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探索>反擊全球化,蔚為世界主流?

二0一二年開始的「全球公民音樂節」關注全球化之下的貧窮問題。(路透) 記者彭志平/綜合報導  日前,澳洲總理莫里森在一場演講中指出,澳洲應該拒絕「不負責任的國際官僚主義」,這番談話被解讀為支持美國總統川普的反全球化主義。冷戰結束至今,全球化已深刻地影響了每一個人,但是包括川普的「美國優先」、英國脫歐等等主張,都是反全球化的強烈呼聲,而且聲浪一波更甚一波。從歐美國家領袖紛紛向反全球化靠攏來看,莫非此一浪潮已成全球主旋律?  人類自古就開始全球化,但隨著交通、通訊等科技的發展,全球化的腳步更加快速。國際貨幣基金(IMF)從四個面向定義全球化:貿易和國際往來、資本與投資的流動、人口流動、知識的傳播,此一定義概括了全球化的內涵;此外,全球化還影響了國家主權、政治、文化、生態環境等層面。然而,全球化對人類到底是福是禍?卻也深深困擾著人類。  依賴理論 控訴中心剝削邊陲  人類的全球化,並非直線式的發展。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的生產能力和航運能力大幅躍進,快速推動了全球化;但是,這一波的全球化卻也伴隨著殖民主義。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減緩了全球化的腳步,甚至二戰之後的冷戰期,雖然人類的科技能力日新月異,但全球化仍面臨阻礙。冷戰結束加上中國大陸採行改革開放政策,各國之間的藩籬逐漸消除,全球化進入新一波的高峰。 澳洲總理莫里森日前呼應美國總統川普的反全球化主張。圖為莫里森在聯合國發表演說。(路透) 全球化固然促進了全世界各地的經濟、資金、資訊等層面的流動,但正當冷戰之後進入全球化高峰期,反全球化也應運而生:全球化被視為霸權、掠奪、製造貧窮的元凶。二00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就直白地宣稱:全球化的問題主要集中於「先進國家剝削開發中國家得利」。  事實上,早在一九六0年代拉丁美洲學者就提出「依賴理論」,強調世界已被劃分為先進的中心國家和落後的邊陲國家,而在這種世界體系之中,中心國家不斷的剝削邊陲國家,導致邊陲國家得不到發展,或是始終居於落後地位,甚至政治陷入貪汙腐敗的悲劇。但是,反對「依賴理論」這種主張的學者提出亞洲四小龍的成功發展經驗,認為「依賴理論」站不住腳。 九0年代 反全球化步入高潮  全球化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與命運,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影響也越深,由於全球化又與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極具關連性,因此西方學術界也對此一現象進行反思。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波格就語帶諷刺地指出:資本主義勝利了,但這種最沒有前途的形式卻趨於凌駕其他形式之上。  川普「美國優先」政策的訴求是,全球化奪走了許多美國人的就業機會。一幅英語漫畫就具體而微地描繪了這種現象:一個手持抗議世界貿易組織(WTO)標語牌的示威者,標語牌為印度製造,帽子是孟加拉製造,嘴裡叼的香菸是哥倫比亞製造,穿的內衣是菲律賓製造,外衣是馬來西亞製造,手表是日本製造,褲子是印尼製造,鞋子是中國大陸製造…。  所謂「吃飯皇帝大」,沒有工作就活得辛苦,因此一九九0年代反全球化就掀起一波高潮,從墨西哥到美國加州,從英國利物浦到菲律賓,從德國科隆到美國西雅圖,從法國尼斯到南韓首爾,從澳洲雪梨到瑞士達沃斯,太多太多國家與城市都曾爆發反全球化示威。 美國總統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被視為反全球化的典型。(路透)經濟快速提升 貧富差距擴大  示威者不惜冒著受傷、被捕的風險不斷進行抗爭,某種程度也反映了全球化產生的矛盾現象:大陸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快速提升,但貧富差距益形嚴重,類似的問題也發生於印度;一名抗議者吶喊著,企業獲利的根源,就是剝削勞動階級,她的衣服上還寫著「資本主義殺人、殺死資本主義」。  全球化的結果,對某些人有利,卻也傷害了某些人。英國學者紀登斯就指出,全球化不是單一的過程,而是各種過程的複合體,呈現的是一種相互矛盾、衝突、不和諧的,以及新的層級形式。也正因為全球化利弊皆具,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就曾提出「有人情味的」、「負責任的全球化」的主張,只是這種說法至今還是未曾實現的理想! ------------------------------------------------------------------------------------------------------ 民間力量 推動公平的全球化  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傳統的國家主權觀念也受到衝擊;另一方面,包括貿易規則、環境與資源等議題,需要跨國協調、合作尋求共識或解決之道,但是跨國協調、合作又引發已開發國家「壓迫」開發中國家的疑慮。聯合國於一九九二年成立全球治理委員會,嘗試調和各方利益,卻無法抵擋反全球化的浪潮。  國際勞工組織也提出「一個公平的、包容性的、民主化管理的全球化進程」,呼籲全球化應以人為本、建立民主和高效率運作的國家、可永續發展、公平的市場與規則等等,但是也無法抵擋反全球化的浪潮。  此外,也有跨國民間的組織嘗試推動公平的全球化,例如AMR關切亞洲勞工議題、樂施會以消除貧困為目標,二0一二年開始的「全球公民音樂節」也呼籲根除全球貧窮。(彭志平)

Read More

抗議禁蒙面法 港人上街頭怒吼

香港政府頒布「禁蒙面法」,示威者六日在港島、九龍兩地,兵分多路上街抗爭。(路透) 記者綜合報導  香港政府頒布「禁蒙面法」,引發新一波抗議浪潮。大批香港民眾六日再度走上街頭發出怒吼,港警出動鎮暴車與水炮車等驅離,並逮捕數十名戴口罩的黑衣男女青年。遊行途經九龍塘解放軍營周邊,因示威者用雷射筆照射軍營頂樓上軍人,解放軍「首度」舉黃旗警告。 數十戴口罩民眾被捕  香港民眾昨天在港島、九龍兩地,兵分多路上街抗爭。其中,有網友號召下午二時在港島舉行戴口罩的「反惡法港人合理非」大遊行,由銅鑼灣崇光百貨出發前往中環遮打花園。群眾手持「香港警察蓄意謀殺」大旗,高呼「香港人,反抗」、「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等口號。  另有網友在九龍發起,下午由尖沙咀的梳士巴利花園出發,往深水埗與九龍塘分頭前進。  警方制服示威者。(路透)港鐵站再成抗爭目標  示威者未理會禁蒙面法,戴上口罩上街。港鐵站再度成為抗爭目標,九龍的遊行隊伍經過尖沙咀地鐵站時,有黑衣人士打爛站外玻璃;港島的遊行隊伍經過灣仔站時,也有示威者向站內丟擲雜物。 解放軍首度黃旗警告  「反惡法港人合理非」大遊行途經九龍塘解放軍九龍東軍營周邊,因示威者用雷射筆照射軍營頂樓上的軍人,解放軍首度舉出黃旗警告,並以廣東話回應「後果自負」。不過,示威者僅以光束照射軍營,未在軍營附近逗留,軍民雙方未發生衝突。  根據報導,示威者針對親中商店、中資銀行、建制派議員辦事處等場所進行破壞,多區演變成警民衝突,警方使用多種武器及水砲車清場,並逮捕數十名黑衣示威者。 記者赫遭汽油彈火吻  有報導指出,灣仔有記者遭汽油彈波及,頭部一度著火。  港鐵昨天晚上近六時發生衝燈撞到車擋事故,至少造成六人受傷,約千名乘客被迫在隧道內下車步行疏散,包括荃灣、觀塘、港島等八線停駛。

Read More

不甩禁令 港人蒙面上街頭

五日是香港實施禁蒙面法的第一天,但是許多港人仍然戴著口罩遊行抗議。圖為遊行隊伍下午三時許抵達灣仔,龍頭手持「我願榮光歸香港」的布條。 (中央社) 記者綜合報導  香港「禁蒙面法」生效後首場「反送中」遊行五日登場,近千港人戴著口罩遊行;另有網友發起「反禁蒙面法大遊行」,號召三百萬人今天下午上街遊行,「不見不散」。  此外,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則決定向高等法院申請臨時禁制令,暫緩法令實施,並針對港府引用緊急法提出司法覆核。法庭決定六日上午十時開庭處理。  香港示威活動已持續四個月,但仍沒有平息跡象。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四日宣布,引用緊急法,繞過立法會審議程序,頒布「禁止蒙面規例」。 香港反送中示威者不理會港府祭出禁蒙面法,五日遊行時依舊戴上口罩。 (中央社) 「禁蒙面法」雖於昨天生效,但有「反送中」網民發起昨天在銅鑼灣集會遊行,主題除了重申「反送中」五大訴求外,也抗議政府訂定禁止蒙面,但遊行並未依法向警方申請。  下午二時,有近千人在銅鑼灣軒尼詩道集合,人數較以往大幅減少。他們身穿黑衣,部分人戴口罩,高呼「香港人反抗」、「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等口號。  遊行隊伍沿途占據軒尼詩道西行線,有多人手持黃色長布條,上面寫著「我願榮光歸香港」。許多示威者以口罩蒙面,並未理會禁蒙面法。警方沿途沒有阻撓,也沒有依禁蒙面法逮捕示威者。  示威隊伍約於下午三時三十分抵達中環,負責人在遮打道上帶領各人高喊「我有權蒙面」等口號後,宣布遊行結束。  香港示威活動連日來有參與抗議的青少年遭槍擊受傷,還有一名記者右眼眉部中彈而致永久失明。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巴舍萊昨天呼籲,針對香港反政府抗爭期間的暴力衝突展開獨立調查。  國際汽車聯盟的電動方程式賽車明年度賽季,已取消香港站的賽事,是香港自二0一六年以來首度缺席。國際汽車聯盟並未說明為何取消香港站。新公布的賽程顯示,改由位於海南島的三亞接手取代香港。

Read More

林鄭宣布 今起禁蒙面 港人罩抗議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四日宣布,五日起實施禁蒙面法,禁止任何人參加集會遊行時蒙面。(中央社) 記者綜合報導  由於近來「反送中」示威者在抗議時都戴上面罩,令警方難以辨別身分,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四日宣布引用緊急法訂定禁蒙面法,並於今天起生效;此一宣布引發示威者怒火,紛戴口罩抗議,全港十八區都出現示威活動,港鐵並因而全線暫停服務。  林鄭月娥昨天下午三時率同八名主要官員在香港特別行政政府總部,宣布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決定根據緊急情況規例條例訂立禁止蒙面規例,今天零時開始實施。   香港將實施禁蒙面法,四日有示威者頭戴電影V怪客面具表達對港府的不滿。(路透) 禁止蒙面規例列明,任何人參與非法集結、暴動、未經批准集結以及獲批准的公眾集會及遊行時,不得使用相當於可能阻止識別身分的蒙面物品,即面罩或任何遮掩全部或部分面部的物品,包括顏料。警務人員不在限制範圍。違反規例者最高可監禁一年或罰款港幣兩萬五千元。  林鄭月娥強調,訂立禁蒙面法是因為近四個月來,參與非法集結並進行破壞的人全部蒙面、隱藏身分,行為肆無忌憚,因此要立法阻止,讓警方有效執法。  她表示,新規例以「先訂立後審議」方式實施,在立法會復會後,將會提交立法會審議,希望市民理解並支持,又指社會必須一同向暴力說不,努力恢復正常的香港。林鄭並說,政府引用緊急法立法,是因為目前出現危害公共安全的情況,但並不代表香港進入緊急狀態。  在林鄭月娥宣布禁蒙面法後,香港「反送中」示威者戴口罩在多地聚集抗議。(路透) 在林鄭月娥宣布後,港府教育局立即發布通告,要求學生在校內或校外均不應戴上口罩、或以任何其他方式遮蓋臉孔,並強調此原則適用教職員與提供學校服務的外部人員。  但中環德輔道中及畢打街之間,有數百人身穿黑衣、戴口罩表達憤怒;期間有人高喊「我是中國人」,遭示威者毆打。港島太古城和新界元朗昨天下午也出現類似抗議活動,示威者除了強烈不滿該規例的頒訂外,並高呼「反送中」訴求。  入夜後,銅鑼灣、九龍黃大仙以及新界地區仍有抗議活動,示威者堵路並在地鐵站縱火,晚間十時,警方在銅鑼灣施放催淚彈驅散民眾。而隨著示威行動擴大,港鐵全線暫停服務,輕鐵及港鐵巴士服務亦暫停。    

Read More

WTO點頭 美對歐盟產品加課重稅

 記者綜合報導  世界貿易組織(WTO)於當地時間二日裁定,准許美國對價值七十五億美元的歐盟產品加徵關稅,儘管歐盟表示若美國加徵關稅將會反制,但華府隨即宣布對法國葡萄酒、義大利乳酪和蘇格蘭單一純麥威士忌等商品課徵百分之二十五關稅,以報復歐盟補助空中巴士。  該案起因是歐洲國家政府非法補助空中巴士公司,世貿組織仲裁後決定允許美國採取對應措施報復。美國總統川普在記者問起時說,這是美國的「重大勝利」。  華府隨後公布對歐盟產品加徵關稅的清單,其中包括英國毛衣、套頭毛衣、喀什米爾製品、羊毛織品,法國、德國和西班牙橄欖,歐盟製香腸和火腿以外的加工豬肉品及德國咖啡。義大利麵、義大利葡萄酒和義大利橄欖油不在加徵關稅之列。  這項關稅最早將於十八日生效。歐盟主管貿易事務的執行委員馬姆斯壯表示,即使美國獲得WTO授權,但現在選擇實施加徵關稅將是短視作法。  她強調,如果美國決定實施加徵關稅措施,將把歐盟推向別無選擇只能反制的局面。

Read More

港10.1抗爭 1生中彈命危

香港「反送中」一日發起「六區開花」,爆發激烈警民衝突,首度傳出有示威者遭實彈射中。 (路透) 記者綜合報導  一日是中共建政七十週年,香港「反送中」示威者發起「六區開花」活動,全港多區爆發激烈警民衝突,並至少傳出兩起警方發射實彈的事件。其中,一名中槍者為十七歲學生,有生命危險。  這是反送中抗爭三個多月來,首度有示威者身中實彈。香港警方先前在處理反送中示威時已多次開槍,但都只是對空鳴槍示警。  包括「社會民主連線」與「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等泛民組織,昨天下午在未獲警方同意下,在銅鑼灣集會,遊行前往中環。大批市民於下午一時出發,前往遮打花園,現場沒有警察阻止。過程中民眾高呼「時代革命、光復香港」,「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等口號,有人撒冥紙,並以粗口反諷中共十一國慶。  香港01引述社民連主席吳文遠表示,四名社民連成員於往銅鑼灣途中,因車內有一條「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橫幅,車輛被警方扣查,四人被拘捕並帶往油麻地警署。  民陣副召集人陳皓桓稱昨天雖沒點算人數;但以民陣舉辦遊行經驗,出席市民至少有十多萬人。遊行隊伍前端於下午二時三十分抵達中環,主辦單位宣布散會,但是大批示威人士沒有停下,仍往上環與西環的方向邁進。西環是北京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的所在地。  示威活動中,全港多區爆發激烈警民衝突。香港明報報導,警方確認有警員曾在荃灣開實彈,一名示威者左邊鎖骨中彈。香港大學學生會校園電視也在臉書公布影片,錄到警員開槍一刻。根據影片,警員當時超近距離開槍,打中示威者左胸,中槍者約一秒後向後倒地。  明報引述消息報導,一名中槍者姓曾,是就讀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的中五(高二)男學生。送醫時雖清醒,但有生命危險,目前仍未能找到家人。  此外,香港當局昨天上午在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慶祝中共建政七十週年儀式,考慮到可能受到反送中示威者衝擊,安排所有嘉賓在室內透過視頻直播觀看升旗禮。但場外仍有人抬棺示威。

Read More

〈全球探索〉贈與誓言,富豪接力傳唱佳話

股神巴菲特今年七月再度捐出三十六億美元的股票給五家慈善基金。(路透,資料照) 記者彭志平/綜合報導  高齡九十二歲的美國富豪巴倫‧希爾頓日前辭世,他將把百分之九十七的遺產捐贈給慈善組織希爾頓基金會,這筆錢約有三十四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千零五十億元)。希爾頓慨然捐輸並非即興之作,他早已簽署了由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和股神巴菲特倡議的「贈與誓言」。目前,全世界已有兩百零四名富豪簽署贈與誓言,這些接力傳唱著佳話的富豪希望藉此讓世界變得更好!  贈與誓言起於二0一0年之後,公開邀請全球億萬富豪加入,加入的富豪則承諾將大部分的財產捐助慈善事業。贈與誓言官方網站顯示,包括美國、英國、澳洲、巴西、加拿大、沙烏地阿拉伯、坦尚尼亞、瑞士等全世界二十三個國家、地區的富豪加入,這些富豪的年齡從三十幾歲到九十幾歲。發起人比爾‧蓋茨指出,贈與誓言希望由富豪集體建立起慈善、博愛的美好傳統。  防疫加助學 蓋茨義行全世界  贈與誓言的發起人之一比爾‧蓋茨,目前留下的捐款紀錄幾乎遍及全世界。二00八年,靠著創辦、經營微軟公司累積了龐大財富的比爾‧蓋茨於五十三歲的年齡宣布退休,並且承諾將百分之九十八的遺產、大約五百八十億美元,捐給他與他的妻子為名成立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用於針對貧窮國家研究、提供愛滋病疫苗。到目前為止,比爾‧蓋茨的捐款內容包括防治瘧疾、疾病控制、助學等等。  或許有人會覺得,像比爾‧蓋茨這種富豪所做的捐贈會不會是「打假球」?但是,比爾‧蓋茨和他的夫人梅琳達對基金會訂定了「十五條軍規」,其中包括歡迎外部監督,而且還鼓勵懷疑者向司法單位舉報。比爾‧蓋茨還有句慈善金句:巨大的財富對他來說,「不僅是巨大的權利,也是巨大的義務」。  巴菲特是贈與誓言的共同發起人之一,他的行善史也行之有年。二00六年,巴菲特承諾向五個慈善基金會捐款,價值達三百七十五億美元。為實踐這個諾言,到今年七月為止,他透過旗下的波克夏公司捐出股權已達三百四十億美元,捐款的對象包括蓋茨基金會。 香港巨星周潤發(左)已決定將他的十三億元港幣財產百分之百捐出。(中央社,資料照) 賈伯斯並不摳 默默行善廿年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是好朋友,據說兩人在一起的時候,最常聊到的話題竟然是慈善事業。不過,股神畢竟是股神,談起行善也不脫生意經,巴菲特留下慈善金句:「慈善事業在很多方面都像做生意,僅僅走進這個領域是不夠的,你需要學習其中的一些特性。」  相較於電腦界的對手比爾‧蓋茨不但捐款又發起贈與誓言,蘋果創辦人賈伯斯生前沒有太多慈善捐款的紀錄。不過,在賈伯斯過世之後,賈伯斯的接班人庫克不禁透露,賈伯斯早就自掏腰包捐給北加州醫院五千萬美元。賈伯斯的好友U2合唱團主唱波諾更指出,賈伯斯捐給防治愛滋病研究的資金「無法用金錢衡量」。《紐約時報》報導,賈伯斯家族早已默默行善二十年。  在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大力提倡之下,參與贈與誓言的全球富豪不斷增加,更早已走出美國。台灣鉅商尹衍樑率台灣富豪之先簽署了贈與誓言,承諾捐出百分之九十五的財產。郭台銘、張榮發、戴勝益等富豪,也都早已承諾捐出個人的大部分財產。  不落富豪之後 小民捐出家當  大陸富豪方面,比爾‧蓋茨曾在二0一0年前往北京昌平舉辦慈善晚宴,雖然先前傳出受邀的大陸富豪有一半拒絕出席,但主辦單位表示有五十位參加。目前已承諾「裸捐」的大陸富豪包括牛根生、牛群、陳光標、馮軍等人。香港巨星周潤發則已成立基金會,將把十三億元港幣的財產捐作慈善用途。  富豪捐款大多會在媒體上獲得讚賞,但更令人感動的是,有些清貧一輩子的老人家愛心不落人後,例如老榮民曾恭生捐出一千六百萬元,用於國防建設、獎助清寒學子和慈善團體;老榮民呂振誠捐出約四千萬元房產與積蓄,嘉惠創世基金會與榮眷遺孤。除此之外,更多捐款來自於社會上每一顆善良的心,這些小老百姓當然沒有加入比爾‧蓋茨的贈與誓言,但他們的義行善舉同樣溫暖了社會! 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生前默默行善,他的家族匿名捐款了二十年。(路透,資料照)有此一說:捐款為榮耀上帝  比爾‧蓋茨等富豪為什麼慷慨捐出家產?這個問題引起很多討論,許多人認為是為了避稅或節稅。從某種角度來說,富豪捐出鉅款似乎是受到一種內驅力的推動,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就曾說,在鉅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經濟學祖師爺亞當‧斯密也觀察到,人本身就有公義的取向。他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人類固然自利,但也有利他的成份。利己,讓人類追求財富、社會地位與名聲;利他,出於同情,從而衍生出「正義的美德」與「仁慈的美德」。  另一種說法是,基督新教認為正確使用、管理財富可以榮耀上帝。據說,比爾‧蓋茨曾引用《聖經》名言:所有的財產都是上帝委託他們管理的,當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些財富必須交還給上帝,用到上帝所需要的地方。 (彭志平)

Read More

川普擬新招 逼陸企撤出美股

資料照片(路透) 記者綜合報導  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正考慮將中國大陸企業從美國證券交易所下市,此舉恐升高美陸貿易緊張關係。  路透引述消息人士透露,此舉將是限制美國投資中國大陸企業廣泛作法的一部分;一名消息人士說,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企業活動造成的安全疑慮日益增加有關。  目前還不清楚撤銷陸企在美上市如何實施,但受此消息影響,在美國上市的大陸企業股價應聲下跌,總部位於浙江杭州的阿里巴巴股價下跌百分之五點一五,京東下挫百分之五點九五,百度公司下跌百分之三點六七。  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國會議員六月推出一項法案,要求在美國證交所上市的陸企接受監管,包括提供審計管道等,否則將面臨下市命運。中國大陸當局以有國安疑慮為由,不願讓海外監管單位審查本土會計事務所,包括四大國際會計事務所網絡中的成員在內。  彭博也引述知情人士表示,川普政府官員正在討論限制美國資金投資中國大陸的方式,包括將陸企從美國證交所除名,以及限制美國人透過美國政府養老基金對中國大陸投資。相關計畫尚需川普批准,川普已對討論此事開綠燈。  不過兩名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目前相關措施尚未確認或有所行動。  根據美國政府的數據,截至二月止,共有一百五十六家陸在那斯達克和紐約證交所上市,其中至少有十一家是國營企業。  美陸新一輪高層級貿易談判預計在十月十日、十一日在華府登場。

Read More

美國會通過香港法案 陸批用心險惡

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二十五日以口頭表決方式,一致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法案要求美國總統每年點名、制裁侵害香港人權人士。 (中央社) 記者綜合報導  香港為修改逃犯條例引發港人「反送中」示威,美國聯邦參、眾兩院外交委員會於美東時間二十五日相繼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簡稱香港法案);中國大陸外交部批評美國會執意通過法案,是公然為香港激進勢力與暴力分子撐腰打氣。  眾議院版香港法案指出,美國支持香港民眾對民主的渴望,並應透過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的中英聯合聲明、一九六六年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一九四八年的世界人權宣言(UDHR)及中國大陸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予以保障。  法案敦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遵守對香港的承諾,包括允許港人高度自治、不受過分干預;確保香港選民能自由享有藉普選方式,選出特區行政長官與立法會議員的權利。  其中,法案支持建立真正的民主選擇,以自由、公正地提名和選舉香港行政長官,並支持在二0二0年前對香港立法會議員所有成員進行公開、直接民主選舉的機制;支持香港居民充分行使基本法和聯合聲明所保障的言論自由和新聞出版;確保受基本法和聯合聲明保障的香港居民不受任意或非法逮捕,拘留或監禁。  中國大陸外交部官網在法案通過後,發布書面答記者問,發言人耿爽表示,美國參眾兩院此舉是「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並稱美國國會是為了讓一些人搞亂香港,「牽制中國發展的險惡用心」。  中國大陸外交部駐香港公署則要求美國國會停止推動涉港議案,否則必將「引火焚身」。

Read More

「通烏門」延燒 美眾院啟動彈劾 川普:無聊獵巫

 美國總統川普(上圖)被控向烏克蘭總統施壓調查政敵黑資料,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下圖)宣布將展開彈劾調查,遭川普推文痛斥「無聊獵巫」。(路透) 記者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被控向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施壓,要他調查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的黑資料,引發爭議。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於美東時間二十四日宣布,將對川普展開彈劾調查,川普痛斥這是「無聊獵巫廢話」。  川普七月二十五日與澤倫斯基通電話,《華盛頓郵報》報導,川普以美援向澤倫斯基施壓,要求他調查美國前副總統暨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和他的兒子,以挖出可打擊拜登角逐二0二0總統大選的不利訊息。此一事件連日來在美國國內延燒。 裴洛西曾在八月表示眾議院不會啟動彈劾,除非總統讓我們別無選擇。但她昨天表示,由民主黨控制的眾院,將調查川普是否尋求烏克蘭協助,以抹黑拜登。她強調,「眾院將展開正式彈劾調查。總統應負責任,無人可凌駕在法律之上」。  裴洛西與眾議院多數黨領袖霍耶爾並發表聲明說,眾院今天將就一項決議案舉行投票,表明國會不贊成川普政府阻擋公布吹哨者揭弊申訴內容的行動。川普此一「通烏門」事件,據稱是由一名情報圈成員,扮吹哨者揭發。  川普在裴洛西尚未宣布眾議院將展開彈劾調查時,在聯合國大會場邊即表示:「如果她這麼做,他們都說這對我的選舉有利。」裴洛西宣布後,他隨即推文痛斥:「在如此重要的美國日子,要做許多工作,也造就許多成功,民主黨卻刻意用更多無聊獵巫即時新聞來搞破壞跟羞辱。」  他並說:「我正代表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但已授權在明天公布我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之間完整、徹底解密且未經刪減的通話紀錄。」「你們會看到,那是一通非常友好且完全適當的電話。」「沒有施壓,不像拜登跟他兒子,沒有交換條件!」  對於川普聲稱將公布「完全解密」的通話紀錄,前白宮和國安官員認為不可能,因為根據白宮處理總統和其他國家領導人通話的標準程序,相關紀錄可能是彙整美國官員聆聽對話的筆記。並非錄音。  根據美國憲法第二條,總統「犯下叛國罪、收受賄賂罪、重罪或不檢行為」時,國會可在任期未滿前啟動彈劾。其過程是由聯邦眾議院發動,以簡單多數通過後送交參議院審判並表決。屆時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將主持與督導審判,參議員如同「陪審團」投下贊同或反對,一百席中須至少六十七席(即三分之二門檻)贊同總統有罪,才算過關,彈劾案成立,總統將立刻被免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