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照顧不孤單 新北「第三家庭」來幫忙

周慎安為了照顧家人「永遠缺一雙手」,在參加第三家庭教育後,展現難得的笑容。(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曾任國中音樂老師的周慎安,為了照顧年邁罹病的父母和中度智能障礙的妹妹,終身未婚。在醫院幫母親推著氧氣筒,妹妹又在一旁叫著要幫忙,「永遠缺一雙手」,讓她蠟燭多頭燒。長期的照顧壓力造成後來自己也得了乳癌,甚至必須靠安眠藥才能入睡,直到她參加了「第三家庭」的系列課程之後,學習高齡照顧的知識和自我管理,漂浮如海面木頭的心才宛如「定了錨」。 社團法人中華家庭暨社區展望協會理事長成亮表示,許多高齡照顧者「心事無人知,也沒人想知」。(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社團法人中華家庭暨社區展望協會理事長成亮表示,許多高齡照顧者「心事無人知,也沒人想知」,因此協會倡導「第三家庭」。所謂第三家庭是指原生父母兄弟姊妹第一家庭,和婚姻後自組與配偶和子女的第二家庭之外,透過一群人與人相互陪伴、共助互助、攜手共老的稱謂。會取用第三家庭的說法,其精神也是在彰顯家庭的功能,但在高齡化和少子化的浪潮下,許多家庭或無子女,或子女不在身邊,因此必須學習透過第三家庭的共生互助。 成亮提到,協會是在八八風災後在屏東成立,最初是協助部落重建,服務在地原住民,透過家庭與社區的互動,希望讓部落能健康營造、永續經營,這計畫和理念也獲得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的支持。政府長照2.0,一年花幾千億元,如果第三家庭的觀念能帶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透過倡議、教育和服務,政府不必花錢,讓參與者學習自主健康管理自立,再透過第三家庭彼此相互陪伴、共助互助,人生可以試著從退休到躺平。 社團法人中華家庭暨社區展望協會目前正與新北市政府合作,透過社會局創新性補助方案,借用新店活水泉靈糧堂做為教育訓練的基地,同時聘請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專業講師,為成員提供各種高齡照顧的知識與技能,成員間並彼此分享照顧的辛酸和心得。 胡敏越牧師在第三家庭分享照顧母親的辛酸和喜悅。(新北市社會局提供) 在第三家庭中還有位胡敏越牧師,是抗日名將胡璉的孫子,他不諱言母親晚年罹患精神障礙,起初父親照顧母親;父親中風後,換母親照顧父親。2011年父親往生後,他就接手照顧母親一切身心事宜,但母親畢竟是大家閨秀,即使生病了對於自身的服裝儀容還是非常講究,他也帶著母親旅遊,並將這些照顧的心得與第三家庭成員分享。 新北市社會局長李美珍表示,截至2024年10月底,新北市高齡人口已達76萬大關,佔全市人口18.81%。國發會估計2026年台灣老人比21%,將進入聯合國「超高齡社會」的定義,因此新北市持續推動高齡友善政策,像是晚美人生我做主、新五老運動等,如心靈支持、幸福生涯、老有所學、有所用、有所望,與中華家庭暨社區展望協會所倡導的第三家庭理念相契合,市府會透過各據點或佈老志工介紹推廣,期待讓長輩擁有相互承諾、彼此陪伴、扶持共老的第三家庭人生。

Read More

骨外骨肉瘤 肌肉男腸阻塞

一名30多歲健身肌肉男卻是因為腹痛,被診斷出相當罕見的「骨外骨肉瘤」,左腹腔不規則的鈣化物已壓迫大腸,導致腸道阻塞。(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很多民眾肚子痛、食慾不振,可能認為只是最近飲食過於油膩或過鹹,導致腸胃不適,前往肝膽腸胃科開些幫助消化的藥物就能解決。然而,一名30多歲健身肌肉男卻因為腹痛,被診斷出相當罕見的「骨外骨肉瘤」。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佘冠旻表示,患者的腫瘤已經大到壓迫大腸,導致他出現急性腸阻塞的情況。經手術切除與治療,病況已有改善。 佘冠旻指出,這名30歲的年輕男子,平日有健身習慣,並無特殊病史。然而,前陣子他開始出現不明原因腹痛、吃不下的症狀,隨著腹痛加劇且持續數日,決定尋求醫療幫助。經過腹部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後可見左腹腔不規則的鈣化物,已壓迫大腸導致腸道阻塞,同時也使左側輸尿管受到壓迫,產生水腎。為了排除症狀,醫師決定安排手術切除處置。 佘冠旻表示,切除下的組織經檢驗後,確認為惡性軟組織肉瘤中,極為少見的骨外骨肉瘤。這類腫瘤相較典型的骨肉瘤更加少見,且多生長在與骨頭無關的部位,如肌肉或脂肪等軟組織。 骨外骨肉瘤的確診與治療往往具有挑戰,因為多數患者直到腫瘤增大壓迫周圍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如腹痛或食慾減退等。 相比之下,典型的骨肉瘤主要生長在骨頭內,尤其好發於長骨的末端,例如膝蓋、肩膀或髖部。兩者在病理特性上有差異,因此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 骨外骨肉瘤的生長位置相對不固定,當症狀出現時進行診斷,腫瘤多半已侵犯到鄰近器官,增加治療的困難性。 「手術切除」是治療骨外骨肉瘤的主要方式,但為了降低復發風險並清除微小病灶,佘冠旻與腫瘤內科主任郭集慶、放射腫瘤科主任王銘志跨專科密切合作,為患者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結合高能放射線與化學療法,雙管齊下抑制腫瘤細胞增生。3位醫師均強調,像腹痛或食慾不振等症狀,雖然常見但不該輕忽,應多留意身體訊號,積極求診,避免延誤治療。

Read More

千名波波醫師爭議 衛福部今閉門會議

本土小牙醫聯盟指出,105年後回台的「波波醫師」大多數學歷都不符合規定。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本土小牙醫聯盟14日指出,105年後回台的「波波醫師」大多數學歷都不合格,8年來到底是誰在放水?要求政府全面收回這些醫師與牙醫的執照。衛福部通知聯盟於15日邀集各方召開「閉門會議」,本土小牙醫聯盟強調絕對會公開會議討論內容以昭公信。 衛福部指出,衛福部是為了解本土小牙醫聯盟訴求,才邀請該聯盟於15日出席會議溝通,但為順利進行意見交流,因此不予直播,將於會後提供會議紀錄予該聯盟確認,並函送經與會者確認之會議紀錄,絕非密會、摸頭。 衛福部強調,已與本土小牙醫聯盟就相關議題召開至少4場協調會、說明會等會議,仍將秉持公開透明原則,持續落實社會溝通,促進公共政策理性討論。本土小牙醫聯盟理事長黃映綺表示,衛福部推出的是「假偏鄉」計畫,繞過原有公告機制去開放更多波波得以接受臨床訓練,而非招聘具有執照的牙醫,根本就是為波波牙醫開後門。 陽明交通大學牙醫系教授林元敏表示,波波學生出國念書不像本國學生經過入學考試篩選,程度良莠不齊,105年後回台的「波波醫師」絕大多數學歷都不符合須為正常管道入學、與我國相互承認學歷、具參加當地醫師考試之資格的要求,應收回這些約1000名波波醫師執照,並追查這8年到底是誰在放水。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指出,從衛福部前任部長陳時中、薛瑞元到現任部長邱泰源的態度都非常清楚,針對國外學歷牙醫系畢業生,是排除掉函授、遠距教學、及未對外公開招生等學歷資格,過去與現在的差異只在於以原則辦法作為排除認定,或將排除條件放在施行細則。林靜儀表示,醫師法於111年6月修法對擁有國外學歷者做出更嚴格管理,目前法規會正在對相關施行細則進行最後文字確認,預計將明確訂出11項學歷不採認文字指引,相信待施行細則公布之後,未來考選部委員在認定國外學歷牙醫系學歷會有更明確法源。

Read More

胰臟腫瘤致腸阻塞 嬤吃東西就吐

87歲蔡姓阿嬤腸道阻塞,醫師柯秉宏以胃腸道吻合術手術,患者2、3天恢復正常生活。(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87歲的蔡女士因為胰臟惡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半年多來每次吃東西就會嘔吐。因病人高齡,擔心手術治療後恢復不佳,經醫師採取緩和療法,以內視鏡微創方式進行胃腸道吻合術,於胃與小腸間放置金屬支架打通路徑,不需開刀,術後2、3天蔡女士即可恢復正常飲食,又能四處走動恢復正常生活。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柯秉宏指出,蔡女士在醫院追蹤B肝時,意外發現早期胰臟腫瘤,雖能開刀根治,但考量病人年事已高,病人也擔心開刀後復原狀況不佳,因此與病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選擇支持性療法,以放射性治療控制腫瘤進展速度,同時放置胰管支架改善病人消化狀況。然而隨著腫瘤慢慢長大,開始壓迫到小腸,將腸道堵塞,吃東西無法通過,只能喝水、喝牛奶維持營養,病人還會不時嘔吐,由於無法正常飲食,營養不足,病人體重下降很多,人也變得非常虛弱。 柯秉宏表示,過去這種情況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但有違病人原本不想開刀的初衷,經討論後,病人及家屬決定選擇自費的微創胃腸道吻合術,利用內視鏡超音波導引,將狀似啞鈴的金屬支架兩端分別架在胃和小腸之間,繞過腫瘤阻塞處,建立胃和小腸間的新通道,讓病人可以重新恢復飲食,生活品質與營養狀況能獲得大幅改善。 胃腸道吻合術是透過內視鏡進行,因此體外沒有傷口,復原極快,只需等待2、3天的時間,等待置入的金屬支架完全打開後就可以開始吃東西,術後門診追蹤得知,蔡女士食欲恢復,可以吃得下東西,營養狀況改善後,體重也慢慢回升,讓病人及家屬都很開心。

Read More

視網膜退化新藥有譜 拚臨床試驗

  呂仁博士、李岳章主任及中研院的團隊,開發出利用小分子藥物將人類纖維母細胞直接重編程為視網膜前驅細胞以治療感光細胞退化的視網膜治療新技術,並榮獲國家科學及「2024年未來科技獎」。 (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部葡萄膜科主任李岳章,參加研究部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榮坤與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呂仁博士所帶領的團隊,全球首創「利用小分子藥物將人類纖維母細胞直接重編程為視網膜前驅細胞以治療感光細胞退化」的視網膜治療新技術,不僅可望為因感光細胞退化導致的視力損失提供創新療法,並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頒發「2024年未來科技獎」。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近1/4無法治癒的失明案例與視網膜退化有關,而現有治療方式仍有限,尤其老年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夜盲症等,一旦進展至疾病末期,至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李岳章指出,10年前,他還是住院醫師時,在門診遇到不少視網膜退化病人,當時缺乏有效的治療方式使他深感無力,也激發他追求突破的動力;他在8年前加入慈濟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合作的轉譯醫學學程,期望借助台灣最好的科研環境、結合花蓮慈院的資源,開發出嘉惠患者的新療法。 呂仁、李岳章及中研院的團隊,開發出全球首創利用特定小分子藥物來調控細胞的基因表達,使人類纖維母細胞成功轉化成具電生理功能的視網膜神經細胞。這過程避免使用病毒載體或進行基因改造,並且能在短短5天之內轉化為治療感官細胞退化性疾病,與花蓮慈院眼科研究中心合作的實驗中,利用慈濟大學提供的疾病動物模式,證實治療效果,且無腫瘤生成風險,大幅提升了技術的安全性和療效。 創新的突破點還有藉由此技術製成的視網膜前驅細胞有潛力分化出具有彩色視覺的視錐細胞,能同時恢復黑白與彩色視覺,為感光細胞退化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且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及應用潛力。 目前團隊已完成多項臨床前研究,未來將積極申請新藥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其治療效果。團隊獲得花蓮慈院、中研院等機構支持,但仍需社會各界鼓勵,將這項突破性技術推向臨床應用,造福更多患者。

Read More

26萬新生兒篩檢 揪9黏多醣症

新生兒黏多醣症篩檢只需採取新生兒腳跟血即可完成。(馬偕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黏多醣症是遺傳性罕見疾病,但因無法由嬰兒外觀分辨故難以及早發現,當出現症狀時,已造成會造成器官不可逆的損傷,使患者平均年齡只有10餘歲,馬偕醫院14日指出,自108年起主動對26萬名新生兒大規模篩檢,提早發現9名新生兒確診黏多醣症4A型,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進行早期酵素替代療法。 馬偕醫院表示,黏多醣症患者體內缺少分解黏多醣的酵素,致使黏多醣分子堆積引發骨骼、軟骨及其他器官逐漸損壞,典型患者之平均壽命僅10餘歲。 黏多醣症4A型病況發展屬漸進性,患者在新生兒時期難以發現,隨著年齡增長,黏多醣無法分解而悄悄地在體內持續堆積,等到外觀出現明顯病徵時,患者骨骼與內臟器官的損傷已無法逆轉,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馬偕醫院國際罕見疾病中心與台北病理中心、中華民國衛生保健基金會合作,自108年9月至112年10月間,大規模為26萬4843名新生兒進行黏多醣症4A型篩檢,透過採取新生兒的腳跟血,利用濾紙血片初步篩檢出95名異常個案,經轉診至馬偕兒童醫院進行確認診斷,確認9名新生兒為黏多醣症4A型患者,發生率為每10萬名新生兒中3.4例。 馬偕醫院國際罕見疾病中心主任林翔宇表示,早期確定診斷和即時介入治療是成功治療黏多醣症的關鍵,讓患者在病情惡化之前進行治療,計畫成果顯示,新生兒篩檢出之黏多醣症4A型的患者能夠於0.2歲確診,在0.3至1.7歲間即可接受酵素替代療法,大幅縮短了過去平均4.3歲才能確診並治療的時效。 馬偕醫院國際罕見疾病中心對26萬嬰兒進行黏多醣症篩檢之研究成果,獲「醫學遺傳學」期刊選用將於下個月刊載。(馬偕醫院/提供) 林翔宇表示,馬偕國際罕見疾病中心也提供全方位的基因型與表現型的相關性分析資料庫,可為未來罕見疾病的基因治療和個人化醫療提供重要參考。 馬偕醫院指出,本次大規模之黏多醣症4A型新生兒篩檢計畫為全球首次執行,且證明早期診斷及治療可以改善臨床療效,對於促進發展有效優質之照護策略具有重大臨床與學術研究指標性價值,這項研究成果已獲國際期刊「醫學遺傳學」接受將於12月份刊登。

Read More

6都隨機抽檢 12件芫荽11件有不得檢出農藥

消基會14日發布隨機購買的12件芫荽檢驗農藥殘留結果,有11件疑有不得檢出農藥情況,但檢出可用於芫荽的農藥則都沒超標。(消基會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消基會14日指出,近期從6都隨機購買12件芫荽檢驗農藥殘留,結果11件疑有不得檢出農藥情況,但檢出可用於芫荽的農藥殘留,則都沒有超標;檢驗結果將提供主管機關確認執法。 消基會表示,今年5月間在6都傳統市場隨機購買12件芫荽,依據衛福部公告的檢驗方法進行檢測。結果除了1件沒有檢出農藥,其他11件都有檢出農藥,共檢出28種農藥。然而,針對11件有檢出農藥的產品,依政府有訂定殘留標準的農藥項目,都沒有超標;但卻有檢出沒有訂定殘留標準、即為不得檢出的農藥。 消基會說,將把檢驗結果提供主管機關,經確認無虞時,呼籲應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開罰,可處新台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

Read More

彰基正顎手術中心陳良誠醫師 榮獲牙科器材國際設計大獎

彰基陳良誠(左)醫師將榮獲的德國iF設計國際大獎殊榮帶回彰基分享。(記者曾厚銘翻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彰基正顎手術中心主治醫師陳良誠,以牙科3D列印的技術發明,榮獲有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iF設計大獎。十四日陳良誠醫師代表牙科部及正顎手術中心團隊,向陳穆寬總院長獻獎;陳穆寬表示,醫學中心的醫師身兼臨床、教學及創新等多重任務,很樂見年輕醫師有這樣的熱忱及才華,彰基醫學中心也會全力支持醫師走向國際舞台。 彰基體系牙科部主任劉正芬醫師表示,牙科部這次可以得到iF設計大獎,真的是非常的不容易,而且是一個非常大的光榮,尤其是由兩位年輕的醫師設計出新的器械,真的是人才輩出在彰基;其實臺灣最欠缺的就是設計與創新,這次由年輕一輩的牙醫師擔當起創新與設計的重責大任,彰基未來是非常的有希望,也希望藉由這次的得獎,可以鼓勵年輕的醫師,將彰基帶向引領國際醫療的設計尖端上面。 彰基補綴牙科主任王紹宇醫師表示,牙科3D列印的技術利用在這一次的發明,可以榮獲二 二○二四年iF的設計大獎,覺得非常的榮幸。陳良誠醫師感謝彰基及陳穆寬總院長的支持,也很榮幸有這個機會,以台灣本土設計登上國際舞台,過往確實鮮少聽說醫師親自投入設計領域,起初也是本著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所有事務都親力親為,從設計圖手稿、3D建模、成品輸出,到最後製作成展品空運至德國柏林參賽,每個環節都是難忘的經驗。

Read More

壯世代定期健檢關心自身健康!應做哪些健檢項目?健檢報告怎麼看?

除了成人健檢之外,醫師建議壯世代也需評估是否應做鏡檢、超音波檢查等。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45-64歲的「壯世代」是家庭中的重要份子,也是社會的重要支柱,常會因為工作、生活而忽略自身健康。透過健康檢查可以早點發現警訊,不過壯世代應該做哪些健檢項目來關心自己的健康呢?光田綜合醫院急重症副院長暨家庭醫學專科醫師鄭清萬提供建議,並帶民眾了解該如何看懂健檢報告。 壯世代運動、飲食習慣不佳 常會導致「這些」問題 運動不足、營養不均衡、大吃大喝等生活習慣累積下來就會導致一些健康問題產生。鄭清萬副院長表示,近5年來統計發現,壯世代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因為體重過重造成的,體重過重、運動不足容易造成血管或脂肪堆積,導致代謝症候群產生,開始有高血脂、高血糖等情形,甚至合併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等血管收縮問題。 另外,鄭清萬副院長提到,壯世代在飲食上常常會有大吃大喝、倉促飲食等情形,因此也常有消化問題,像門急診最常見的就是胃食道逆流,壯世代很多都有這樣的問題,常用胸痛來表現,不過檢查出來都不是心臟的問題,而是很嚴重的胃食道逆流,久了之後就會合併有消化性潰瘍、腸胃阻塞等問題。 而生活、工作上的壓力對壯世代也會有所影響,鄭清萬副院長表示,壓力可能會導致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佳,進而造成神經上的問題,如:莫名恐慌、換氣過度等,從心理慢慢影響到生理。 除了成人健檢外 建議也應考慮鏡檢、超音波等項目 目前,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的成人健康檢查,服務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鄭清萬副院長指出,血糖、腎功能、肝功能、尿蛋白等常見問題,初步來講透過成人健檢都可以早期了解器官的功能問題。 不過鄭清萬副院長認為,壯世代也要了解自己面臨的生活壓力、飲食習慣等,想想這之中有沒有常常困擾他的問題,對壯世代這個族群來說,除了成人健檢之外,反而需要去評估自己是不是應該做些鏡檢、超音波檢查等。 像是胃食道逆流,鄭清萬副院長建議,也必須看看需不需要做較侵入性的胃食道鏡檢查;若是有飲食習慣不良、肥胖的問題,可能要早期做超音波掃描看看有沒有脂肪肝,因為脂肪肝可能會造成肝硬化,產生更多併發症;另外,常常久坐、排便不順的人可能也需要做大腸鏡的檢查。 健檢報告怎麼看?數值異常可能有哪些疾病? 然而做完健檢後,又該如何看懂健檢報告?需特別注意哪些數值?若數值異常可能代表有哪些健康問題呢?鄭清萬副院長表示,以成人健檢來說,可以先從基本的身高、體重、血壓、心跳做初步檢視。 像身高、體重可以了解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有沒有過重、肥胖的問題;而血壓的部分,鄭清萬副院長提到,血壓不穩定有時會造成血管破裂、阻塞等,所以若健檢發現血壓異常,建議返家後應靜下來好好量測血壓,早晚各量一次持續1個禮拜,獲得14次測量結果發現血壓有一半以上異常就要有所警覺,可能有血管的問題造成血壓不穩定。 再來就要看抽血檢查的數值,鄭清萬副院長表示,抽血檢查可以注意血糖,如果空腹血糖大於102mg/dl超過2次以上,就要看看是不是有一些不好的因子影響到血糖值,若沒有好好控制可能會有繼發性糖尿病,也就是所謂的「第二型糖尿病」。 另外,鄭清萬副院長提到,心腦血管方面的問題也是壯世代最擔心的部分,成人健檢裡會抽血檢驗血脂肪,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等,這些指數都可以當作一個參考。 假設BMI高,代謝症候群也有明顯症狀,抽血結果又看到總膽固醇很高大於200mg/dl、不好的低密度膽固醇LDL大於130mg/dl,鄭清萬副院長表示,這時就要擔心自己的血管容易有硬化的可能性,當血脂肪堆積在血管壁層造成硬化後,就有可能導致阻塞、血栓的形成。 健康狀況應定期追蹤 若有異常需進一步檢查、改善 此外,肝功能、腎功能相關抽血結果也可以當作參考,不過鄭清萬副院長提醒,成人健檢檢測項目大多還是偏向於器官功能的初步評估,而功能性的問題一旦惡化到功能損失的地步都需要時間,不是一次檢查沒事就沒事了,需要定期追蹤,當健檢報告出現紅字時,也需要進一步的檢查評估,或是透過生活習慣調整、藥物治療等控制改善。

Read More

43歲女飯後噁心又作嘔一整晚 竟是「膽結石」惹禍

奇美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醫師陳界溥說明,女性罹患膽結石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目前研究指出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特別是懷孕次數較多、使用口服避孕藥或正在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女性。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43歲的女性小敏,過去並無特別慢性病病史,但最近這兩週以來,每當晚餐吃得較多時便會開始出現上腹悶痛狀況,起初以為是腸胃炎不以為意,直到症狀加劇且疼痛時間持續超過六個小時,同時出現噁心想吐的感覺,因此到醫院尋求治療。經電腦斷層檢查出膽囊石合併膽囊炎。 膽結石重女輕男 晚餐後膽絞痛更明顯 奇美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醫師陳界溥說明,女性罹患膽結石的機率是男性的兩倍,目前研究指出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特別是懷孕次數較多、使用口服避孕藥或正在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女性,此外,血脂過高和體重偏高也都是膽結石的高風險因子。 陳界溥指出,膽囊炎的症狀特別好發在夜晚,特別是在享用一頓美味豐盛的晚餐後,這是由於進入胃和十二指腸的食物會促使膽囊收縮素的分泌,進而刺激膽囊收縮及膽汁排出進入膽管,若排出的過程被膽結石堵住則會造成膽絞痛,時間一久就會變成膽囊炎,出現上腹疼痛及噁心感,甚至進一步導致膽管炎及肝炎的發生。 腹腔鏡微創膽囊手術 降低疼痛感、恢復期短 陳界溥提醒,一旦膽結石引發疼痛症狀,最有效且一勞永逸的方法就是進行「腹腔鏡微創膽囊切除手術」。此手術僅需要三個腹部小傷口深入腹腔,便能將膽囊及石頭一起移除,手術加麻醉時間約略兩小時上下,術後住院兩天左右即可出院。相較於傳統膽囊切除手術,腹腔鏡膽囊手術恢復期較短,疼痛感也大幅降低,傷口大小僅為傳統手術的十分之一。但若是嚴重發炎或身體狀況不適合開刀的病人,「經皮穿肝臟的膽囊引流術」則是另一個選擇,引流管通常需置放一段時間才能移除。 隨著手術技術的精進和發展,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現已進步至單孔腹腔鏡就可以執行完整的膽囊切除,術後只有肚臍一個小傷口,比起傳統三孔的腹腔鏡,外觀上的傷害更小,而且減少術後傷口的疼痛程度。唯一的缺點是有額外自費器械的支出。 術後出現腹部脹氣與軟便 「少量多餐」可改善 病人手術後常面臨的症狀除了手術傷口疼痛外,還有就是腹部脹氣和軟便的困擾。陳界溥表示,通常在手術後一個月內就會逐漸恢復,這是因為膽汁不再被儲存在膽囊中,而是直接排入腸道,導致腸道反應的刺激。建議病人採取少量多餐飲食方式,避免食用過於油膩的食物,以幫助身體逐漸適應新狀況,讓症狀得以改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