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月世界

 詩/侯思平 圖/鄭宏章 必然是有所青春 有所保留 凡四季顏彩、過路的草莽 麾下竄流而出的務實 修煉幸福的魔法 不識廬山 而這邊陲已從容跨出一個蠱惑的夜 在那苦心造詣的霧色之中 潑灑更多隱喻 更多 病酒悲秋 海浪一樣澎湃 我把日子框列開來綿延長遠的期盼 如掛滿一樹盈盈碩果,華麗登場 憂傷擔當

Read More

<中華副刊>京都角落 日本印象

哲學之道盡頭的斜坡 文/攝影 陳冠豪  前些年,在出社會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有了特休假期以及精神上的餘裕,加上前往日本旅遊的風氣漸盛,因此在兄長的邀約下,遂規劃了五天母子三人的京都之行。  三人之中,我與兄長都有出國經驗,母親則在我年幼時曾赴中國旅遊,但三十多年來沒有再搭乘飛機過。即使母親不喜乘坐飛機,常說飛機沒有腳踏實地感覺危險,以及突如其來的亂流常令人惴惴不安,但在日本這個國家的強力吸引下,仍欣然與我們同行。  日本,對我們家或是許多台灣人來說,都經由如電視、電影、漫畫、動畫等各種媒體的薰陶,而變得相當親切與熟悉。即便從來不曾踏上日本的土地,許多地名與景點仍然可以朗朗上口。那是一片由想像與期待所構築而成的土地,裡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魔幻場景與物品,能滿足每個人所有稀奇古怪的願望。  我們計畫由桃園機場出發,抵達日本的關西機場,再搭乘JR鐵路的HARUKA列車,由機場直達京都車站。下飛機進入機場後,立刻便感受到不同國度間的差異了。不論是指標上的日文字,還是身邊人們的外貌、口中低聲吐出的語言,甚至是飄盪在空氣中隱而未顯的氛圍,都在在指出這裡是一個全然不同的國度。但要一直到通過海關領取行李後,才有了真正踏進日本的真實感。  距離上一次出國已經好幾年了,不過這種「國內」與「國外」之間氛圍的轉變,自從第一次出國後就深植在我的心中。那是國外旅行最有魅力的時刻之一,除了體驗那微妙的落差外,或許這個時刻還包含了許多的情緒,例如對未來幾天的期待與興奮,暫時拋開既有身分的輕鬆與灑脫等等。在這一刻,彷彿按下一個開關,宣告一段美妙無比的假期已經正式展開。  一抵達飯店,放下行李後就趕緊出門,以趕在太陽下山前拜訪第一個景點清水寺。沿著兩旁皆是傳統日式建築的三年而上,盡頭便是清水寺的大門仁王門。沿路的建築皆以木頭的原色為主,就連人們身上的衣著也都是黑色或是咖啡色等低調的色系,幽微而又明顯地傳達出尋求團體和諧的民族性;但在某些地方又會與四周格格不入,如仁王門鮮明的亮橘色、鮮紅的鳥居、金閣寺的金碧輝煌,或是京都塔如利劍一般地劃破天際,如此鮮明的印象彷彿為了強調這些地方的存在而刻意壓抑了他處的性格似的。  接下來幾日,接連造訪了京都的幾個著名景點,嵐山、金閣寺、銀閣寺、二條城、伏見稻荷神社等,川流不息的觀光客為主體的畫面不變,僅將背景做了更換,換成山頭漸紅的楓樹、金光閃閃的屋宇、巨石砌成的石牆以及連綿不絕的鳥居。旅途中,相較於以觀光景點的面貌呈現出來的日本,我更喜歡以自然、人、巷弄的面貌所呈現的那部分日本。在前往景點的途中、回飯店的路上、用完餐的閒逛中,看見那些隱藏在摩肩擦踵的人潮與光鮮亮麗的霓虹燈管背後,那井然有序而顯得過分拘謹的真實內涵。  在參觀完銀閣寺後,順道走訪著名的哲學之道。可能時間已接近傍晚,天色漸暗,一路上人潮稀稀落落,行至中段時,更只剩下我們三人漫步於其上。此時夕陽柔和的光線穿過已然轉紅的楓樹枝椏,篩落的光點灑在腳邊。除了彼此的腳步聲之外,只聽得見路旁小溝流水的輕微聲響,以及偶然一陣的烏鴉啼叫,一切靜謐而祥和。走至哲學之道的盡頭,是一道緩緩而下的斜坡。此時夕陽已西下,天邊仍殘留著金黃的餘暉,從斜坡上可以望見錯落的屋頂、電線杆上四面延伸的電線、幾位緩緩走著的人們,還有遠方山的稜線。  整個日本之行可以濃縮為哲學之道尾端的那幕短暫場景,好像這才符合心目中的日本印象似的,那種婉約而內斂的氣質,平凡中所附有的禪意,其他景點彷彿太淺的景深一般已逐漸模糊。我慶幸當時有拿出手機拍下了這一幕,每次點開照片時,我便彷彿再次感受到當時的靜謐、十一月時乾冷的空氣、殘留在屋瓦與窗櫺上的夕陽餘暉,以及那鮮明的日本印象。

Read More

<中華副刊>來份蚵仔煎

 文/攝影 陳秀玲  「來份蚵仔煎」,我以背包佔位,再走到消毒機取出餐具,回座靜待。  老闆身形矮壯站在煎檯前,總是低著頭,手操短煎匙,站在鑄鐵板檯前,澆灑豬油,抓鮮蚵,下些許,份量等同;單手敲蛋殼,殼裂開,蛋液滑,覆蓋蚵仔,攪混蛋黃流;撒地瓜粉水,散成圓,一份份勾欠熟成,煎匙分割;再舖上小白菜莖葉,台南有些店家加豆芽,均是脆脆口感。  老闆專注,顧小巧易熟的蚵仔,不能說煎蚵仔,台灣話保留烹調細微的差異。待半透明邊緣乾焦,翻面受熱,添油熱煎,酥香四溢,起鍋,滿滿鑄鐵板,十二份,難怪專賣蚵仔煎,不賣其他。在寬敞且深的店面牆上,無任何美食名人代言,只有「外食垃圾請帶自行帶到垃圾筒」和方便計算數量的價格表。  當他盛盤完,會抬頭片刻,或喝口水,或整理備料,然後著手下一輪。  夜巿營生,多半是家人分工,接著是女兒或太太,持湯勺,搖搖特殊熬煮醬汁,淋上,再遞送給客人。見她們在不鏽鋼長形桌間穿梭,熱騰白煙,酥香蛋香飄散,引誘我微餓的肚腹,我坐在不鏽鋼圓椅凳,早備好五個十元銅板等呢。  據說蚵仔煎料理,是明鄭時代,糧食短缺,士兵在臨海找到可食牡蠣,加蛋變創意料理;但我搜尋「插竹養蠣」,漢朝就有,唐代視牡蠣為海中珍饈,只是如何將牡蠣與蛋結合?我曾讀到,日治時期士紳吳江山提及,簡單的一片豬肉、一顆雞蛋、一把蔬菜,一點豬油可以調理出美味的料理。想著,若手邊沒有豬肉,養蚵原鄉,以牡蠣替代,像以剩飯炒蛋,方便日常又順口;據說老闆是自北港到三重謀生,順理成章賣蚵仔煎,想像深夜茫霧打拚人,吃什麼?蚵仔煎,雞蛋、菜蔬,豬油,牡蠣料理快,勾欠後增加飽足感。當我耳邊聽起「蚵仔煎,不加蚵仔,要蛋煎」;或「蝦仁煎」,可客製化應變日常,靈魂是酥油香氣,曾吃過植物性油的蚵仔煎,風味全跑鐘。  假日,孩童隨我上菜巿場,時見老闆蹲坐椅頭仔,身旁簡易水龍頭接著水蛇似的塑膠水管,水管緩緩流洩,日光下,檢視鮮蚵,肥美夾藏灰白殘殼,洗淨冷藏;有時滌洗菜蔬或整箱雞蛋外殼等等。孩子好奇,那段時間,早也看,晚也看,終於被斥責,哪有這種媽媽,不帶囝仔去公園玩耍,看這,萬一被燙到,怎麼辦?母子倆各有關注探索,有朝懂得生活的運轉支軸,白天洗蚵,晚上賣蚵,就是骨力,專注,勤奮。  中年,約束宵夜。偶爾在太陽西沉,下班經街頭甫營業小攤,「來份蚵仔煎」,燈火初亮,夜色漸來,稍稍止餓,再轉回家,認真生活。

Read More

<中華副刊>蟬的叫聲吵著要去遠方

大漢溪桃園角板山溪口台地段。 能夠與風景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慶幸的。─東山魁夷 文/攝影 陳銘磻 抱歉,我的愚蠢決定  時常抱持嫌忌猶豫的人,絕不承認自己正在猜疑;懷疑是一種心性未明的暗潮洶湧,所以不想被人發現。對人對事疑心在先,或許這種狐疑正在尋索原來並不十分明確的實情也說不定。  不明原因而猜忌,難免慌張,知道原因,更慌,導致我常以逃避為藉口,不願面對現實。  中年時期,為減低房貸利率壓力,危急存亡之際,把一間價值不菲的房子委由一位初識的經理級銀行員掛名過戶;從此,擔憂房子恐遭對方私下移轉,疑慮糾纏,日子不得安寧。  七年時間,生活被無法避免的猜疑枷鎖束縛,實在不好從困惑解脫,沉重的精神折磨不知如何安頓;勉強安慰自己,人有擯除不被嫌疑擾亂情緒的能力,就用自覺行動警惕!  然,結論早已注定,不管怎樣隱瞞,要不要就教熟悉房產的人,探求其中玄機?不必了,你是愚蠢的化身,心中早已埋入陰霾,毋寧是對人性猜疑感到強烈不解的幻滅。  冷冽的壞心情,我時常奉持御守穿過無盡的街道,究竟怎麼回事?  生活在已然非我名下的房子,貸款照繳,心生虛驚,引百般心思惶惶,不免鎮日驚嚇,心緒難安,就算意圖揭開內情,事實恐非最初樣貌,這要叫人如何安心過日?  事後查察,果然詭譎,對方挪用屋子增貸,瞞天過海哄我傻子。  七年間,生活在布滿陰沉的恐懼找尋盲點,事實確然令人驚詫駭異;之後緊急辦理過戶,順勢賣掉舊居,搬離台北。  人心複雜,不易理解,難以分辨虛實的現象,偶而會把人不想要的怪詭情緒,在意想不到時,以驚恐方式帶來。  難免心盲,原以為做了件看來沒用的事,一旦屏除雜念,某個時辰,可能在不顯眼的地方,發現真相。  人心若波瀾,世路有迂曲,實在抱歉,疏忽未解的夸誕世道,不擅長處理房事,做出愚蠢決定,為害家人伴隨驚惶;禍福相倚,吉凶同域,我終究為了相互依存而發願遷移他鄉。 漂流到陌生的田園城市  人生旅次的住所,是指對自己來說十分重要的人,共同生活的所在。  生命是一場時光流逝的旅程,拐個彎,便是另一段人生。活著的時間,三十、七十,能否如願完成想做的事,愛上想愛的人,誰也說不定,越是這樣,越想聽天空的聲音、花開的聲音,想認識海的吶喊、山的呼吸、風的呼嘯。啊,那就回顧記憶的聲音,歲月漂流的聲音。  喝咖啡過日,閒暇看雲跳舞,聽雨歌唱也行,偶而想念梅雨季節放晴的星空,就是別冀望每天都會是陽光普照。  那一年,發狠賣掉台北昂貴地段的房子,搬遷田園城市,因禍得福和家人住進新居,孩子擁有各自房間,豢養一隻貓,栽植幾盆花,到社區咖啡屋食鬆餅、峇里島庭園聽水流;結識鍾情藝文的莊秀美局長、蔡志揚區長,幾位熱愛文學的作家,又與寫作〈嘸通嫌台灣〉聞名,台灣民族文學代表性作家,老友林央敏重逢。  坦然了卻心願,終須明白,人間庸碌一生,禍福是過程,生命艱難,不是上蒼刻意安排,是行為造成的結果。圓滿不隨意被放進生命,人必須用這一世的運命開啟智慧,只有經歷身心磨折,才能領受幸福真諦。  陌生環境,初期住居難免混茫,遷徙後,需要面對現實,割捨不切實際的思緒,脫離拘執天命,讓禁錮的靈魂甦醒,無須張揚舉家遷居到一座風雅的田園城市。  拘執太深,易困惑,很快變成一隻草食性動物,而草食性動物的宿命就是被獅子啃噬。  八年間,不也辛勤在充滿靈動,遍灑月色的陽台、書桌,思索、寫作、出版了二十本書!  援筆寫作的日子,無暇胡思亂想。如能適時看清是過往成就現在的自己,渾無罣礙,有遠見的人對紅塵看法和隨興的人不同,住居改變不成問題,是人對經驗理解的態度在作祟。  有個可以歡喜回去的家,就能隨心所欲外出,行腳煩囂人間,藉此轉化心境,創造屬於自己的新風情。 腳踏過的土地都變成故鄉  某一年,在異國他鄉的京都嵐山眺望明淨月色,今晚在桃園上空同樣清晰看見,清朗的光澤莫不得人欣喜。  搬遷到幽靜的首璽社區未及數年,高樓外圍的建物,延伸幾條意興雅致的歐式街道,使人在風吹樹群自若謳歌中,感受追求安穩生活得之不易。  那一年,適切升格為直轄市的桃園,天空分外澄澈,夏,真是到了,人也好,景物也好,清爽融入朗朗雲天;喜歡在步調徐緩的時空,散步到鄰近莊敬路上的兩口陂塘,玩賞跟台北不同的樹蔭綠光,看輕風池沼,漣漪驚起幾隻水鳥,不覺流連忘返。  初遷桃園,台北生活的追憶不時雜沓出現,默想搬離羅斯福路彼日,在新居陽台讓紙菸吐納一圈接續一圈煙霧,浮塵繚繞滿庭,好似貼近夜空的一縷騰雲,放眼陽台那一輪在嵐山見過的月亮,以後的日子,大概會以同樣姿色出現樓頂。  幸得邂逅一座逐步邁向現代意識流的都市,尚留繁多綠意盎然的田園,群樹林立,迎風搖曳,春季來臨,街巷山櫻怒放繽紛,鮮麗耀眼得使人迷醉。住居八樓的寫字桌窗臺,對街學校操場斜披青蔥林木,有風襲來,靈動不已,我以孤身寂然的靜默,用鍵盤敲打寫出心中想說的話,想講述的情事。  窗口是我專屬陽台,白天擁日頭,聽蟬鳴;子夜照明月,聽蛙鳴。城市罕見的田園風情,我在那裡看書、當貓奴;許多念頭、詞句、畫面,從腦門靈光乍現滲出。  過去,不管是收容遠離新竹的我的台北,甚或遺棄五光十色的台北到起居安寧的桃園,對居住環境,老拙無能表露難以認知的情感,這不是我對居家絕望而顯現的疲態!故鄉二字太抽象,煩難領會,儘管新竹市並列出生與成長的故鄉,生活四十年的台北是跟事業搏命的故鄉,如今,桃園恍然如隔世成為安身立命的家鄉。  不論某個階段旅行到哪裡,命運的錯置不過幻覺,腳踏過的土地後來都變成故鄉。 有個異鄉男子在陽台與貓跳舞  多多貓陪伴我在陽台閱讀日本作家川村元氣的《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描述年歲三十,從事郵差的男子,母親過世後,獨自飼養她生前抱回家,取名「高麗菜」的流浪貓,相依為命,經歷如果讓摯愛消失,就可多活一天的驚詫生活,結果是美好回憶從眼前不斷消失。  全書闡述在僅餘的生命體會愛與淚水,感悟失去與珍惜的奇遇。書中有段話:「時間不是從過去流向未來,而是從未來流向現在。至今為止的人生,是過去到現在,向無限未來前進,當被告知自己的未來有限,就會感到未來正向自己逼近。」  不論安家何處?屋齡多久?一家老小能愉快相聚就該歡喜在一起,能愛多少算多少,無論如何,美好處境弄丟了,就算上Google也找不回來。  頻繁更迭的過去,對未來不好輕率許下諾言,有時連浮沉的靈魂都還來不及承受社會變遷的撞擊,對新環境不知如何記載過程,甚至連安頓新居的頭緒未及成形,內心便隱隱然對未解城市的生態疑惑起來。  今後,僅能安守本分,和家人、多多貓在田園美學淳厚的桃園安詳過日子。  遷徙,既成生活尋常,從南到北或從繁榮都會到寧謐鄉野,必然在遷移中碰到許多事,遇見無數新面孔,從而開展不同花樣的旅程。如果急欲認清遷居起初的不安心理,顯得矯情;如果總是板著一張冷漠臉孔低調走路,很像是我極度嫌惡桃園一般,人就鄙陋三分。  有時不是很懂「故鄉」這個聚落的學問,然而,家就像棉紗把親人連成一線;這個家族,這間屋子,為相互羈絆的至親創造回憶。  當然明白,除非昏昧,美或醜陋的記憶才會徹底消失,人要熟識的機會不多,能相處的時間更少;只是難以理解,為什麼偏愛勞心費神奔回過去,是因恐懼未來不明,不知怎麼前行,只能在凌亂思念增添傷感、苦心焦慮?  異鄉人哪!別用失憶當藉口,閒暇時與貓咪跳舞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黑森林幸福華爾滋〉全車都在跟我打招呼

火車行經廣闊的青青草原,是旅人視覺和心靈的最好療癒。 文/攝影 李燕瓊 冷雨了幾天,這二天終於天晴了,德國禁足居家抗疫已逾月餘,出門行春去(德國6月21日才正式夏天);再不出門,就怕要發霉了,來去爬後山,「紓困」一下久禁的身心。 走過廣闊的青青草原,春光何其瀲灩,春花那麼爛漫,這美好的人間六月天。 順著小路緩緩蜿蜒上山,有著尖塔鐘樓的小教堂矗立在遠處斜坡上,坡上花草奔放爭艷;我們彷彿置身於遠離塵囂遺世的瑞士山區,山谷中的幾處院落寧靜、炊煙裊裊開出一朵朵雲,幾處牧場放牧著馬羊,放眼層綠疊翠,空氣清涼,果然風景如詩如畫。 我們當然不是遠在他鄉,只是在離家幾十分鐘腳程,「零碳足跡」的郊野。 最終來到了一片饒富仙氣、無法再更添美麗的草原。嫩黃蒲公英和小白花開遍,蜂蝶飛舞,廣闊的視野風情,藍天高高,幾朵白雲悠懶;感覺日常紅塵離我們很遠了;教堂鐘聲緩悠響起,何其幸福獨享這鄉野桃花源,瞇著眼躺下,我們完全放鬆了…。 疫情當前,最珍貴的,其實就是最如常的日昇月落、大自然的運轉了。最近看到這句話很有感:Birth certificate. Death certificate. One pen. 頗有「一筆判生死」的現實。其實,人生的開始何嘗不是慢慢走向結束,結束,不也是另一個開始?生死證明,不過一紙,如何善用這隻筆來圓滿開始之後的人生,是該努力的大智慧。 貪看雲影天光,不覺暮色襲來,雖然不捨,但該下山了啊! 下山經過一個迷你小站,遇上開往山上的區間小火車,若坐在靠小路這邊的位置,風景比較迷人,可以欣賞到不同季節的景觀,所以,每次上山我都要坐到這邊來。 火車慢慢移動了,第一節車廂裡的幾位小朋友遠遠看到我,或許覺得我也是小朋友吧!他們朝我用力地揮舞著手和帽子,好可愛啊!我也摘下帽子揮舞雙手回禮。 然後,第二節、第三節車廂(離峰時間只有一節車廂)的所有乘客可能誤會我是跟他們揮手,就也很禮貌地對我揮手回禮,真是無心插柳!(禮多人不怪) 哇!全車乘客都在跟我打招呼呢!有種國際巨星走紅毯被揮手歡呼致意的錯覺(也太自我感覺良好),很溫暖的一種打招呼的「儀式」,素昧平生卻可以感覺這樣靠近。尤其疫情期間,一種彼此關心鼓勵的溫暖,散播在空氣裡,就像握手或擁抱般親切。 報導說:疫情居家隔離期間,英國、義大利、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小朋友張貼在窗戶上的彩虹畫作,上面寫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成為風雨飄搖中最鼓舞人心的亮麗風景! 孩子的心靈世(視)界總是純粹、無爭、美好,那是發自內心情感的直接表現,專家稱是:潛意識中的「自發性心象」(spontaneous imagery),如揮手打招呼、彩虹繪畫和更多可愛的動作,藉由他們的眼睛和心靈,看到被我們忽視或忘記的曾經美好和多樣性,要珍惜。 能跟偶然相會、遙遙相望或擦肩而過的陌生人微笑致意,交換喜悅,多美好的踏青下午茶,沒錯,於我們,就是心靈充滿的大自然下午茶。

Read More

<中華副刊>塑膠袋的探險飛行

 文/綠喵 插圖/國泰  走出家門。這城市的人車想必都出城度假去了吧!只見稀稀疏疏的幾輛汽機車有意無意地走著,沒精打彩的走過路口。大概也是人去城空了吧!烈日下,南風一陣陣地吹氣,感覺它的呼吸也順暢許多,更讓空虛的城廓增添了幾分寂寥。  忽然起飛了!對街大樓的人行道上,白色塑膠袋起飛了。從空曠的地面躍起,不須加長的跑道助跑,只靠夏日南風強勁地吹送,一下子竄得高高的,一層樓、兩層樓、三層樓高,還一直想往上飛去。  可惜,南風的肺活量不足,暫停下來深呼吸;塑膠袋來不及探頭參觀四樓住戶的屋內擺設,便失去了飛行助力,急急往下迫降。大概是不甘就此回航,一掙扎,在空中翻起了個大跟斗。此時,南風吸足了氣,再度伸出援手,下墜中的塑膠袋穩住了高度,向前直飛、開心不已。結果,一分心,閃神,沒閃過電線杆,「啪!」了一聲整顆頭撞上去,看得連我的頭也痛了起來。  心想,南風性情桀驁多變,一下子催促狂吹、一下子放任下跌,把順勢停歇在電線杆上的塑膠袋擾得無所適從,更不知該何處何從了?才剛想完,善變的風就像實踐多變的性格似的,立即把塑膠袋吹送回地面。讓我隨著躍飛的心思也為之悵然。  我凝望曾擁有過飛行歷程的塑膠袋,看著它在空中翻飛,飄揚,及此刻的跌落地面;經歷了起伏、振盪及回歸的平和。之如這城市度假的人群,帶著忙碌的心情啟程,放飛到另一個陌生的城鎮,休息也好、旅遊也行;但,最終還是得帶著透過旅程充飽電、滿足又疲憊的心,回家。人生總是這樣!

Read More

<中華副刊>圖書館的獅子

圖/蔣軍 文/張燕風  今年美國新冠疫情爆發,在一片禁令聲中,最令YF難過的,是看到鎮上圖書館的大門緊鎖。以往,「每天去圖書館消磨幾個鐘頭」,一直是YF多年來的生活習慣。 沿著熟悉的大門入內,總會先在報刊架上,取下當日報紙,雜誌新刊,坐在閱讀室落地窗邊的沙發上,細細翻閱書報,天下大小事,盡在眼下和指間。  YF對童書繪本一直保持著莫大興趣。圖書館內的兒童部門也是YF每天必訪之地。 那兒排列成行的書架,都只有兩三層書的高度,便於孩子們抽取閱讀。YF經常彎腰瀏覽,看到有興趣的書,就會欣喜取下,和旁邊的孩子們一樣,盤腿席地而坐,捧著書津津有味的讀起來。  一天,YF讀到一本「圖書館獅子」(Library Lion)的繪畫書。書中那頭巨大的獅子,特別喜歡去圖書館閒逛。因為館內規章中沒有說過「獅子」不能進入圖書館,所以沒有人能趕他出去。獅子在圖書館內鬧了不少笑話,讓YF讀的吃吃發笑, 竟沒有注意身邊站了一個小男孩。  小男孩指著書頁,一臉認真的說「奶奶,這頭獅子就在我們圖書館裡耶!」YF抬頭對小男孩說「真的嗎?我怎麼從來沒見過?」小男孩嘟起小嘴說「因為妳是大人嘛!大人總是在忙別的事,不會注意到那頭獅子的。」YF急忙說「我不忙、不忙 ! 你帶我去看獅子好嗎?」  小男孩咧嘴笑了,指著最遠的角落,說「每個星期二早上,圖書館姐姐都會在那兒講故事,獅子一定會去和我們一起聽故事的。今天剛好是星期二,奶奶,我帶妳去聽故事好嗎? 那妳就可以認識獅子了。」  小男孩拉著YF的手,走向邊遠的故事間。怪不得故事間會被設在最遠的角落,因為這樣孩子們的笑聲,就不會打擾圖書館內需要安靜的大人們了。  果然,一頭大獅子正瞇著眼安詳的半躺在牆角邊,任憑孩子們在他身上磨蹭玩耍歡笑。YF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竟也毫無半點恐懼的感覺。獅子朝門邊嘴巴張的大大的YF點一下頭,算是打過招呼了。講故事的姐姐走進來,和獅子互拍一記「High Five」,看來獅子真的是這裡固定的常客。  人們絕對想不到,那可惡的病毒竟傳播的這麼快速。從今年春天開始,為了防止病菌蔓延,圖書館竟無預警的全面關閉。 YF為驟然失去一座精神保壘而悵然不已! 並且念念不忘那頭愛聽故事的獅子,如今安在?也許藏在館外的樹叢中?還是躲在遠處的矮山裡?還有人會為他說故事嗎?  YF多次開車前往圖書館外圍街道,遙望大窗內那張熟悉的沙發椅已被黃色封條層層貼住,角落的故事間也黑暗無光。圖書館門口長條椅上,卻總躺著那位以前常去館內打瞌睡的流浪漢。他正在享受著戶外日光浴。  YF搖下車窗,對流浪漢喊著「先生,你看到圖書館獅子了嗎?」  流浪漢總是不回應,繼續閉眼攤開手臂曬太陽。  2020年的春天、夏天就這樣寂靜的過去了,空氣中開始有了些涼意,秋天來了。 YF又想起圖書館的獅子,決定再去轉一圈看看。  萬萬沒有想到圖書館門口的這個畫面。 戴著口罩的獅子,大喇喇的端坐在圖書館大門前,距他六尺遠的長條椅上,也端坐著戴著口罩的流浪漢,他正捧著一本故事書,聚精會神的、大聲的唸給獅子聽。  獅子向YF 微微點頭,鼻頭呶向旁邊的告示牌: “ STAY HOME   STAY SAFE STAY HEALTHY“  YF高興的流下淚來,圖書館獅子啊,別來無恙,世界仍然美麗! 作者註: 《圖書館獅子》(Library Lion)是美國作家蜜雪兒‧努森(Michelle Knudsen)於2017年出版的童書作品。

Read More

<中華副刊>加路蘭之晨

文/攝影 林明理  驟雨過後,加路蘭(Kararuan)海岸像母親的殷盼,如鷹的歌聲,騰飛到我身旁。於是我穿越都蘭山下的土地和環繞太平洋的風,只想瞅見那壯闊的山影、金色的波光,還有聽那浪濤砰砰擊響。  步入觀景台,朝霞漫染。當曙光掠過我心房,掠過柔細而耀眼的長灘上,掠過我足下踩著被海浪磨光的鵝卵石……那些疊影,活在心中,也勾起了無數的仲夏夢。  在這麼廣闊的靜謐中,遠眺波紋狀的海岸線、特殊的海蝕景觀,漁舟三兩個,甚至還能看見綠島俯臥在海面上。  忽而夏蟬聲起,遂想起鳳凰花開時節,童年的點點滴滴,都是腦海中幸福的記號。一隻烏頭翁由枝桿端詳我,引領我朝向純真的歲月──釣青蛙於其中,螢火蟲於其中,都可以從風中回去的。  當記憶的空隙,漫無目的地飄浮,沿著我的傘尖看去,雲彩變成了小白船,那麼輕盈,那麼柔美。無論幾度寒暑,浪花都會逐一記錄我的憶念。  啊,美麗的加路蘭,這藍碧的水,稀微的風與白色的光,彷彿置身夢幻的史詩場景。我感覺到沉默的沙灘和相依的風是多麼柔和,如一旁的林野等待於光與礁岸之雲的呼喚。  涼亭前,還有片寬廣的草坪,豎琴上的小風車、或船型漂流木等裝置藝術,在日出之時似乎無言地宣導永續自然的美學觀念,而我深深地喜愛這種創作的價值。  每當妙曼的月兒在林梢,我把耳朵貼進這塊上蒼遺落在臨界山海之間的翡翠海岸上,就聽到那浪潮在夢中的旋律,那阿美族部落的故事和遠方不斷眨眼的星子如一群頑皮的小孩向我招手。這的確是幸福的倒影,也是永恆的珍寶。

Read More

〈中華副刊〉〈標靶北半球〉也是報復性旅遊

萊茵河水天共色。 文/攝影 張至璋 萊茵、多瑙、梅茵三條河,塑造了歐洲內陸多少夢幻,詩篇,音符。 歐洲面積約相當中國或美國大陸,但河流,湖泊,海灣豐腴多姿。論海灣,地中海到處可見,談湖泊,瑞士已足,但這三條河駕車或搭火車不盡興,要上船沐河風,霑雨露,日光浴,吃喝睡,人船河三者一體,下船融入地方,累了回船休憩,眼皮要捨得不閉上,進房躺五分鐘後再回甲板,或邁出臥室上陽台。三五天不夠,十幾天不多,多喝紅酒不怕醉,暢飲生啤解油膩,香腸配酸菜,豬腳搭麵包。飯後轉進上層酒吧,一曲鋼琴「我心留在舊金山」,歌聲未息,真的夢迴舊金山了。 遊洋輪ocean cruise,幾千人像擠上小島瘋鬧,遊河輪river cruise,百餘人如逛街瀏覽。萊茵河與多瑙河常被相提並論,其實分道揚鑣。萊茵1300公里,從瑞士阿爾卑斯山得到雪水,向西北流經瑞士、奧地利、法國、德國,荷蘭出海,用美容刀縱切歐陸文明,灌溉兩岸風華。多瑙河長一倍,2800公里,從德國南部向東,流經奧地利、匈牙利,從羅馬尼亞出黑海,橫切古東歐,用的是提琴弦。萊茵河與多瑙河的發源地相距雖不遠,東西走向不同,靠德國黑森林地區一條500公里,W型的梅茵河,手術縫線般緊密連結,兩岸市鎮互為切磋,間或對望。我常覺得,萊茵河最美,多瑙河樂音裊繞,而梅茵河富有文化,且曲折變化。 因公事赴歐洽商的人,注重都市,不在意河流,雖然河流之美勝過水泥森林。萊茵河及其流域附近大都市,自西北向東南有,荷蘭阿姆斯特丹,德國杜賽道夫、科隆、波昂,法國史特拉斯堡,瑞士巴瑟爾。梅茵河流域大都市有法蘭克福、紐倫堡,多瑙河有名城市如維也納和布達佩斯,其他多在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 多瑙河維也納咖啡。 我喜歡維也納、薩爾斯堡、阿姆斯特丹和布達佩斯。布達佩斯是多瑙河的兩個城市,布達以及佩斯,隔河相對,各有其美。佩斯是美英念法,當地讀為「佩許」。維也納不大,全城都美,咖啡更美,情調更更美。該去嚐嚐Y型街頭中心,金碧輝煌的百年老店CAFE CENTRAL,標準燕尾服門口迎賓。咖啡表面,奶油泡沫上浮著一片指甲大小深色巧克力片,上面有金色招牌CAFE CENTRAL,以及WIEN(奧地利文維也納),眼力不好容易忽略。一分鐘後巧克力會化掉,但是巧克力和金色字母仍然留在白色奶油表面,令人不忍心去攪動咖啡,但是為了這終究要消逝的短暫感情,不喝不攪動,以至咖啡變溫,均非喝咖啡之道。瞬間永恆,攪動吞下,這時需要決心。 如今,美麗的歐洲,壯盛的美國,乃至日本、澳洲、東南亞、中國大陸暫時都不宜去,未來開放旅遊後是不是還能恢復舊情?此情此景,本文就算「類出國」,「偽出國」或「報復性旅遊」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颱風天

 詩/攝影 然靈 天空被絞入碎紙機,下起 虛胖的雨 你的髮波動光 很細很靜的雷電 意識長了,在肩上著陸 預感晴天霹靂 夢中拉起警報 颱風眼在臍上撐腰 命中的風暴成形 一棵思維的樹被無情拷打 那些閃躲哀傷的葉 是很久很舊以後 如法泡製青春的老人茶 明天過後 陽光將借代風雨 趁虛而入 我們就用清秋的涼意 溫柔撲滅 朝霧的火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