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之外 跳房子

風和日麗 文/林佳樺 圖/盧博瑛 媽媽在長桌上攤開親手繪製的房間平面草圖,與設計師及我爸討論,圖上註明廳房佈局、長寬、櫥櫃尺寸,還有電腦3D立體圖,逼真到可看到未來裝修效果及具體材質。 那張圖繪製著媽媽的夢想,花費多年穿梭市內的道路巷弄,挑選價格合宜的地,託命理師四舅評估何處能聚集福祿壽,接著看建材、找設計師、買書自學裝潢設計或向專家朋友請益。她得意著新家鄰近綠地如茵的公園,有扶疏草木與池水山石,聽說木旺可以聚材(財),綠地多則地氣厚,可以養屋氣,求官祈壽均大吉,且百步之內有便利商店、小型市集、診所及公車站牌。她細數住家地的挑選條件,如同挑選對象。 想換新屋的由來是媽媽經常抱怨舊家廚房僅一坪,地板鋪以磨損的碎石子,天花板、牆壁常是哭過的顏色及氣味,時有螞蟻蟑螂出沒,天天在裡頭煮飯的她脾氣是壓力鍋。我常和媽媽一起清理流理台及瓦斯爐邊長滿黑斑的膠條,爐台上方的抽油煙機風口沒裝好,一半油煙常灌入自家。這是我家的人間煙火,雜以媽媽家事做不完的火氣。 舊家的左方是廢墟荒田,前方有高樓擋住福氣,媽媽將遲遲無法升職、我學業不佳等歸咎於風水不好,加上往返市集及醫院耗時,生活機能不便。 媽媽對新家寄予厚望。桌上設計圖攤開如全開壁報,和設計師討論某面牆是否以拉門替代、樓梯弧度如何調整,美其名商量,實是媽媽指揮官似地想依照自己的意願繪圖。 媽媽最關心新家的風水有三:客廳主財位,書房干係子女前途,廚房管食,是健康長壽之源,在圖上特地標明廚房要以半牆隔開客廳,認為米缸掌管財與壽,兩者都要謹慎內斂地養,不可外露。我想到古人薪俸是以斗米計算,不願為斗米折腰的人也忒有骨氣,媽媽是這樣教我們的:年輕時腰可以多折一點,老的時候腰就要打直。 家裡信奉客廳玄關處的大門如人的嘴巴吐納氣息,要旺氣生財的,媽媽已挑好一幅溪水由外向內流的水墨畫要掛在大門的入口牆,象徵財源廣進。為了補償舊家沒有她的私領域,新家客廳特地隔出一方形空間充當工作室,放台電腦,她指著設計圖述說未來想像:每日下樓,先開電腦看股票,開啟一天電源,再徐徐走到廚房煮食。一樓的空間,精神與物質,佔據她一日中大比例的生活。不太讀文學書的她實踐了吳爾芙說的;女人要有自己的空間。我示現出新家大門敞開時空氣輕輕流動,外頭照進的光在地磚切出了明暗格線,也打亮了媽媽一半的身子,她可以專注在自己的小世界了。 從小到大沒有專屬空間的媽媽,也許心底有個暗角,以前我覺得時常抱怨沒有獨處的時間空間的她情緒化,我以為結了婚,不就是天天在一起?想獨處,當初應該選擇單身。媽媽的理由是,獨處是和自己對話,太久沒和自己說話,會漸漸對自己感到陌生。我這幾年寫家族史時,才知她上有六位兄姐,排行最末的她從未擁有自己的房間,外公的房產只留給兒子。我爸有十五位手足,我媽不想與婆婆同住,匆促貸款購屋,背負經濟壓力的她總忙著上班,鮮少陪我,僅有幾次教我玩跳房子遊戲——跳完所有格子的人,可在任一空格投石子,寫下自己的名字,另一人在跳躍前進時就不能行經該格,擁有最多房子格數者,就是贏家。現在想來,雖是遊戲,媽媽在格內寫名字的表情,似乎是一步步跳著自己的想望。 媽媽對於新家的文昌位也考慮甚詳。舊家沒有事先設計便倉促入住,小孩學業不順後,媽媽才託四舅看文昌位,評估得挪動她的化妝台,讓出空間充當孩子的書桌。她沒有唸大學,將遺憾與期望投注在孩子身上。 不知是否四舅學藝不精或者文昌君怠忽職守,我的課業起落不定,媽媽會根據全班分數,繪製比較表及我的各科成績升降曲線作為賞罰標準,我常被罰空腹反省。比起我的身體,媽媽會不會更愛分數?   新家歷時三年完工,四舅說我命中缺木,住的房間、傢俱要以木為主,性子才會穩。我想在自己的房間添置沙發與床具兩用的鈦合金摺疊床、及塑膠拼板書櫃,媽媽謹記四舅叮嚀,堅不讓步:「房子花我的錢,不要破壞新家格局。」我忽然意識到媽媽劃畫好的似乎不只是屋子的佈局。搬到新家後說也奇怪,我和姐弟的學業、工作比以往順利。但媽媽仍有遺憾,孩子的姻緣路始終無果,她將孩子臥房裡的方桌換成圓桌,希望感情圓滿,將孩子房裡原本居中的床靠牆,希望我們找到可靠對象。四舅安慰媽媽,新屋「廳亮家旺」,採光充足,不必太擔心,兒孫自有兒孫福。 我的感情路並不順利,媽媽每週在我房內的圓桌上擺放新鮮百合。後來我的感情終於開了花,但不符媽媽的期望,手中隱隱握著筆畫著我的未來草圖。我遠嫁外地後,媽媽想把我跟姊姊的房間設計成和式,婚後生子回娘家,娃兒便有爬行空間;還想將弟弟的房間拓寬,安置雙人床,佈置成未來新房。姊弟沒有走上媽媽畫好的設計圖,也許媽媽畫的房子格線上頭填寫太多她自己的名字,姊姊跟弟弟只好繞路而行。 媽媽晚年時,把所有的慈祥疼愛,投注給唯一的孫子輩——我的女兒,她在規劃給自己的小空間裡看起了繪本,增加祖孫間的話題,常誇我女兒伶俐、集合全家人的優點,媽媽性格中所有的柔軟全給了外孫女,每次我帶女兒回鄉探視,媽媽笑得皺紋都咧到嘴邊。 近來,我女兒成績不佳,帶她回我媽家樓上的文昌桌位唸書,我媽說,在廚房唸就好,讀書以後就會開竅了,接著起身準備全家愛吃的水果。我思考要讓女兒報考私中或公立中學,媽媽說,當然選離家近的公立學校,睡飽最重要,未來讀書的日子那麼長,而轉骨期就這麼幾年。 看著媽媽後腦勺日漸稀疏的銀髮,原本一板一眼的她不知何時開始,習慣事先規劃的線竟略略地鬆動了,在她身後成了一彎流水,緩緩地蜿蜒,很細很細,不似我熟悉的浪濤了。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埋霧日記/ 逆光

詩/圖 劉梅玉 第一行是月光寫的 在暗夜的紙上微微發亮 第二行的位置 有淡綠色桔梗花瓣 遮住了最近的關鍵字 紙張的正中間 有個微小的破洞 所有暗色的形容詞 從這裡掉了進去 深夜的影子很巨大 缺光的文字 變得更加瘦黑 是偶數的光 逆向填寫 在單數的句型裡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 簡政珍詩學隨想 不相稱的構圖

文/簡政珍 圖/紀宗仁 紅色城堡 二十世紀八0年代之後,意象的流動性促成動態的組合,傳統詩裡較少見甚至難以接受的不相稱意象,在新時代裡刻畫出詩的側影。猶如貝克特(Samuel Beckett)在《等待果陀》和《終局》裡人物的對白,或是艾許伯瑞(John Ashbery)詩裡意象「突兀」的翻轉,台灣現代詩在周遭的人事裡,找到怪異而寫實的當代景象。洪水過後,客廳的茶几上停歇著一部摩托車。一隻公雞飛上美國在台協會的屋頂觀看落日。油輪漏油,嚴重油污包圍寶島,但主其事的官員二十五天若無其事。這些「不相稱」的景象是台灣現實的構圖,在敏銳的詩人的詩作中化成意象。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 因果獨奏/沉陷之夏

和平島觀浪 文/葉雨南  圖/盧俊翰 「立體或現實的維生呢?都已經腐蝕了嗎?」 「能夠遇見的都遇見了,當然已經腐蝕了。」 「那被定義的傳統呢?科技或炫技呢?還在觀測中嗎?」 「布暖,你身為無夢之人,別說夢話了。」 「姚恰似,妳養的風聲跑走了,竟放些風聲?」 「那是沒有系統可以更新了,你不繼續低鳴?」 「我在彷彿中,怎麼低鳴?」 被催眠的微恙都醒了過來,布暖家中無門,他的門早已緊縮成一滴淚的大小,那淚是阿卡小心關掉的,阿卡是他長久流過的淚滴,布暖會替自己流過的淚滴命名,春天時流的淚滴是綻卡、夏天流過的淚滴則是阿卡,因為春天萬物都會擅長滿意,他才取為「綻卡」,夏天人類的思想彷彿立體溶化後的瞬間,他就直接稱為「阿卡」,秋季人類欣賞枯萎,他常常在秋季拜訪陀螺鎮,陀螺鎮的人大部分都是秋季出身的,他秋季不會流淚,所以秋季的淚總無名可取。 陀螺鎮是姚恰似的出身地,姚恰似是隧道施工人員,她進行隧道施工時,都會規定自己一定要站在有煤氣燈的地方,那煤氣燈,沒有媒,燈裡都是蟬聲,那蟬聲像世界誕生時還僅有的柔軟的聲音,煤氣燈為何沒有媒?姚恰似五歲的時候,當時這個隧道太多的煤氣味,只要有縫隙的地方都有煤氣燈,當時的煤氣燈如果以人類的身高來算,大概是一百三十公分的規格,隧道裡有三頭牛,一頭黑牛在隧道左側,但牠眼睛是全盲的,一頭紫牛在隧道左側有窗簾的位置,這窗簾的名字是風聲,是姚恰似的母親,在姚恰似出生一個月後,覓訪一年後從一條河的右側遇見,河無液體,鐵絲狀、失戀的味道、秒針的銜接,一顆藍色蒜頭貼著一塊隱憂,窗簾材質像被催眠又醒了過來的大地,是陀螺鎮的當地特產;微小的窗需要憐憫嗎?姚恰似直到現在都在憐憫:「沒有人能完整沉睡過。」她在裂開的煤氣燈前伸出右腳,右腳像釘書機準確地掙扎無人的動機,黑牛往她伸出的右腳奔馳,盲彷彿釘書機剩下割捨的格律,那些按照既定排放歲月的順序想辦法壓抑,不是舞,而比較像測量、比較像:「等?」送了熱飲的布暖說著。布暖是把維生帶來的其中之一,但維生腐蝕了:「那不是維生,是時空的避開,形狀的定義。」姚恰似臭臉應答布暖。布暖和姚恰似認識十年了,布暖一直到現在都是製糖師,他的製糖技術是在陀螺鎮學的,陀螺鎮的任何事物都是甜美的,只有風特別的鹹,原本陀螺鎮的風也是甜美的,但沉陷之飴徹底進化了。沉陷之飴是布暖製作的糖,可以用仰式的動作定義這顆糖的形狀,也能以自傲的思想來催促這顆糖。這顆糖能減少人類作夢的機率,太多人喜歡作夢:「有夢之人,事情懷抱太多凋謝。」他有時候會在姚恰似的隧道裡製糖,糖碰到生鏽的鍋底時,會有浮水印徘徊的轉折,眷戀、問好、再見、沉陷多夢的那日。 「是進化了,沉陷觀測釘在隧道呢喃。」 「喻不見了,那人類還在比什麼?」姚恰似躲開黑牛進而伸出左腳還有閉起右眼,模仿布暖的低鳴說著。 「沉陷之飴進化成沉陷觀測釘,糖被遠和近取代了。」 「但這不是文明嗎?」 「不太算是文明。」 「不太算?沉陷觀測釘在漆黑處,能主導風聲。」 「道地的風聲?」 「你是在說話還是在觀測?」 「每次我坐在煤氣燈底下,紫牛都會來,但牠現在不見了。」 「不見了?沒有人真正不見。」 「你是製糖製到腦海的迴路剩下流沙了嗎?」 「我製的糖,連妳母親都稱讚呢!妳那永遠笑不出聲音的母親。」 「布暖,你知道為什麼我母親笑不出聲音嗎?」 「因為她學不會祈禱。她曾和我說這隧道的前世是夢,但明明沒有前世。」 「這隧道是阿卡發現的。」 「眼淚怎麼會發現隧道?」 「當然會!阿卡有形,這不是恐懼,而是人類不願意認清。」 「那阿卡現在去哪了?」姚恰似跳到煤氣燈上方,為煤氣燈擦拭灰燼,這裡的煤氣燈每兩天會消逝一次,如果要維生它的精華,就要懷抱沉陷觀測釘。 「阿卡在沉陷。」 「在思考的意思?」 「眼淚怎麼會思考。阿卡是在找自己的榮耀。」 颱風以煤氣燈的形式亮起,這天的隧道剩下一頭黑牛,牠的盲重疊了地心和任何想像巧合自然迎刃著晚霞的空格。 布暖回到家中,阿卡出現,五分鐘後,阿卡離別了,水的承受彷彿悲憫在整合腦海有無影像揮發。布暖開始在家中廚房製糖,廚房放著一顆沉陷之飴,唯一的一顆,教他製作沉陷之飴的人,其實是姚恰似,但她永遠都不會知道的,生鏽、呼喚、包袱,煮熟的陀螺。布暖的鍋底浮著一顆煮熟的陀螺,應該說是陀螺形狀,但不一定是陀螺,不太會有動靜,彷彿糖分過多的解釋,在他右手腕攪拌陀螺時,自己也開始些微的搖晃,這是舞,是無門的家,才能構造出來的步驟、步伐、迷路了太多年的願景。 颱風捲過陀螺鎮,當然陀螺鎮無恙,不是因為定義,是阿卡回來了。 維生了什麼呢?布暖死去的妻子,養過一隻貓,名叫「阿卡」,阿卡是布暖的妻子在陀螺鎮的河川上游撿到的,和她們維生了五年,颱風的尾音,把「阿卡」帶走了。 電話在展現壓抑,彷彿夏季是季節中莫名多霉的孤傲。 「阿卡回來了!」 「哪一個阿卡?」 「那隻只會迷路的貓。」 「喔!妳妻子以前沒有跟妳說嗎?」 「沉陷之釘,在陀螺鎮的颱風天,只要有低鳴,那隻貓就會迷路。」 「但那隻貓拯救過陀螺鎮。」 「所以阿卡是英雄?」 「英雄是拯救?」姚恰似還是忍不住跳了支舞,這是沉陷之舞,左腳要往前踏三步,用力地、憤怒地,額頭要看向永遠,身軀挺直,右手的沉陷之釘離開手掌,鑽出夢的圖案。 「真的有沉陷之舞。」布暖流著淚,阿卡出現,視線是漆黑的。 「已經開始觀測了,隧道以外的內在。」姚恰似右手折斷煤氣燈,阿卡的淚腺擋住她說:「人類啊!別沉陷在自己的揹負了。」 睜了眼,釘子觀測著那些有形的漆黑,布暖的手臂有夢流過的血痕、有隧道裡自由抬頭的紫牛留在影像裡的觀測,在彷彿中消化,又重新製起了糖,但他的鍋底前方,是姚恰似的淚。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 踏莎行/櫻花 與 木馬

詩/葉莎 攝影/陳永鑑 「我是一匹用來對付自己的特洛伊木馬」 ——尼基塔.斯特內斯庫 被雨霧擁著的櫻花 站在櫻花身後雨霧中的枝椏 青綠的枝椏 灰灰且蒼蒼的枝椏 走過半生的小徑 和我一樣發生蒼蒼灰灰的變化 這些年來 思維和情感都化為士兵 躲在一個特製的木馬中 我會在夜裡放出來 攻擊心靈的特洛伊城 密閉的特洛伊成 有我白日看過的櫻花 在夢裡依舊盛開 夢盛開的時候 思維和情感也盛開 一個人 無論愛自己或攻擊自己 都無須弓箭 只需櫻花和充滿靈性的雨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 珍惜‧擁有 結和解

文∕圖 林少雯  美麗的春天,無意間見到大自然的神奇現象—打結和解結。 雖然春寒料峭,但在這生發的季節,萬物齊長,蟄伏了整個冬天的樹木花草,開始抽芽長葉,處處一片新綠。 院子裡那棵龍爪槐,在秋冬之際,落盡葉子,樹身光禿禿,猶如枯枝,毫無生氣。但東風一起,龍爪槐感應到了春的氣息,驅動著深埋根莖中的生命力,在一夜之間,冒出了新芽兒。 龍爪槐的長條形葉子,是整齊排列,且呈條形垂掛而下的。枝幹頂端總被修剪成張開的爪子一般,所以當葉片茂盛,一條條垂掛而下時,猶如一把大綠傘,鑽進傘內往枝頭頂端看去,枝幹猶如龍爪,非常特別,成為受歡迎且外型美觀的庭園植物。那一條條長形的葉子與柳條兒完全不同,它不是扁平的條狀,而是在中心的葉脈兩旁,對生著一排排的小片葉子。 那小小的新芽,真是神奇,讓我大開了眼界。一天清晨,我見到新芽兒出生了,翠綠翠綠的,色彩清新,真是美!但那新芽不是葉片,而是相互擁抱成一團的綠色小結。樹上的芽兒打結了,真是稀奇啊!讓我越看越覺得有趣! 剛冒出來的芽兒,迎著朝陽,晶瑩剔透的。芽兒小且彎來又繞去,包過來又包過去,再穿過來又穿過去,竟然打了一個一個的結。 龍爪槐的枝條上,打滿了無數的綠色小結,看得我眼睛發亮,笑得合不攏嘴! 滿樹翠綠的結,巧奪天工!不,應該是老天爺親自來打的結吧!天公也有頑皮可愛的時候!感恩您!讓我如此驚喜,這般開心! 第二天,再起個大早,跑到院子裡去查看龍爪槐又打了幾個結。發現那擁抱糾纏在一起的綠色小結,竟然張開了,兩兩對生,變成真正的葉子了!好讓人感動啊!這讓我想起「天功」這古老的道理。天地在運作,人們魯鈍,是感覺不到的,只在其運作完成時,見到成果,天地的運化無形跡,但在其運化下萬物生成。 枝條上打了許多結,卻自動打開了!多麼神奇啊!龍爪槐的結,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這是龍爪槐在對我說法!這無情眾生所說的法,需要靜下心去聆聽和體會;這是天地的智慧,提醒人們,人生有許多自尋煩惱的結,要以智慧一一去解開,才能海闊天空。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短歌雜記 ── 上弦月下的情思

小紅傘 文∕劉驊 圖∕李昕 1900年9月,與謝野晶子在《新潮》雜誌發表了這首短歌:   不知為什麼 總覺得你在等我 於是,我來到這遍地草花  的秋野 在這夕月初上的黃昏 (なにとなく君に待たるるここちして出でし花野の夕月夜かな 《亂髮》,075)   短歌裡的「夕月夜」是個滿有戲的名詞,不僅晶子的詩集《亂髮》有之,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有之,日本最古老的文學作品《萬葉集》也出現過。 這「夕月」,指的是上弦月,是陰曆初三、四到初五、六左右於黃昏時刻出現在西邊天空的月相,也大約在日落之後約兩、三小時或稍長的時間便落到地平線以下。 《萬葉集》裡的夕月夜,多以詠月或寄物陳思為內涵,像是第七卷第1073首的:「透過玉珠簾∕往外看∕對獨守空閨的人來說∕是個了無趣味的夕月夜呀!(玉垂の小簾の間通しひとり居て見る験なき夕月夜かも)」。 這有點閨怨的和歌,日學者曾與《古詩紀》所載南朝詩人虞騫的〈視月〉相提:「清夜未云疲,珠簾聊可發。泠泠玉潭水,映見蛾眉月。靡靡露方垂,暉暉光稍沒。佳人復千里,餘影徒揮忽」。不過,由於古代的日本與南北朝時期的婚姻制度不同,前者是以「妻訪婚」為主,從當時的「後朝」文學作品中,可以讀到像是1073這首描述男女婚前交往的概況,或是婚後夫妻分隔兩地居住思念配偶的詩歌,與後者所描述的閨怨些許不同。 在《源氏物語》,紫式部有些篇章更是以「夕月夜」為背景,為男女相會鋪陳浪漫的氛圍。像是第十帖〈賢木〉,就藉著9月7日的「夕月夜」描述光源氏在六條御息所即將隨著女兒齋宮前往伊勢之前,造訪御息所居住的嵯峨野「野之宮」,同時著墨於光源氏在華美的月光下所烘托出來無比高雅的舉止,讓躊躇的六條御息所心動思亂,最後讓光源氏留宿一夜,至破曉時刻離去。 又如第二十七帖〈篝火〉,紫式部也同樣用「夕月夜」築起光源氏與玉鬘兩人在教琴之後純純相會的場景:「初五、六的新月早已西沉,天空雲色隱約,風吹荻葉的聲音,增添幾許秋意。兩人就枕著琴,靠在一起躺著(五、六日の夕月夜は疾く入りて、すこし雲隠るるけしき、荻の音もやうやうあはわなゐほどになりにけり。御琴を枕にて、もろともに添ひ臥したまへり)」。 「夕月夜」的出現,隱隱約約似乎有一股男女間浪漫的愛情因子暗暗擾動著。   十來歲就愛讀《源氏物語》的晶子,其《亂髮》的作品也承襲了這種浪漫。不僅如此,根據佐藤春夫《晶子曼陀羅》一書所述,早熟的晶子在聽到學校老師說源氏物語的故事來自白居易的〈長恨歌〉後,請求私塾的樋口先生教讀,對楊貴妃這位絕世美女悲壯的愛情,更有了莫名的嚮往。 在晶子1909年5月16日發行的詩集《佐保姬》,錄有這首短歌:   在我還是十五歲 的少女心底,竟然 有過這樣的念頭: 想要像楊貴妃那樣被斬 (あなかしこ楊貴妃のごと斬られむと思ひたちしは十五の少女)   對於愛情,晶子在青春時期便有了自己的思想與方向。 晶子當時不知是否知道白居易的長恨歌所敘述的故事,除了史實、民間傳說之外,同時也將自己對初戀情人湘靈不得不分手的深切思念揉進長恨歌裡。   湘靈的身世,無有傳記可考。但從白居易多首與湘靈相關的詩歌,大致了解白居易從小在宿州符離就認識鄰女湘靈,20多歲時兩人相戀,由於白居易母親門當戶對的堅持,37歲時與楊虞卿的堂妹成婚,湘靈最後與白居易無緣結成連理。 815年6月,44歲的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從商州經郢州抵達江州之前所創作的作品有一首〈逢舊〉:「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一般認為這首七言絕句記載的是與湘靈的意外相逢。 對湘靈始終念念不忘的白居易,在816年也曾以回憶的方式寫下〈感情〉,詩裡提到被貶謫到三千里外的江州,還隨身帶著湘靈昔日所製贈的鞋履。 若干年後。 822年7月,白居易新任杭州刺史,離京赴任途中,因汴州軍亂,取道襄漢,於10月1日到任之前,途經江州舊地,寫下這首〈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這首詩,在1013年,日本歌人藤原公任曾將後兩句編入《和漢朗詠集》。當時是以「露」為主題,與歌人源英明的七言絕句〈秋氣颯然新〉前兩句:「露滴蘭叢寒玉白,風銜松葉雅琴清」,和大伴家持的和歌:「牡鹿一早離去的野原∕萩花滿是玉珠般的白露(さをしかのあさたつをのの秋萩に玉と見るまで置ける白露)」併錄,淡化了九月初三夜被上弦月所帶出來的情愫。 若從〈暮江吟〉的創作時空背景來看,這首望月思人、訴諸感情的七言絕句不應只是詠「露」或寫景而已。 在舊地見不到湘靈的白居易,51歲了,在夕陽下的江邊除了感傷歲月外,見到一如蛾眉的彎月,不禁勾起對昔日戀人的懷念,若那似弓的月指的是細眉,則像真珠的露,又何嘗不能為當年伊人珍貴的淚珠代言? 白居易把對湘靈的念想悄悄帶進〈暮江吟〉。 白居易這首中年時期的作品,是懷舊的、感傷的,遺憾沒能再見到湘靈。   晶子的「夕月夜」,則是年輕的、愉悅的、盼望的。 可以說,晶子是帶著從白居易作品中蓄養出來那種盼望能覓得心目中的唐明皇(或是光源氏)的少女情懷,在夢幻般的秋日花野希望見到等待自已到來的「君(你)」。 此「君」,不是別人,指的正是見面才一個多月的鐵幹(註)。 晶子這首發表於1900年9月12日《新潮》的作品,含蓄的語氣裡,甚至用了「君待」這樣的被動語態,反轉「夕月夜」時刻向來多為女性等待男性到訪的印象,用假設性的口吻將鐵幹設定在文字所描述如詩如畫的花野裡等待自己的出現。 如此反習慣的情節安排,實則更凸顯了是晶子自己滿懷著希望鐵幹能在這太陽下山天色漸暗、月色漸明的殘光昏黃時刻浪漫前來造訪,讓自己能像王朝文學那樣,沐浴在典雅的羅曼蒂克氛圍裡。至少,是期待著將來會有這樣美麗的一天到來。 在上弦月下,晶子顯然是對愛情滿懷憧憬的。 明知那心中仰慕的人不太有可能會出現在那唯美的秋野,晶子還是把當時對鐵幹的仰慕,溫雅地紀錄下來。 這樣的短歌,讀在鐵幹心裡,不知如何作想。 當時晶子才21歲。   註:與謝野晶子與鐵幹,於1901年10月結婚。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華副書訊

書名:蕾絲手銬 作者:林佳穎 類別:華文現代詩 出版社:松鼠文化 定價:350元   在《你可不可以培養一點不良的嗜好》之後,林佳穎出版第二本詩集《蕾絲手銬》,於八十六首詩作中輕聲描繪愛的多邊形貌。有意或無意的曖昧,無形甚或有形的捆綁,誰對誰的渴望、獨占、依戀、纏綿、委婉……彷彿含苞不欲人知的心事,正等待誰路過察覺。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在日常裡,探索人性的幽微──讀俞妍《山野幽居》

珍 惜 眼 前 四季圓滿之3                      郭豫珍 臺灣高等法院法官 (油彩 麻布 20P) 文/潘玉毅 圖/郭豫珍 「人性之所簡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獨。夫幽微者,顯之原也;孤獨者,見之端也。是故君子敬孤獨而慎幽微。」 ——徐幹《中論·法象》 《山野幽居》由13個中篇小說組成,這些小說從不同視角、不同維度精細地捕捉平靜生活下小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講述了人到中年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和不堪,並通過「向內求索,向外探究」,試著開掘幽微而隱秘的人性。 同名小說《山野幽居》從青春期孩子的「Lu」切入,將中年婦女葉華的情感、生活,以及人至中年所面臨的共同境遇進行了點線式的呈現。作者心思細膩,描寫也相當傳神。比如當葉華在公車上聽司機播放蔣勳講《紅樓夢》,腦海裡莫名閃現兒子暢暢日記裡的「Lu」時有一段描述「……擼串,羊肉,烤魚,紅腸,街頭攤販邊的新疆人,撒滿辣鼻的胡椒粉,咧著血紅的嘴唇,泛白的舌頭上躥下跳……她努力不讓自己去想另一層意思,努力讓自己的耳朵專注呵蔣勳講紅樓,但她還是沒聽仔細這個要調戲王熙鳳的賈瑞到底有多可憐。」不多的文字,卻將一個母親乍然得知兒子手淫後的不安、無措寫得細緻入微。後來竟因此坐過了站,因為急剎車差點摔倒亦讓她想到兒子日記裡的「腿發虛」。進而是綿密的回憶和敘事,好比扛起了一抬記錄人生的攝像機,但不管鏡頭切到哪裡,那個「Lu」總會像閃回一樣,出現在她的腦海裡。但青春期的到來,不止體現於情感的懵懂,還有成長,在遊樂園坐過山車時兒子鼓勵害怕的她,在餐廳兒子點了許多她愛吃的菜,通過這些平實的描述,葉華告別了「鑽牛角尖」,達成了與生活的和解。 《童話鎮》則是一個「反烏托邦式」的反童話故事。三個兒時的發小:李天、吳海和「我」,曾經無憂無慮、歡喜鬧騰,但經歷了種種生活的磨折,長大後日子過得都不是很如意,甚至可以說很糟心。恰如三個發小在豪客來卡座重聚時,李天所感慨的那樣:「真想回到小時候呀,無憂無慮的,腳伸在桌底下。」小時候,雖然也經歷了「我」的母親自殺、吳海的父母離婚等悲傷,但三人都有各自的理想,李天的理想是當播音員,「我」的理想是當醫生,而吳海的理想是當解放軍。那時的三人,不似現在的這般迷惘又無奈。但好在人有希望這東西。即使生活有太多坎坷,三人各有各的不如意,但生活在這樣家庭裡的三個孩子小樂、文文、瑩瑩「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這便給人一種感覺,三人過去有過的憧憬在孩子們身上得到了延續。某種意義上來說,童話即是對一個幸福結局的渴望。 尤其讓人感動的是,作者講述了很多破碎的東西,但仍保留有許多溫情的細節。比如吳海是重組家庭,卻對對方的女兒視如己出,而繼女文文在李天與吳海起口角時,「咚咚咚跑過來,大眼睛瞪著李天,一副小保鏢的樣子」。李天腆著老臉賣保險,就連兒時夥伴都不放過,看似鑽在錢眼裡,實則亦為生活所迫:兒子八年前得了白血病,傾家蕩產也沒能保住,兒子死後,遭受打擊的妻子崩潰了,精神狀態時好時壞,這也導致瑩瑩從小膽子就特別小。得知李天的遭遇,不滿他兜售保險的吳海也打算購買保險……小人物的細碎溫情,有時比那些偉大故事更讓人感動。 《獨釣寒江雪》營造了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作為故事發生背景,並由此展開情節衝突和情感敘事,給人一種《新龍門客棧》式的特殊的電影美學感。小說的女主人公綺雲受蘭姐之托,去看管她出租的單身公寓做集成吊頂。通過插敘的方式,把蘭姐、姑母、葉老闆、芬姐、劉楓泉推上舞臺。隨著情節的推動,舊時的一段段經歷,生活的一個個截面,入眼而來,你推搡我我推搡你,在薄薄的紙張上上演了一出大戲。其實我個人是不大喜歡這種描寫的,這與年少時曾看過的一個瓊瑤的短篇小說集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說來說去總不離男女那點破事,最後匯成幾個字:情感真亂。但從另一個角度覷看,這同是人性裡的隱秘、幽微、無法直視與難以言說。 《香蕉照片》的故事外殼有點近似「疑鄰盜斧」。葉夏因不滿鄰居女人沒有素質,將果殼紙屑亂扔在休息平臺上,將對方的證件照插在香蕉裡,還供上了「三炷香」,雙方引發矛盾。後來,一直懷疑丈夫外面有人的鄰居女人因情緒不穩定時常發病被送進精神病院。出院後看到葉夏牽著領養的女兒馨兒,伸開手臂索抱,還說馨兒長得像丈夫而不像她。此前曾有人多次說過類似的話,而鄰居女人看似無心的言語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一葉夏拿著馨兒和丈夫的毛髮去做了親子鑒定,結果發現女兒真是丈夫親生,並由此引發一系列雞飛狗跳。書裡雖未明言,但大概率葉夏選擇了妥協。小說最後在發生馨兒「走失」、葉夏懷疑被鄰居女人抱走的烏龍之後,事情明瞭,在「她趿著粉色涼拖,一步步走過來,張開雙臂彷彿要擁抱她」中完成了「疑」與「釋疑」的閉環。 書中的其餘篇章大抵也是如此,雖然反映的具體問題並不相同,但都圍繞著中年男女當下或曾經的困境和救贖展開。作者非常善於在現實中取材,《拼團》裡的導遊無疑是購物團黑導遊的真實寫照;《秤砣壓幾斤》裡的老張和牛國民身上,則能看出富人與窮人得病時的應對態度,以及人在疾病面前的無力感;《吉雅,吉雅》聚焦的師生話題,王佳音、大胖學生時代的叛逆與長大後的認同,母親曾經種下錯誤的因與臨老時的懺悔,尤其為自己開脫的樣子最是顯真……有意思的是,作者還剪切、移用了很多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的許多地名,如橋城、姚鎮中學、城東新村、老西門,就連閣樓藏屍案也被搬了出來。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各自的悲傷與歡喜。是一往無前,還是讓渡一部分選擇,結果也會大相徑庭。有作家曾經說過:「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通過《山野幽居》足可看出,作者俞妍正庖丁解牛般,一步步走近、呈現人性的幽微。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閱讀時差 將心折疊起來投入信箱, 沿郵差的路線再次回到最初的地方

文/姚時晴 圖/張秀燕 煦映鄉園 放學途中,獨自脫離隊伍回家,一路沿著小徑歌唱。蹲在溪畔觀察悠游的小魚和水草,雖然不免存有絲微的罪惡感,依然選擇脫隊後的獨處自在。 我想我不屬於群居類屬。當同伴們正忙於進行生活中每個不可遺漏的步驟,自己卻獨自岔開路徑去散自己的步。岔開的區域範圍隨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大,從歸家的小路到台中公園,市立圖書館,二輪電影院,地下書街……越走越遠。 蒐集各個城市的夜景作為日後念想的偽證,剪下他鄉照片裡的笑容代替自己與他人溝通,攜帶一加崙的葡萄酒沿途與海風乾杯,在異地的市集突然想起戀人袖口起毛球的線頭,在旅途中寫一封辭別書給昨日迷惘徬徨的自己,將心折疊起來投入信箱,沿郵差的路線再次回到最初的地方。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