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漫遊台東

 文/攝影 羽毛  如果讓我選一處,去了還會想再去的地方,「台東」必定是我的首選,從內人考取東部公職開始,每逢假日坐著南迴火車,頻繁地從屏東往返台東,也逐步認識這個溫暖好客、熱情洋溢的城市。  交往初期,我與內人騎著機車上山下海,從山線、海線到知本線,拜訪機車所能到的各個角落,處處驚喜,樣樣驚奇,太平洋的壯闊、中央山脈的高峻與東部人文的軌跡全都盡收眼底,逕而留下愛戀期最美好的記憶。  從開闊的馬亨亨大道、綿延無盡的櫐實稻田到浪濤拍落的嶙峋礁石,此等依山傍水的風景渾然天成,無任何一絲矯作,相較於西半部生活的擁擠與急躁,東半部生活顯得愜意且放鬆,但其實,引人入勝的不僅是天然獨特的景致,真正吸引人的是「與世無爭」的氛圍,都市叢林的比翼競爭、燈紅酒綠的人世浮沉在此全都失效,也被拋諸腦後。  詩人余光中曾在<台東>一詩寫下:「燈比台北是淡一點,星比台北卻亮得多;人比西岸是稀一點,山比西岸卻密得多;港比西岸是小一點,海比西岸卻大得多;無論地球怎麼轉動,台東永遠在前面。」自天空、高山到大海,道盡此地的天然本色,十分寫實貼切,也最能表述台東所屬的一景一物。  邇來,為振興旅遊經濟,又到台東遊歷,午後的海濱公園,擺滿了雲霞、陽光與揮灑汗水的人們,漫步於空曠的海岸線,隨手一框都是一幅極致的美圖,遠方雲升霧卷,山與山中間突然撥雲見日,注入一道耶穌光,當下我們都頓時成為被救贖的人,山與海的美妙集合,讓人怎能不愛上這個地方。  晚間漫步鐵花村,沿街懸掛著小型天燈,乘載著城市的希望,點亮了整路的新創,文化的交融與激盪,滿佈的文創與新意,如癡如醉的音樂饗宴,多元的彩光映上熙來人往的人們,好幸福也好滿足。  回程看到一角的誠品書局悄悄落幕,心頭除了震撼還有一絲惆悵,不再點亮的燈光順帶也覆蓋了那些年的青春回憶,心底慶幸自己在此還曾經留下足跡,於內閱讀過各大名家書籍,衷心期盼知識的搖籃能夠原地重返、扶搖直上,再次茁壯。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父親的「煙塵」往事

「掛」著火車頭去上學 文/圖 吳昭明  我不禁懷疑,火車是不是很早就進入了父親的「染色體」,成為「遺傳基因」之一。  父親是日本時代出生的台中清水人,從小便好學,但那個年代,多數人唸完國民學校就回家吃自己了,想繼續升學並非易事,得跋涉到台中或彰化等大城才有得唸。  他讀清水公學校時,學校操場後方剛好有條鐵路,每每看到火車經過,便對那群能搭火車進城唸書的大哥哥們心生憧憬。好在老天爺沒辜負他的努力,1944年以公學校第一名畢業,如願考上了台中一中,自始當了六年半的火車通勤族。  不過要當個火車通勤族,得冒著生命危險。考上那年,剛好是太平洋戰爭最激烈的時期,鐵路運輸受到嚴重影響,原本跑海岸線的短程汽油車,因汽油配給而停駛,只能搭一天沒幾班的中長程列車。  每天一早,他必須趕清水7點左右發的火車,先搭到彰化再轉往台中。偏偏清水站遠離了街心,雖然有輕便車可串聯,但車伕年紀大,推車慢吞吞,加上火車班次少,錯過就麻煩。因此出門時,只要一聽到蒸汽火車在北邊甲南站那頭高亢的汽笛聲,便卯足全力,死命地狂奔。  班車常誤點,加以銜接等候,如此輾轉而行,全程最快也得1小時40分,慢甚則耗費2小時。但這不打緊,若行車途中遇到空襲,聽到「水螺」聲響,火車會緊急停車,乘客得疏散到車外找地方躲避。唸個書彷彿遠征戰場,備極辛苦。  日本戰敗後到國民政府接收的這段空窗期,台灣鐵路幾乎陷入半癱瘓狀態。枕木腐朽,鐵軌斷裂,導致列車經常「跌落馬」(出軌),加上車廂損毀,日籍技師遣返,物資短缺,維修不易,誤點遂成了家常便飯。用「類統計」術語來描述,誤點的「容忍區間」可以很長很長,或講白一點,只要比表訂時刻慢個15分鐘以內都算「準點」。不過,如此寬鬆的「準點」天數,據說一年不超過10天。 台中一中海岸線通勤 彰化是山海線鐵道分歧點,在這裡轉車的人相當多,特別是國民政府大舉遷台初期,車廂總是擠滿了人。擠不上去的,只能憑十八般武藝,跟著大家像「逃難」似地攀登在最前端的火車頭。  第一次聽到父親是「掛」著火車頭去上學,心中不免揣度他雙眼下的「廣角鏡頭」會是怎樣的視野?是伴隨著音符譜出節奏感的「兩條平行線」違背「幾何學」定理在遠方交會?還是兩側「等距排列」的木製電線桿像小學課本「植樹問題」裡「每隔多少公尺」立一支?抑或大肚溪上由許多正反「三角形」組成的花樑橋一如「傅立葉曲線」充滿力與美地擺呀擺?  顯然都不是!「心臟要夠強,蒸汽怒吼嚇破膽;雙手要抓牢,摔出車外命沒了;眼睛要緊閉,黑煙落塵沾滿身;嘴巴別張開,吃盡煤渣規腹火。」父親那台相機拍的是「生理」與「心理」的風景。  其實,火車頭掛滿人,在那年代見怪不怪,但卻是極危險的事,因而他也有過跟著一群「累犯」被鐵路警察斥喝趕「下車」的不快經驗。  「有樣看樣,無樣家己想」,有一陣子,他學聰明了,算準時間,提早在追分下,然後徒步到2公里外的王田(今成功站),剛好可與原本那班從彰化開往台中的列車來個「無縫接軌」。由於王田是小站,不必擔心被鐵路警察趕下車,甚至「頭等掛位」在前一站就被強力清空,若擠不上車,也還有足以「容身之地」。  父親後來當了海岸線通勤生的「隊長」,最主要任務就是抵台中站後,跑去站長室幫大家索取誤點證明單。單子幾乎天天開,成了「遲到合理」的護身符,唯獨幾次,火車居然奇蹟似地「準點」抵達,害這群通勤生不知所措,因為大家都遲到慣了,不想趕著參加朝會升旗,於是父親多了一項特殊任務,就是拜託站長「循例」開單,大夥再跑到台中公園自辦「戶外教學」。  上學趕火車像赴「戰場」,放學趕火車相對從容些,像是去「遊樂場」。放學後,父親會利用在彰化轉車的空檔到市區蹓躂,吃碗肉圓或貓鼠麵,或到非常疼愛他,家住後站的姑婆家做客,拿完零用錢後再返回清水。  週末只上半天課,時間就更充裕了。他會長期觀察彰化站的列車運行,然後偷偷溜進一列走海岸線的北上貨車回家,大膽地當起了守車員。至於清水停不停,那得賭一賭,不停,就過站在甲南或大甲下車再折返。但也碰過清水沒停,卻因列車爬不上北邊的清水陡坡,趁著它像蝸牛般吃力地緩緩蠕動之際一躍而下,猶如美國西部特技片,既緊張又刺激。  跟著火車「追趕跑跳碰」,這些都是父親年少時通勤的日常。聊起這段「煙塵」往事,他猶能跟我這個鐵道迷兒子侃侃道來,言談間,似也牽引出老人家思緒中一抹永遠回不去的鄉愁!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靈魂之窗的旅伴

■石鵬來義  你,陪伴了我二十年;二十年的人生歲月,你很清楚的看著我瞳眸中所展演而出的,心緒的起伏變化。  喪父悲慟的放聲痛哭,一人獨處時的哽咽酸淚;人生挫敗時,黯然神傷的灰敗失意無采之眼、順心如意時的燦燦眸光;書墨翰海的研讀窮究、水湄山海的踏履望瞭,全全然然就都在你清明的注視下,忠心的伴陪著我,觀看著我生活中所經歷的所有人世風景;如此漫長的,二十年。  你雙腳的鞋履,倦累已極的,不堪操勞的,逐日逐日逐日著,剝裂碎撕而下。你,伴陪於我這二十年的「貼眼摯情」,情執的我,日子裡,怎捨得你不再侶陪於我?須臾中,怎能慣習於沒有你的睜眼盯注?  掌懷著你,我定要為你尋雙合適的鞋。  第一家店家告訴我,你出廠太久了,你那鞋型,已不復蹤尋?「丟了吧,換副新的吧!」  喔,縱使「再另尋貼眼侶伴」,二十年來你清晰明細著為我孜孜矻矻所付出的「眼力」;此情之鍾愛,此誼之良伴,我怎能將你棄?我怎可將你拋?先賢聖哲不總勸諭於人們,人,要愛物惜福,要對天地自然萬物,心懷感恩!  「我定要為你尋雙合適的鞋。」執倔的我,掌懷著你,走入第二家屬於你原出廠的店家。  「啊?這麼舊了,花那錢不划算啦,你乾脆丟了,再換新的就好啦。」店家老闆娘,在商言商,很務實的;竟然要我把你,「棄─丟」!  不!不!我要把你留在我身邊!我深心吶喊著。  「多少錢我付給你沒關係,麻煩你幫我調調看還有沒有這型號的存貨配件。」我極盡中肯的,央求著。  「唉呦,那麼久的款式了,去哪裡找原廠合適的配件啦。要不,你看這些客人換下來,舊的這些能不能合,可是都只有一支,沒有成對的。」  那老闆娘從抽屜拿出一盒五顏六色,卻盡是孤家寡人「隻身一腳」的擱置舊物讓我看,一邊不以為然的說,丟了啦,換新的啦。  在那盒老闆娘認為沒有用處的閒置棄物中,入目所見,「無用是為大用」;我,當下觸電般的心中狂喜著,太好了!  「這兩支,就這兩支,你幫我裝上這兩支,看多少錢我再付給妳。」暗紅色、靛藍色,我,決定讓你新的鞋,是如此沉穩與篤實且中肯的色蘊。  「啊?這兩支?不成對,你真的要?真的要嗎?」那老闆娘很不以為然且似乎很不可置信般的,狐疑地望著我,問疑著。  「確定;你先幫我裝好,我就付錢。」我欣喜萬分的說。  「這樣你也要?一百啦,一百啦,一百就好。」老闆娘不解地把裝好新鞋的你,拿給我,邊話說著。  「謝謝你。祝你生意興旺,日進斗金。謝謝。一切真是太好了。」  收了一百元及我感謝中祝福之語的老闆娘,納悶的表情,無法了解我萬分喜愛掌懷著你,滿懷而出的快樂心情。  親愛的「眼窗侶伴」,再陪我二十年好嗎?如果,我還有二十年的人生旅道。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咖啡‧色‧物語〉空物替代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茶几也太窄小,原本只擺了盆花,後來加上零什之物,快佔滿半桌,再加上咖啡機,便挪不出位置多擺一隻杯子。 他原先有一隻明清時期的骨董箱子,說是要搬過來(添妝),啐了他一句沒有空間讓你擺。我這兒一顆小小的心怎就容得他一八三的個兒?他硬是擠進來。 茶几上多了一隻咖啡杯,兩人幾乎頭碰頭的用眉眼聊著昨晚那本夜未央。 如今又空出一顆心來。那隻櫃子和一些零什之物好像用立可白塗去,雖然不見實體之物,但視錯覺裡彷彿還留著無法清除乾淨的殘影。這時才發現茶几變得清爽許多,咖啡豆也僅留不足一杯十二公克的量。倒有幾包應付外出時飲用的耳掛,當初千挑萬選如此百般如此無奈的決定這些替代品,他卻認為有味津津,那就沖上一杯吧。這時才發現他錯拿了我的不鏽鋼鍍銀注水壺,把自己的法國名牌搪瓷壺留下了。 亮橘色的搪瓷壺很是搶眼且也耐看,就是擺在茶櫃裡裝飾裝飾,好看。像他一般磕碰不得,磕了碰了就瓷裂心碎,很難補救。替代用的耳掛式咖啡包沖泡出來的滋味果然無甚風味,想來習慣了的器官感覺,原來是那麼不容易找到能滿足從前昔時的替代物。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輻射加激情 ─美國女詩人簡‧赫絲費爾詩選譯

譯註 向明  當今美國詩壇如日中天的女詩人簡‧赫絲費爾(Jane Hirshfield)的詩,被紐約時報書評稱之為「輻射加激情」(Radiation and Excitement)交織,對人類的內心和自然世界產生微妙的互動,富於哲學宗教氣質,因而被形容為「形而上的詩人」。  她的詩集《加點糖,加點鹽》(Given Sugar,Given Salt),於2001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2009年5月23日第二屆中國詩歌節在西安召開,簡女士為唯一被邀請的外藉詩人,受到主辦單位極高的重視和接待。台灣女詩人尹玲教授和我由於語言交流的方便,成為眾多詩人中唯一能和簡女士交談和交換心得的少數幾人。她曾翻譯古代日本女詩人小野小町及和泉式部作品《墨黑的月亮》。對我國現代詩歌是初步接觸,但她感知中國詩的博大精深和文字奧妙遠非其他文字所可能企及,她希望這次來參加中國詩歌節是她走進中文詩歌天地的一個開始。  簡女士的詩與其形容為一「形而上的詩人」,然我從她《加點糖‧加點鹽》這本詩集中所獲得的印象是,她是一個更貼近現代人生活和感受的詩人,她的詩中並沒有形而上的玄妙和高蹈,卻用人人都能共感的語言和輕巧的意象,讓我們能獲致會心一笑的人生樂趣。  下面試譯八首短詩,以享讀者: 〈啥也不久長〉(Nothing lasts)  「啥也不久長」──  思考得面面俱到多困難  「啥也不久長」──  一個應允也是一種慰安  悲傷和希望  乃手執的跳繩兩端  好難纏的一雙女兒  一個穿羊毛衣,另一個穿棉布衫 〈快樂有多難〉 (Happiness is harder)  一本詩集  從頭讀到尾  可以治癒某種憂傷    人總得作些選擇  什麼都無所謂,就是那樣  這杯咖啡,那件套裝  「這是我愛來的時光。」  「今天,我要洗玻璃窗。」  要快樂有多難  想想那些聖哲的嘉言  清醒的活著,似乎多簡單  餓了吃,倦了睡  這樣選擇完美嗎,或一點也不?  不管如何,事事似乎都在互相較量 〈合同〉(The contract)  那個送我一大捆玫瑰的女子  叮囑我  「要狠狠的加以修剪。」  枝幹們開始頑抗  刺針和芸芸的雜草  沾滿我的手套和衣裳  修剪刀下盡皆綠色的傷殘 簡直不敢相信  渺小的餘生竟被我切成碎屑  我的雙手依然快速移動  使得那些活生生的枝葉  全都認命消亡 〈香柏〉(A cedar Fragrance)  即使現在  數十年以後  我仍在澆冷水洗臉  並非什麼修養不修養  也非保留記憶 更不想以清涼來甦醒某些打擊 不過是練習 選取 從不必要變成必須 〈速度與完美〉 (Speed and perfection)  杏花的季節很快就過去了 單單只需一夜的清風 我跪倒在地,抬腿復伸腳 吃我所能吃的,趁傷痕未出現前 〈片刻〉(Moment)  自睡夢醒來時 人會片刻失智 她是誰,他又是誰? 這種事一生都在發生 一次或兩次 毫無疑問,你也遇到過 …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請問芳名

文/攝影 許淑娟  一早到公司,桌上多了盆植物,從茶魔飲料杯裡竄出樹苗,橢圓尖形綠葉零零落落沿著樹莖垂掛。詢問周遭同事,沒有人知道它從何而來。有人忘了帶走?還是放錯位置?終究是放在我的位置,於是先把它挪移在旁。我端詳著它單薄模樣,拿起手機,打開下載的軟體「形色」照相,出現了答案。  「梔子花!它是梔子花。」我有些興奮說。  「梔子花的花很香。」同事說。  「『形色』根本不準啦!」有人說。  換給角度拍,這回答案是綠蘿。再試一次,又變回梔子花。幾次測試,可能的選項還有幸福樹、菩提、茉莉、辣椒……一個早上,心頭掛著這株可疑的植物,直到一個同事找上我。  「妳看到了嗎?」  「什麼?」  「放妳桌上啊!」  「桌上那盆是你放的。」  「上次說要給你的咖啡樹,放心啦,它很好養。」  「咖啡?所以它是『咖啡樹』。」  櫻花、木棉、風鈴木、紫藤、花旗木、石斛蘭下場,送走一季燦爛春花,那端鳳凰已燃燒,阿勃勒飄起黃金雨,荷花仙子風中搖曳,時序轉到立夏。年初起疫情肆虐全球,病毒迫使大家閉關自守,維持安全距離,鬱悶坐擁囚城。豁免於外的植物,依舊循著生命秩序,守著季節規則,時間到,就開花,使盡氣力表演色彩美學。道路、公園、城市、鄉村、大街、小巷……舉目抬頭、閃身轉角不經意就與它相遇,一池睡蓮冥想、滿樹雞蛋花微笑、繽紛九重葛弄姿……對於植物,我沒有免疫力。  千嬌百艷花朵吸睛,落葉枯枝別有意境,遠望樹形姿態,近看葉脈紋理,常常走著走著就停下腳步,勾引我的可能是掉落地上的樹果、草叢裡的芳香、牆邊倚偎的小花……遇到陌生植物,總會想認識它。以往上網搜尋「黃色的花」、「春天黃色的花」諸如此類過濾比對,試圖尋找答案。現在APP軟體,讓辨識更便利。雖然相逢何必曾相識,不知名也無損欣賞。但有了名字,可以進一步探索,了解身世來歷,與它更親近些。名字是標誌,記憶的定位,如同人,各有其脾性習氣。如果有心養植,方知如何對待。  陽台幾盆植物,我用佛系懶人養植法,平日只有澆澆水,疏於養護修剪,物競天擇,任它們自然生生死死,也不管來搶地盤的野草。這野草極富能耐,滲透力強,每個盆栽都逃不過它的魔掌,海棠、鳳仙、蘭花、左手香……連滿身刺的仙人掌,也硬是給擠了進去。一盆向日葵開完花後,它來分租,向日葵死了,它越發欣榮,鳩佔鵲巢,最後徹底淪陷。光滑透明莖上佈滿密密小葉,翠綠點綴紅暈白花,著實可愛。我佩服它開疆闢土勇猛的生命力,不忍心拔除。只是有了居所,還是不安分,常常越界,跑到別人家。  後來知道它叫小葉冷水麻,又名「透明草」。  我喜歡這個名字。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棵櫻桃樹之死

文/攝影 李宜之  我家櫻桃樹已經三年沒有葉子了!完全枯死......  從種它,到它7年後,結第一次櫻桃,快樂了3年。雖然大部份時候,都送給鳥吃了,因為鳥兒們4點多就起床用早餐了!樹那麼高,也很難打理上面的部份。  這棵樹我是當孩子來養的,早晚澆水、加養份、時不時的還扶著樹幹冥想、唱歌給她聽,樹枝都捨不得碰一下。為了她,把周圍可能阻礙生長的樹木,都裁掉了。  到後來,被芽蟲大軍侵略、枯葉病和其他葉子病,樹幹上開始長像琥珀的東西,透亮透亮的,嚐了一下,甜甜的。  然後,有一天,突然有半邊完全枯死,另外半邊還長了兩年葉子。但是,再也沒有果子了。  最後整棵樹都光禿禿的!在滿園子的綠色裡,異常突兀。  至今有3年了。怎麼吃個櫻桃這麼難啊!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鹽

攝影/Hua Chun Chin 高朝明 淀海的風味 由閘口擺渡而來 井仔腳一身白衫 坐禪 修一個晶瑩通明 冠冕了舊時官商 臣服於傷身丈量的指數 不再是味蕾上的巨人 須得 再減三分 雖為小物 卻可急壞秀才學士 和 頭上冒煙的廚師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主編精選〉阿發伯的海岸

文/張薈茗 攝影/邱景崧 新冠肺炎疫情解封後,8月中旬已過秋分節氣。酷暑高溫一直往上飆,吹著熱風聞著鹹腥海味,涼感外套裹不住悶熱,一層又一層的擦著防曬油,滲出一身的汗水黏噠噠,這是夏天親近海洋需付出的代價。 彰化縣芳苑海域,如果站在防波堤高處往下看,中間較高地勢浮出來,串連蚵田間水泥道路,隨著美麗線形綿延至天邊,海牛載著遊客踏浪前進,濺起水花,復古的牛車採蚵體驗,遊客尖叫、歡樂聲、點綴其間。 已近90高齡的阿發伯在夕暮中,痀僂的身影在斜坡上步履維艱,推著破舊推車,緩慢前進。輪子咯咯作響,與海風相應緩慢前進。關於阿發伯的故事有很多傳說,他非聾啞人士,卻總是靜默不語。 長期影像追蹤他十幾年的攝影師邱景崧,與我分享阿發伯不為人知的故事。 十幾年前阿發伯約七十來歲,獨居與住在附近的姊姊相依為命,他養了一隻黑海牛為伴,每天與牠下海整理蚵田照養牡蠣無一不做。 閒時,屋前收集的母殼堆中,找尋適用準備打蚵孔,蚵殼中間打洞,繩索上間隔15公分綁一個蚵殼,母殼十個為一串,採苗、分苗、移植、除螺害、採收、洗蚵、牛車載回,手工「剝殼」、清洗後包裝,姊姊拿去街上販賣。阿發伯一條龍式獨立作業完成。 芳苑的蚵棚由於地勢平坦屬平掛式,橫掛在蚵柱上,漲潮時蚵苗就會附著在蚵殼上,橫綁著一串串的蚵殼,颱風季節蚵田經不起強風吹襲,一片狼藉的蚵田,阿發伯藉由槓桿原理,獨立將橫豎雜亂的蚵棚竹竿整片拉起,讓蚵田恢復原狀。  阿發伯雖然沈默不語,漁撈也是他的強項,全村最有名赤手抓紅蟳高手,碩大肥美的紅蟳比臉還大,引來饕客高價收購,村民投以羨慕眼光。他更懂得海象,總能算準時間於潮水再起時,帶著海牛安全回家。 邱攝影師是中藥材批發商,早期底片相機的年代,一台相機比車上的藥材還珍貴,所以相機不離身。有一天芳苑送完貨,到海邊欣賞落日,看到阿發伯在牛車旁邊,使力幫黑牛推車,減輕黑牛爬坡力道。反觀別家主人用牛藤猛抽牛身,加快牛隻使力爬坡。這個畫面讓他感動。因此:他的鏡頭追蹤阿發伯一拍十多年。 阿發伯與黑牛總是早出晚歸,潮來潮往日復一日,永遠理不完的討海人生,歲月忽悠而過,曾經的發哥變阿發伯,黑牛變老牛,腿殘無力再下海耕作,姊姊趁阿發伯不在家時,偷偷將黑牛賣掉,黑牛進了牛販手上,命運可想而知,阿發伯知情後頓失依靠,哭天搶地,多天未進米粒。 自從老牛離去後,他更加沈默不語,讓姐姐自責加深。邱先生幫他留下與老牛夕歸返家的身影,十多年來;阿發伯只跟邱先生講過一句話,「你今天又擱來喔,」邱先生知曉他與老牛二十年來的朝夕相伴,是夥伴也是家人,命繫相依的情感,豈是別人能夠理解? 若早知道老黑牛要退役,無論多少錢都願意買下,送牠到彰化溪洲老牛安養之家終養,讓阿發伯想念黑牛時,還能再見上一面,邱先生感慨的說著往事。自從老黑牛被賣掉之後,阿發伯仍然繼續他的討海人生,沒有了黑牛幫忙,沉甸甸尖銳的蚵殼,重重的扛在他身上,人當作牛拖磨,肩膀上肉體的刺痛,永遠比不上失去黑牛更痛,如果他的人生可以自己做主,一定選擇跟黑牛相伴一生。 隨著年紀走入暮年,阿發伯已無力照養蚵田,從養蚵人家變成撿野生蚵專家,靠著一台破舊的推車,無論刮風下雨,僅靠單薄衣服抵擋強悍東北季風,天寒地凍中,每天隨著潮汐更迭上下工,筆者多次與他照面,關心他的保暖衣服不夠,見他蒼涼的背影,在漫天陰晦海域,嘴上叼著香菸,似是生命中唯一享受。映照在海域上行走的阿發伯,蕭索一身,孤單身影,叫人心疼不捨。 撿拾的野生蚵或漁撈賣出,足夠他溫飽。不與人互動,不願踏入老人關懷據點,享受溫熱午餐,一生依靠這片潮退後的海域,是他人生的道場。 一種生命偉岸的堅持,只要身體健康,願意從泥灘地找尋海洋資源,走出人生的活路,安頓清貧卻樂此不疲的生命。 眼前海水慢慢褪去,一大片潮間帶浮在眼前,穿著鮮豔衣服的遊客,興奮地開始體驗潮間帶帶來的驚喜,寄居蟹成群結隊探頭爭食,白鷺鷥優雅肢體,一身潔白低空掠過。 紅通通的大火球,天邊泛起瑰麗的火燒雲彩,慢慢滑落台灣西部海岸地平線。暮色昏暗中遊客散去,對面六輕398煙囪閃爍著霓虹光影,海天呈現藍調的蒼茫,大地恢復了平靜。 有機植的河水帶來豐富的礦物質,滋養綿延彰化六十公里的潮間帶,這片泥灘地是村民的提款機,我看到泥灘地的另一種價值,如同阿發伯靠水生物維生,讓弱勢兒女都可以獲得溫飽,撫慰人心。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午后的白雲

 ■黃明安  午后,太陽照在小城上,夏日的炎熱達到一種峰值狀態。工作了一個上午的人們進入了休整,夏時制規定三點上班,午餐用好后,約有兩個鐘頭時間。我坐在辦公室裡望著窗外:白雲在藍天下飄浮,它們把影子投在山脈上。小城有三座山:北邊九華山,南邊凰凰山,中間正對我的山名叫天馬,我看著它的形狀,揣測當年給它命名的人,是如何被那座山的形象所打動?造物具象,是給了人豐富的聯想,但人也只做人想罷了。  山脈蜿蜒起伏,一條曲線連著一條曲線,為天幕畫上不可知的音符。  此刻我看著白雲,一垛一垛,一層一層,棉絮一般飄逸,高山一般聳立,動物一般生動。我只能做這類彆腳的比喻。白雲無邊無際,實際上不可能被比喻。  如果非要比喻,我寧願把它看作是上天的某種意緒。我猜想宇宙就是一個大腦,雲朵飄來飄去,上帝在想什麼,可能以雲具象。我喜歡白雲的潔淨,嚮往它的純粹。白雲寂然不動,懸掛在天空下,白雲籠罩在群山之上,此刻在我看來洋溢著精神氣質。  蟬在窗外的荔枝林里不停地叫著,聲音帶著一種疲倦的韻味。  按照日常生活節奏,這時候我應該打開壁樻,放下那張床,讓自己的身體平躺下來,我可以睡上一個多鐘頭午覺。可是我沒有那樣做。我依然坐在沙發上,看著窗外。今天是個例外,我被一個人困住了。  我安靜地坐著,把手放在膝蓋上。不做事,也不看手机。唯一的動作就是看著窗外。我曾聽過一位瑜珈師的視頻,他說休息並不等於睡覺,人放鬆了──身心都放鬆下來,就是最好的休息。  我在學習這種休息,可我能像白雲一樣地放鬆嗎?  這個問題一提出來,我就被自己嚇著了。在夏日的午后,我在辨公室裡,一個人孤獨地想著心事,望著窗外的白雲,一分鐘又一分鐘地溜過去。我覺得這種狀態很好:有感知,而無思考;有邊界,而無局限。我暫時像一朵白雲一樣,懸浮在半空。我也像天空一樣,處於一種凝神狀態。  午后街道上的車仿佛也少了,整幢樓安靜極了。我靠在沙發上,靜靜地望著窗外。在午后的這個時刻,它們一動不動。我看見太陽光照在雲層上並穿透雲層呈現出的那種層次感。這些白雲多麼潔白無瑕,它們吸聚了光並使自己更加清晰明亮。 風在午后也睡去了,它們藏身在雲層里面。儘管無風,白雲實際上也不是都不動。它們往南方悄然移動,慢慢地漂移變化著,如果不是以窗戶作視覺的參照物,這個現象真是很難被觀察到。大約過了半小時,天空中的白雲仿佛變淡了,看上去有了陰影——這些微妙的變化,提醒我世界正在運轉,時光正在流逝。我在大背景下,又是個什麼呢!  我被一個人困住了──這種境況有點像天上的星星,雖然彼此還能看到,但我已經發現了一種參數:這顆星星正在往外太空漂移,慢慢地終有一天它會消失在我的視野之外。我不知道產生這種變化的是哪一股引力,這顆星星正在脫離原定軌道,不斷地往另一個時空飛去。這不是猜測,而已經成為一種事實。  我無法說清楚具體事項,也表達不了此刻的感覺,但我知道自己受到了傷害。這種傷害又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跡,它是一種關係的疏迼或挫敗感,它破壞了美好的開端,使一切都充滿了低極的錯誤,它侵犯了我的潔癖而我又必須加以克制,我望著天空發呆……  不知過了多久,我在沙發上睡著了。  我睡著了嗎?我休息了嗎?我的神識由於長久凝望天空顯得有點恍恍惚惚。我用雙手搓了兩下臉,最後再看一下藍天下的白雲。  此刻已經兩點半了,下午還有一場會議,我只有二十多分鐘時間。我突然發現天空中的雲,這時候有了一種表情,她仿佛對我神秘地微笑著,她仿佛向我暗示,無論發生什麼,無論那個人如何讓我失望傷心,我都必須像下午三點後的天空那樣,像雲那樣,使自己振作起來並保持一種超然的狀態。  午后的白雲,窗外的風景。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