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我是一隻曬乾的魚

■李紅瘦 如果我想被看見 就會在你稱讚自己的所有物 甩弄氣若游絲的魚尾   一雙雙混濁的雙眼 被你抓起下巴 撕心裂肺 一滴烏黑的血濺在 你笑容滿面的臉   是不是只有你看到我魚腸的美 所以你才敝帚自珍 拒絕任何一個帶我走的人   水氣日復一日向上蒸騰 我細瘦的骨骼 已無法包覆來自深海的呼吸 吐出珍珠般的白沫給你 看著你為我裹膏抹油 下酒

Read More

〈中華副刊〉沒有買書的日子

■徐夢陽 沒有買書的日子,是壓抑的。過度的壓抑,通常會轉變為加倍的慾望,反而造成反效果。我總覺得,讀文史的,哪有不買書的,沒有個百來本書造一間書房,難登大雅之堂,遑稱知識份子。買書這件事,倒也不是附庸風雅,不是為了千鍾粟、黃金屋與顏如玉,說穿了,買書是為了自己,是想看書,想要收藏書,才作此舉。 若與人談論買書,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國中第一本買的書,是《徐志摩詩集》,因為仰慕國文課本上詩人風采,所以存下零用錢到書店購買,後來國文成績不錯,老師也送了一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因此,對於買書與看書這件事,算是結下不解之緣。更重要的,是就讀的文史科系需旁徵博引,時而擷取經典,時而上窮碧落下黃泉,書早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幾乎與自己是分不開的。雖《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可是無書,對我來說,卻是少了生活況味與意義。 書與書店,當是分不開的。有位開書店的學長,過去聽聞他的買書經歷,大概除了那些教授外,無人能出其右,最令人驚訝的故事,是為了買書曾刷爆了幾萬塊的現金卡,在那個George & Mary剛開始風行的日子裡,其他人拚命拿來購物,或以卡養卡,這位學長,嗜書到可以刷爆現金卡,成為傳奇。本以為這些故事都是誇張不實,後人杜撰,可是曾跨進他租屋處的人都知道,整個房間被書擠的水洩不通,連床上都擺滿了書,要跟他借書,等於要了他的命,可他還是拼命的買,買到自己開書店當老闆。算是完成了讀文史者的一個夢想,彼時大家愛買書,總希望能有一間像樣的書房,可以談文論藝,成為書店老闆更是讀書人夢幻職業。 而我因工作回到南部之後,就很少跟隨這些愛書人逛書店買書。以前每周幾乎都要逛一次書店,買個幾本書才罷休,台北古亭、公館一帶的二手書店、連鎖書店,甚至是大陸書店,幾乎都要逛過一遍,這趟出遊才算有意義。邊逛書店,還邊跟愛書人聊聊書況,聊聊學界,甚至是時事,善盡知識份子的責任,雖沒有大作文章,針砭時事,卻也在言談間訓練邏輯,明辨是非,挖掘每本書裡面真正的想法。 無法逛書店之後,買書這件事也沒有暫停,因為尚有網路書店可以頂替,只要輕輕一指,加入購物車,點選購物方式,選擇領貨方式,不出幾日,就可拿到書籍。只是,書本最重要的還是空間,當沒有空間時,有再多好書都是放在倉庫的箱子,任它泛黃、長書斑,我雖愛書,卻也只能暫時停止買書,等待挪出空間再作打算。 沒有買書的日子,是壓抑的。少了友朋,少了激情,少了對書的迷戀,知識份子就不再是知識份子,而是徒有學位與過往的空殼。我常會捫心自問,一年到頭到底看了多少書,擺在書架上的書是否有看完,我也害怕買書成癖,一買就戒不掉,到頭來,更需要買一棟房子能放書,但當我決定不再壓抑,卻忘了買書的滋味。

Read More

〈中華副刊〉用筆寫病歷的老醫生

■張馨尹 早上九點多到診所,診療室上方的燈號剛閃完4,不舒服的我思索著,20號的差距,該要多久啊? 不是第一次到黃醫師這,我明白他平均一個病人的醫病視察差不多是二十分鐘。推算一番後想著,不如回家午餐後再來?一晃眼,11點了,身子催我做出決定,我果斷回家囫圇簡單吃下些東西,休息片刻後,以為拿捏得準,再回到診所,下午一點多,燈號卻停在11老久。 無盡的等待,失算的我在診療室外苦等,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我在四點整有幸見到七十幾歲的黃醫生。醫生一貫慢條斯理的先問我:「結婚了嗎?」 我說,「沒有耶。」信仰婚姻能治百病似的他笑著說:「要快哪,再慢不行啊!」2016那年中秋連假,急性胃炎我躺在床上四天,之後,在留居台灣的每一年,好像都躲不過胃的折磨得到黃醫師這報到。相隔三年多直至去年十月回來,明明整個2020有九個月不在台灣,第十個月更是在飯店隔離與家裡自主防疫中消失了二十一天,但出關第一件事,如訪老友般,我去黃醫師診所報到了。 一樣的問題,他一樣回我:「不是叫你嫁了,不要工作。這樣就不會胃痛了啦!」   今年好不容易安穩過了半年,撐到最後破功,胃又出事了,整個人提不起勁,一整天的研習沒法參加,倒是來見了黃醫師。 黃醫師,我這輩子唯一遇到超過知天命年紀,對病人熱情、醫術高超,仍在懸壺濟世的一位老醫生。找他看胃,必定是無止境的等號、排隊,因為他的診,只許現場掛號,可是,把胃的問題交給他就是安心。 至今,他仍是手寫病歷,且仔仔細細,不馬虎。看他耐心十足對著每一位進到診間看病的病人親切問候,聊家常,再醫病,或有時,病人們話匣子一開,說著與病情無關的事,我在外面,從沒聽過他打斷對方的話。 小時候常生病,記憶裡老家附近的診所都去過了,躺過的病床沒少過,打過的點滴也是。那些對舊時代的診所裡的記憶都還清晰,可是那時古意十足的診所現在都不在了,被一間間設計新潮的診所取代。黃醫師的診所,並沒有隨著我長大消失。所以,現在每次踏入診所,小時候與那些舊診所的記憶,竄出: 一個個坐在桌後拿著筆寫病歷的醫生、一包包護士用心紙摺包好的藥,仍如昔。而當時小小的我,躺在床上打點滴,發誓不要老是生病,讓父母擔心的自己,會在進出間,不小心溜出門外,看著手寫病歷的醫生,遞給我一張愛心貼紙,叫我乖乖。

Read More

〈中華副刊〉帶病修行

■邱逸華 城裡的每個渡口 都有向天竦峙的樓脊 一座座藏經閣,龕列 任生命的河道在此潰決 驚堤或裂岸,樓室間 病體的偈聲湧動——   血的透析、肝膽的無聲革命 (你和誰為企劃案爭得面紅耳赤?) 為愛失序的心律與內分泌 (戰場上誰還記得相愛的初衷?) 難以消化的憂思在柔腸上打結子 (失智的父親何時再喚我的名?) 關節磨合、青春的密度流失 (如何迎接隨髮線後退撲來的更年期?) 以及,踉蹌或優雅 從加護病房到安寧病房的步履 (爭無可爭,你何不放過自己?)   每顆舍利都在骨肉執苦時痛過 靈魂裡藏著絕境的般若 那些自以為沒病的人總是臨床垂釣—— 再讓夢一尾一尾溜走   鍵盤聲如木魚輕敲 我在對海的高樓翻閱此生 傷病的經文有爬梳指痕 晚鐘響時我褪下插進身體的所有管子 重新長出強壯鰭翅 往海之濱洄游

Read More

〈中華副刊〉華副專欄〈青春異視界〉徵稿

對象:大專院校至研究所年齡層之年輕作者,文長以600字至1000字為宜,題材不拘,視野由你,可附攝影照片或手繪圖稿。來稿請寄華副信箱:cdnart123@gmail.com,主旨請註明投稿青春異視界。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雨中練習

■王聖豪 雨是情節,是兩人之間 一座窗的練習 此生遙遙陌陌 看行路的傘似霧飛花 在時間無水的津渡裡 但願妳也曾跋涉自己 日昨的憂傷歡愉 擱淺為一隻水鷺 踩踏在漾起的波心 隔江隔風,隔所有野色漫漫 與我停舟對望,燈影不移   望那些雨滴都曾受傷 望那些痊癒都是雲 垂落於天空的繩索,那些 閃電都是你 辭令紛紛無數 摩擦過鯨腹潛行的日子 我從不銘心於它蒼白短於毫秒 只刻骨於它焚燃自己 令我一度明亮 長出未曾結識的身體   那些被青春撞破的風聲 都已收斂羽翅,在滴水的簷下 失去言語的風景畫裡 有神的安靜時光藏著 我們能否穿過更好的命運 來到彼此臉龐   等待一場雨停 樹梢掛起新鮮的雲 拍卸此生多餘的塵灰 落成森林善意的小徑 當流星擦肩以後漸行漸遠 漸去,但願春風十里 已無遺憾芳草,足以淤積

Read More

〈中華副刊〉削皮

■蘇家立 我知道他喜歡吃蘋果,偶爾會切片泡在鹽水裡,但大多時候連皮一起吃,只留下孤伶伶的果核,像他背著妻子站在我家門前兩三個小時。 用纖細的背看著他雙眼遞來的謊言,拿著鈍掉的水果刀,我一個人在流理臺削著心臟般大小的蘋果,一圈又一圈,小心翼翼解下那條裹著青春的紅色圍巾,水聲嘩啦嘩啦流著,我覺得自己的脖子空蕩蕩的,沒有雲肯從這樣的懸崖墜落。 他以粗暴的方式脫掉了我的衣服,餐桌上削好的蘋果一片也沒動。今天的天氣並不適合泡鹽水,但牙齦有傷的他,只知道我腋下泌出的月光,有一點點危險的微酸。 蘋果皮躺在砧板仰望廚房沒關的燈,如果紅算是一種正面。

Read More

〈中華副刊〉謬誤

■簡玲 面對時候,雨季總是晶瑩剔透,水珠伏貼強化玻璃的心跳,若柔若堅彼此緊緊探知,在所定義的意義之下隱喻蒙太奇情節。 他們擰乾雨季,盲目丈量最柔軟的深度測試最堅硬質地,春分無聲跨越矛盾,水與玻璃顫顫危危反戈,輕柔的游絲凝結,果決穿過雨林便成暴雨呼嘯,落進大洋便澎湃為潮水奔流而來,剛強的魯珀特之淚,瞬間支離破碎,停下腳步,他們不再辯證柔軟與堅硬的反義,謬愛傷春悲秋,還諸一切給沉默。 水野獸派玻璃抽象派了,碎片蒙進水中鞭笞,寫實的六月,一池蛙躁再無藏身之地,月光馴養過各種垂死的薔薇,唯有根系裸露的蕨醒得正綠,敢問海角與天涯的相距,而夜色闃寂,欲說還休。

Read More

〈中華副刊〉撕開

■趙鴻中 匆忙間撕 破一張衛生紙 之後,他也剝成兩半: 一半擦著嘴巴衝出家門 一半則蹲在地上靜觀飄 落的遺絮   辦公室的夜燈  我是一片 在錶上旋開  不自由的濕 偶爾有蜂  軟蟬翼。黏在 群用針在臉  看似溫暖的 上刺刺精忠  人間當放盡 黑點‧只為了  氣力依然 換得精美的  拍不上窗外 假日早餐  那樹枝脫下殼   星河將兩個他 釣起 一個綁在太陽表面 一個甩去月亮背面

Read More

〈中華副刊〉理財或慾望的起點

■鄭芳祥 沒有人不渴望財富,就連六歲不到的小兒也是。雖然他們真正用錢買東西的機會少得可憐,但去金瓜石遊玩時,卻也對黃金博物館內的大金磚趨之鶩,像個大人般爭著向「錢」看。也許都怪我,整天把沒錢買雙B名車掛在嘴邊吧。這讓人不禁思考,問世間「錢」為何物?連大人都無法掌握,雖不至生死相許,但也難免被玩弄於股掌的「錢」,我們又應該怎麼和孩子們談論它呢? 正如知名童書《小兒子》系列中的「金兔」與「雷兔」,也與很多家庭、安親班相同,我們家也執行代幣制度。以此鼓勵兒子們,將之揉成理想中的樣子。只可惜,在目的地之前,總是歧路不斷。最常遇到的,還是孩子們像是上菜市場似的稱斤論兩起來,甚至胃口越來越大。相信所有父母都無法忍受,孩子們就連日常生活都討價還價起來。這似乎是代幣制難以避免之惡,我們也只能不斷訴說事物本身的價值與美好,嘗試讓孩子們理解,世間仍有比「金兔」、貼紙、蓋章、點數更有意義的東西。 綿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延宕享受」的克制力,讓人得以戰勝生命中的艱難與挫折。為了讓代幣能長期累積,而不是如剛開始般,孩子總是只想馬上換些零食、小玩具。我們開始加入孩子們的代幣遊戲,舉凡爸爸文章刊登、媽媽運動健身,也都能得到孩子給的代幣獎勵。這讓全家人為了達成目標,化身為既是同舟共濟也是互相監督的伙伴。而我們共同的願望,正是疫情期間最火紅的家庭電玩遊戲機。由於距離目標還有段距離,對於近期的搶購與缺貨,我們也就能處之泰然了。 載舟或覆舟,全在理念與行動間。當爸媽們開始發行家中才能通行的代幣,這會是理財教育還是無盡慾望的起點,就全賴我們悉心思量與謹慎執行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