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新制 嬰兒配方食品 禁標示優於母乳

本報綜合報導 食藥署明年元旦起調整嬰兒配方食品標示管理,原「餵母乳的嬰兒最健康」標示,改為「母乳是嬰兒最佳的營養來源」,配方奶不得標示人乳化、母乳化或優於母乳等同義字句。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江仟琦說明「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應加標示事項」,包括每100大卡熱量含鐵質未滿1毫克產品,原標示「3個月以上嬰兒食用時,應注意補充鐵質」,修正為「嬰兒食用時,應注意補充鐵質」,涵蓋更多年齡層的需求。 同時修正辨識標記文字,原「餵母乳的嬰兒最健康」,修正為「母乳是嬰兒最佳的營養來源」。 此外,提醒使用保存注意事項,例如「產品開封前及開封後之保存方法」、「產品之使用方法及用量」、「使用者應遵照醫護人員、營養師之建議決定是否需要食用嬰兒配方食品及食用方法」、「顯著標示辨識標記並印刷於容器或外包裝」、「沖泡或稀釋調配時,應使用經煮沸之溫水及充分消毒之容器」等。 考量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原則上是母乳替代品、仍優先鼓勵使用母乳。食藥署參考國際規定,不得標示「人乳化」、「母乳化」或優於母乳之等同意義詞句,且不得有嬰兒圖片及使產品變得理想化之圖片及文字等。如違反規定,依法處3萬~300萬元罰鍰。

Read MoreRead More

中信銀捐贈 北榮添血管雷射設備 皮膚治療升級

台北榮總獲中國信託捐贈血管雷射設備,可提高血管瘤、燒燙傷、蟹足腫醫療品質。(北榮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25日獲中信銀捐贈血管雷射設備,可提升皮膚治療品質,嘉惠血管瘤、燒燙傷、蟹足腫等需要除疤痕之患者。中信育樂董事長陳國恩指出,將持續與各大醫療機構合作,為更多需要幫助的患者提供支持。 北榮表示,血管雷射技術在皮膚病治療領域應用廣泛,可用於治療血管瘤、慢性酒糟、血管擴張等血管性疾病,並對燒燙傷疤痕及蟹足腫等問題具有顯著成效。這些疾病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也可能對心理與生活品質造成負面影響。 北榮指出,藉由血管雷射精準治療,患者可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減少疤痕與色素沉著風險,提升外觀、增強自信與社會參與感。設備啟用後,預計每年可為數百名患者提供高品質治療,增強北榮在皮膚病治療領域的專業實力。 另外,北榮2門診4樓辦公區經斥資4000餘萬元整建,也在25日重新啟用,可提高作業效率,滿足醫療服務升級需求。北榮院長陳威明期許醫護人員在更舒適、高效、便利之場域中,為病人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Read MoreRead More

身體毛病不斷?營養師建議補足「酵素」與「抗氧化」防線 遠離健康危機

營養師陳品言建議,日常補充天然高活性酵素,可強化抗氧化防線,為健康打下穩固基礎。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隨著年齡增長,體內酵素逐漸減少,導致修復力和新陳代謝下降。同時,自由基(ROS)引發的氧化壓力失衡,可能引起糖尿病、免疫疾病及各種炎症等健康問題。營養師陳品言建議「要遠離這些健康危機,補充天然的抗氧化物是關鍵。青木瓜酵素因其高活性與天然的抗氧化能力,是對抗自由基、守護健康的好夥伴!」 一、什麼是自由基?為何要調節它? 自由基是體內氧分子不完全代謝的產物。在正常水平下,自由基有助於細胞信號傳遞,維持身體機能。然而,當自由基過量時,會攻擊細胞中的蛋白質、DNA及脂肪,導致細胞損傷並引發炎症與疾病,如糖尿病、腸炎和骨關節炎等。研究顯示,維持體內自由基的平衡,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損害,保持健康。 那麼,缺乏酵素與自由基失衡究竟會帶來哪些健康問題呢? 二、缺乏「酵素」與哪些疾病有關? 當身體長期處於高氧化壓力和自由基失衡的情況下,容易引發以下健康問題: 糖尿病:自由基會引起慢性發炎,損害胰島細胞功能,使血糖控制變得困難。 免疫問題:自由基傷害免疫細胞,讓身體抵抗病原菌的能力下降,甚至可能讓免疫系統攻擊健康細胞。 腸道疾病:如炎症性腸病,自由基會損害腸道細胞,導致腸道問題加重。 骨關節炎:自由基會損害軟骨細胞,加速關節退化,引發疼痛與發炎。 既然這些健康問題與自由基息息相關,補充青木瓜酵素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三、青木瓜酵素如何調節自由基? 提升「抗氧化」防線! 營養師陳品言指出,青木瓜在1到1.5個月大時,含有最多的木瓜酵素(酶)。經過低溫發酵與乾燥處理後,每3克青木瓜酵素可提供高達18,000,000單位的活性酵素。 這些活性酵素能有效加速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提升抗氧化能力。簡單來說,酵素就像天然的抗氧化劑,能將有害的自由基轉化為無害物質,同時啟動細胞內的抗氧化系統,有效幫助減少發炎反應,維護身體健康。 四、選對「青木瓜酵素」,健康更給力! 青木瓜酵素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健康禮物,富含高活性的酵素,能幫助身體調節自由基,減少發炎,提升健康。不過,營養師陳品言提醒,選購酵素產品時要注意以下重點: 高活性單位:選擇標示高活性酵素單位的產品,效果更好。 有機認證:確保青木瓜來源有機純淨,無農藥殘留。 無添加物:避免含有不必要的化學添加物,讓健康更有保障。 青木瓜酵素,高活性、天然純淨,是你守護健康的最佳選擇!從今天開始,補足抗氧化防線,讓健康更有保障!

Read MoreRead More

感冒久不癒?當心是氣喘!醫:提醒患者進行過敏原檢測並對症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科杭良文醫師提醒,氣喘患者在秋冬時節務必多加留意身體狀況、配合醫囑穩定治療。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韋彤報導 不少人常於換季時會出現「喘、悶、咳」等症狀,第一時間都將其視為一般感冒處理。然許多人症狀卻持續維持數月,就醫檢查才發現其實是氣喘,讓自己在危機四伏的過敏原環境中卻不自知。氣喘若未妥善治療,可能讓原本輕度氣喘轉為嚴重氣喘,造成治療困難,屆時可能就須住院接受治療,使用類固醇及更高階的藥物才得以控制病況,深陷氣喘惡性循環,並引發致急性發作威脅。 環境3大問題誘發氣喘 不處理恐致不可逆後果 根據統計,全台200萬名氣喘患者中約有4%屬於嚴重型,其中多為過敏性。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胸腔科杭良文醫師指出,飲食過敏一般民眾較能自主留意、掌握,最難避開其實是環境。臨床上,氣喘發作多是吸入型過敏所引起,主要受溫度、濕度與空氣污染這3件事影響最大,也是時常被忽略的過敏原。尤其冬季到來,冷空氣會刺激人體的副交感神經系統 ,進而引發呼吸道的發炎反應,包含氣喘、肺炎和流感等疾病在這個季節最為常見;此外,東北季風也恐加重空氣中的PM2.5的濃度 ,對台灣氣喘患者而言更是一大威脅 。 如果這些過敏原長期留在體內,沒經過處理, 就像埋了一顆不定時炸彈在體內。杭良文醫師以傷口結痂做為比喻,當呼吸道出現傷口沒有癒合,經年累月累積傷害,氣道結痂就會愈來愈厚,使得氣道硬化,便更容易引起急性惡化的風險,進而造成不可逆的肺功能傷害,影響身體健康程度甚鉅。 IgE過敏原檢測 協助氣喘病人揪出過敏原 若遲遲找不到誘發氣喘的元凶,杭良文醫師建議,可考慮做IgE過敏檢測。杭良文醫師說明,一般醫師會依據臨床症狀表現給予檢測建議,尤其對於年輕、控制不佳者等族群,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進行過敏原檢測找出病根,作為未來治療指引參考。 治療嚴重型氣喘 需對症下藥 氣喘若聽從醫囑穩定用藥,發作頻率與嚴重度都可以穩定降低。杭良文醫師強調,輕度的氣喘病人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加支氣管擴張劑的組合治療,就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而嚴重型氣喘病人需要使用到類固醇加上兩種擴張劑治療,或合併其他藥物治療;倘若在使用這些藥物後仍控制不理想,則可由醫師評估,確認是否需使用進階治療選擇,如抗IgE、抗IL-5或抗 IL-5受體以及抗IL-4α受體等生物製劑控制病況,減緩急性惡化風險與發作頻率。 杭良文醫師分享,曾有一名病人已經高齡78歲,原本就有嚴重氣喘,加上肺功能不佳。病人經IgE檢測後找出誘發氣喘的過敏原,並在醫師評估建議下積極治療,迄今18年,未再發生急性惡化,甚至不再發作,目前病況也穩定控制中。 氣喘錯誤迷思多 出現疑似症狀快就醫 杭良文醫師指出,目前民眾對於氣喘仍存在許多錯誤的觀念,例如「以為氣喘有一天會好」、「覺得不是氣喘是感冒」、「只會發生在秋冬」等,因此許多人會透過運動、飲食、調整生活習慣等,增進免疫功能,改善呼吸道症狀。杭良文醫師強調,這些作為都只是治標不治本,還是需要藉由藥物控制,才能避免氣喘造成全身性的健康傷害。值得注意的是,抽菸、肥胖、生活作息不正常,都可能促使氣喘提早發生,且氣喘的發生與遺傳也有關係,若父母當中任一方具有過敏體質,小孩就容易得到遺傳,而成為過敏兒,使得罹患氣喘的機率比一般人還高。 最後,杭良文醫師提醒,如果常在清晨、夜間咳嗽,或久咳不癒超過3個月、走路會喘等,都有可能是氣喘所致,務必要盡速就醫診斷,以利及早發現疾病,避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Read MoreRead More

眼周細紋透露年齡?醫曝三種方式有感淡化!

知名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指出,現在已有多項醫美可以改善眼周細紋問題,包含肉毒桿菌素、電波療法,還有施打膠原蛋白增生劑等。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林怡亭報導 隨著年齡增長,笑容帶出的魚尾紋與眼下細紋,成為透露年齡的線索,也因此眼周細紋是許多人相當困擾的肌膚老化問題之一。不過,隨著醫美的進步,改善眼周老態問題已不再是難題,包含侵入式與非侵入式的療法,都能針對不同類型的細紋與個人需求,改善眼紋困擾。 改善動態紋的首選療法?肉毒桿菌素可放鬆眼輪匝肌 對於如何有效改善眼周細紋,知名YouTuber「蒼藍鴿」(吳其穎)分享肉毒桿菌素、電波療法以及施打膠原蛋白增生劑等三種方式,並指出肉毒桿菌素是最重要且有效的第一選擇。他解釋,動態紋的形成多與眼輪匝肌的頻繁收縮有關,特別是在微笑時,眼周肌肉的用力會使細紋加深。如果這些肌肉沒有適當地放鬆,即使透過其他方法來刺激膠原蛋白生成,效果也可能有限。因此,施打肉毒桿菌素能有效放鬆眼輪匝肌,減少動態紋的出現,讓眼周肌膚看起來更加平滑。 告別靜態紋!非侵入式電波療法改善眼周細紋困擾 而除了肉毒桿菌素,針對靜態紋,也就是不因表情變化而消失的細紋,蒼藍鴿指出可以使用相對溫和且非侵入式的電波療法,適合害怕針劑或不希望有恢復期的客群。他解釋,電波技術能針對眼周較薄的皮膚層進行加熱,刺激真皮層及皮下組織內的膠原蛋白增生,讓眼周肌膚變得更加緊緻且富有彈性,有效改善靜態紋的形成。 填補細紋還可改善膚質?蒼藍鴿解析膠原蛋白增生劑優勢 當然,如果想要更深層修復的效果,蒼藍鴿指出,也可選擇微侵入式的注射膠原蛋白增生劑,促發膠原蛋白的自然生成。他分享一名實際案例,一位女性客戶因眼周細紋困擾多年,在接受小分子的膠原蛋白增生劑的注射後,僅短短數週,眼周細紋就有顯著改善。而施打膠原蛋白增生劑的優勢在於,它不僅當下有直接撫平靜態紋的效果,之後還能持續刺激肌膚自行生成膠原蛋白,提升膚質的彈性與平滑度,術後效果一舉兩得。 醫美治療選擇多元!眼周老化問題有解! 在現代追求「美」的時代,醫美技術的進步已讓許多人可以找回自信且理想的自己。也因此,無論是解決眼周動態紋,還是深層修復靜態紋,現在都有多樣的治療方式供大眾選擇,蒼藍鴿補充道,「無論是肉毒桿菌素、電波療法,還是透過施打膠原蛋白增生劑,都是可靠且有效改善眼紋的方式。」不過,也建議在接受相關療程前,還是需根據個人需求與專業的診斷後再進行,才能安全且有效地達到理想效果。

Read MoreRead More

長者打流感疫苗 預防重症保護力達7成

疾管署防疫醫師鄒宗珮(左)指出,疾管署與中研院合作,進行國內65歲以上長者接種流感疫苗接種政策成效評估,結果顯示,接種2023到2024流感季流感疫苗,對預防併發重症及全死因死亡,有顯著保護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24日公布與中研院統計科學研究所黃彥棕研究員團隊合作,進行我國長者流感疫苗接種政策成效評估,結果顯示,接種2023-24流感季流感疫苗對65歲以上成人族群,在併發重症及全死因死亡的預防,具有7成左右顯著保護力。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流感疫情驟升,預估本週進入流行期,門急診就診人次恐上看10萬人,預計農曆春節前會達到高峰,呼籲國人儘速接種流感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疾管署防疫醫師鄒宗珮說明,該成效評估係透過串接「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全民健康保險門住診資料庫」及「傳染病通報系統」資料,將418萬餘名65歲以上長者分為疫苗接種組(184萬6493人)與對照組(234萬1175人),分析2023年10月2日至2024年2月15日期間,接種疫苗對於實驗室確診流感就醫、併發重症及死亡之保護力。 結果顯示,接種2023-24流感季流感疫苗對於預防65歲以上長者因實驗室確診流感就醫及併發重症之保護力,分別為33.5%及75.1%,30天內全死因死亡保護力則可達65.7%。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指出,本流感季自今年10月起截至12月23日累計350例重症,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57%),另死亡病例累積75例,死亡數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確定病例及死亡病例均有9成以上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曾淑慧表示,第51週急診就診病例百分比達10.8%,接近流行閾值(11.0%),即將進入流行期。截至12月23日止,公費流感疫苗接種數約570萬人次,低於去年同期(625萬人次),另全國65歲以上長者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3.9%,較去年同期低,減少8.2%。本土資料已明確顯示流感疫苗之保護力,未接種疫苗將使長者暴露於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Read MoreRead More

車禍粉碎性骨折 置換人工顳顎關節 開心進食

長庚團隊以3D模型定位,替換鈦金屬制人工顳顎關節,患者術後已恢復正常咀嚼功能。(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長庚醫院24日指出,已成功進行多起3D模型定位之人工顳顎關節更換手術,34歲的葉先生5年前因嚴重車禍致雙側顳顎關節粉碎性骨折,造成下巴後縮且顏面變形,嘴巴無法張開進食,經長庚團隊手術後,已恢復正常咀嚼。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廖漢聰指出,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地區約有20%到25%的民眾患有顳顎關節障礙症候群,治療上通常是採物理、藥物治療及咬合板調整等保守治療,但部份嚴重者及外傷患者則需要靠手術矯正,預估每年約有50到70人必須進行手術。 葉先生指出,5年前騎機車上班途中,被高速逆向超車的轎車撞飛,造成左腿、髖骨、右臂及上下顎骨骨折,在昏迷中被送往林口長庚醫院急救,他是在肢體恢復後,才開始對顳顎關節進行手術。 廖漢聰表示,顳顎關節置換手術在國外已有20到30年歷史,過去的治療方式是使用自體肋骨移植,但有被吸收及無法預期功能的缺點,且手術上需要先開顎骨,確定需取用的肋骨長度後,再由胸取出肋骨,手術複雜且較無法掌握術後復原情況。 廖漢聰表示,目前已開發鈦合金關節,並結合3D模型定位,術前先電腦模擬規劃,以3D列印技術製作切割導引版、正顎手術導引版、咬合板及人工關節的擺放位置,再從病患耳前進行小範圍切開,去除損壞的顳顎關節部分,植入合適的顳顎關節植入物後完成修復。 廖漢聰表示,葉先生的手術是先切斷雙側下顎骨,替換人工關節後,再切開上顎骨調整位置以利牙齒咬合,手術必需非常精準,術後3個月病患臉部恢復對稱,開口功能達到4.5到5公分,並能正常咀嚼硬食物,術後5年追蹤,未見感染或關節排斥反應,傷口癒合良好。

Read MoreRead More

腰痠以為運動痠痛 揪腎結石作怪

泌尿科醫師陳鵬提醒,泌尿道感染與結石間如雞生蛋、蛋生雞,結石長期卡著恐對腎功能造成不可逆影響。(書田診所提供/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47歲男性,有規律運動習慣,最近一年來不時感覺腰部容易痠疼,本以為是健身肌肉痠痛,直到發現尿液有雜質且排尿疼痛才就醫。經檢查,發現雙側腎臟都有超過2公分的結石堵住腎盂出口,並造成腎臟中度水腫。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陳鵬指出,當泌尿道感染發生時,細菌可能附著在尿液中的結晶上,形成結石。反之已有結石的患者,結石表面也可能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增加感染的風險。 研究顯示,有泌尿道結石的患者發生尿路感染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泌尿道感染的患者也有近3成的機會會被診斷出體內有尿路結石。 陳鵬指出,輸尿管內小於0.5公分的結石,使用藥物加上大量水份攝取,往往能促進結石排出;大於0.5公分的腎臟或輸尿管結石,可按照結石所在的位置、X光上顯影程度及患者的身體狀況,考慮非侵入性的體外震波碎石術或輸尿管內視鏡手術治療。 2公分以下結石,除體外震波碎石術,逆行性軟式內視鏡手術治療有較好的結石廓清率。2公分以上的大型結石,建議經皮穿腎內視鏡取石,或合併軟式內視鏡的雙鏡聯合手術。

Read MoreRead More

末期齒列男all on 4 一次補足缺牙

奇美牙醫部醫師林靖傑採用All on 4,為末期齒列患者進行植牙固定式假牙重建,一次完成且當天就有新的固定式假牙可用。(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65歲彭姓男子因上顎多顆末期齒列牙齒深部齲齒而困擾,採用All on 4植牙固定式假牙重建上顎缺牙區,在數位科技輔助下精準快速植入5顆植體,經植體骨整合及追蹤穩定,在術後半年一次完成正式的植牙固定式假牙,當天就有新的固定式假牙可用,展露笑容。 奇美醫牙醫部贋復科主治醫師林靖傑表示,牙齒如同人的一生是經歷生老病死。牙齒的一生先是經歷蛀牙填補、根管治療、假牙牙冠製作、最終齒質不堪負荷以致於齒裂;或是牙周病太嚴重以致於脫落拔除。一顆牙齒喪失還有機會以單顆植牙或是牙橋重建,但是一整排牙齒都有嚴重蛀牙、牙周病以致於無法治療,就可稱之為「末期齒列」。 林靖傑指出,口腔末期齒列的病人往往因害怕看牙或工作繁忙而忽略牙齒健康,導致病情惡化到無法治療的程度。All on 4植牙正是適合有看牙恐懼,及就診時間不充裕的末期齒列病人族群,僅需一次手術,即可完成固定式假牙。 此外,末期齒列的病人通常合併嚴重牙周病,齒槽骨骨量不足,傳統植牙手術可能需要額外補骨補肉,耗時費力。相較之下All on 4植牙假牙優點,植牙選在顎骨骨量充足的位置,植牙位置較有彈性,省去額外補骨補肉的治療時間;植牙至少4~6顆植體,手術當天就立即有植牙固定式假牙。大大縮短治療時間,滿足忙碌現代人的需求。 林靖傑強調,隨著現代數位化技術和AI的進步,植牙更加精準、快速且可預期。數位植牙流程能在術前提供完整藍圖,術中安全高效執行,術後則達成理想的修復成果。

Read MoreRead More

難治型基因突變 甲狀腺癌 台大開發檢測套組選藥

台大醫院開發出包含50個甲狀腺癌基因及19個融合基因的NGS基因檢測套組,可協助患者更精準使用標靶藥物。(台大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大醫院24日指出,約有1/10的甲狀腺癌是基因造成之難治型癌症,台大醫院已開發包含50個甲狀腺癌基因及19個融合基因的NGS基因檢測套組,如檢測發現患者有特定基因之突變,就可更精準使用標靶藥物。 1名77歲患者6年多前因脖子痠、右手麻與無力就醫,發現已是甲狀腺癌第4期,轉移到肺部與頸椎,台大醫療團隊緊急以頸椎手術、甲狀腺全切除術、頸部淋巴結廓清,和放射性碘治療。可是肺部轉移腫瘤不吸收放射性碘、治療無效;經改用多靶點標靶治療3年,雖然腫瘤縮小,但出現嚴重腹瀉和皮疹脫皮,影響生活品質。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施翔蓉指出,這名患者所罹患的難治型甲狀腺癌,約占所有甲狀腺癌的1成,以傳統手術、放射碘治療效果有限;經過台大甲狀腺癌基因NGS基因檢測套組檢驗後,找到特定基因突變,進行標靶治療,不僅腫瘤縮小、副作用較低,原先無效的放射性碘治療,也開始對肺腫瘤有效。 台大醫學院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長陳沛隆表示,目前部分癌症的NGS檢測雖已有健保給付、患者仍須部分自費;市面上也不乏有全癌症篩檢套組,驗的基因、癌別多,但其中僅約1/10與甲狀腺癌等內分泌腫瘤有關,這類癌症相關的基因突變,有些還不在目前的檢驗套組中,患者猶如花大錢吃滿漢全席卻吃不到想要的狀況。 陳沛隆指出,台大醫院與台大醫學院合作,針對目前學界文獻中,幾乎所有與甲狀腺癌有關基因,設計全台灣針對甲狀腺癌基因檢測中,最完整的NGS檢測套組,包含50個甲狀腺癌基因及19個融合基因,僅須花費不到2萬元、需時約6週,就能確定有無BRAFV600E和TERTp之基因突變,更精準地對應標靶藥物可用。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李日翔表示,甲狀腺癌大多數可與患者共存15到20年,但時間久了、在某些患者身上,卻可能變成洪水猛獸;2021年全台灣就有約5700名新發甲狀腺癌患者,其中1/10演變為難治型,數量不容小覷。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