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源氏物語》的宗教信仰.思想與生活 ( 下 )

文/林水福 圖/劉志飛 在不動、釋迦、文殊、普賢、地藏、彌勒、觀音、藥師、勢至、阿彌陀、大日、虛空藏等十三佛之中,觀世音菩薩在《源氏物語》裡,以清水觀音、石山觀音、初瀨(長谷)觀音描述。 其中,尤以大和地方、初瀨寺的觀世音最為靈驗,受王朝貴族的歡迎,貴族女性幾乎至少會到該寺拜拜一次。 右近認為能與玉鬘再會是初瀨觀世音靈驗所致;浮舟遇橫川僧都一行人也被認為是初瀨觀音的慈悲;髭黑大將相信能得到玉鬘是石山觀音保佑。像這樣子,觀音信仰是為了祈求現世的利益。 而藥師佛是祈求現世無病消災之佛。紫之上供養藥師佛以祈求源氏的長壽。 那時候的信仰是出生於彌陀淨土,祈求來世極樂往生,也祈求現世的利益。 《源氏物語》中常見修法、加持、祈禱是為了祈求現世的利益。   加持、祈禱: 最澄所傳天台宗是真言宗與禪宗的混合。 本來,天台宗是學問性的顯教,而真言宗是為了現世利益的密教。 以東寺為據點的真言宗之密教,稱為東密,而叡山的天台宗稱為台密。 叡山的天台宗依貴族的請求,加上與現世利益結合的加持、祈禱,因此演變成帶有祈禱的佛教色彩,與真言宗無異。 《源氏物語》中除了祛除附在病人身上或產婦身上的「物怪」(怨靈),實施修法、加持、祈禱等方法。有加持僧專門祛除讓人生病的靈怪。 天皇及貴族間都聘請加持僧護持,有的還有特定的祈禱師,遇生病或不祥之物附身時即祈禱予以驅除,如為薰的祈禱師之一。又,天皇或國家有大事時,築壇修法,焚護摩以消滅罪業。 《源氏物語》時代的佛教,密教的現世利益深入當時的貴族生活,相信修法、加持、祈禱等法力。 密教的本尊,梵語是摩訶毘盧遮那,日本人譯為大目如來,即過去、現在、未來,上下四方無所不在之佛。 以平安時代為背景的《源氏物語》,可見相當多與宗教信仰有關的描述,其「迷信」的程度非現代人所能想像,它的背後與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   神道思想: 日本固有的信仰是神道,祭祀皇室的祖先,有伊勢大神宮、賀茂、石清水、春日、住吉等神社受到尊崇。 所謂「本地垂迹」是一種神佛融合的思想,例如在本地(印度)的大日如來,在日本以天照大神的姿態出現,即將日本古來的神明與佛結合的觀念。 住吉明神也是神佛融合的其中一例,在本地的印度是大威德明神。而明石入道雖然皈依佛道,也受到住吉明神的保佑。 伊勢、賀茂、石清水、春日、住吉等著名神社的祭禮,極為盛大。其中,尤以賀茂的葵祭最有名。當時所謂祭,指的就是葵祭。大家將葵葉和桂葉插在衣冠和車簾上,所以稱葵祭。 神道忌汙穢,為了洗淨汙穢實施的儀式叫修禊。大嘗會是天皇實施的修禊。齋宮、齋院的修禊叫御禊。   齋院與齋宮: 所謂齋院是稱侍奉賀茂神社的未婚內親王。天皇登基時挑選,一般侍奉期間是天皇的那一代。 選出齋院後,天皇派使者到賀茂上下二院宣告,在宮中選擇適當地方作為齋院住所。這叫做初齋院。進入初齋院之前,須到賀茂川淨身,稱為「初次修禊」(初度御禊)。 進入初齋院的齋院,須做三年的潔齋,第三年的四月,做第二次的修禊。 賀茂祭當日,齋院才進入賀茂神社,參與祭事。 齋宮是侍奉伊勢大神宮的未婚皇女。天皇即位時即選定齋宮,第一次修禊 後,進入宮中的初齋院。到第二年的七月在這裡潔齋,八月上旬進行第二次潔齋,之後進入嵯峨有栖川的野宮。第三年九月才到伊勢,當天天皇出太極殿,親自為齋宮梳理頭髮,稱為「別櫛」(離別的梳髮)。梳子是用黃楊木作的,長約五公分。齋宮乘轎子出宮中時,絕不可回頭,百官恭送。   春日明神: 春日明神是藤原氏的氏神,因此,奈良的春日神社的祭祀受到重視。京都的大原野神社的社殿仿春日神社建造,祭祀春日明神。「行幸」卷,玉鬘以源氏女兒的身分入宮,或許是因為玉鬘是內大臣、前頭中將藤原氏的女兒的緣故吧!   住吉明神: 住吉明神是海神,航海之神。住吉明神啟示應幫助流放須磨的源氏。《源氏物語》中是明石入道一族的守護神。源氏回京後,參拜住吉明神還願。明石之君看到源氏從京都往大阪住吉神社參拜的盛大行列,不禁讚嘆也感到自卑,向住吉明神祈求希望自己的女兒有美好的未來。   陰陽道.宿曜道: 發生天變地異的大事時,陰陽道、天文道、易學博士需要上奏天皇。 陰陽師屬中務省陰陽寮,編制六名。另有陰陽博士一名。他們基於陰陽五行之說占卜,或有關天文、曆數、卜筮等以定吉凶,目的是招吉祥,避禍害。例如著裳日挑選吉日。   物忌(ものいみ): 物忌是指有凶事前兆,或身上有汙穢時,陰陽道認為是禁忌,須謹慎行事。 種類繁多,認為如果不遵守會遭遇不幸。 物忌期間,依陰陽師的指示,或閉門謝客,不接收書信,也不奏樂,不改變住家,過著謹慎的生活。 物忌期間避免與人來往,不自由處甚多,但也有人反過來利用的,例如:薰和匂宮以物忌為藉口滯留宇治。 陰陽道尊重的神是天一神,司戰鬥、支配吉凶。又因立於天之中央,又稱中神。十六天在天的中央,從天下到地上,在四方各待五天,在四隅各待六天共四十四天,稱遊八方。祂遊行的方角是禁忌,人不可以到那方角。 因遊行長達五六天,稱長神。要是非到天一神去的方角不可時,先住宿到別方角的人家,再到目的地,稱之為「方違」(方違)。方違時,如有數處住宅,可住到別宅,或借住朋友家。 厄年,厄運之年。一般是十三歲、二十五歲、三十七歲、四十九歲、六十一歲、八十五歲、九十九歲。三十七歲特別是女性的大厄年,稱為重厄。 藤壺是三十七歲的厄年逝世的,紫之上也是三十七歲辭世。八宮死於六十一歲的厄年。 為了想平安度過厄年,常實施陰陽道的祭祀或修禊。 《源氏物語》的登場人物超過四百人,描寫主角源氏的四代,內容充分反映當時貴族的社會情狀。上述的宗教信仰、思想,在物語中皆有跡可循,由此亦可見源氏物語的「博大精深」!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記憶起式

詩/攝影 葉莎 此刻,冰雪沉著內斂 不動,不言 而黃昏正在鼓盪 將天色悄悄拉入懷中 再緩緩推遠 那是一排瘦削的樹 暗中進行的事 我們並不猜疑樹的名字 只是叫日子不停遷徙 從石炭紀回首泥盆紀,又 遙望二疊紀 古老的何止是鱗木和蘆木 還有我們被封印的累劫 累世的生命細節 此刻 將晚雲和你一起鬆手 我將沉沉的 化為大地與夜色 直到多年後 冰雪融化的某一刻 你不經意清醒 我不經意想起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春山

文/攝影 久彌 春來後,山每天醒來都驚詫,自己的衣襟上,又添了許多悅目無拘的隨興彩繪,就坐享其成,卻也不去追究是誰的巧手塗鴉。 雲似乎想編繪,下來給山作個圍巾或束腰甚麼的,又都不如意,最後嘆口氣,還天一片迷濛。我想該有些色彩才好,小雨後,彩虹設計了,那既縹渺,又具象的弧,真是還很現代呢! 鷹仍每日高高君臨天下,迴旋巡狩他的江山。只是江山愈錦繡,他的鷹眼就要愈疾了。 風以她慣有的風姿,裹著一身名牌芳香,有些招搖,又故意躡蹤似的而來,總惹得花花草草粉絲們,前仆後繼,追星莫名。愛八卦的鳥,如簧之舌又評論紛紛,誰知有多少是假新聞。 黃昏,我向已將開謝的花致歉,來遲了未能恭逢她們的盛裝之宴,花說:請勿自作多情,我們不是為你的青睞而開。 夜靜,山幽幽的睡去了,谷也幽幽的睡去了。「呼——呼——」只聽不耐寂寞的貓頭鷹在用迴聲測量幽闃。而我想知道的卻是,明天山醒來,又會有甚麼樣的驚喜!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因果獨奏 戲偶山

文/葉雨南 圖/盧博瑛 只看戲的人,像從身軀擠出日出或日落。 無戲可演時,每日的夢是唯一擁有的戲,能駕馭角色的或許不是靈魂那本身含蓄的動力,熟背真假劇本也只是向不自我的自我時鐘致敬。我不曾在現場看過戲,舞台劇、布袋戲,世界一直都是往「戲」的斑馬線,立體出一隻變異的斑馬。 我喜歡草原的斑馬,那是牠真正的山,擁有自我的明鏡。動物園裡的斑馬,只是在演出牠鋪陳的草原,縮小或稍微放大版本的。相信輪迴的人呢?下輩子要當斑馬嗎?一隻失去紋路的斑馬,我會想要靠近牠,餵食牠一片落葉、餵食牠滿地的希望。 本草綱目裡的(我相信有一種名稱是陽光的藥草)字跡彷彿每看一個字體內就補滿受過傷確的破洞,是自己的藉口嗎?我的藉口像有戴口罩的當下,布料藉著我的口,嘴裡不同顏色的草皮。未看完的厚重本草綱目,還在夢裡用可擦拭的慰藉,把其中一頁空了下來,我起了身,像憑藉吐納的戲偶、像希望無線的戲偶,在窄小鏡子前,右手臂施力的牙刷巡迴演出形象和必要,不夠沁涼的牙膏是露珠擠下我的口齒,清晰不再有重要,日期讓約束集合,走下樓,桌椅如斑馬的奔馳,開了門,桌椅又靜止,是開始演起了戲嗎?看戲的入口存放在哪裡呢?自由。看戲的出口在猶豫著,山動了意念,登山的人像看戲、爬山的人像演戲。 朋友說:「我昨日去爬山,挺清閒的。」電腦前的我,在瀏覽想要播放的音樂,音樂播放後,我說:「音樂裡就有山了。」朋友接著說:「就爬了爬山、看了看夜景。」我笑笑著回他:「看夜景?你真的有看到夜景?」那常常更換工作的朋友說:「當然有啊!那夜景照片拍起來更好看了。」我搖頭說:「那你知道你不是看夜景你只是看了場戲而已嗎?」朋友睜大眼睛說:「夜景不美嗎?」我播放的歌曲是有小提琴伴奏的,弦為夜默禱?是啊!弦為夜景被人類誤解而持續了三十分鐘的默禱;有時在街上看到穿著布偶的吉祥物,心想:「這就是戲偶山啊!」戲偶慢慢地行動,彷彿山脈或山裡崎嶇小徑,從頭到尾這布偶吉祥物就是一座山,和他拍照的遊客或是路人,失去十字路口剩下登山入口和登山出口,拍完照的當下,留下遺忘的光暈垃圾,或許入睡的夢會把那些垃圾集中,但放在哪裡?我相信是放在月亮的背面。 不看戲的人,卻演起了夢裡的戲,煙火蓋過、施工聲音蓋過;年節的山上和平日的山上,思想不等值的中間,是時空的斷橋。那時我在騎樓看過戴著狼形狀的面具在發傳單,腦海斑馬的意象,回到地理頻道斑馬眼神側向曙光的靜止,冒出一條斜線,扯著未來的故事。創造意境的日落突然來了,不擅長畫畫的我,突然想畫一個圓形,紅色的筆,懂人心,偶但永遠不可能然,演了戲的他,和我一起翻閱本草綱目,不是書本形式的本草綱目,是那些語言或身體的傷痛史。 不下山的人,不願意下山的人,都晚許在雲朵的視網膜,增加雨天時需要的含水量,小時候的我觀察過自己的影子,現在的我被雲朵的影子觀察。 戲看到人了嗎?要夏天了嗎?曾經的夏天,蟬脫下偶然,雖偶永遠不可能然,電影院裡的我,無意識的戒掉了所有光線,大螢幕裡的格列佛巨人,在我戴著浮沉的3D眼鏡重疊著,讓我以為我演過那些清澈或不清澈的龐然。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林邊手記 史特拉福「莎」影婆娑

莎士比亞的銅像矗立在史特拉福亨利街頭 文/攝影 翁少非 二0二三年四月十七日那天,我終於來到莎士比亞(1564-1616)的出生地雅芬河畔史特拉福(Stratford-upon-Avon)朝聖,只是這位舉世聞名的劇作家離開人間已經四百多年了,在他的家鄉還能覓得多少他的蹤影呢? 是我多慮了。這一天走近史特拉福一八八八年建造的高爾公園,遠遠就瞧見莎翁的塑像端坐在紀念碑的頂端,地面四周豎立著他四大類劇作代表人物的塑像,代表歷史劇的哈爾王子(Prince Hal)、哲學的哈姆雷特(Hamlet)、悲劇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beth),以及喜劇的法爾斯塔夫(Falstaff)。 法爾斯塔夫是個懦弱沒有節操的不法之徒,但卻博得許多觀眾的歡笑,大概是因為他常坦率直言吧,例如他看見戰死的武將時,說:「我法爾斯塔夫爵士若死時得到歪著嘴巴的名譽,我才不喜歡,我認為活著比較好……」聽聞伊莉莎白女王特別欣賞這個角色,表達想看看戀愛中的法爾斯塔夫是什麼樣子,莎翁立刻為他再寫了這齣《溫莎淘氣的妻子們》呢。 在觀賞這尊有圓滾滾啤酒肚的法爾斯塔夫塑像時,我的心神似乎急著跑到河流對面的「皇家莎士比亞劇場」裡去看戲了,這座一九三二年開幕的劇場是為了讓觀眾能觀賞到莎劇建造的。 莎翁在雅芬河流淌的小鎮出生、成長,二十多歲時把妻子兒女留在家鄉,到倫敦的戲劇界打拚,五十歲衣錦還鄉,二年後去世,葬在離他老家幾條街的聖三一教堂。由於他沒讀大學,在成名之前,遭某劇作家嘲諷「有隻突然竄紅的烏鴉,拿我們的羽毛美化自己」,又由於他很少留下私人生活的紀錄,有關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著作是否出自他手也曾遭人臆測。 一五九0年到一六一三年是莎翁創作的黃金期,早期寫喜劇和歷史劇,接著寫悲劇,末後寫又稱為傳奇劇的悲喜劇,短短的五十二年生命留下三十八部劇作、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觀察社會敏銳深入,透過生花妙筆將眾生相搬上舞台,讓觀眾在嘻笑怒罵間覺察人類深沉複雜的靈魂。 莎翁在世時雖已被稱為詩人和劇作家,但十九世紀後他的聲譽才逐漸傳開。莎翁的光榮是從境外輸入英國的,法國大文豪雨果(1802-1885)在流亡期間所著的《莎士比亞》一書裡,還替他打抱不平,並酸英國「花了三百年時間才聽得見全世界對著它高喊『威廉·莎士比亞』,直到一八六四年莎翁誕辰三百年周年,在倫敦才為他豎立一座紀念銅像」。 而今,英國對莎翁和往昔可不一樣了,每年四月下旬莎翁生日前後,倫敦泰晤士河畔的「環球劇場」總是座無虛席,他的家鄉更是珍惜這個文化資產,每年來朝拜的觀光客都超過五百萬人次,官方為此還開發了一日遊與半日遊的行程。 若是半日遊,除了可以走訪聖三一教堂、莎翁妻子安妮的家,最重要的就是參觀莎翁老家這條五百多公尺長的亨利街(Henley Street)了。 亨利街靠溫莎街的路口,有一尊莎劇小丑Jester的塑像,底座四周刻有莎翁的名句,靠圓環街口的這一端,則豎立著一座八英尺高的莎翁青銅像,二0一六年為紀念莎翁逝世四百周年,由雕塑家詹姆斯·巴特勒製作的。我抬頭仰望好久,他高高的額頭、深沉的目光,散發著人生的智慧,而他右手握著羽毛筆,左手拿著活頁簿,彷彿隨時在準備迎接靈光的乍現。 銅像左後方那棟兩層樓高的建築就是他的老家,現在仍保留十六世紀泥土色外牆、高聳雙面斜頂、高而窄的窗戶、小型方格玻璃和巨大煙囪的都鐸(Tudor)式特色;屋內也維持當時的格局,客廳、廚房、餐廳及房間的擺設和用品,全都重現莎翁當時的生活情景。 凝望莎翁老家門上嵌有象徵紳士地位的「長矛」族徽,讓我不禁聯想到拿長矛出征的唐吉軻德,莎翁曾根據西班牙小說家塞凡提斯的《唐吉軻德》,和他人共同創作了這齣《卡迪尼奧》劇,只是很遺憾,現在已經遺失,要不然這兩位大作家的作品融合,更能創造另一番新的視界,巧合的,他們都在一六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這一天去世,兩位才子相約到天堂相會矣。 也許離四月二十三日(莎翁生日和忌日同天)近了,史特拉福的遊客如織,有一群穿制服的高中生,坐在銅像附近分組討論,瞧他們認真寫心得的模樣,想必不虛此行。而我,環顧「莎」影婆娑的史特拉福,努力咀嚼著雨果讚譽他的這句話「人可以消逝,但戲卻留了下來,其永恆的背景是生命、是心靈、是世界。」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簡政珍詩學隨想 詮釋與有感的閱讀

浪漫樂章 文/簡政珍 圖/簡世哲 詮釋要基於有感的閱讀才有意義。 詮釋是基於閱讀中強烈的感受而將其感受再化成語言。 但閱讀一首詩要有感受,要將作品視為一主體,而非客體。讀者不是分析一個沒有感覺的文本,而是聆聽作品中的聲音,和其中的意識融通互動。 閱讀因而不是個人孤獨地面對一個沒有生命的客體。 在閱讀中,讀者時時感受到詩中有某種意識的存在,因此不感到孤獨。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華爾騰湖(Walden)享受離群索居的日子,不感到孤獨,因為他在閱讀,閱讀自然,閱讀自我。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圓臉媒婆說姻緣

文/圖 劉惠芳  五年級的我是台灣女兒,也是大陸媳婦,1991年嫁到彼岸遙遠的北京。當年的決定一度讓我在親友群中失馭,因為他們許多人仍叫大陸人稱「共匪」。 雖然現在兩岸配偶不止幾十萬對,但卅年前我們絕對是另類姻緣,難怪廿多年大作家老朋友莫言幾次問我:「劉惠芳,妳到底是不是國軍派來的?」 相信愛情更相信遲早會與愛情相遇。回首當年我勇敢下嫁共匪的理由非常簡單,就是在對的時間看上對眼的人,兩人想平安過小日子,如此而已。老公與我的兩岸姻緣,加上孩提時代的戀愛觀可能曾著迷中視連續劇《長白山上》有關,至今仍朗朗:「長白山上的好兒郎,吃苦耐勞不怕冰霜……」稍長,曾做相聲表演「戲鳳」:「人瀟灑,性溫存,若有意,似無情……姓朱名德正,家住北京城。」小少女時代我早已埋下「愛人」形象,全在哼唱裡:人瀟灑,長白山上的好兒郎。 過盡千帆皆不是,女大當嫁仍單身。我對愛情既渴望也憂慮便與閨密同去卜卦算命,最難忘籤中那句:「圓臉媒婆說姻緣」我的他是緣也?命也?運也?匪也?總之,初遇絕不止是偶然,可能就是一個終身契約,因為「籃球」,那個圓臉媒婆。 話說當年仍在《中國時報》管理的「籃球雜誌」工作,當年劉俊卿教練帶著國手李自強、曾增球、鄭志龍、朱志清、李雲光、羅興樑、黃春雄、邱宗志、李雲翔……常常都是封面人物故事。大概因為彼岸籃球國際比賽名次總在台灣之上,加上雜誌常常收到一菲律賓華僑每月寄來一綑「中國體育報」,「黃曉波」的籃球文稿永遠抓我這個小主編小眼神,感謝圓臉媒婆「籃球」。上半埸疲于奔命後,漸漸更明白人生也不過如此,就像三分球總帶著一優美的弧線,劃出命運的蒼穹。 1989年秋天,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才兩年,兩岸尚未直航,交往仍存在懷疑與觀察,緊接著第15屆亞洲杯男子籃球錦標賽在北京舉行,回首也是中華台北男籃亞洲杯難得的季軍時代。我是外派採訪,賽後兩岸媒體會晤,幾十人選在在北京飯店,距離當年六四事件不過幾百公尺,飯店外牆依稀可見彈孔痕跡,又像是暗流,又像是恩典,那是世事升沉的時代,風浪雖近,祝福也不遠,兩岸媒體走得近時總有一種異常的沉默,你對我疑神,我對你疑鬼,也可解讀有種潤物細無聲力量,這種力量,源於內在的深度和強大,超越了簡單的表面現象,更具有長遠的價值和意義總之總之,一切始於相遇的那一刻,我見到了常被菲僑寄來的中國体育報黃曉波文稿。相識是份,相惜是福,傻人做傻事,戀人做戀事,轉眼深冬,我們已通信幾十封……因為「籃球」那個圓臉媒婆據悉,熟悉航空的人初習時常逆風駕駛,因為逆風會把飛機抬得更高。第二年亞運會又在北京,小主編我再度被外派,球場裡外百態情真,因為「籃球」,讓我們的愛情故事卻悄然開始。同時,還是因為「籃球」那個圓臉媒婆,我被指名協助籃球協會招待河北女籃及遼寧男籃的台灣之行。 後來再去北京說是北京下雪了,動機是去看「愛人」的。南方人與北方人、中文系與外文系、此岸人與彼岸人……那時貧富懸殊,還沒有星巴克年代記得北京大街上總還有驢拉貨,更見板車與計程車貼身,我們總騎腳踏車拜訪親友,更讓我實在地從親友處得知真正的「他」。但物質生活雖清貧並不影響心靈的充實,我們的眼神都是驚愕帶憐愛,幸福只有靠自己,他讓我每季度都跋山涉水到北京談戀愛。期間兩年我幾乎每周末在當年金石堂二樓咖啡廳門口一座位,無它,就為讀他的情書寫我的情書。有回我的固定座位有人先坐了,原來披長捲髮女人竟是我的偶像三毛,難怪她坐門口因為正抽煙。那天很明顯她不開心極了,看上去那麼愁那麼苦所以那麼大的煙,長頭髮絲零亂頹廢還沮喪,三毛當時拿煙的姿勢派頭都讓我聯想她在大加納利島獨居模樣。三毛悲情不久也傳開。 我的北方男人坦蕩蕩不做作,兩岸情人總騎腳踏車談戀愛,或去故宮或去頤和園或去秀水街,或去他的師範大學,或拜訪他的姨奶奶……感謝我的圓臉媒婆。1991年在兩家親友祝福下我嫁給了「共匪」!因為「籃球」,記得那年正是籃球誕生一百年,籃球運動正是始於1891年的。結婚卅多年了,兩岸交流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文化與体育。曉波與惠芳都步入人生下半場,不分上半場下半場,籃球都是圓的。 對了,至今我還沒把黃曉波被雜誌選用的稿費給他哩,甚至還沒回覆老朋友莫言的提問:「劉惠芳,妳到底是不是國軍派來的?」   註:圖為我最愛畫荷花,荷花即蓮花,相戀的意思。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踏莎行 化山水

詩/攝影 葉莎 夢總是沿著著陽光的稜線建築 無論遷就陰影或追隨光明 我們已經抵達繁複   站在這裡 思想的林木茂盛 念想交錯蜿蜒如道路 俯視山谷時,必須捂著胸口 怕貪食太多風景而心痛   叫一顆心清醒 攀著枝條順勢溜下 沿途摘去過於濃密的枝椏及葉片 只留下稀疏的鳥鳴和無根的霧   將道路以淡墨重複刷洗 讓起點渺茫,終點也渺茫 將我們的家交給深谷和溪流 半截炊煙就是地址   我們邊走邊聊 將眼前的一切化為一幅山水 點點星星的屋宇自有光芒 一切蜿蜒曲折總是柔腸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並不靜默的深刻聲響 ──閱讀《SEVEN》

文/沈默 圖/黃騰輝 紅與黑 關於天主教七原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慾的創作化詮釋,我熟知的作品有香港小說家黃碧雲《七種靜默》(臺版《七宗罪》,1997)、美國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火線追緝令》(Se7en,1995)、日本漫畫家鈴木央《七大罪》(七つの大罪,2012)等。我自己的《天敵》(2011)也同樣是根植於七宗罪,去寫一個百年家族七代人的七種人格特質,並轉化成武功、劍法,去闡述人性暗面,以及破除詛咒的可能。 將七宗罪去宗教或除罪化以後,回到人性的角度去看,其實是非常普通、人人皆有的本質,而且也未必就是負面、壞的狀態,不必然需要七美德(貞潔、節制、慷慨、勤勉、耐心、寬容、謙虛)來做為好的參照面。如果能對色慾、暴食、貪婪、懶惰、憤怒、嫉妒、傲慢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便足以成為人自身的救贖之道。或許不該說七原罪,比較中性的說法是七原質更適宜吧。 一旦把人性的本然視為罪孽,反倒更容易引發邪惡的誕生。所以黃碧雲《七種靜默》這麼寫道:「道德的基礎是人有自由選擇的意志與能力。……沒有選擇的道德,是人的偶像。是人虛幻的希望。」 由達瑞主編,沈意卿、陳莉文、葉佳怡、張亦絢、何玟珒、崔舜華、黃思蜜一人一原質寫短篇故事的小說合輯《SEVEN》(南方家園出版,2023),也同樣是以正視姿態面對七種人性特質。 如沈意卿〈當瑪麗遇上莎莉〉寫暴食:「我的食慾帶著愛情。」、「正常是一種時態,取決於事情發生的時空背景。」,陳莉文〈安靜的轟鳴〉寫怠惰:「如果有些女孩生來就渴望她生命中真正的王子,為什麼我不能生來就渴望真正的休息呢?……在長久肅靜的生活裡,我最能感覺到全身心每一個孔隙都吸飽能量的時刻,應該是激烈高潮後的空白。」,葉佳怡〈畸胎瘤〉寫貪婪:「但唯一沒辦法真正聽懂的對象就是她媽媽。因為她們對所有事物的定義都不一樣,而一切的討論與理解都必須要從定義開始。」、張亦絢〈不容易受傷的女人〉寫傲慢:「自己所有可以稱為人類的元素都在蒸發狀態。她可以不愛人,對人沒感覺,人性是在這種狀況裡,靜靜走開。……她做的事,不是在時間的遠方拋棄人,而是在一開始的原點,她就棄人了──棄人的人,可以這麼說嗎?棄人──就已不是人了,不是嗎?」,何玟珒〈蚵與舞與我們〉寫憤怒:「『雖然現在我的身體也不像是自己的。』她自嘲地笑了笑,『芷瑜,妳要好好練舞,趁身體還是自己的,好好跳舞,為自己跳舞,不要像我一樣。』」,崔舜華〈ON THE ROAD〉寫色慾:「我和男人上床,和女人上床,不是像以前一樣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更了解我自己──我是什麼樣的人?能夠做到什麼地步?直到最後,我們這一生究竟需要多少的愛才會滿足?」,黃思蜜〈SHOW〉寫嫉妒:「是啊,為什麼我們不能像那些男的一樣,一個不爽就揍人殺人強暴人。╱明明我們女人,是最不怕見血的。」 有趣的是七位作家以各自的主題而寫,但卻又有同質性的呼應,比如憤恨與悲傷,每一篇都避閃不了身為人類又剛好是生理女性的基本情感。七種人性因子,七種述說的姿勢,七人的詮釋寫出了女性共通的經驗,但又不僅於此,而是能夠輻射開去看群體社會、文明對人的傷害,並再次定義人性與女性。黃碧雲寫:「上帝之罪,在靜默無言。╱如果有七宗罪,上帝就有七種靜默。╱人在上帝的靜默之中惘惘爬行。」人類之罪,不也是如此嗎?人(個體)不也在人類(整體)的靜默無視之中孤苦爬行,企圖找出自己充滿人性的語言,而被視為罪惡嗎?但所幸有《SEVEN》寫出了七種並不靜默的深刻聲響。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用九柑仔店

文/攝影 潘憲榮 寧靜聚落、古樸建築與老柑仔店,鋪陳出懷舊風情。 旅遊嘉義,行經六腳鄉,特地造訪頗負盛名的「用九柑仔店」,老店家散發清新宜人的氛圍。屋子的木板牆上寫著:「用十太滿,用九剛好。」深具意義的命名,隱隱傳送著人生的禪意。的確,懷抱謙卑心,更能發現周遭事物的美好。 這是一家連結溫馨故事的柑仔店,店外廣場畫有跳格子,另放有一輛老鐵馬和兩張「用九柑仔店」的電視劇大海報,劇情改編自漫畫家阮光民的作品,內容以童年阿公的柑仔店為背景,主要描述一位年輕人返鄉接掌柑仔店的心路歷程,在外打拚多年,前途一片大好的年輕人發現緊張與忙碌的生活,讓自己健康逐漸流失中,雖然都會的生活多彩多姿,但讓他最懷念的,依然是在鄉村成長的簡樸歲月;他毅然放棄正準備升職的機會,返鄉接掌阿公留下的柑仔店。 連結溫馨故事的柑仔店,由於頗具啟發性,現已成為拍照、打卡新亮點。任何事物,有得必有失,重要的是聆聽來自心靈的對話,找到屬於自己的路徑。 店裡的擺設相當多元,幾乎涵蓋童年柑仔店的物品。玩具類,如柴陀螺、小彈珠、吹泡泡;零食類,柑仔糖、泡泡糖、梅子餅、跳跳糖、辣橄欖、辣果乾;生活用品,如茄芷袋、雞毛撢子、竹籃……等;角落放置一具懷舊熨斗,牆上還掛有一塊黑板寫著:「公共場所空襲時應遵守事項」,隱隱勾勒出當年的社會景況,另外還掛有一支小桿秤,讓人看了感到格外親切。 我和內人買了兩罐彈珠汽水和菜脯餅,坐在屋外的木椅品嘗,遙想當年的懷舊滋味。 小時候,住在屏東鄉下,村子裡有一家柑仔店,是人來人往最多的地方。記得當年全國瘋少棒時,老闆會將黑白電視搬到戶外涼蔭處,並擺放幾張椅子供大家觀賞,每當中華隊贏時還會用紅紙貼出號外;少棒,只要有我國隊伍出賽,柑仔店就熱鬧滾滾。 柑仔店與現在便利超商最大的差別是,那時柑仔店可以賒帳。老闆和村民大多很熟,只要信用不要太差,都可通融,店裡會掛一塊專供記錄賒帳的黑板,「有欠有還,再借不難」大家彼此的信任度頗高。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村子裡這家柑仔店仍然保持原來的樣貌。自從我踏上軍旅之後很少回老家。「榮仔!回來啦!」有一次回鄉探望親人,柑仔店老闆一眼就認出我來,時隔多年,竟然還記得我,著實讓我驚訝。現在回老家,總會先到柑仔店轉一轉,看看老朋友,看看伴我們成長的柑仔店。 柑仔店是農業社會大家共同的美好記憶,隨著連鎖便利超商的興起,柑仔店雖然逐漸沒落,但充滿人情味的場域,在記憶的曠野,仍然是最美麗的地標。走訪「用九柑仔店」,回味一下童年歲月,內心彩繪出一幅幅歲月靜好的圖像。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