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抗癌小鬥士 分享不屈服鬥志

周大觀基金會15日邀請15位熱愛生命獎抗癌小鬥士受獎,同時邀請媒體、企業一同為大家加油打氣。(周大觀基金會提供) 記者黃秋儒∕台北報導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為不讓所有罹癌學生獨對癌症,並鼓勵全國最弱勢的罹癌學生努力向學、忘記病痛,特別設置「抗癌圓夢助學金」,從1997年起,27年來已義助新台幣3億多元,力挺1萬5千多位罹癌學生戰勝死神.活出希望。基金會15日在台北市婦聯會邀集15位抗癌小鬥士現身說法,周大觀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董事長郭盈蘭、婦聯會主委雷倩、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及多位媒體、企業代表齊聚一堂,雷倩更化身愛心大使,一同為抗癌小鬥士打氣。 雷倩表示,周大觀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董事長郭盈蘭夫婦,將對周大觀的愛化為大愛,很榮幸有機會參與此項善功。基金會27年來匯聚各方資源,募集到3億多元造福大量的癌症病童。同時也要向所有癌友們致敬,在抗癌的道路上勇敢前進,以不屈服的志氣、精神光耀社會。 郭盈蘭提到,台灣雖少子化,因生態環境惡化,罹癌學生不減反增,每年新增罹癌學生約580人,以白血病、腦癌、淋巴癌、骨癌、神經母細胞瘤等最常見,非常感恩原民血癌天使江瑜佈、美籍台裔腦癌畫家勇士林子陽、血癌福音多藝勇士廖主恩、血癌棒球小選手游曜誠、神母正向勇士溫勁綸、脊椎癌小勇士盧彥翔、淋巴癌音樂天使李宜家、腦癌單親田徑小勇士柯柏丞、單親血癌竹笛天使黃郁芸、單親鼻咽癌勇士蔡旻軒、獨腳小天使鄭詠云、罕癌長笛天使謝婉妤、腦癌小醫生許碩安、腦癌直笛勇士黃洺宏、腦癌跆拳勇士林智樺等15位罹癌學生,代表仍在醫院治療的300多位生命鬥士挺身受獎,帶動熱愛生命,其他不願意公開受獎的罹癌學生,基金會將於過年舉辦「送愛到全國大小醫院系列公益活動」時,陸續個別頒發抗癌圓助學金。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也指出,周大觀化癌為42首生命詩篇結集出版《我還有一隻腳》,接續發行48種語言傳愛—永續為菲律賓貧民窟骨癌天使瑪麗.多尼塔等全球最弱勢的35萬多癌童—迎向陽光.活出希望。這3年多來深受疫情衝擊,小額捐款驟減6成,最亟盼大家隨口捐贈每筆中獎機率還有1元的電子發票,給愛心專碼:525(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誠邀大家一起助最弱勢的癌童一臂之力。

Read More

長期失眠 恐增失智症風險

台灣睡眠醫學會呼籲民眾應重視睡眠品質,若有睡眠困擾時應積極接受診療,以降低失智風險。(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侯先生前年新冠肺炎確診後,引發失眠而開始服用安眠藥,因睡眠品質不良除白天精神不濟外,甚至引發心律不整、帶狀疱疹等不適,直到今年經睡眠檢測後始發現為失眠合併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COMISA)患者,睡眠呼吸中止次數達42次,最低血氧也降至82%。遵照醫囑開始使用正壓呼吸器後,睡眠呼吸中止指標AHI最低已降為0。 全球每3秒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為全球死因排名的第7位。台灣失智症患者112年達32萬人,預估8年內將增長約1.5倍達46萬人,失智症是全球公共衛生需優先解決的關鍵議題,解決睡眠障礙降低風險因子是重要方向。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估計,台灣總人口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者,保守估計達80萬,已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國際研究顯示睡眠障礙者較正常者罹患失智症風險增加60%。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已於2023年將「健康睡眠」納入降低失智風險的重要因子。 工研院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張慈映表示,根據《2024台灣睡眠與失智調查》發現,超過8成民眾不滿意睡眠品質,僅6成尋求協助改善睡眠問題。且在對於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素,竟有7成民眾不知道睡眠與失智症風險有關,現況令人擔憂。 林口長庚肺感染及免疫科主任莊立邦表示,睡不好為百病之源,睡眠障礙與失智症存在雙向互為因果的關聯性。臨床上最常見的兩種睡眠障礙失眠與睡眠呼吸中症存有高機率的共病可能,稱之為COMISA,其失智風險更較常人高3倍。 COMISA是一種普遍存在共病,受到越來越多研究和臨床關注。調查發現失眠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共病機率為30%-40%,故醫師積極建議失眠者應接受睡眠醫療評估,而不是一昧使用安眠藥減緩症狀。

Read More

世界糖尿病日定期追蹤 控糖輕鬆

世界糖尿病日桃園市衛生局呼籲定期追蹤,控糖輕鬆。(衛生局提供)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國際糖尿病聯盟將每年十一月十四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一一二年桃園市十大死因中糖尿病位於第七位,而桃園市糖尿病人數已達十六萬人,其中有四萬人未定期就醫追蹤,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呼籲糖尿病患者,應定期至桃園市一百五十一家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糖尿病共同照護網醫療院所)進行追蹤檢查,每年至少做一次視力和眼底檢查,也有助於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產生。 獨居的黃先生因嚴重車禍而截肢,在治療過程中時又因身體不適,經檢查發現罹患糖尿病,當時血糖值超標四倍,但黃先生深知「生活及身體是自己的,面對疾病最重要的是態度」,所以不僅克服行動不便的困難並正視糖尿病,透過診所的醫師及衛教師指導下學習自行檢測血糖並注射胰島素,並定期至院所追蹤,遵循醫囑服藥,也透過營養師指導進行「三少一高」(少油、少鹽、少糖、高纖)飲食原則及規律運動,選擇食物的種類也較血糖控制不良時更加多元化,隨著血糖的穩定,黃先生成功控制糖尿病且沒有相關併發症,大大提高黃先生的生活品質。 衛生局表示,糖尿病前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人往往等到出現「三多一少」(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輕)症狀時,才發現已經罹患糖尿病,因此衛生局鼓勵民眾定期健康檢查或運用政府提供四十歲以上,每三年一次及六十五歲以上每年一次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定期檢查血糖,若是發現血糖或身體狀況異常,應儘快尋求專業醫事人員的幫助,並積極改善不良的生活型態,以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風險。

Read More

男子菸檳不離手30年確診口腔癌第四期 延遲就醫已無法言語

  新竹臺大分院提供民眾口腔檢查、口腔癌篩檢及戒檳班服務,一同遠離口腔癌的威脅。(圖由新竹台大分院提供)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新竹一名四十八歲男子,三十多年菸酒檳榔不離手,兩年前,因脖子腫、聲音沙啞,有時候會喘,但覺得自己年輕、不以為意,拖了好幾個月才就醫,到醫院檢查確診罹患口腔癌第四期。 新竹臺大分院腫瘤醫學部呂庭毅醫師表示,病患歷經腫瘤開刀、氣切、化學治療及放射線等治療,一直和疾病奮鬥到現在,甚至經歷二度開刀淋巴清創,但因未於第一時間接受治療,目前狀況已無法言語,且安裝胃管灌食度日,在多次筆談中,對於未建立定期檢查觀念,以及未盡早就醫治療感到十分後悔。目前持續至門診追蹤,並服用藥物希望能延緩腫瘤惡化。 呂庭毅醫師指出、癌症發生的機轉與導因至今都尚在努力釐清,但是經過科學與醫療的努力,已經有效的掌握致癌危險因子,口腔癌患者多數發生在四十至七十歲間,其中以生活習慣調查,就有高達九成是檳榔人口,且即便戒除仍影響久遠,故除了戒除菸酒檳榔之外,避免接觸、能將發生率有效降低。 根據衛生福利部口腔健康司統計,二O一三年到二O二一年的整體嚼檳率下降,高中生從百分之二點四六降至一點六六,成人由百分之五點八降至約三點五。但是十年間、國人癌症死亡人數的增幅達百分之五十七點八,平均年增率達百分之四點七,會造成這樣的差異,是因為民眾嚼食檳榔的習慣通常是不間斷地持續好幾十年以上,就算戒掉檳榔,罹患口腔癌的高風險仍會持續影響十年以上,因此罹癌人數沒有跟著嚼檳率下降,反而增加。 呂庭毅醫師呼籲,青少年不要為了嘗鮮而接觸菸、檳,以及有吸菸、嚼檳榔習慣的民眾應盡快戒除,國民健康署有提供三十歲(含)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以及十八歲以上至未滿三十歲嚼檳榔(含已戒)原住民,每二年一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只要持健保卡即可接受篩檢服務,一同遠離口腔癌的威脅。提醒相關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才能盡早發現口腔病灶,進行早期介入治療,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困難度。  

Read More

「用藥常見10問」你也有嗎? 醫籲:千萬別自行增減藥或停藥

臺中榮總藥學部鄭景耀藥師說明,病友自行減藥或停藥的原因五花八門,舉凡藥太多,少吃幾顆沒關係,或自認沒症狀就不用吃藥。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台灣腎臟病盛行率達12%,相當於成年國人每8人就有1人發生腎臟病變。有感腎移植和慢性腎臟病患者藥品眾多,易混淆或出現藥品交互作用,影響健康,臺中榮總提醒病友,遵循醫囑用藥,有問題就問藥師,避免自行增減藥或停藥,才能妥善控制慢性腎臟病。 腎移植病人 一天需服用多種藥物 臺中榮總藥學部陳秀美主任指出,中重程度的慢性腎臟病常與心血管或代謝疾病伴隨出現,而腎移植病人則有免疫抑制劑、預防感染藥物等需服用,這些病友一天得吃10種以上的藥物,而腎病藥師門診就是協助病友處理用藥的疑難雜症,統計110年12月至113年8月已服務2479人,共5955人次;其中逾6成是65歲以上長輩。 自行減藥或停藥原因多 影響用藥成效 依據「歐洲藥事照護網之藥物相關問題分類系統」分析門診服務,病人曾發生之藥物相關問題共有917件,其中「治療效果不佳」有424件(佔46.2%)最多,其次是「(可能)發生藥物不良事件」有235件(佔25.6%)。進一步分析這917件的原因,以病人「故意使用/服用少於醫囑的藥物」有249件(佔27.2%)最多。 臺中榮總藥學部鄭景耀藥師說明,病友自行減藥或停藥的原因五花八門,舉凡藥太多,少吃幾顆沒關係,或自認沒症狀就不用吃藥,也有擔心藥太多會傷腎,甚至有病友減肥縮減一日三餐變兩餐,隨餐後藥物也自動縮減成2次,影響療效。 其次原因為「服藥時間或服藥間隔不適當」,有123件(佔13.4%)。鄭景耀解釋,曾有病友看病吃藥覺得好像沒效果,誤以為是個人體質問題,但經過藥師如偵探般抽絲剝繭,揪出癥結是服藥時間錯誤造成。 腎臟病友服用止痛藥當心 避免造成腎損傷 另一方面,門診統計也發覺有1成的腎臟病友曾使用可能危害腎功能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鄭景耀提醒,止痛藥是家庭常備藥物,但腎臟病友要特別留心使用,常見病友去看牙醫疏忽說明有腎臟病而誤用,或以為止痛藥都一樣,服用他人藥品造成腎損傷而不自知。 腎友常見用藥十問 別害怕開口問醫生 臺中榮總腎病藥師門診也整理出病友常見用藥十大問題,並呼籲病友不要因為擔心或害羞而不問。   服藥問題 1 腎移植手術後服用的免疫抑制劑,是否可併用其他藥物? 2 我的藥物和食物是否有交互作用? 3 藥物忘記吃該如何處理? 4 藥物數量少吃該如何處理? 5 藥物數量多吃該如何處理? 6 吃藥時間複雜該如何安排? 7 抽血/檢查/手術前禁止喝水服藥,之後該如何補吃藥? 8 不知道處方藥品更改/外觀改變? 9 藥物副作用如何處理? 10 移植手術後需要用的抗生素漱口水該如何泡製? 以上問題考量每位病人之藥物、服藥頻次與時間、藥物交互作用情況,以及病人生活作息而需個別規劃回覆,請務必與專業藥師討論,以有效解決藥物相關問題。

Read More

糖友染皮蛇致右手偏癱無力!醫:接種疫苗可預防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社會及心理健康。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今年80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他感覺胸膛又紅又癢,隔天起床就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起初他並不以為意,以為是困擾已久的濕疹又犯了,沒想到塗抹藥膏仍不見好轉,偶爾患部還會隱隱作痛,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就會感到劇烈疼痛,忍了快1個禮拜才在家人陪同下就醫,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 幼年長水痘病毒終身潛藏體內!國人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再活化的表現,此種病毒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並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中,直到再度活化引發帶狀疱疹。根據台灣研究統計,每個人終其一生會罹患帶狀疱疹的機率高達32%,即每3人就有1人可能罹患。發病後不只皮疹、起水泡,引發的神經痛更是讓人痛不欲生。研究指出,即使皮膚表面的急性症狀消失,疱疹後的神經疼痛仍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之久,常令患者痛不欲生 。值得注意的是,曾得過帶狀疱疹者,仍可能再度復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更被許多患者形容「比生產痛還要痛」。 罹患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 50歲以上成人 慢性病患者(如; 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 免疫不全者 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 曾感染過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若錯過黃金治療期恐留長期後遺症 李淳權秘書長指出,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只要好好處理,在皮疹發作後72小時內投予抗病毒藥物,就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疼痛,通常可在5週內痊癒,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所需時間會比較久。像本身是糖尿病友的陳爺爺就因延誤治療,儘管確診後馬上投藥,皮膚症狀仍持續了1個多月、疱疹後引起的神經疼痛更是拖了超過半年才逐漸好轉,且由於沒能及時診治,即便藥物治療後恢復良好,仍留下右手肌肉僵硬無力的後遺症,握力至今仍無法改善,就像中風過的病人一樣,連握筷子都顯得吃力。 李淳權秘書長說明,根據患者自述,發病後不僅身體又刺又痛,奇癢難耐,還會因為身上的紅疹、水泡,連穿衣服都感到無比劇痛,半夜也經常因為壓到患部而被痛醒、無法翻身、睡都睡不好、無時無刻都像是被火燒般疼痛,連帶導致他食慾不振、鬱鬱寡歡,治療期間使用了各種不同強度的止痛藥還是無法改善,直到使用了神經阻斷劑才稍微舒緩。李淳權秘書長強調,發疹期間,愈早使用抗病毒藥物愈有效,提醒民眾,若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 糖尿病患皮蛇纏身機率是雙倍,且後遺症嚴重 國內研究指出,1/5的帶狀疱疹患者為糖尿病患。對此,李淳權秘書長解釋,糖尿病患者因慢性高血糖的關係,會使免疫系統功能下降變差,除了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細菌感染,且隨著免疫力降低,若體內有潛伏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也容易再度激活,進而引起帶狀疱疹。 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高出一般人2倍,且疱疹後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50%,若不幸感染,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並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此外,罹患帶狀疱疹容易造成血糖升高,惡性循環下去,也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影響患者健康。 日常保健+施打疫苗 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糖尿病與福祉(Diabetes and well-being)」,提醒糖友關注身體、社會及心理健康。李淳權秘書長表示,響應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持續推動「健康生活」,呼籲糖友保持良好健康作息及運動習慣、均衡飲食、積極接種四大疫苗(流感及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帶狀疱疹),透過日常保健及接種疫苗,提升防禦力。

Read More

末期腎病的無聲危機!九成患者有「腎性貧血」 疲倦、頭暈別輕忽

吳麥斯醫師指出,腎性貧血對慢性腎病患者是長期課題,多樣化的治療方式可望改善病友生活品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怡亭報導 慢性腎臟病是國人常被忽略的疾病之一,往往等到症狀出現時才發現已惡化至疾病中後期。對於末期腎病患者而言,腎性貧血是一個常見的挑戰。疲倦、頭暈、呼吸困難等貧血症狀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長期下來還會增加心臟負擔,並影響其他器官功能。 腎臟與造血息息相關 無法感測缺氧訊號造成腎性貧血 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醫師解釋,腎臟是人體造血的重要器官之一,它會感測血液中的氧氣量,當含氧量過低時,腎臟會釋放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來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然而一旦腎功能受損,腎臟無法有效感測到缺氧訊號,骨髓就無法正常製血,形成「腎性貧血」。患者可能會感到疲倦、頭暈、呼吸困難等症狀,這些都是貧血的表徵,應及早留意,避免進一步惡化。 腎性貧血治療選項:從傳統注射到HIF療法的革新 過去,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依賴注射紅血球生成刺激劑(ESA)輔以鐵劑來提高紅血球生成,但效果易受慢性發炎影響。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現已有模擬體內低氧環境的口服藥物,透過藥物穩定HIF(缺氧誘導因子),能夠促進身體自然生成紅血球,為患者提供更多元的治療選擇。 吳麥斯醫師表示,自1980年代以來,腎性貧血的治療主要是透過ESA注射直接補充紅血球生成素,但有時當ESA濃度過高,骨髓接收到的訊息可能不足以增加造血量。此外,腎病患者常伴隨鐵質缺乏問題,透析過程也會使鐵質流失,導致造血困難。隨著 HIF 療法的出現,這類藥物通過穩定細胞在低氧環境下的HIF反應,促使紅血球生成素的自然生成,使體內鐵質與其他營養物質更高效地被應用,並因為是口服藥物,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便利性,較不受慢性發炎影響,是腎性貧血治療的一大突破。 隨著藥物技術進步,現行的腎性貧血治療已包括ESA注射、口服鐵劑、靜脈鐵劑及新型HIF療法等多種選擇。這些治療選項各具特點,醫師可以根據患者的需求靈活搭配使用,提供更適合個別患者的療程。 吳麥斯醫師指出,腎性貧血對慢性腎病患者是長期課題,治療選擇的多樣化不僅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讓醫師在面對患者個別需求時有了更多選擇。隨著藥物科技不斷演進,腎病患者在抗貧血治療上將擁有更佳的支持,持續改善生活品質。

Read More

五旬女乳癌術後淋巴水腫影響日常 自體移植緩解症狀

嚴重淋巴水腫與難治傷口,可考慮自體遠端淋巴移植手術。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50歲的C小姐是乳癌患者,多年前曾接受左側乳房全切合併腋下淋巴廓清手術。她的左手在一次偶然外傷中發生蜂窩性組織炎,雖然在抗生素治療下痊癒,但C小姐的左手、左前臂開始出現淋巴水腫的情形,不僅腫痛難耐,有時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抓握及穿衣功能。 淋巴水腫很棘手 淋巴靜脈吻合手術改善循環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整形外科江卓衡醫師表示,淋巴水腫是一個相當棘手的疾病,常發生在循環不良、癌症經淋巴結切除術後的病人身上。對於較輕微的淋巴水腫,可以透過復健和穿壓力袖套/襪改善,中等程度的淋巴水腫,可以透過「淋巴靜脈吻合手術」,把淋巴管和小靜脈用超顯微手術連接起來,讓水腫的淋巴液改走比較暢通的血液循環,或是用抽脂法,直接把不良的淋巴循環移除加壓,強迫淋巴液走其他循環路線。 嚴重淋巴水腫與難治傷口 可考慮自體遠端淋巴移植手術 江卓衡醫師進一步說明,嚴重的淋巴水腫除了肢體腫脹造成不適,更可能導致反覆蜂窩性組織炎,或困難治療的慢性傷口,這類傷口有些人治療十幾年、甚至開刀數十次都無法改善。當上述治療方式仍無法完全改善淋巴水腫的症狀時,代表病人患側的淋巴循環狀況極度不佳,此時就可能需要接受自體遠端淋巴移植手術,即摘取病人身體其他部位健康的淋巴組織,透過顯微移植的方式,把健康的淋巴循環「種」在患肢,以重新建立健康的循環系統,但因為健康淋巴所仰賴的血管較細、變異較多,且手術本身可能造成原本健康的部位被摘取淋巴而產生水腫,是相當高難度的手術。 長期淋巴水腫恐致反覆感染、硬化 應盡快就醫 江卓衡醫師提醒,長期淋巴水腫可能造成患肢皮膚的反覆感染或硬化,甚至形成慢性傷口,病人若發現自己可能有淋巴水腫的症狀,建議至整形外科或復健科門診諮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Read More

上下樓梯膝蓋痛還喀喀響?中醫輔助治療恢復行動力

許益彰醫師提醒,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是屬於活動愈頻繁,發生率就愈高的疾病,因此除了接受治療外,適度的休息、避免運動過度及日常使用不當是必須的。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膝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病症,年紀大的長者常是因為膝關節退化所造成的;而年輕、愛運動的族群則常是因髕骨股骨關節疼痛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簡稱PFPS)所致,據統計青少年族群的盛行率超過20%,且好發於女性。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 常見3大原因所致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許益彰醫師指出,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有三個主要原因:使用或運動過度、直接或間接創傷(例如跌倒、撞擊)、髕骨錯位(髕骨軌跡異常、排列不正)等。 其臨床表現為膝前痛、髕骨周圍疼痛或是髕骨裡面疼痛,且在膝關節彎曲時可能會出現摩擦音,當使用到髕骨股骨關節時就會造成疼痛加劇,特別是在上下樓梯、蹲、跪,以及彎曲膝蓋坐太久時,嚴重者會出現持續性疼痛、局部腫脹僵緊,甚至是肌肉無力、萎縮等情形發生,造成工作及諸多活動上受限制,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中醫治療髕骨股骨疼痛 針灸、拔罐有效果 治療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在急性期時主要以控制疼痛為主,中醫在臨床上常用針灸、拔罐或中藥外用膏布來治療。許益彰醫師說明,針灸除了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對於軟組織的孿縮或障礙點的解除也有不錯的療效,可幫助髕骨、髖及膝關節恢復活動度。後續的恢復期除了繼續促進髕骨、髖及膝關節的活動度外,還能用針灸、電針來強化薄弱的肌群;傷科理筋手法能夠放鬆軟組織、讓髕骨周圍的張力恢復平衡;藥物薰蒸搭配中藥內服能提高局部的氣血循環,促使受損的組織加速修復、癒合。 適度休息很重要 平常這樣鍛鍊有幫助 許益彰醫師提醒,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是屬於活動愈頻繁,發生率就愈高的疾病,因此除了接受治療外,適度的休息、避免運動過度及日常使用不當是必須的,平時可加強股四頭肌、髂脛束、大腿後側肌群、臀肌、腓腸肌等肌肉伸展,以及股四頭肌、髖外展肌、核心肌群等肌肉鍛鍊。大多數的人在接受保守治療後都可以獲得滿意的療效,切勿置之不理導致日後舉步維艱。

Read More

左流右新!新北增設11場捷運接種站

(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公費流感及新冠JN.1疫苗已於11月1日起開放第二階段接種對象施打,開放對象公費流感疫苗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新冠JN.1疫苗為出生滿6個月以上之民眾(全民);為增加接種便利性,新北市衛生局協調衛生所及合約院所提供隨到隨打服務,並於11月份加開11場捷運接種站,分別位於捷運台北橋站、新埔站、江子翠站、三重國小站、淡水站,皆可「左流右新」同時接種2種疫苗,呼籲民眾善加利用(資料查詢路徑:本局網站>機關業務>疾病管制>新北市流感疫苗及COVID-19疫苗接種地點資訊查詢)。 (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根據統計全國自113年10月起流感併發重症確立病例數達161例,其中共有21例死亡個案,均未接種過流感疫苗;自113年9月1日累積新冠併發重症共308例,其中自10月1日起通報之新冠併發重症個案均未接種JN.1疫苗,接種流感疫苗能有效預防流感,對於重症防護效果可達82%,針對新冠疫苗,因病毒持續變異,特別建議符合資格民眾儘早接種新版JN.1新冠疫苗,以降低重症或死亡風險,秋冬為呼吸道傳染病好發季節,呼籲民眾可同時接種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以提升對抗流感、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之保護力,減少疾病威脅。 衛生局表示,為鼓勵65歲以上長者接種疫苗,設籍本市65歲以上長者至29區衛生所及社區接種站接種流感疫苗、新冠JN.1疫苗,可領取生活實用好禮(禮品數量有限,發完為止),請持身分證正本、健保卡於衛生所或社區接種站接種完成當日現場領取。 衛生局提醒,民眾仍需落實個人防疫措施、有症狀自主佩戴口罩、不要上班上課。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左流右新」保護力加倍,照顧自身健康也保護家人及朋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