細菌在住院病人身上的死亡率,遠高於COVID-19。 高雄市衛生局疾管處長洪玉倖指出,透過基層體系深化民眾對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認識,抗生素抗藥性管理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盧國欽則指出,地方醫療專業團隊參與衛教,更在日常診療之中倡導正確用藥觀念,避免抗藥性殺手滲透民眾健康。

Read More

當個高EQ爸媽 心理師呼籲先認識自己

聯合心理諮商所陳舒儀心理師提醒,在親子關係中,沒有誰贏誰輸,因此高EQ父母應該敞開心胸,傾聽孩子的需求與想法。照片提供/聯合心理諮商所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怡亭報導 許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時,會不自覺地重複自己原生家庭中的教養模式,這種無意識的行為可能會讓親子之間的關係出現挑戰,資深心理師陳舒儀提醒爸媽們,愛孩子雖然重要,但愛並不足以勝任父母角色,成功的教養需要父母具備持續學習和反思的能力。 高EQ父母的關鍵起點:認識自己 陳舒儀心理師表示,父母的EQ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她以過去媒體曾經報導過的一則新聞,描述一位母親在大眾面前跪求女兒念書的案例為例,說明情緒化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呼籲父母應該先了解並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將壓力轉嫁給孩子,其實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但如何表達情緒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 高EQ爸媽先學會覺察、面對、處理情緒 「父母可以生氣,但行為不能傷害自己或孩子。」陳心理師指出,高EQ的父母應該學會處理負面情緒,而不是壓抑它們。冷戰和沉默等消極反應也是一種攻擊,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亞於直接的言語或行為攻擊。高EQ父母應該敞開心胸,傾聽孩子的需求與想法,並在犯錯時勇於跟孩子道歉,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破除迷思 控制不是教育的核心 陳舒儀心理師指出,許多父母認為必須控制孩子,否則他們會變壞或遭遇挫折,這種控制心態往往會導致雙方情緒內耗。她鼓勵父母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出正確的決定,並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會負責。詩人紀伯倫曾經有一句名言:「孩子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提醒父母應該學會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成長節奏。當孩子提出不同意見時,父母眼到耳到地專注聆聽孩子觀點,是親子溝通合作的第一步。 以指導行為而非批評個人為原則 父母對孩子行為的解釋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情緒反應。陳舒儀提醒,當父母認為孩子是故意不聽話時,容易產生生氣或焦慮的情緒。她呼籲父母應該避免這種「歸因偏差」,即不應先假設孩子的行為是故意的挑釁,而是應考慮環境與情境因素。父母在生氣時先嘗試冷靜下來,讓自己有時間反思是否過度反應,再去解決問題。 另外,在具體的教養技巧上,父母在教導時應該專注於孩子的行為,而非對其人格進行指責。她舉例說明:「如果孩子在餐桌上打翻了牛奶,父母應該指導行為本身,而不是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例如說『你老是笨手笨腳的』這樣的話。」具體的行為指導不僅能幫助孩子改進錯誤,還能保持他們的自尊與動力。 高EQ爸媽的愛與尊重 「在親子關係中,沒有誰贏誰輸,只有『雙輸』或『雙贏』。如果在親子關係中爭論對錯,最終輸掉的是整個關係。」陳舒儀心理師強調,高EQ的父母應該愛孩子也愛自己,學會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在愛護孩子的同時,也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幫助孩子在情感和生活上健康成長。這樣,下一代不僅能擁有高EQ,還能夠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自信應對挑戰。

Read More

4D感測技術加持!AI助聽器模擬大腦處理聲音 讓聽損者重拾自然聽覺體驗

這款 AI 助聽器讓他「忘了它是一台機器,反而像是身體的一部分」,不僅便利,也讓他能在社交場合更輕鬆自如地展現幽默才華;西哥呼籲有聽損的長者要及時矯正聽力,以維持生活品質與人際交流。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林韋彤、林宗憲報導 金鐘金馬雙金影帝陳博正(西哥)憑藉著長達15年的助聽器配戴經驗,成為公認的「助聽器達人」。他分享,隨著年齡增長,聽力逐漸衰退,影響到工作與家人的溝通,尤其在吵雜的環境中更為困擾。他說:「以往在吵雜的室內與戶外環境時,助聽器會把所有背景噪音放大,讓我很難專注在對話上,時常需要降低音量,但這樣就聽不見其他人的聲音。」然而,自從使用了最新的 AI 助聽器,西哥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聆聽自然感,無論在嘈雜場所還是多人對話中,AI 助聽器都能自動調節音量,讓聽覺體驗更加完整。 他笑稱,這款 AI 助聽器讓他「忘了它是一台機器,反而像是身體的一部分」,不僅便利,也讓他能在社交場合更輕鬆自如地展現幽默才華;西哥呼籲有聽損的長者要及時矯正聽力,以維持生活品質與人際交流。 聽力損失與失智風險密切相關 醫師提醒及早矯正聽損的重要性 馬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教授指出,高齡族群若不及時矯正聽力損失,恐增加失智風險。林教授引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結果指出,輕度至中重度聽損的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出一般人 1 至 5 倍。65 歲以上族群中,聽力障礙的盛行率高達 40%,而這種「隱形傷害」往往被忽略,導致老年人出現溝通困難、人際疏離,甚至憂鬱等問題,最終影響到大腦的認知和記憶功能。 林鴻清教授特別強調,維護聽力健康在延緩失智方面有重要的意義。他表示,早期矯正聽損的方式包括使用助聽器和人工電子耳,以補足聽力缺失。對於中重度聽損患者,助聽器是首選;如果效果不佳,則考慮人工電子耳。這些輔具不僅可以改善日常交流,還能有效減少大腦在聽力損失下的額外認知負荷,有助降低失智症的發生率,維持良好的腦部健康狀態。 4D 感測技術與深度神經網絡 帶來貼近大腦的聽覺新體驗 資深聽力師蔡鋕鑫表示,傳統助聽器大多使用方向性技術來增強使用者對語音的理解,但由於難以還原真實的聲音場景,導致使用者需要額外消耗認知能力去解讀,長期下來可能對助聽器產生排斥,甚至增加失智風險。今年推出的AI 助聽器首度搭載了4D感測技術,可模擬大腦處理聲音的自然方式,讓使用者不再需要額外消耗腦力,可以輕鬆聆聽「人話」。 蔡鋕鑫進一步解釋,AI 助聽器結合深度神經網絡技術與 4D 感測器,能夠精準辨識使用者的聆聽需求。例如在人聲鼎沸的餐廳或車水馬龍的街道上,它可以清楚區分並聚焦於單一或多方的談話聲。這項技術能探測「360° 聲音場景」、「頭部轉動」、「身體運動」及「對話活動」等四大面向,快速辨識使用者當下的溝通目的,並自動調整助聽器設定,提供個人化的聽覺體驗。 小巧舒適、無異物感 讓使用者幾乎忘記助聽器的存在 蔡鋕鑫強調,這款 AI 助聽器搭載了 256 個頻道,能針對各種語言和環境進行調整,讓使用者在聆聽過程中不需再額外耗費腦力去理解。此外,助聽器設計小巧,電池續航力高,不會影響到眼鏡或口罩的配戴,且配戴時無異物感。許多使用者反映,佩戴後幾乎忘了助聽器的存在,甚至有些人忘記在洗澡前取下,可見為使用者帶來自然舒適的體驗。

Read More

2024健康產業高峰論壇 結合運動與醫學提升高齡生活品質

(四季健身館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台灣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預計未來每五人中就有一位年齡超過65歲,如何有效延長健康壽命、減輕醫療負擔,成為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運動與健康產業首度聯手在11月30日舉辦「練就一生:2024健康產業高峰論壇」,聚來自運動科學、運動醫學及健康管理等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如何通過肌力訓練與預防醫學來提升國民的健康壽命,並減少對長期照護的需求壓力。 主辦單位表示,此次論壇在新北市新店區四季健身館舉行,邀請了多位業界重量級專家,包括肌力體能訓練專家何立安博士、專注高齡訓練的權威吳肇基醫師、運動醫學專家吳易澄醫師,以及非手術脊椎側彎治療權威曾琴雁創辦人。他們將深入探討如何有效結合運動與醫學,提升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 論壇內容不僅涵蓋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還強調實務應用,尤其在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透過科學化的肌力訓練,不僅可以延緩衰老的速度,還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進一步減少骨折等意外的發生。論壇旨在將實務經驗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自身的健康。 此外,本次論壇還將成為運動、醫療與健康管理領域的跨界交流平台,推動台灣健康產業的整體發展。透過專家們的深入交流與合作,致力於找到延長健康壽命、減少長期照護壓力的具體解決方案,並促進台灣健康未來的發展。 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論壇將圍繞幾個重要主題展開,包括如何通過肌力訓練來預防跌倒和骨折風險,運動處方與預防醫學的有效結合以降低慢性病的發生率,數位科技在高齡健康管理中的應用前景,以及如何促進跨領域合作以建立高齡友善的社會環境。報名網址: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409020456491639162834。

Read More

偏頭痛壓力失眠 引發腸躁症

醫師龔瑋翎表示,偏頭痛治療近10年來全球發展迅速,惟部分藥物仍需自費使用,已讓許多過去治療失敗的患者重獲「頭腦輕盈」的感受。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40歲林小姐從青春期開始就有偶發性頭痛症狀,近幾個月天天頭痛,思考不順暢,甚至伴隨腸躁症,嚴重影響工作表現。醫師診治使用新型藥物並配合肉毒桿菌注射雙管齊下,經住院3天治療後,頭痛顯著改善,患者情緒穩定,腸胃問題緩解,連思考也變得更順暢,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科主任陳睿正強調,每位患者的病況不同,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需經神經科醫師審慎評估,單一治療或偏頭痛雞尾酒複合療法都需因人而異。中醫大新竹附醫設立偏頭痛特別門診,透過與神經專科醫師的雙向溝通,患者及家人能在治療後,對工作、生活有積極影響。 神經科醫師龔瑋翎表示,偏頭痛和交感神經亢奮有關,許多患者對頭痛認識不足,往往長期忍痛一直吃止痛藥,伴隨憂鬱、失眠,導致腸胃不好,引發腸躁症,甚至胃潰瘍吐血。長期吃止痛藥,對頭痛恐會造成不良影響,影響腎臟功能,建議用正確藥物減少頭痛發作頻率,不須吃到止痛藥。 龔瑋翎指出,偏頭痛為全球盛行的疾病,在台灣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受偏頭痛困擾,許多患者處於經濟主力年齡,若未妥善治療,不僅影響工作成效,甚至影響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 龔瑋翎說,偏頭痛治療近10年來發展迅速,幾乎每2、3年都有新藥問世。除了已知的肉毒桿菌素注射及針劑抗CGRP生物製劑外,今年更推出口服專一CGRP通道拮抗劑,惟部分藥物仍需自費使用,不過仍讓許多過去治療失敗的患者重獲「頭腦輕盈」的感受。

Read More

致命心室頻脈 嫗心臟停跳3次

74歲老婦人致命心室頻脈,心跳停3次,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主任張耿豪,以葉克膜穩定心跳,及時抽出血栓,置放支架救回生命。(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4歲老婦人在家看電視時突然心跳快到好像聽到心臟碰碰跳聲音,呼吸急喘,被送急診就醫,急救過程中發生心室頻脈導致心跳3次停止,緊急裝置葉克膜,急送心導管室,發現右冠狀動脈已被血栓完全阻塞,幸好及時抽出血栓和置放血管支架,救回生命。 這名婦人,在急診心電圖顯示是致命的心室頻脈(VT),收縮壓僅60mmHg,在準備電擊的前1秒,病人失去意識,沒有脈搏。緊急給予電擊與急救後,心跳短暫回復,但心跳不到3分鐘又停止,前後電擊3次,心跳隨後也停止了3次。 澄清醫院介入性心血管科主任張耿豪與心臟外科醫師從心電圖發現是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需緊急做心導管手術,但其生命極不穩定,完全無法送至導管室打通血管,於是在急診室裝置了葉克膜,才好不容易維持住心臟的跳動,連葉克膜機器一併推進心導管室,進行心導管手術。 張耿豪表示,心導管發現該患者的右冠狀動脈,有相當多的血栓導致血管完全阻塞,經將血栓抽出,再置放兩根血管支架,不到1個小時的時間,就順利將血管打通,轉入加護病房,隔天病人就恢復了意識。 張耿豪說,致命的心室頻脈,因心跳1分鐘超150次,缺血性心臟病是造成心室頻脈最常見的原因,常會讓血壓不穩定、心臟停止跳動甚至死亡,該患者的心室頻脈顯然是心肌梗塞造成,其致死率更高,這樣的病狀,到院治療前就死亡的比率約70%至80%。心室頻脈的症狀可能包含:心悸、心跳速率過快、呼吸急促、胸痛、眩暈、昏厥,嚴重時會出現心因性休克或猝死。 張耿豪強調,類似這樣的心肌梗塞病人,如果沒有心臟外科葉克膜團隊及時介入穩定患者心跳,讓身體器官維持血流,是較難從急診室轉到心導管室接受打通心血管救命手術。該病患經心導手術後4天就順利移除葉克膜,7天後移除呼吸器,可以靠自己呼吸,可以正長從口進食,經過復健,不到3週時間就可以自行走路,恢復正常生活,持續接受門診追蹤。

Read More

國中生反菸漫畫 創意有洋蔥

嘉義縣衛生局「反菸Q寶 拒菸(煙)作伙來」4格漫畫創作比賽,中埔國中侯同學榮獲國中組第1名。 (記者張翔翻攝) 記者張翔∕嘉義縣報導 嘉義縣衛生局「反菸Q寶 拒菸(煙)作伙來」4格漫畫創作比賽,中埔國中侯同學榮獲國中組第1名,靈感源自父親因長期吸菸因病離世,讓還是小學生的他深受打擊,而多年後,哥哥也開始染上菸癮,擔憂又焦急的他決定用手中的畫筆,提醒哥哥及身邊的朋友遠離菸品,珍惜健康;另獲得國小組第1名的社口國小王同學,他以階段性的方式呈現肺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而吸菸會使肺部逐漸黑化,嚴重損害人的生命健康,甚至帶來死亡的風險。 近年電子煙、加熱菸盛行,尤其電子煙已嚴重侵入校園,國民健康署110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學生使用電子煙比率逐年上升,電子煙多含有尼古丁成分易致成癮,且被不肖者加入依托咪酯毒品成份,嚴重危害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 嘉義縣衛生局為加深青少年對菸害防制的認知,特辦理「反菸Q寶 拒菸(煙)作伙來」4格漫畫創作比賽,吸引來自全縣100件參賽作品,分為國中組21件及國小組79件,經過評選,共有24件作品脫穎而出,成功傳遞出菸品對健康的危害,並讓參賽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深入體會菸害防制的重要性,侯盯嬅同學及王武玄同學的作品,更突顯這活動的意義與價值。 衛生局長趙紋華提醒,近年來青少年接觸電子煙情況日益嚴重,電子煙易被加入依托咪酯毒品成份,也就是俗稱「喪屍煙彈」,容易讓青少年無法辨別而輕易取得,除對身體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外,也易誤觸毒品而毀一生,為保護下一代,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網路使用與零用錢花費,避免受到同儕或網路的影響接觸菸品,如果有戒菸需求,民眾可前往醫療院所及各鄉鎮衛生所戒菸門診,尋求專業協助,共同為健康無菸的生活努力。

Read More

7家吃到飽餐廳 腸桿菌超標

食藥署稽查120家吃到飽餐廳,發現7家餐廳供應的食品腸桿菌超標。(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8日公布吃到飽餐廳稽查專案執行結果,發現新竹市煙波大飯店之莫內西餐廳、新竹市芙洛麗大飯店之食譜自助百匯及台東市的娜路彎大酒店等7家餐廳之食品被驗出腸桿菌超標,另外,台南市新營區之極鮮火鍋之巧克力原料標示不合格。 食藥署指出,吃到飽餐廳提供多元文化飲食料理、無限量供應餐點讓消費者自由選擇,常為民眾聚餐首選,食藥為保障民眾飲食衛生安全,聯合地方政府衛生局執行吃到飽餐廳稽查專案,總計稽查120家吃到飽餐廳,並抽驗182件成品及食材,整體抽驗合格率為96.2%。 食藥署指出,經檢驗共發現7件食品之大腸桿菌超標,包括台東市娜路彎大酒店的初鹿鮮奶義式冰淇淋;新竹市芙洛麗大飯店食譜自助百匯的奶茶;新竹市煙波大飯店莫內西餐廳的特濃鮮奶茶;嘉義市兩餐韓國年糕火鍋的美祿巧克力麥芽;嘉義市的千葉火鍋嘉義尊爵館的草莓冰淇淋;彰化市石頭日式炭火燒肉仁愛館的石頭紅茶;台中市壽喜燒一丁的霜淇淋都檢出腸桿菌科超標,皆由地方政府處以3萬元罰款。 食藥署表示,另,高雄市鳥松區與台南市新營區之極鮮火鍋之巧克力原料標示不符規定,也由地方政府衛生局裁處3萬元。 食藥署呼籲,餐飲業者應落實自主管理,維護消費者飲食衛生安全,業者製備飲品、冰品時,應注意環境及人員操作衛生,盛裝容器要徹底清洗消毒並隨時維持飲品、冰品之儲存溫度及保存狀況。

Read More

抗藥性威脅 2035年均壽減1.8年

每年11月18日至11月24日為「世界抗生素週」,疾管署18日表示,抗生素抗藥性已被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若未改善,估10年後全球平均壽命將因此縮短1.8年。 (疾管署提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已在108年將抗生素抗藥性(AMR)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據估計全球每年約500萬人死亡與抗生素抗藥性感染相關,其威脅若持續惡化,估計全球至2035年平均壽命將因此縮短1.8年,而至2050年經濟損失可達GDP的2%-3.5%。 為響應世界抗生素週,疾管署與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18日舉辦「2024年世界抗生素週」響應活動,以「4不1要,Here we go!」為主題,由政府醫藥衛生、食品、農業相關單位、專業學會與醫療院所共同響應,以「防疫一體」之概念,攜手合作共同落實抗生素管理及感染管制,齊心協力遏制抗藥性問題。 疾管署署長莊人祥指出,抗藥性細菌的傳播,除牽涉醫藥層面外,與動植物、環境亦有相關,行政院於明年將實施《國家級防疫一體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藉由跨域合作遏止抗生素抗藥性的發生,維護病人的健康與國人的安全。 計畫主持人張上淳則表示,抗藥性問題被世界衛生組織稱作「無聲的大疫」,因此抗生素合理使用與醫院感染管制議題為近幾年醫界所強調與重視,期待透過1年1度的宣導活動,在醫療人員的努力之外,能有更多民眾認識並配合實行。」 莊人祥呼籲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機構及社會大眾協力預防抗生素抗藥性,配合政策,從教育、行為改變等層面共同努力,達成抗藥性防治的整體目標。 疾管署強調,大家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加強手部衛生、依建議接種疫苗、正確使用抗生素,謹守「4不1要」原則,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以有效減少抗藥性細菌的傳播。

Read More

洽公返國後腹瀉停不了 醫「1招」快速揪出元兇

「阿米巴性痢疾」是痢疾阿米巴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寄生於腸道,大部份感染者症狀不明顯,一旦侵入宿主的腸壁組織,往往會引發腸道症狀。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59歲許先生日前返國後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症狀,原以為只是腸胃炎,但服藥後腹瀉沒好轉,只好再掛急診,經化驗糞便並採用快速核酸檢測套組分析後,1小時內就發現「阿米巴性痢疾」陽性反應,趕緊先投藥治療,隔天顯微鏡檢查也證實有阿米巴原蟲囊體。快速核酸檢測有效協助醫療團隊即時處置,此次治療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Clinical Laboratory》,證實此技術的臨床應用價值。 阿米巴性痢疾症狀不明顯 可能導致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佑達表示,「阿米巴性痢疾」是痢疾阿米巴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寄生於腸道,大部份感染者症狀不明顯,一旦侵入宿主的腸壁組織,往往會引發腸道症狀,造成腹部不適、間歇性下痢(腹瀉)或便秘,並伴隨發燒引起寒顫、血便或黏液軟便等症狀。 林佑達指出,該疾病可能導致如肝膿腫等嚴重併發症,甚至可能蔓延到肺部、腦部等其他器官,對患者健康帶來極大威脅。這種疾病在部分發展中國家尤為常見,傳統會以顯微鏡檢查糞便檢體,但往往需要1-2天較長時間,可能使患者病情加重,錯失早期治療機會。 傳統鏡檢耗時 快速核酸檢測有利即早診斷 檢驗科組長周雍哲表示,傳統顯微鏡檢查是診斷腸道感染的重要工具,但其操作繁瑣且敏感度低,可能導致診斷耗時,若透過「多重聚合酶連鎖反應(multiplex PCR)」的檢驗分析技術,能夠同時快速檢測多種腸道病原體,包括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病毒(如諾羅病毒、腺病毒、輪狀病毒)以及寄生蟲(如痢疾阿米巴、梨行鞭毛蟲)等22種病原體,也可大幅提高治療效率。 把握黃金治療期 這樣做降低感染風險 林佑達也強調,如有症狀或檢驗陽性者,務必即早就醫治療,以免持續感染他人,平時則注意飲食及手部衛生,要吃熟食及喝煮沸的水,以及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行為,降低感染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