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他們彈奏 一曲炎涼的世態

黃筱婷 知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二泉」指的是有「天下第二泉」之稱的惠泉,而惠泉位於無錫西郊的惠山;鍾靈毓秀的惠山,有著多樣的自然風貌,乾隆皇帝在品評江南山水之時,便曾經讚美「唯惠山幽雅嫻靜,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屬。」阿炳就是在如此水軟山溫的惠山惠泉旁,靠著演奏二胡過著賣藝的生活。 本名為華彥鈞的阿炳,在一八九三年出生於無錫,他的父親華清和為當地雷尊殿的一名道士,而他的母親則名為吳阿芬;吳阿芬是當地望族秦家的媳婦,在嫁入秦家約半年後,丈夫就過世了;在吳阿芬丈夫的喪禮上,秦家特地聘請雷尊殿的道士協助法事的進行,而這名道士便是華清和。 華清和雖為一名道士,但儀表周正,也算得上是一表人才,因為做法事的關係,逐漸和吳阿芬接觸甚多且往來密切,這一來一往之間,兩人竟互生好感,身為寡婦的吳阿芬甚至為此還珠胎暗結;吳阿芬雖然把孩子生了下來,但可想而知她在秦家必定是不好過的,家族長久以來的唾罵與鄙視,使得鬱鬱寡歡的吳阿芬以自盡的方式了結餘生,留下了無辜的稚兒;那個稚兒,就是華彥鈞,也是後來的阿炳。 吳阿芬過世後,秦家便將阿炳送到鄉下地方寄養,而華清和在得知吳阿芬的死訊後,也託人將阿炳帶回雷尊殿扶養,並且收為徒弟,這個時候的阿炳已經八歲了。 精通音律的華清和,教導阿炳各式樂器,某天阿炳得知他尊敬的師父,原來竟是拋棄自己的生父,更是使母親失去性命的間接兇手;阿炳無法接受這樣血淋淋的真相,他的精神受到了重大的打擊,開始如老舍筆下的祥子一般沉淪墮落;阿炳開始吸食鴉片,沾染上賭博的惡習,流連於煙花柳巷,甚至染上花柳病而導致眼盲,阿炳徹頭徹尾的掉入了社會的黑暗最底層。 阿炳雙目失明之後,雷尊殿的弟子便將他給掃地出門,為了生計,他只能拿起二胡,以「瞎子阿炳」為藝名,在街頭賣藝維生;之後阿炳和一名叫做董催弟的寡婦同居,兩人一同在街頭討生活,阿炳拉奏二胡,董催弟則吆喝著讓大家來觀賞並給些銀錢;持續在街頭賣藝的生活並就不易,日子一久,阿炳得了嚴重的肺病,他開始不停吐血,逼不得已才轉而在家中修理胡琴過活。 其實阿炳是相當有才華的,他無師自通做出許多知名的曲子,南京的音樂教授還特別親自來到無錫,只為了錄下阿炳所演奏的二胡與琵琶曲,其中《二泉映月》也就這樣幸運的被保存下來;在錄製完曲子的數個月之後,一生淒苦的阿炳便病逝了;但也有一說其實阿炳是上吊身亡的,阿炳沒有留下隻字片語,這其中的真假也就難以辨明了。 阿炳去世後被葬於一和山房的道士墓,但文革期間墓地全面遭到破壞,阿炳墓地也被搗毀,後來竟在一處農戶家的豬圈內,尋得一小塊的阿炳墓碑,這塊墓碑目前則是被收藏在無錫博物館內。 為了紀念這位才華洋溢卻悲苦一生的音樂家,政府著手修建了阿炳的衣冠塚,並在墓碑上刻上「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之墓」的字樣;墓地的左前方還有一座阿炳雕像,這座雕像把飽經風霜的阿炳描摹得淋漓盡致,他畢生受盡冷眼,嘗遍世間疾苦,他的琴音悠揚卻哀戚,彷彿正訴說著那道不明白的哀怨歲月。 在阿炳的墓前,我獨自沉默了良久,看著墓碑上的字體,想像著阿炳從小受人白眼及那淒冷愁苦的一生,心底莫名想起那抱著月琴,哼唱著思想起,遊走於恆春半島的陳達。 阿炳與陳達,生長於無錫與恆春的吟遊歌手,他們沒有受過正統的音樂訓練,卻分別以胡琴及月琴在民間音樂史話中,有著各自的一席之地;困苦的生活將他們嚴實得壓低在社會的底層,他們與生俱來的音樂天分卻無人可及,唱奏之曲調亦是粗獷中帶著細緻,聽者無不為之動容。 阿炳與陳達的音樂總滿溢著哀思與愁緒,在聆聽的同時,眼角常會緩緩落下一串淚珠,抬起手背擦去頰上那一抹濕痕,此時竟連自己都不知究竟為誰而泣?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紅塵俗世的清靜之蓮

周夢蝶 「來生願做一朵蓮,與你再續三生緣,不早也不晚,來到你身邊,不再錯過,不再擦肩……」放下作家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持續做一個深情的人》,在網上搜索了一首名叫《來生願做一朵蓮》的歌曲來應景,聽著聽著,不由癡了,腦海裡一下子閃過幾篇他寫蓮花的文章來,每一篇都飽含深情,寫得那個柔美感人。 「洗茶碟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一根清朝的古董湯匙,心疼了好一陣子,彷彿是心裡某一個角落跌碎了一般。拾起蓮花,原來是一根湯匙,莖葉從匙把伸出去,在匙心開了一朵粉紅色的蓮花……每次用的時候就會想起,一百多年前或者曾有位穿繡花鞋、戴簪珠花的少女在夏日的窗前迎風喝冰鎮蓮子湯,不禁感到時空的茫然。」在《蓮花湯匙》裡,林清玄由蓮花湯匙聯想到了時空流轉,這樣的觀察不可不謂細膩,這樣的心思不可不謂柔軟,而正是這樣的柔軟與細膩,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掉落在了他編織的溫柔陷阱裡。唯有柔軟才能敏感、才能包容、才能精緻,也才能超越自我,承受苦難。這也正如林清玄在《清靜之蓮》裡的疑問與感歎:「偶爾在山中的小池塘裡,見到一朵紅色的睡蓮,從泥沼的淺地中昂然抽出,開出了一串美麗的音符,彷彿無視於周邊的汙濁。這時我會想:呀!呀!究竟要怎麼樣的曆練,我們才能像這一朵清靜之蓮呢?」我想,蓮之清靜與優雅,緣於它在這混沌汙濁的紅塵,能夠厚植柔軟清靜的慧根,最終才能如同周敦頤所說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慧根藏於內心深處,慧眼看穿大千世界,而慧心呢,貌似只有修煉到了詩聖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地步,才能邁出「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惑,走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柔軟與堅硬如同槍炮與玫瑰一樣,看似對立,卻也未必,如果心存愛意,往往也能成其為矛盾統一綜合體。林清玄在《蓮花》裡借文中那位丈夫的口說道:「也有人用蓮子形容愛情,愛情表面上看起來是蓮子一樣,潔白、高貴、純情,可是剝開以後,有細細的蓮心,是世上最苦的東西。如果永遠不去吃它,不剝開它,蓮子真是世界上最美的果實呢!」而在此之前,這位妻子曾經的男友向他承諾,說名利財富什麼都不重要,以後要種一池的蓮花,在蓮花旁為她寫一輩子的詩,他說她的聲音就像蓮花初開一般美好。 後來,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了,或許是為了報答如今的老公對於自己的不計前嫌與萬千寵愛,某天,女子用心良苦,燉了一鍋蓮子湯,放了許多許多的冰糖,等待丈夫回來品嘗。丈夫只喝了一口,就噗哧吐了一地,深深皺著眉頭問她:「這蓮子湯怎麼苦成這樣?」她受驚的,趕忙喝了一口蓮子湯,硬生生地吞了下去,一股無法形容的苦澀流過她的舌尖,流過喉嚨,而在小腹裡燃燒…… 原來,林清玄筆下的這位女主人是個「馬大哈」,只是剝開蓮子,忘了取出蓮心,結果熬了一鍋苦汁,叫人無法開懷暢飲,這等情景,猶如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傻得既讓人啼笑皆非又令人為之動容。話說回來,能遇良人,相伴一生,即便湯再苦,心卻是暖的。這對女子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上錯花轎嫁對郎」的幸福呢?至少,和我們一味沉溺於當初愛情的美好而不願在已經失去的悲愴中蘇醒過來的某些人相比,這樣的幸福已經非常「柔軟」,而非過於「堅硬」了。 「來生願做一朵蓮,苦辣酸甜,喜樂悲歡,等到回頭是岸,心不再淩亂,隨遇而安,寧靜致遠。」歌還在播放,心仍在飛揚,在我看來,林清玄的散文之所以廣為流傳,受人喜歡,想必是因為他眼光獨到而又文筆優美吧,包括這些寫在荷葉上的詩一般唯美清新的「蓮花美文」,惆悵而不沉淪,落寞但不悲觀,且富有哲理,暗含禪意。讀他,就像歌手蔡琴唱的歌曲《讀你》那般:「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喜悅的經典,美麗的句點……」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初次看牽亡

荻宜 那年我唸初一,住關西石光鄉下。隔壁朱嬸嬸,她是房東,把自己隔壁棟房屋租給電力公司。朱嬸嬸丈夫故去約三年,鄉人說他生前做著石光唯一豬肉攤生意,擺攤人自己趁凌晨宰豬。殺豬的殺業,據說對往生者很不好。朱嬸嬸和做小學老師的大兒子商量。決定找靈媒來「牽亡」,問問丈夫在那邊過得好不好?以前殺豬維生,是否有甚麼法子能消除殺的業障? 寧靜的十里八村有人走三至四小時趕來,本來朱嬸嬸家有寬敞大廳,我父服務的電力公司後方住處不夠大。她家客廳被父親租下,做我家一大群兒女睡房。。 牽亡這事在朱家大廚房進行。大廚房有客廳兩倍大,平常就收拾乾淨俐落。一干鄉親鄰居把身材豐腴約四十幾歲的女靈媒包圍中心,靈媒說一句話後,朱老師請大家散開著些。擁擠情況也差不多到肩碰肩,不小心會踩到腳或被踩腳地步。 靈媒坐在一張結實古舊小四方桌前。開始點香,靈媒喃喃有詞拜過,朱嬸嬸、四個兒子一個媳婦也拜完後,全垂手肅立。靈媒頭臉擺動兩下,眼睛怪異,眼白特別清楚,她吞咽幾下口水,垂下臉,頭搖擺著呼叫:「朱某某!亡靈速速來!」似乎沒有動靜,她又呼叫:「朱某某!亡靈速速來!」仍舊沒動靜,她說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終於她頭稍抬,揚高聲音:「這裡有誰戴十字架的?」附近有聖母院,天主堂。鄉人信仰無非拜土地公,每年一次迎媽祖駐駕。信奉天主教其實不多。每個人左右看看,看向一個約十八歲哥哥,他身個健壯,脖子上真戴著十字架。靈媒說:「戴十字架不能留這裡!亡靈看到十字架,不能進來!」 年輕哥哥靦腆退出,靈媒進入詭異狀況,一一唱名,呼喚朱嬸嬸,朱家兒子名字,靈媒邊說話邊吞口水,有時朱嬸嬸說話,有時小學老師的大兒子回話。靈媒傳達亡靈說詞,朱家人和全場鴉雀無聲。終於靈媒疲憊不堪垂下頭,整張臉趴桌案上。有人竊竊私語,剛才靈媒叫了朱嬸嬸、大兒子的小名叫對了。 這場我因年幼聽得如墜迷霧的「牽亡」,前後一小時結束。這是六十年代的事。 很多行業,某些奇人異士,其實消失中。我雖曾在民國七十九年隨父親繼母等十餘親人去花蓮見到一個老婦靈媒。當時廟方要我們登記三項 : 地址、亡者名、往生日期。當靈媒嘴裡說出往生親人,最親近、不在場的兩個名字,讓我們心跳加速,隨之也有驚憾語。後來與花蓮(秋帆書屋)經營者林鳳談起,林鳳說:「你遇到(石壁老人)了,她是台灣首席靈媒。」 台灣首席靈媒(石壁老人)林千代於2005年,81歲作古。 我對被稱為牽亡的「觀落陰」雖然好奇,但真的不鼓勵、不希望年輕婦女輕易且孤身去參與,免遭不學無術歹人騙財騙色。但對當年朱家父親亡故,家人為他殺豬的殺業憂愁而牽亡,想為父親減少惡業、地下能少受苦的親情,深深感動。 人與人相處關懷友好,珍惜眼前人,彼此照顧,即使有天無法在一起,雖思念無窮極,卻不會抱憾難安。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稿紙的情緣

■王光慧 我自幼就喜歡寫作,上學的時候寫詩歌,寫小說;工作後,就開事寫新聞,並堅持文學創作。如果說筆是我們的耕犁,稿紙就是我們的土地,而且這些土地的貧瘠或者肥沃,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收穫。我曾經嘗試著使用過很多類型的稿紙,也有過不同的感覺,因此和各種各樣的稿紙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學的時候,我使用最多的是白色的光連紙,從商店裡買來的,整整齊齊的裁下來,用書釘裝訂起來,做成厚厚的小冊子,用的時候,在下面墊上一張信紙,照著格子寫,寫完一張拿開信紙後,看到上面整整齊齊的字跡,倒也覺得是一種樂趣。 工作以後,我用得最多的就是帶有單位名稱的公文稿紙,這種紙張品質非常好,厚厚的,有一種莊重的儀式感。但是,我總是覺得這種稿紙,寫公文還可以,創作文學作品卻找不到一點藝術的感覺,或許是因為古板的格子限制了我的思維。 後來,我就用廢舊的作業本或包裝紙,甚至用舊信拆下來寫稿。我發現在這上面寫稿,思維會突然變得開闊起來,下筆千言,洋洋灑灑,很容易進入忘我的境界。我非常喜歡這樣的稿紙,價格雖然低廉,甚至是廢物利用,紙質也非常的粗糙,但聽著紙面磨擦筆尖發出沙沙的響聲,反倒成為一種享受。在這些沒有格子的紙張上寫起來無拘無束,修改起來也十分的方便,用紅紅的圓珠筆隨意塗改,或刪或減,或者增加,或調整,都是隨心所欲。一篇文章被塗塗抹抹得千瘡百孔,反倒像一幅抽象的油畫一樣,充滿了藝術的靈性,充滿了文字的芳香。 這些稿紙只能用來打打草稿,要想投稿變成鉛字,還必須要用方格稿紙謄寫。謄寫文章的是件十分辛苦的工作,不僅要注意文章的行文格式,還要規規矩矩的用楷書書寫,一張三百字的稿紙寫滿一頁,需要二十多分鐘,一篇一千五百字的文章,至少也需要一個多小時,而且常常還累得是腰酸手疼。但是,對我來說,謄寫文章卻也是一種樂趣。謄寫文章需要全神貫注,在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的同時,也很容易發現文章中的不足,一邊謄寫,一邊修改,寫文章的水準提高得也快。文章是改出來的,就象一塊璞玉,在不斷地雕琢和打磨著,才能成為一件精緻絕倫的藝術品。每當看著自己謄寫完的文章,捧在手裡,總有一種沉甸旬的感覺,因為,我們是在播種一片收穫的希望。 這些年來,我又愛上了國畫書法,並嘗試著用毛筆寫稿。我買了許多的包裝紙,裁成幾塊,靈感來臨的時候,就伏在案頭,拿起毛筆在上面奮筆疾書,並浙浙地到成一種習慣。每當拿起筆的時候,我的心裡便產生一種無與倫比的愉悅感覺,因為毛筆寫起來非常的自由和灑脫,思緒和文字疾飛,筆下噴湧出來的不僅是故事和情感,還是一幅賞心悅目的書法作品。 寫稿是件非常痛苦而又快樂的事情。當我們為一個開頭、一個詞語、或者一個靈感而卡住的時候,常常是苦思冥想,茶飯無味,這時候就非常痛苦;但是當一個偶然的契機,當我們無意間打開思路的按鈕的時候,靈感如同潮水一般在紙上一瀉千里、酣暢淋漓,這更是一種別人無法體會到的快樂。 現在,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日益普及,就連原來的郵票和信封,也變成了現代化的電子郵件,使寫稿投稿更加的方便快捷。但是,我依然喜歡用稿紙寫稿,因為只有在稿紙上,我才能找到創作的信心,才得找到那種心到手到的愉快感覺,才能體會到一篇文章在筆下誕生時而產生的艱辛和自豪。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中秋2.0版

■張堃 這一夜,我站在世界的邊緣 浮橋連結兩岸的遙望 透明的拋物線劃過黑暗 月亮不再是古老的傳說 早已成為光滑的數據圓盤 在量子雲層中滑行 滿天繁星化作數位畫素 閃爍著,等待指令的編碼 月光不再是銀色輝光 而是一束激光 掃描城市的夜景 我的影子瞬間成了3D投影 無限複製,無限延伸 如密碼般隱藏著未來 AI兔子從月亮伺服器中躍出 眼中流動著數據流程 光纖爪子輕觸時代的脈搏 感知每一個數據封包的跳動 無需夢境 算法替代了所有的幻象 我舉起一只納米月餅 在反射中看見自己的代碼 時間在模擬世界裡旋轉 像一場無盡的演算 每一刻都在宇宙中疊加 這個中秋 銀河化為智能劇場 我與月亮對飲共舞 不再有主角或觀眾 一切都在雲端運行 這場狂歡如符號般展開 在無數平行世界裡複製 最終消解於黑洞的深處 而我 只是一行 即將被刪除的程式代碼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鱟

■陳珮珊 前方會有路吧,出發或許得見? 煩憂車禍官司,右眼爆出飛蚊,視網膜也裂孔。瞬間,陌生環境與未來彷彿加遮上黑色濾鏡,暗影幢幢。想出門透透氣,卻躊躇是否該獨自旅行。但此刻,我已在前往「員林」的路上,或許,特意選擇不曾造訪的小城,潛意識裡也想將自己置入陌生之境,再尋些可能。 以Google地圖滑找午餐店家,直接鎖定了「鱟殼炒蚵仔麵」,只因第一時間唸不出那個「鱟」字,太好奇。原來「鱟」已存在地球超過四億年,被稱作活化石,一生會經歷十多次脫殼,體型也隨之變大,但每次新生的甲殼需一段時日方能由軟變硬,便也處於險境,可說是搏命才換來的蛻變。早年金門、澎湖及台灣西部沿海常有鱟棲息,鱟殼耐熱且有彈性,所以會被取作舀水器皿或廚房大灶的鍋鏟,也因此「鱟殼炒麵」成了員林特色小吃,只是隨時代轉變,現今僅剩民生路有一家店了。凡能歷經磨難卻堅持下來,必有獨到的生存心法,所以就算得頂著正午36度高溫也該去探訪。 到點立刻有麵香撲鼻,隱身小巷的店卻更像兼作生意的民房,座位只有門口及祖厝內幾張小桌。「想點什麼?」女子問,她頭戴鴨舌帽,以布將髮完全綁纏,模樣幹練。我望向四周卻不見菜單及價錢,也就憑著印象點。是小城才可行的叫菜方式吧,不怕被訛詐。鬆開人與人的對峙後,迎回信任的感覺還真是舒坦啊。 一入座卻像被請進朋友家吃飯,因為我的位置就在供桌前。只是哪裡坐得住,烹調區正上演「鱟殼炒麵秀」呢。女子左手插腰,右手持半月型鱟殼,採八字型迴旋法,幾乎是貼著大鍋炒麵,架式十足。而鱟殼因面積大,比起一般鍋鏟更利翻炒,起鍋前還能用以覆蓋,讓水蒸氣幫麵條收汁入味,所以麵才會格外Q彈有香氣。 麵好吃,其上肚腹飽滿的蚵鮮甜。連平日不愛的紅燒肉也被料理得外酥內嫩,還帶有淡淡檸檬酸,入口能吃出油脂香卻不覺油膩,完全翻轉我對這道菜的觀感。而那碗沒期待的手工丸子湯都嘗出用心了。小店製作餐點的誠意讓我想了解更多,於是點開店家臉書,卻瞬間驚嚇。入眼的照片是女子刮痧後烏青的後背及腫脹變形的右手!還寫著「蒸氣地獄炒麵模式開啟」、「我的四季只有夏天」等自嘲之語。是啊,酷夏高溫,持鱟殼貼熱鍋炒麵,實非一般人能承受。再多了解,女子在花樣年華時也曾有自己的舞蹈夢,卻因傷不得不放棄。幾經掙扎決定向父親學習鱟殼炒麵技藝,傳承為老店第二代…… 看向正在收碗筷的她,不由得多出幾分疼惜與佩服。想尋新出路,又有幾人能不歷經地獄模式呢?或許人生本就如鱟生,得不斷脫殼,將那些難都撐過去,才會更強大吧……低頭又吃了一口麵,是啊,至少我已在這裡。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玉蘭花香

石鵬來義 「玉蘭芬馥,因風襲襲,紛紛散漾,香生微微,息息清芳。」她,總讓我屢屢有此文思著。好幾次,不經意的,在早市裏看見那年逾七旬的歐巴桑,賣著絲瓜、絲瓜水,還有非賣品的玉蘭花。那玉蘭花,老人家說採摘自她自家院子裡一株玉蘭樹。日常農作生活,老人家的肩頸上總習慣披條毛巾擦汗之用,她更會在垂掛胸襟的毛巾上,左右兩邊各以別針別上各三朵玉蘭花,陪著她過日子。 老人家們,絲瓜、絲瓜水的小買賣,不是為了生活家計的負擔,純然是自家種著消遣之用,那消遣,就是拿來市場與人有互動的「買賣交關兼多認識人」,別在毛巾上的玉蘭花,是家裡那株陪著她從新婚婦到至今已是祖婆級的她,為人媳時所親手種下的,就此那玉蘭花苞便經年累月的成了農家婦的她,生活的「貼身自然香水」,有著花香的陪伴,生活就有了美好想望的喜樂感;喜樂不假外求,就在自家的生活裏,用心創造、經營,並且懂得欣賞與愛戀,如此而已。 老人家說著說著,順手從別針上拿下一朵玉蘭花,「這朵送你」,啊!這老人家可說是「送花與人,手留餘香」哩!玉蘭花香伴日常的老人家,活出一身的玉蘭香息哩!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變回曲II

陳家朗 小時候,那時我正複習修辭,「太陽 像個大火爐。」是一個明喻,「因為它 熱得像個大火爐。但暗喻,暗喻是沒有喻詞的 譬如『變成』,『變』和『成為』都不是喻詞……」 ——阿婆,這樣教過我,可是 那和祥的光芒 好像又不太像火爐猛烈,我看著陽光,看見它的光和祥 呈玻璃片狀,如同,阿婆俯身向著我 她的愛惜,使我化成一易碎的 玻璃工藝品——那時,我想那明喻是錯的   而且也搞不懂暗喻   玻璃的作法,首先是準備好硅砂,加入 大約三成的碳酸鈉和氧化鈣 然後把這些原料 倒進煤氣火爐裡燒,在2500 攝氏度左右(但要小心,含有 鐵雜質的硅砂燒出的 玻璃會呈綠色),再使玻璃熔液均勻 去除去其中的氣泡,最後 將熔液倒入模具冷卻 這是我在中學學到的知識了   如果不倒進模裡 讓冷卻的玻璃就那樣散落,一片一片 陽光就完成了 「這是一個借喻。」我默念,並感覺有火爐 漸漸自心胸上升 我對著火爐默念看著 玻璃的反射裡,那個淡淡的成像   我們也可以溶為一個大容器,都是 一片碎片(我想),如嘴唇有著 溶化的屬性(我願意 這樣相信)我們的靈魂注定溶為同一個。那漸漸自心胸 上升到雙眼溶化的 終燒成玻璃指甲再拼湊到 誰的手裡,然後眼睛可以裝著對方 我們相互裝著對方 到頭髮變得愈來愈像 光絲,把我們照得愈來愈透明或者 當這些光絲愈來愈多,玻璃變得愈來愈熱 ——「熱得像個大火爐。」——將我們持續加熱,內臟 是持續加熱的火爐(我對著 火爐默念)那時我體內的灼熱漸漸 湧燒至眼睛,阿婆先是變回骨骼玻璃再而 變回一樽硅砂。是喻體與本體的 相互變化我知道——有雜質的綠色 靈魂燃餘物——而兩者   其實可以溶化為同一個 太陽可以變 成一個大火爐,燒我們的玻璃。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走讀 臺灣詩路

潘憲榮 田園景色、雲牆裝置與雋永詩文彩繪出優美的文學風景。 旅遊台南,偕內人造訪鹽水區田寮里的「臺灣詩路」,藍天、白雲、綠野交疊出美麗畫面,漫步其間,腳步格外輕盈。 放眼望去,木棉道旁的雲牆,以陶版烙印詩文,鑲嵌在紅磚牆上,宛如典雅書冊,飄送淡淡書香,別具一番風情。 放慢腳步,隨緣閱讀,許正勳〈曝鹽〉:「日頭赤焱焱/照著一格一格的鹽埕/雙跤踏水車/一下懸一下低 一直拚……」生動勾勒出鹽民的辛勞。吳晟〈泥土〉:「沒有週末 沒有假日的母親/用一生的汗水辛辛勤勤/灌溉泥土中的夢/在我家這片田地上 /一季一季種植了又種植……」描繪母親勤勞刻苦的身影,思親情愫,牽動人心。葉俊麟〈淡水暮色〉:「日頭將欲沉落西/水面染五彩/男女老幼塊等待/漁船倒轉來……」夕陽美景與殷殷期盼交織成優美情境。走讀每一首雋永詩文,都令人回味無窮。 詩路之美,連結詩人鍥而不捨追求理想的故事。在步道巧遇主人林明堃,他臉上流露親切、友善的微笑,和一股難以言喻的智慧,讓人倍感親切;和其交談,可感受到他熱愛鄉土的真情。 這條步道緣起於一九九九年,林明堃參與南瀛社區營造計畫的評選獲得首獎,他將數十萬元獎金投入詩路的建置工程;融入對詩文的熱愛和對鄉土難以割捨的情懷,一步一腳印,鋪展出賞心悅目的景緻。 值得肯定的是,時隔十幾年後園區又新造了一條三百公尺的臺灣古典詩文學步道,使園區的文學作品更加多元而豐美。 園區相當遼闊,各項設施與裝置都充滿詩情畫意;紅磚牆上寫有對聯「任他流水向人間/詩心禪心共竹閒」,鋪陳出悠然自適的情境;古樸木柱上掛有一口古鐘,輕輕敲動,杳杳鐘聲迴蕩田野;還有懷舊古甕、老鐵馬……等,依稀都典藏農村美好的記憶。 花木是大地最美麗的詩篇。詩路栽種有各種花木,花開時節增添不少詩情畫意。春天,木棉樹,火紅的花朵熱情洋溢;黃花風鈴木,遠看如一串串金色風鈴飄送典雅風采;蜀葵,燦爛花朵與蒼翠綠葉鋪排嬌豔畫面。夏天,清雅蓮花飄來淡淡芬芳;熱情奔放的紫薇充滿活力。秋天,美人樹以充滿喜樂的姿容,綻放無限魅力;臺灣欒樹展出季節限定的變裝秀,由黃花變成粉紅蒴果,充滿奧祕;多采多姿的花木,為詩路彩繪優雅而亮麗的顏彩。 文學步道在花木的襯托下揮灑出豐沛的生命力。為讓遊客眺望美景,園區建造有木製「望高寮」,我和內人隨緣登高賞景,迎著鄉野微風,將思緒放逐於阡陌間,悠然情境讓人忘卻凡塵俗事的擾攘。 文學是最豐美的心靈饗宴。徜徉臺灣詩路,感受詩文裡愛鄉、愛土的情懷,彷彿看到柔軟而堅韌的文學能量,在步道上緩緩滋長、綿延不絕……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自珍集/〈七言律詩〉.讀 岳陽樓記

■子寧 千古文章范文正 巴陵勝狀岳陽樓 東風怒吼排濁浪 波詭不驚行萬舟 得意小人國事殆 誰憐君子我心愁 浮光躍景不關己 憂慨忡忡語汗羞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