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為眼睛疲勞點藥水卻險失明 視網膜剝離惹禍

視網膜是由感光細胞及神經元所組成,附著在眼球的內壁。(模型示意圖)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50歲上班族陳小姐有高度近視,工作的關係需長期使用電腦,最近覺得眼睛容易疲勞,眼前飛蚊增加,有時候也會覺得好像看到相機閃光燈一樣的閃光,。在幾天前突然覺得右眼下方開始出現一塊黑影遮住眼睛,以為是太累了,藥房買藥水點,嘗試過閉眼休息,情況似乎越來越嚴重,到隔天早上起床發現右眼視力模糊,幾乎完全看不到東西,陳小姐前往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眼科何明芝醫師門診求診,眼底檢查後發現是視網膜剝離,手術治療後陳小姐的視網膜已貼合,視力逐漸進步中。 何明芝醫師表示,視網膜是由感光細胞及神經元所組成,附著在眼球的內壁,視網膜就像是眼睛裡的「感光底片」,負責把光線轉換成神經信號,透過視神經把影像傳送到大腦,視網膜剝離就是視網膜和眼球內壁的分離,這就像是壁紙從牆上剝落一樣。視網膜脫離時,光線無法正常被感知,有可能會影響正常視力。視網膜剝離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喪失視力。 視網膜剝離可以分為三種: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牽引性視網膜剝離,以及滲出性視網膜剝離,最常見的為裂孔性視網膜剝離,其症狀為突然的飛蚊、閃光增加,往往會伴隨視野的缺損及視力的下降。高度近視的病人是視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眼外傷、家族史等都是視網膜剝離的危險因子。如果一隻眼睛曾經發生過視網膜剝離,另一隻眼睛出現視網膜剝離的機率也較高。 何明芝指出,一般在臨床上,視網膜剝離需要經由精密的眼底檢查配合即時處置,才可以有效地搶救視力。視網膜剝離的治療方式為:雷射、鞏膜環扣手術和玻璃體切除手術三種治療方式,眼科醫師會視病人視網膜剝離的範圍及程度,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陳小姐採取玻璃體切除手術,及時挽回視力恢復正常生活。 何明芝醫師指出,視網膜剝離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永久性喪失視力。(記者徐義雄攝) 高度近視、曾經有過眼外傷,或是有視網膜剝離家族史者,應該定期檢查眼底,早期發現視網膜問題,降低發生視網膜剝離的風險。若出現視野閃光、飛蚊症加重或視野缺損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以獲得最即時的治療。

Read MoreRead More

燒燙傷口怕留疤 醫:持續使用矽膠照護產品是關鍵

臨床上針對不同型態的疤痕各有因應的治療方式,最重要是傷口一癒合就得開始使用疤痕照護相關產品,才不會造成疤痕組織過度增生,衍生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等問題。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呂佳恆報導 天氣轉冷,民眾使用電器的頻率也增加,若稍不留意,可能發生燒燙傷意外,除了得依據嚴重程度判斷是否需緊急送醫,後續傷口照護更是關鍵,尤其燒燙傷後想淡化疤痕,就得把握黃金恢復期處理疤痕;台北榮總燒傷中心主任吳思賢醫師指出,臨床上針對不同型態的疤痕各有因應的治療方式,最重要是傷口一癒合就得開始使用疤痕照護相關產品,才不會造成疤痕組織過度增生,衍生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等問題。 燒燙傷程度分4度 淺二度燒燙傷易形成水泡 「當燒燙傷進展到三度程度,就得透過清創手術治療。」燒燙傷程度分成一至四度,若僅表面紅、腫且沒有明顯傷口,則屬於一度燒燙傷,只要離開熱源就能緩解;吳思賢醫師解釋,二度燒燙傷則分為淺二度及深二度,前者因表層真皮遭燙傷形成水泡,後者已傷及真皮層的深層,這時得特別留意傷口照護,小心發炎或感染,否則一旦進展到三度燒燙傷,就得接受手術治療,也容易留下難以消除的疤痕。 淺二度燒燙傷疼痛度最高 醫:外力刺激傷口就會疼痛 臨床上,以淺二度燙傷的疼痛度最高,尤其若演變開放性傷口,因神經末梢裸露,一受到外力刺激就會導致疼痛感;吳思賢醫師說明,相較三度燒燙傷的神經已壞死,疼痛指數不高,因此臨床區分二度及三度燒燙傷,也會以傷口疼痛度來決定,但三度燒燙傷,因全層皮膚都已壞死,得透過植皮手術進行傷口重建,至於四度燒燙傷,燒傷深度最深可達到骨頭,必須透過特殊治療,甚至也有截肢風險。 55歲男氣爆導致三度燒燙傷 疤痕攣縮影響日常生活 一名55歲男性,因氣爆意外造成三度燒燙傷,包括雙手、背部等全身近60%燙傷,後續傷口因照護不當,導致疤痕攣縮,不僅無法握拳,也無法正常拿東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吳思賢醫師提及,患者經建議採以疤痕切除手術,補上人工真皮及自體表皮以重建疤痕切除之後的傷口,術後認真復健下,目前已可自理日常,恢復正常生活。 燒燙傷水泡不戳破 醫:最好的保護層 「燒燙傷所形成的水泡,不要刻意將它弄破。」事實上,淺二度的燒燙傷就可能有疤痕生成,因此在照護上更應特別小心;吳思賢醫師表示,當燒燙傷導致表皮層與真皮層脫離,就會形成水泡,研究顯示,在未感染狀態下,讓組織液保留原本部位,外在的皮膚對傷口而言就是保護層。換言之,水泡沒有破掉等於沒有開放性傷口,因此即便水泡不慎破掉,也要保留水泡上的皮膚,避免傷口暴露在感染風險中,但若水泡上皮膚掉了,在傷口照護上就得特別謹慎。 避免燒燙傷口留疤痕 照護產品至少使用6個月 此外,照護燒燙傷的開放性傷口,會以無菌生理食鹽水作清潔,再以燒燙傷藥膏合併口服抗生素治療,不過最關鍵還是傷口癒合後的疤痕問題;吳思賢醫師提及,為了預防肥厚性疤痕增生,一般而言,只要觀察到傷口癒合且已無開放性傷口以及滲液,皮膚狀況也穩定無發炎狀況,就建議開始使用疤痕照護相關的矽膠類產品,且需使用六個月至一年以上,以確保疤痕組織穩定,並可搭配乳液等滋潤燒燙傷後容易乾燥的肌膚。 矽膠照護產品怎麼挑?醫:擁有衛福部認證 根據2002年的《國際疤痕指南》以及2013年出版的《亞洲疤痕的臨床指南》,均建議將矽膠類產品做為疤痕處理的首選,矽膠能夠幫助保持角質層保水度,促使膠原蛋白正常生成與排列,以達到預防疤痕的增生,不過市面上各種矽膠照護相關產品,又該如何挑選?吳思賢醫師表示,在挑選除疤產品時,建議可挑選具有臨床實證或在其他國家同屬醫療器材等級的產品,也要特別留意是否有標示衛福部核可的許可證字號、輸入品與購買來源,並自醫療院所或是正規實體藥局通路購買,以確保健康安全。另外要注意,若發現疤痕已嚴重影響日常,則應尋求醫師協助,評估是否需進一步治療,避免影響日後正常功能。

Read MoreRead More

冬季血壓變化大!心臟科醫列「注意事項」:不可大意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表示,年長者因感官退化,對體溫變化的感知較遲鈍,往往等到身體出現狀況才察覺。建議外出時戴毛帽保護耳朵,睡眠時穿襪子並用棉被蓋住雙腳。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王冠廷報導   冬季氣溫變化大,常讓許多人措手不及,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長者來說更是一大考驗。隨著氣溫驟降,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若不懂得預防和保暖,可能引發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冬季血壓變化大 保暖非常重要 台灣冬季常有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可達十度以上,導致心血管及腦中風病例增加。人體血管在寒冷時會迅速收縮,不僅使血壓上升,心跳也會出現波動,容易引發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急症。由於台灣氣候溫暖,民眾對低溫的耐受度較溫帶國家居民為低,因此更需要注意保暖,給予血管適應的時間。 潮濕環境會加速體溫流失 年輕族群不可輕忽 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表示,年長者因感官退化,對體溫變化的感知較遲鈍,往往等到身體出現狀況才察覺。建議外出時戴毛帽保護耳朵,睡眠時穿襪子並用棉被蓋住雙腳。而北台灣冬季多濕冷,潮濕環境會加速體溫流失,因此更要注意保暖,如遇淋濕,應立即擦乾或更換衣物,即使是健康的年輕人也不可大意。 高風險族群要有所預防 避免不可逆憾事 陳冠群醫師提醒,若家族有高血壓病史,或是工作壓力大、有抽菸熬夜習慣者,屬於高血壓高風險族群,應養成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隨時掌握身體狀況。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幫助控制血壓,包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戒菸戒酒。若血壓持續偏高,應考慮藥物治療。 有些患者擔心降血壓藥物會傷腎,但未經控制的高血壓反而更易損害腎臟。由於腎功能狀況會影響用藥選擇,建議諮詢專科醫師,依據個人情況開立適當藥物,以確保既能控制血壓,又不會對器官造成負擔。

Read MoreRead More

牙口差進食少 翁肌少從飲食改善

營養師戴翊如表示,主要蛋白質來源是豆、魚、蛋、肉類及乳品,攝取份量則因每個人身體狀況而不同。(記者徐義雄攝) 預防肌少症建議可攝取適當營養再配合運動,增強肌肉的質與量。(示意圖,記者徐義雄翻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76歲林先生原本社交圈中相當活躍,因牙口不佳,導致進食意願下降、進食量減少,走路步伐不穩容易跌倒,現在以久坐看電視居多,幾乎足不出戶,心想是年老力衰不以為意。林先生定期到醫院進行糖尿病飲食諮詢,透露出生活近況,營養師發現林先生疑似有肌少症,建議林先生從飲食著手改善體力,半年後逐漸增強腿部肌力,恢復自行去逛大賣場。 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戴翊如表示,肌少症原因包括:衰老、營養不足、維生素D缺乏、活動力下降,甚至可能受其他疾病影響而加速發生肌少症,其中以營養不足的人比例為大宗。 老年人可能會因牙口狀況導致進食量不足,身體沒有足夠食物來源當作活動能量時,消耗肌肉來產生能量。主要蛋白質來源是豆、魚、蛋、肉類以及乳品,攝取份量因每個人身體狀況而不同。 筋不易咀嚼,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容易降低進食意願,通常不喜歡吃肉類,建議可從3個面向「改變」。 1、選擇:較軟嫩的蛋白質,如魚類、各式豆腐及蛋品。 2、質地:可將大肉塊依序切成薄片、肉絲、絞肉和細泥,利用改變食材質地來代替牙齒咀嚼,減輕牙齒負擔;藉由拍打方式將肉的筋打散,或用木瓜酵素、鳳梨酵素使肉品嫩化。 3、烹調:用蒸、滷、燉調理食物。如煎荷包蛋改為水煮蛋、蒸蛋;油炸類豬排改為燉煮肉,但應避免反覆燉煮,否則肉質變得更硬。 戴翊如指出,營養諮詢門診常會有病人提到發生進食狀況不佳、覺得越來越無力、活動力較差,活動量下降也會導致胃口變小,建議進食順序調整為:蛋白質、全榖雜糧類、蔬菜,確保維持足夠的蛋白質及主要熱量來源。適當的提味,如檸檬、蔥、蒜、韭菜和八角等,促進食慾,若是三餐進食量遠不及身體所需,建議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增加補充點心,如無糖豆漿、蒸蛋等。 預防肌少症最重要的就是「飲食」及「運動」,建議可攝取適當的營養再配合運動,增強肌肉的質與量;鼓勵老年人應該增加日常的活動量,避免肌肉會變得越來越無力。

Read MoreRead More

冷冬保暖養生 溫開水NO.1

黃軒在臉書粉專貼文分享說,喝溫開水能有效保暖。(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最近幾波「氣溫斷崖式下滑的冬天,喝什麼,最能禦寒?」重症醫師黃軒博士在臉書粉專貼文分享說,喝溫開水能有效保暖,主要是因為人體對於溫度的感知及內部調節機制,以下是具體原因與原理: 1.避免身體熱量散失,因為溫開水的溫度接近人體的核心溫度(37℃),能夠幫助身體維持恆定溫度,不會刺激胃腸或消耗額外的能量來調節體溫。相比冰水,溫開水更能避免熱量的快速流失。 2.促進血液循環,溫開水進入體內後,溫暖的水會刺激胃腸黏膜,進一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四肢冰冷的情況。 3.減少刺激與能量浪費,如:熱薑茶或熱巧克力或熱咖啡,這些熱飲,雖然能提升體溫,但過高的溫度可能刺激咽喉或胃壁;加上這些熱茶、熱咖啡、熱巧克力的成分,都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和糖分,喝多了,對身體健康更有不良影響。而溫開水的溫度適中,能舒適地溫暖內臟,避免身體耗費額外能量來冷卻過熱的飲品。 那麼,天冷可以喝熱開水嗎?黃軒說,當然可以,但喝熱開水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因為過熱(超過65℃)的水可能對健康有不良影響,如:口腔黏膜燙傷;刺激咽喉黏膜;灼傷食道內壁,嚴重時會形成潰瘍。 醫師也提出喝熱開水的注意事項包括:避免水溫過熱;避免空腹大量喝;建議適量飲用,搭配一些食物也好。若遇到喝愈熱的水咽喉反而愈乾燥,那是因為黏膜已經受損,須盡速治療。 黃軒叮嚀,還是溫開水比較好,溫開水能穩定體溫、不過度刺激,同時促進血液循環,是寒冷天氣非常溫和有效的保暖方法。相比其他咖啡,茶、薑茶等熱飲,溫開水更加健康、無負擔,堪稱最自然的「暖身良方」。

Read MoreRead More

頭痛眼睛痛 51歲女檢出鼻竇腫瘤

黃女因左側頭痛及眼睛痛前往眼科就診未改善,檢查發現左側鼻竇腫瘤,經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3D鼻竇導航手術治療後,已恢復正常生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51歲黃姓女子因左側頭痛及眼睛痛前往眼科就診未改善,後來轉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檢查發現左側鼻竇腫瘤,經醫師3D鼻竇導航手術治療後,已恢復正常生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指出,這名黃姓女患者因左側頭痛及眼睛痛逾2個月,曾到眼科診所就診,經藥物治療後,疼痛症狀依舊無法改善。 黃承楨表示,患者轉而至中山附醫神經內科檢查,經腦部核磁共振(MRI)發現左側鼻竇腫瘤,再轉診至耳鼻喉科治療。經鼻竇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顯示為左側蝶竇黏液囊腫,病灶甚至已局部侵犯眼眶及顱底。 黃承楨說,頭痛原因相當多,腦部中樞神經占大部分,但由鼻子造成的「鼻因性頭痛」大約占3%到5%。原因又可分為鼻竇炎及非鼻竇炎類。鼻竇炎類包括急、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或是黏液囊腫;非鼻竇炎類包含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大等等。 黃承楨指出,鼻竇黏液囊腫好發於40到60歲,男女比例相同。囊腫好發在篩竇及額竇,蝶竇黏液囊腫則較少見,占鼻竇囊腫1%到2%。臨床症狀不像一般鼻竇炎會出現鼻塞及黃鼻涕等鼻部症狀,反而是出現頭痛及眼部壓迫症狀,如:眼睛痛、視力模糊、眼球運動受限等。 黃承楨表示,患者經施予3D鼻竇導航手術治療後,頭痛及眼睛痛等症狀皆已消失,現已恢復正常生活。目前3D鼻竇定位導航系統已廣泛使用在鼻竇炎及鼻腔腫瘤手術,可精準清除病灶及降低手術危險性,特別適用在疾病靠近眼睛或顱底的位置。且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額外自費。

Read MoreRead More

民眾不運動 4成認因為工作

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建議,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以達成每天運動累積至少30分鐘的目標。(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依據教育部體育署去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平常沒有運動的民眾不運動原因主要因為「工作太累」占22.5%,其次為「懶得運動」占21.4%、「因工作沒有時間」占21.2%,職場員工每天超過1/3時間在職場,顯示工作的忙碌已成為職場員工不運動的原因。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建議,可將「運動」與「生活」作緊密的結合,將「運動」融入日常生活中,以達成每天運動累積至少30分鐘的目標。 曾梓展指出,可於上下班利用大眾運輸工具,提早出門提前一站下車,步行至上班地,讓一整天精神更飽滿有活力;可以走樓梯就不要坐電梯,不但節省能源,還可增加每天運動量;在上班期間,上午、下午各做15分鐘健康操,累積30分鐘也可消耗100大卡;利用隨手可得的空寶特瓶,裝水或沙子替代啞鈴,訓練提升肌力,可透過以上方式,在生活中分段累積每日運動量。 除了在上班時間將運動融入生活中,也能將運動與親友之間的交流相互結合,假日時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相約出門踏青,或相約進行戶外活動,如鐵馬道1日遊、登山健行或老街漫步巡禮等活動,紓解平時上班壓力,同時增進健康,也能促進家庭和諧、增進親友間情誼。

Read MoreRead More

創無語良師制 曾國藩教育家人物典範

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以「無語良師」制度改寫台灣歷史,揚名國際。(教育部提供)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與團隊創建「無語良師」制度,這是一套完整的遺體捐贈及大體解剖流程,改寫台灣解剖學歷史,獲選教育家人物典範。 教育部22日指出,曾國藩教授當年是台大醫學院學霸,早年在師範大學念4年生物學,成績優異的他畢業以後,靠著自學組織學、生物、理化等學科考上台大醫學院解剖學研究所,後被延攬至慈濟大學協助創設醫學院時,身為花蓮子弟的他毅然放棄台大醫學院退休俸,將後半生奉獻給慈濟。 到慈濟大學以後,曾國藩與團隊創建「無語良師」制度,這是一套完整的遺體捐贈及大體解剖流程,當時全台灣的醫學院仍採用無主遺體教學,他推動的這套制度可謂改寫台灣解剖學歷史。 曾國藩認為,無語良師已經往生,無法說話,他們奉獻身體,承擔學生的切割,既是「不說話的老師」,也是學生的心靈導師。因此他與慈濟大學團隊設計一套人文互動流程,每個細節都表達對捐贈者及家屬的尊重,包括學生解剖前進行家訪,探訪親屬,到莊嚴隆重的啟用儀式。 曾國藩成立的模擬醫學中心,也採用無語良師遺體捐贈流程,並罕見使用「全人操作」,也就是讓學生在完整遺體上操作練習。曾國藩說,在其他歐美國家,遺體都被分割並被送到世界各地,模擬醫學中心的全人操作可說是全球首例。 他提到,在課堂上也會陪學生一起學習,解剖學事實上很難,有些人立體觀念較好,有些人較差,再加上這門課知識量很大,學生更會緊張。他採多鼓勵、少責備的方式,為學生指點人體結構位置或起頭示範,讓學生接手往下進行,希望為台灣培養出最好的醫師。 他說,不管是大體解剖課,或模擬醫學中心訓練課程,都是在協助準醫師或執業醫師找回初心。遺體捐贈的意義,在於學生會傳承無語良師的這一份無私利他的託付,將來在行醫的路上,多替病人想,多替家屬想,多替社會的需求想。

Read MoreRead More

耶誕商品抽查 近2成違規

台北市對耶誕商品進行抽查,不合格率高達19.62%,商業處呼籲民眾購買須注意完整標示。(記者孫曜樟翻攝) 記者孫曜樟∕台北報導 隨著耶誕節的臨近,許多民眾忙於選購節日裝飾品。為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台北市商業處針對市售耶誕商品標示進行專案抽查。這次的抽查針對耶誕花圈、耶誕樹、吊飾、耶誕帽及其他耶誕裝飾品等商品,結果顯示209件商品中有41件不符合商品標示規範,違規率達19.62%。商業處已要求不合格業者限期改善,並呼籲消費者在選購商品時應注意標示清楚、正確的商品資訊。 商業處表示,此次抽查依據商品標示法及相關基準規定進行。經查發現,違規商品主要集中在飾品(如吊飾、裝飾球等)及藝品類商品(如裝飾公仔、耶誕花圈等)。主要違規情形包括「未標示產地」、「未標示進口商名稱、電話及地址」、「未標示製造商或委製商名稱及聯絡方式」,以及在裝飾玩具類商品上,部分標示「警告字體過小」或「未標示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為了確保民眾購買的商品符合標示規範,並在使用過程中能夠遇到問題時能有保障,商業處已要求相關業者在限期內進行改善。若業者未依規定完成改善,將會依法勒令下架不合格商品。 商業處也提醒民眾在購買耶誕商品時可依照「3步驟」來確保商品標示正確,並保障自身消費權益,首先選擇有中文標示、字體清晰的商品。其次確認商品標示的基本資訊,如商品名稱、原產地、主要成分或材料、淨重、容量等;若為國內商品,應標示製造商或委製商的名稱、地址及電話;若為進口商品,則需標示進口商的聯絡資料。最後確認商品標示完整後再購買,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台北市商業處呼籲消費者在選購耶誕商品時,務必選擇標示清楚的商品,並拒絕購買標示不清的商品,這樣才能確保安全過節,避免不必要的消費糾紛。

Read MoreRead More

婦幼教聯手 讓年輕人敢生養的好

音樂寶母創辦人、台中醫院附設舜云音樂寶母托嬰中心董事長吳舜云帶著10個該中心的小寶貝,表演耶誕舞蹈。(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搶救出生率!台中醫院婦幼醫療團隊與附設托嬰中心聯手,在歲末年終之際,以實際的照護與教育經驗,分享「生得少更要教得好」的育兒經驗,醫師並提醒年輕爸媽掌握政府提供3歲以下「幼兒專責醫師」、「幼兒發展篩檢」等服務,讓年輕人敢生敢養還能養的好! 音樂寶母創辦人、台中醫院附設舜云音樂寶母托嬰中心董事長吳舜云帶著10個該中心的小寶貝,表演耶誕舞蹈,並與婦產科主任劉仁杰、兒科主任李德敏一起提前預祝大家「聖誕快樂」,現場氣氛相當歡樂。 台中醫院婦幼醫療團隊與附設托嬰中心聯手,以實際的照護與教育經驗,分享「生得少更要教得好」的育兒經驗。(記者陳金龍攝) 「2歲以前是嬰幼兒大腦發育、情緒養成的關鍵期!」吳舜云以哈佛大學研究報告,說明幼兒的性格養成從媽媽肚子裡就開始,所以她創作了寶寶洗澡、吃飯、喝水、換尿布、收玩具、睡覺等音樂,讓孩子好習慣從小養成,同時邀請承智、沐恩2位媽媽,分享寶寶接受音樂啟蒙教育的學習過程與成果,以實際案例分享音樂教育的重要;教育學者楊秀端則建議政府應將類似音樂教育推廣到全國各角落。 台中醫院婦產科主任劉仁杰根據內政部統計指出,累計到今年11月,新生兒人數只有12.2萬多人,即使再過個1個月,專家估算,今年總出生人數最多只有13.4萬人,甚至還比前年的虎年還要低。 劉仁杰指出,孩子生得少,更要注意孩子的教育,所以孕媽咪懷孕期間聽音樂,對胎兒的成長發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也可以幫助準媽媽放鬆身心,緩解孕期的焦慮心情;產後台中醫院產科提供「母嬰同室」環境,教導「母親親餵母乳」,讓媽媽產後可以跟寶寶培養感情,還可以讓寶寶藉由母乳獲得媽媽的抵抗力,健康成長。 小兒科主任李德敏則提醒,衛生福利部針對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幼兒專責醫師」、7歲以下「幼兒發展篩檢」計畫,3歲以下嬰幼兒只要找參與該計畫的台中醫院等醫療院所,就可享有專責醫師專業醫藥諮詢、免部分負擔、提醒施打疫苗與免費牙齒塗氟等服務,也會提醒家長定期帶寶寶接受發展篩檢,讓家長都放心生,也能輕鬆育兒。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