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山梔子成藥 腸系膜靜脈硬化

醫師蔡元榮提醒,有長期反覆腹痛的情況,應及早就醫。 (記者毛莉攝) 記者毛莉∕屏東報導 一名59歲女性因急性右下腹痛持續一週急診;內視鏡檢查發現,腸黏膜顏色有些青紫,確診為腸系膜靜脈硬化症。該患者因婦科疾病長期服用含山梔子的成藥達21年,經計算累計服用劑量達2110克;文獻指出,腸系膜靜脈硬化症與長期服用山梔子製劑有顯著相關性。 屏東基督教醫院發現2例罕見的腸系膜靜脈血管硬化症。除上述案例外,另一名59歲女性長期反覆出現腹痛、腹瀉及體重下降,因急性右下腹痛急診就醫,在腹部X光片中發現針狀鈣化,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右下腹近端升結腸有腫脹及蛇紋狀鈣化,確認腸系膜靜脈硬化。 屏基指出,腸系膜靜脈硬化是一種少見的疾病,臨床上主要以慢性腹痛或是腹瀉表現,在診斷上經常會被延誤。右側大腸為最常發生之部位,確定診斷主要是依據在腹部X光片上看到腸系膜靜脈針狀鈣化,也因為鈣化影響營養吸收,使得病人營養不良,有過瘦、貧血等問題。 屏基說,此病目前雖無特效藥可治療,但給予正確診斷可以減少病患進行不必要的檢查,大部分病患藥物治療症狀都會獲得改善,僅有極少數重症患者需手術切除缺血壞死的腸段。 屏基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元榮與馬來西亞理科大學醫學院教授李永葉,也將前一名特殊病例的治療論文,發表於英國醫院醫學雜誌及土耳其胃腸科期刊。

Read More

腦震盪平衡訓練復健 球員重返球場

北榮引進亞洲第一台動態姿勢掃描儀,對於腦震盪、前庭功能障礙、中風等有平衡問題患者,提供平衡能力評估及訓練。 (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25歲職籃選手在練習中被隊友肘擊下巴後,出現頭痛、頭暈和視線模糊無法對焦等症狀,症狀持了1個月未改善,接受7次沉浸式平衡訓練後重回球場。24歲女足選手經歷腦震盪1週後,持續出現頭痛及無法注視快速移動物體症狀,且症狀會隨著心跳速率提高而加劇,經確認她在心跳達125次後會出現嚴重腦震盪症狀,依目標心率進行復健,5天後就可出場參賽。 台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18日指出,傳統對腦震盪採症狀治療並非最好方式;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威廷表示,透過平衡、動眼及專注力進行針對性復健訓練,可讓腦震盪傷者恢復得更好且更快。 林威廷指出,出現頭痛、頭暈、噁心,以及視力模糊、對光或噪音敏感、注意力集中困難等典型腦震盪症狀,應先進行電腦斷層或一般核磁共振檢查,確認是否有腦出血,其後便可找復健康協助。 林威廷提醒,每人一生中約有25%的機會會發生至少1次腦震盪。在運動領域,尤其是足球、橄欖球、籃球與拳擊等碰撞性運動中,腦震盪更是常見的運動傷害。 林威廷表示,多數腦震盪患者會在7~10天內自行恢復,但約1/3患者症狀卻可能會持續超過1個月。過往治療上多建議患者回家休息就好,或進行症狀治療:近年多項研究卻指出,過度休息反而可能延長病況,積極復健與漸進式訓練為重要治療方向。 北榮復健醫學部指出,透過平衡、動眼及專注力進行針對性復健訓練,可讓腦震盪傷者恢復得更好且更快。 (記者傅希堯攝) 復健醫學部主任高崇蘭指出,腦震盪是複合式問題,不僅神經系統出問題,還可能連帶影響骨骼、關節活動,診斷、評估、治療都相當複雜。北榮引進「虛擬現實動態平衡評估訓練系統」,創亞洲首例開放給患者使用,對腦震盪、前庭功能障礙、中風、帕金森氏症等平衡不佳患者,提供平衡能力評估和訓練,幫助其恢復健康。

Read More

肉毒桿菌素注射 改善偏頭痛

醫師廖誼佳說,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已成為慢性偏頭痛的治療方式新選擇。 (陽明交大附醫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40歲黃姓女上班族長期受偏頭痛困擾,每月發作超過10天,有時痛到不得不請假,甚至影響家庭生活。經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後,頭痛天數大幅下降、次數也減少,而且強度輕多了,甚至不需要再經常服用止痛藥,生活品質有了很大的改善。 偏頭痛是全球高影響力的神經科疾病之一。根據世衛組織(WHO)統計,它是導致全球第3大失能的主因,有些人在頭痛發作的時候,會出現惡心反胃、害怕聲音或光線刺激等表現,對患者的生活品質與工作能力造成巨大影響。 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內科醫師廖誼佳指出,偏頭痛並非無法控制的疾病。近年來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已成為慢性偏頭痛的治療新選擇,為患者帶來全新的生活體驗。 廖誼佳解釋,在頭部和頸部的特定肌肉部位注射肉毒桿菌素,阻止引發偏頭痛的三叉神經疼痛通路,從而減少偏頭痛的頻率和強度。其最大優勢在於其長效且穩定的療效,每次注射效果可維持約3個月,患者無需每日服藥,大幅降低治療負擔。 此外,肉毒桿菌素能有效減少止痛藥的依賴,避免因過度依賴止痛藥引發藥物過度使用頭痛(MOH)的患者,同時因其成效高且副作用低,成為對傳統止痛藥物無效或有後遺症患者的理想選擇。

Read More

先天發育異常 脊椎彎成蝦米

術前掃描發現,陳小弟脊椎側彎角度已超過100度,需手術矯正。 (成醫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12歲陳姓男童因先天性半椎體發育異常,脊椎嚴重側彎,駝背彎如蝦米。4年前至成醫治療並持續觀察,然而疫情期間未持續就診;今年再回診脊椎側彎角度已超過100度、明顯惡化。成醫偕同專家團隊,透過智能複合式手術室,經15小時手術,成功完成艱難的矯正手術,陳小弟也終能昂首挺胸。 脊椎畸形矯正手術難度極高,風險包含大出血及脊椎神經損傷,嚴重者可能導致癱瘓甚至死亡。針對陳小弟嚴重側彎的脊椎,成醫脊椎外科主任林政立會同台北慈濟醫院脊椎畸形矯正專家曾效祖、成醫骨科、神經外科醫師劉原輔、李柏萱4人,利用智能複合式手術室精準校正陳小弟脊椎,運用各項先進設備,確保脊椎矯正角度與神經功能狀態,經15小時手術,順利完成脊椎矯正手術。陳小弟現恢復狀況良好、神經傳導無礙。 林政立表示,脊椎側彎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如能早期發現,透過背架矯正能降低開刀必要性。如側彎角度大於40度,肩膀、骨盆或背部會出現不對稱,嚴重者可能影響呼吸及消化功能,此時背架矯正效果有限,需考慮透過手術校正。 成醫智能複合式手術室具備手術中即時電腦斷層影像及可移動式X光透視機械手臂,能有效提升手術的精準度及安全性,提升病患的康復機會。成醫強調,未來將持續引進先進的醫療技術與設備,積極與各領域專家合作,致力提供病患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脊椎疾病嚴重恐大幅影響生活品質,提醒民眾如有脊椎或神經相關症狀,應儘早就醫,與醫師討論制定治療策略。

Read More

疹破痛紅腫燒 當心藥物過敏

食藥署提醒民眾如服藥後出現「疹、破、痛、紅、腫、燒」等6大警訊,就應立刻就醫。(食藥署/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嚴重的藥品過敏恐致命。食藥署提醒,如果服藥後出現「疹、破、痛、紅、腫、燒」等6大警訊,尤其口腔、喉嚨、眼睛等黏膜部位出現異常,或心悸、茶色尿等都可能是過敏反應前兆,應立刻就醫。 食藥署表示,藥品過敏6大前兆為皮膚出現紅「疹」、口腔出現潰「破」、喉嚨感到疼「痛」、眼睛變「紅」腫、嘴唇「腫」脹、身體出現發「燒」。民眾如果在用藥後發現這些症狀,尤其是口腔、喉嚨、眼睛等黏膜部位出現異常,心悸、呼吸困難、不明原因的明顯疲倦、惡心、黃疸、或茶色尿都可能是藥品過敏症狀,都是需要立刻就醫的訊號。 台北長庚醫院皮膚部、藥物過敏中心醫師鐘文宏指出,藥物過敏通常跟體質有關,症狀可能在服藥幾天內發生,也可能在2~3個月才出現,且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藥品過敏,若輕忽可能擴大到肝腎功能衰竭,最嚴重會出現黏膜潰爛、皮膚像燙傷,也就是所謂的史蒂芬強生症候群或毒性表皮溶解症。 食藥署表示,台灣地區通報的藥物不良反應多因抗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降尿酸藥物Allopurinol引起。鐘文宏表示,目前國內針對Carbamazepine及Allopurinol的病人,健保分別有給付終身一次HLA-B*1502及HLA-B*5801基因篩檢,可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檢測,降低藥品過敏發生風險。 食藥署提醒,用藥應保留處方紀錄,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處方紀錄等資訊給醫療人員參考;若民眾因正當使用合法藥品,造成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導致住院、殘障或死亡等情況,可撥打藥害救濟諮詢專線,詢問申請補助相關事宜。

Read More

高市本土登革熱+1 入夏累計7例

高雄市本土登革熱確診再增1例,防疫團隊前往確診個案苓雅區工作地進行環境稽查及噴藥。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市本土登革熱確診個案再增加1例。衛生局18日指出,繼日前公布入夏後第5、6例苓雅區家庭群聚案後,再次透由社區擴大採檢,截至17日總計擴大採檢並完成檢驗155人,檢出1例登革熱PCR陽性(DENV2),累積今年入夏後共7例本土登革熱個案。 防疫團隊上午也針對確診個案苓雅區工作地進行環境稽查,共查獲7個積水容器,其中1處已孳生病媒蚊孑孓,依法舉發處分。 衛生局指出,該個案為60多歲男性,研判是苓雅林德里「工作地感染」,居住地為鳳山區鎮北里,可傳染期曾前往鳳山綠園道公園及大型賣場。個案12日有全身倦怠、未有明顯發燒等典型症狀,17日於工作地接受疫調採檢,18日實驗室檢驗結果為PCR陽性。

Read More

多頻睡眠檢查 揪呼吸中止症

  醫師邱華彥說,睡眠呼吸中止症若放置不管,後續產生的醫療花費是積極處理的2倍。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間歇性的缺氧及片斷化的睡眠,會讓病患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腦部認知功能退化,以及白天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車禍(1.3倍)或工傷(2~3倍)。美國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若放置不管,後續產生的醫療花費是積極處理的2倍。 北榮新竹分院胸腔內科主任邱華彥指出,近日流傳一張前總統陳水扁切除左腳腫瘤後,又掛滿儀器做檢查。這個掛滿儀器的檢查就是多頻道睡眠檢查,主要目的係要找出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其他睡眠問題,例如夢遊,腳動症等。 邱華彥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患常常因為大聲的打鼾及突然的呼吸中止嚇到身邊的親友。雖然病人不會真的因為不呼吸而死亡;但間歇性的缺氧及片斷化的睡眠,會讓病患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上升,腦部認知功能退化,以及白天注意力不集中造成車禍(1.3倍)或工傷(2~3倍)。 根據美國研究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若放置不管後續產生的醫療花費是積極處理的2倍 ,若身邊有打鼾,肥胖,睡不飽的親友,請務必至睡眠中心就診,以提高生活品質。

Read More

突破舊框架!新一代生物製劑健保給付,嚴重氣喘控制再升級

有些嚴重氣喘患者的生物標記指數並非每項都特別高,甚至可能所有指數都不顯著升高。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呂佳恆報導 氣喘的臨床表現多樣化,為治療帶來諸多挑戰。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醫學已成功開發出精準治療的生物製劑。由於不同患者的體質與誘發因子差異顯著,加上環境變遷的影響,氣喘的臨床表現變得愈加複雜。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過去的生物製劑治療主要針對第二型發炎(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於非第二型氣喘(Non-type 2 inflammation)患者的效果相對有限。隨著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不僅能有效控制第二型及非第二型氣喘,甚至對於具有複雜混合型氣喘的患者,也展現出卓越的治療效果,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治療合併肥胖、鼻瘜肉及混合型複雜的氣喘患者 新一代生物製劑展現療效 目前臨床上,透過生物標記已能為嚴重氣喘(Severe asthma)患者選擇合適的生物製劑治療方案。然而,由於氣喘的複雜性,例如患者抽菸、合併肥胖、鼻瘜肉、皮膚過敏或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等因素,生物製劑的治療效果在某些情況下仍然面臨挑戰。陳彥甫醫師指出,有些嚴重氣喘患者的生物標記指數並非每項都特別高,甚至可能所有指數都不顯著升高。然而,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問世,為非第二型氣喘及混合型氣喘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療選擇。陳醫師進一步說明,特別是合併肥胖的嚴重型氣喘患者,其病情難以控制通常與嗜中性球發炎密切相關。新一代生物製劑能有效控制非第二型氣喘,對於合併肥胖的氣喘患者也能展現療效,為這類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希望。   年輕媽因氣喘發作常跑急診 新一代生物製劑助控制氣喘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分享,臨床上曾遇到一名30多歲的年輕媽媽,體重約90公斤,屬於第二型嚴重氣喘患者。她幾乎每個月都因氣喘急性惡化頻繁前往急診室,主要症狀包括不斷咳嗽、痰多、喘息以及嚴重胸悶。特別是在生完孩子後,因孩子經常感染感冒,她也經常被傳染,進一步加重了氣喘症狀。治療過程中,她甚至一度需要依賴全身性類固醇來控制病情。考量到這名患者合併肥胖、鼻瘜肉,以及影像學檢查顯示多處黏液栓塞(mucus plugging)的情況,陳醫師為她申請了新一代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在接受治療一個多月後,患者的類固醇使用量逐漸減少,氣喘症狀也得到了顯著控制,不僅緩解了不適,還大幅提升了生活品質。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市場上的嚴重氣喘生物製劑均已通過嚴格的臨床試驗,證實其療效與安全性,並經由政府機構審核取得藥品許可證。然而,患者在接受治療時仍需留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例如注射部位的腫脹或疼痛。若發生疑似藥物副作用,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新一代生物製劑擴增給付條件 嚴重型氣喘患者新福音 目前健保對於嚴重氣喘生物製劑治療的給付條件仍存在一些限制,在臨床運用上可能帶來挑戰。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彥甫指出,有些生物製劑其健保給付規定要求患者必須使用半年以上的口服類固醇才能申請。然而,類固醇治療對部分患者可能引發不適的副作用,例如肥胖、水腫、血糖難以控制、骨質疏鬆,甚至增加感染風險,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為了幫助更多嚴重型氣喘患者,健保今年進一步擴增了對新一代生物製劑的給付條件,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陳醫師強調,透過早期使用生物製劑來有效控制氣喘症狀,不僅能減少口服類固醇副作用的累積,也能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這樣的治療策略更加貼近臨床需求,為患者帶來更大的希望。 控制氣喘不二法門 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 「近幾年隨著更多新型生物製劑的問世,醫師在臨床治療上多了強有力的武器,能更有效地控制嚴重型氣喘。」陳彥甫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的進步,確實為不同嚴重型氣喘患者的治療帶來了顯著突破。然而,想要真正有效控制氣喘,關鍵仍在於患者是否能遵循醫師指示規律用藥,並結合戒菸、適當減重、規律運動,以及減少暴露於過敏原的環境,才能有效預防不可逆的肺部損傷。陳醫師進一步指出,生物製劑作為過去10年來嚴重氣喘的新型治療選擇,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其對疾病控制的效果。然而,若患者中斷治療,氣喘相關的生物標記指數可能逐漸回升,並增加症狀惡化的風險。因此,他建議尚未完全控制氣喘的患者,應每3~6個月由醫師評估治療反應,根據病情調整氣喘藥物及生物製劑的使用方案,以確保疾病穩定。 「氣喘雖然無法完全痊癒,但只要規律用藥,就有機會達到臨床緩解,並有效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陳彥甫醫師強調,規律用藥與持續治療是氣喘管理的核心,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建議,進而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重回正常生活。

Read More

心臟衰竭非末路!掌握早期徵兆 積極參與治療 再創嶄新生活

心臟衰竭早期症狀如「累、喘、腫」。這些表現容易被誤認為是年老體弱或日常疲勞所致,患者因而忽略延誤就醫。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一名四十多歲中年男子,有慢性高血壓,但沒有規則追蹤與服藥習慣,某次嚴重感冒且呼吸困難,住院才發現心臟衰竭。返家後飲食以麵線羹、水餃與泡麵等快速方便食材為主,後續三個月內,陸續嚴重水腫與呼吸喘誘發反覆再住院三次,由於心臟衰竭導致走路就氣喘吁吁,最終失業造成經濟斷炊,被迫安置於遊民之家。在沒有接觸心衰竭照護團隊前,心臟衰竭對他來說,是失能與隨時瀕死的疾病,並造成他幾乎喪失存活自信心。 經轉介心臟衰竭急性後期照護團隊,接受藥物與系統化照護,在積極參與自我管理訓練下,不僅打破再住院惡性循環,重返工作職場,從遊民變成可工作的社會中堅分子!還成為遊民之家義工,幫助其他患者。 從這案例中可看到「心臟衰竭非末路等死疾病!」只要正確透過系統性整合藥物與非藥物照護,會有很高機會康復並大幅提升生活品質,重拾生活信心。 早期症狀常被忽略 正確認知「累、喘、腫」是關鍵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心臟衰竭中心劉敏慧個管護理專家指出,心臟衰竭早期症狀如「累、腫、喘」,這些症狀易被誤認是年老體弱、感冒或疲勞所致,因此,常被忽略而延誤就醫。她強調,「有高血壓、心肌梗塞或三高等病史者,若在生活中出現活動時呼吸喘或水腫等症狀,應盡快主動前往心臟專科檢查。」劉護理專家進一步分享,心臟衰竭分為A至D共四個嚴重階段。許多患者即使在A或B階段尚無明顯症狀,但心臟功能可能已開始減弱,存在隱性風險。因此,除了認識症狀,心臟功能檢查非常重要,可透過心臟超音波或B型利鈉肽(BNP)血液檢測等專業檢查,協助及早發現心臟異常。 結合全方位照護資源 幫助患者減少急性發作 劉敏慧護理專家進一步表示,心臟衰竭治療的關鍵要素包括:疾病自我管理行為訓練,如定期量血壓、體重、認識心衰竭疾病,這些行為能幫助患者辨識惡化徵兆,即時處理避免住院風險;營養調理上需遵從營養師建議的飲食配方;安全運動訓練,以增加身體活動耐受力,讓患者即便有心臟衰竭,仍然可以有好體能。特別提醒,心臟衰竭患者運動訓練須在專業醫療指導下循序漸進,才能在確保安全前提之下,有效提升心臟功能與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心臟衰竭照護學會推出心臟衰竭系列衛教影片 加強患者自我照護能力 為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更全面了解心臟衰竭治療與生活管理,中華民國心臟衰竭照護學會推出一系列心臟衰竭衛教影片,內容涵蓋患者自我監測、飲食調控、復健訓練和日常照護等多方面知識。劉敏慧護理專家說明,影片內容涵蓋心臟衰竭知識對於患者非常重要,不僅幫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巧,也能讓他們逐步恢復生活自主性和穩定性。例如,影片中提供如何調整飲食方法,像是減少鹽分攝取、控制水分等,這對於減少水腫、降低心臟負荷都有直接幫助。 教育影片系列上線 助患者走向健康生活 中華民國心臟衰竭照護學會教育影片現已上線。該影片系列推出,不僅希望幫助患者及早識別心臟衰竭初期症狀,還鼓勵患者積極參與自我管理,減少急性發作,延緩病情惡化。劉敏慧呼籲患者及家屬多利用這些影片作為自我照顧參考,以便更好地掌握病情,積極面對生活挑戰。 齊心綻放戰勝心衰衛教影片四部曲連結: 衛教天地 | 中華民國心臟衰竭照護學會 Taiwan Society of Heart Failure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Read More

喉嚨痛能吃火鍋嗎?醫師列3原因建議最好不要!

隨著氣溫下降,火鍋成了許多人吃飯時的首選,不過胡皓淳醫師建議喉嚨痛時最好不要吃火鍋。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近期天氣變化大,民眾也容易因此感冒出現喉嚨痛等症狀,在冬季時節許多人會吃火鍋覺得這樣暖心又暖胃,而且感冒的時候來碗熱湯感覺身體會更快好起來。但是輔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表示,民眾如果有喉嚨痛的問題,建議最好不要在這時吃火鍋。 天冷吃火鍋但喉嚨痛先忍忍 醫師列3原因建議別吃 隨著氣溫下降,火鍋成了許多人吃飯時的首選,現在餐飲業也推出麻辣、咖哩、泡菜等不同口味的火鍋湯底來供民眾選擇,不過胡皓淳醫師強烈建議喉嚨痛時不要吃火鍋,主要有以下3原因: 高溫食物容易刺激喉嚨: 火鍋通常都是在滾燙的情況下吃,如果吃進過熱的食物,其實會加重喉嚨的負擔,甚至有可能會導致喉嚨黏膜進一步受損,因此如果喉嚨有發炎的情形,建議不要吃過燙的食物,以防止傷害加劇。 辛辣食物容易加重發炎: 很多人吃火鍋時很喜歡選擇麻辣湯底,但這些辛香料對喉嚨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喉嚨的不適感,並有可能會加重喉嚨發炎的症狀,對於喉嚨痛的人來說,這就是標準的「火上澆油」。 油膩食物較難消化: 火鍋中的肉類、海鮮,或是油脂含量較高的湯底,都屬於較油膩的食物,這些食物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還有可能使喉嚨產生過多的痰液,讓人覺得更加不舒服。 如何健康享受火鍋?醫師提醒務必遵守4原則 如果真的非常想吃火鍋,胡皓淳醫師提醒,民眾務必要遵守以下4原則,才能健康地享受火鍋: 選擇清淡的湯底: 像是清湯、蔬菜湯底等,選擇較為溫和的火鍋湯底,避免麻辣、香料過多的湯底,減少對喉嚨的刺激。 控制溫度: 吃火鍋時不要吃剛從鍋裡撈出來的滾燙食物,至少應稍微吹涼一下再吃,避免燙傷喉嚨。 少油少鹽: 盡量選擇清淡的食材和調味,少用一點醬料,以減少對喉嚨的負擔。 多搭配蔬菜: 建議民眾可多吃蔬菜,像菠菜、白菜等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纖維,對於身體恢復和免疫系統有所幫助。 資料來源:胡皓淳醫師臉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