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台南眠夢

■洪雪芬 抵達時已過了日頭最熱烈的時刻,陽光仍然金光燦燦地把所有建築物與車輛照成無法直視的白,出了火車站撲面而來的蒸騰熱氣,迅速將窩在空調車廂三個多小時的身體燒出汗水。我拖著行李在路上,走進一座陌生、粘膩、陳舊的午睡之城。 週間下午的府中街,迎合遊客的各式特色小店暗著燈,伴著莿桐裡的蟬聲午眠。只有石獅下的冰果城營業中,三、兩位著汗衫的老者散坐在室外桌前搖蒲扇,我像誤闖後台的觀眾,撞見粉墨登場前的沈默。趨前點了一杯冰涼的現榨芒果汁,握著金黃色的汁液朝孔廟走去。蔚然成蔭的大樹從紅牆裡伸出枝枒,斑駁的光影落在身上,熱氣被篩掉了,仰看被碧綠樹葉遮蔽的天空,腦裡跑馬燈似的旅遊行程突然熄滅,渾沌似午睡初醒,索性沿著紅牆長長的漫步。我忽忽闖入府城小歇的美夢中,時間走得緩慢,慢慢勾住我。 行前搜尋台南旅遊,總有這樣那樣必吃必看必買的名物,我本是凡事較真的旅人,動用難得的休假,搭火車晃蕩了整個上午的時間,抵達後想著該吃些看些買些什麼才覺得不虧。比方說,重鑊氣的脆口鱔魚炒麵,甜芡汁讓濁水溪以北的鹹口味投降;與天光搶時的新鮮牛肉湯,都市胃腸消受不起難得早起的正餐規格;但冬瓜茶是無異議的,爽利清甜地消融日頭帶來的暑氣,愛加檸檬還是牛奶都隨你。 又比方說台南遍地古蹟,赤崁樓和武廟在歷史課本從不缺席;台灣文學館或台南美術館那正大仙容的氣場,才鎮得住迴歸線以南的毒辣陽光,適宜過午時段一遊;神農街老屋整飭乾淨,掃清塵灰,琳瑯掛滿時新玩意兒夾道迎客;或者沒有目的閒散地走,不經意抬頭,寓意祥瑞的鐵窗花掛在街邊公寓,靜靜地開了幾十年。 台南的美也不僅僅在於這些,當然府城歷史久遠,也人文薈萃。但對我來說,台南最特別的地方,在於能暫停心裡滴答作響的時計。若汲汲地從這個點到那個點,蒐集印章、網美打卡,自然是收穫不少;若只是為了躲陽光,把整個下午都耗在一間老屋改裝的咖啡館,喝飲料、看書,周遭都是時光在老件裡沈澱的氛圍,也沒有什麼好可惜的。 於是我一再的來,一再的重讀台南,行前功課不過是誘餌,等到了台南,所有計畫都被強光曝曬成背景。 離開台南時,我重新打開鬧鐘,把自己塞進緊湊的行事曆,精神抖擻地,像午睡時作了一場好夢。

Read More

〈中華副刊〉老師好

■張貴春 延續去年的習慣,今年我依然寄上自己手繪明信片給我最敬愛的老師,畫上禪繞圖與所學版畫一起將學習成果寄給老師,我想是因為自己遲鈍,記性不好,只好養成習慣帶入生活之中。每年的教師節就會自然而然想起錦德老師當初的引導,在我那段陷落的日子裡開起了寫作之路,讓我有了抒發管道,將圖與文或是學習成果,又或是所見所感,帶入寫作裡,好像日記一樣。 優游在文字裡,忽視旁人說我閒閒沒事做,我的閒閒沒事做也因為稿子的刊出,讓旁人逐漸封口。其實旁人的冷言冷語也曾讓我難受過,也因為在寫作裡才看見自己書寫內容淺顯不足,慢慢開始找書來看。 書籍不設限在哪一方面,先要讓自己看得下去,藉由閱讀讓我學會反省自己,享受著閱讀帶來的豐富喜悅,有時候我會和女兒一起逛著書店,我們各自翻閱喜歡的書本,書店裡人潮原本就不多,疫情下逛書店選書讀書實在是最好的日子。 那一天的閒晃,餘光掃射在張曼娟的《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我一直記得張曼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女人不要在意自己顏質有多少,要放在精神顏質上,我想如果一本書能有幾句話影響自己,就是一本好書。沒有考慮太多,當下我就買下帶回家細細品味,書中作者寫著中年的自己陪伴父母親的平凡生活,照顧者的真實樣貌,一如你我。書寫者反映著我自己此刻的心境,此時的我也是伴著母親度過她最後的路程,平凡真切的生活帶給我安定的力量。 人到中年所求無多,不過就是好好過自己所要的日子。 慢慢地發現,不管是自己所買或是所借的書常常越來越貼合自己心境,有時候心裡還會很開心地發覺這就是我想要的,只是自己表達層次沒那麼的豐富,寫作與閱讀會讓自己在疫情時期更顯穩定,我常常在報紙搜尋錦德老師的文章,也會注意自己文章的刊出,能與老師的文章一起相遇,那會讓我快樂一整天,今天又是下雨天,我想我會外出買本書或是再去圖書館,只因為手中的海角天涯,轉身就是家看完了,慢慢看,就是一本接一本,如此而已。

Read More

〈中華副刊〉當你問我

■潘秉旻 S: 課間休息時,與你們聊到韓國的N號房事件。看到你們原本倦怠的雙眼逐漸回神,開始頻頻點頭,專注的姿態,不禁為你們能夠在課堂,與手遊之外,有一份敏銳關注社會議題的心思,而感到欣慰。但欣慰之餘,更多的,是不斷自內心湧發的擔憂與惶惑──走出校園的保護傘,未來的你們,必須得面對多少這樣無可抵禦的惡意? 我常跟你們提及,真正的知識分子,絕不會自囿於書本課室。但我得坦承,這些日子以來,已逐漸疲於關懷外界生發的訊息。繁雜教學工作是其一緣由,但若要歸結真正因素,想與我本身敏銳,多感的心緒,是脫不了干係的──過於把自己代入他人的處境裏,進而感到驚懼,傷痛,甚而是憤怒;當要從這些設身處地的體察中,回返現實身分時,往往頓感精神的耗弱與疲憊。有段時日因朋友在臉書上分享觀後感,使我對於幾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韓國電影,產生探究的興致,如《熔爐》,及《希望:為愛重生》等。然而,這些影片總夾雜在卷子與備課用書間,在反覆借閱和逾期的循環中,一再地為我所錯過。那些在觀看前,事先於網路瀏覽的相關事件報導,當駭人的文字敘述,在我腦中重新組織,顯影,還原始末,幾乎令我痛苦,憤恨,乃至久久不能自已。強烈心緒的湧動,每每令我失去觀影的勇氣。 有時寫完板書,回身望著你們認真下筆的模樣,會突然在心中浮現娜英身掛尿袋,致力於課堂的身影;想起那些曾在報章雜誌中,以不忍的情緒窺探而過,同樣在精神,與肉體上遭受強烈撕扯的孩子。我在大學階段,為了個人心神的安定,曾經沉浸這類因果業報,德福不一致的哲學論辯中,嘗試尋求答案。 年歲流逝,往往發覺智識的增長,僅能說服某部分的理性自我;在感性方面,輕易將自我深深代入他者,從而感到耗弱與疲憊,始終是難以平撫的癥結。 在這些思索中,若要為自身錯雜情緒簡單歸因,其一是我永遠不明白,一個人究竟如何能夠對另一個人強加如此殘忍的行為。那是群魔附體亂舞,神佛竟紛紛迴避的殘酷時刻。雖則進入除魅化時代,隨著精神醫學更進步的發達解釋,以及學者們自家庭與社會結構的失衡提出論據,指陳你我可能都是直接,或間接形塑出犯罪加害者的背景成因。然而愈是理解這些,我內心某處不安,猶疑的部分,依舊是難以消抹。 這些錯雜情緒的另一歸因,當我們體認到惡意的環伺;體認我們與惡意之間,有著緊密牽繫,難以割裂自外的關係時,終究需以何種面貌和態度,來應對處之?這樣的不安可能源於,我們太輕易在課堂上,在文本解析之餘,要你們相信,選擇道德與良善的價值。卻疏於解釋選擇的背後,何以有諸多令人不平,傷感的代價。 若將這龐大的議題稍稍限縮,從生活週遭管窺尋索,似乎也能找到些許對應的軌跡。這些年,我留意學生關心班級,甚至是校園公共事務的狀況,有顯明的M型化趨勢(當然這僅是粗略的觀察)。可能肇因現今生活更加多元,社團與社團,校與校之間的聯繫更加頻繁,每個人的選擇更多樣,重心的安放便不盡相同(何況還有誘惑性更加強烈的網路世界)。我發現大至校慶園遊會,班際球賽,運動會接力,合唱比賽,小至班級秩序和整潔的維持,勞心勞力者有趨於小眾的態勢。好像永遠就那三,四個人費盡心神,為著班級榮譽而犧牲奉獻。往往還得揹負愛出風頭,以及多事,囉嗦的罵名,與同儕間產生摩擦與嫌隙。甚至,還得承受冷言冷語的嘲諷。曾有學生問我,他如此盡心努力,為班級事務居中協調,奔走,卻落得如此下場,深感不解與氣餒。這樣的狀況頻仍發生,我在寬慰學生之際,也時常感到一陣沮喪。彷彿在現今的人際網絡裏,無論校園或是職場,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現象,好像漸漸成為了一種必然的樣態。 當我們將眼光投往現實,那些漠然,帶著犬儒心態的人,在過去,可能都是最熱切懷抱理想的一群人。在生命每一階段,必然的挫折威逼之下,逐漸懷疑,甚至拋卻了心中熾熱的理念。有些人選擇獨善其身,與外界維持一基本的,不使己身受傷的距離;有些人轉而擁抱那套弱肉強食的法則,投身奸偽巧詐的漩渦,與曾經傷己的惡念與不義周旋,對抗。甚至最後反噬了自身,成為了與惡念為伍的一份子。也許,這正如尼采所提及:「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 S,從來並非是努力排除萬難,最終抵達良善的境地,從而有了平穩幸福,以及安寧的心靈,作為我們投身的回報。我反而覺得,選擇良善作為初衷是容易的;然而正是選擇了良善與公理,才因而必須承受這些磨難與考驗。我們接觸過這麼多貶謫文學的篇章,那些文士的遭遇──屈原,柳宗元,范仲淹,以及蘇東坡等等──皆印證如此準則。我時常因此,陷入價值質疑的時刻。深覺現世繁雜,以德報怨,不因世俗的悲喜得失,而左右心志的超然豁達,終究是過於高貴的情操。 或許,僅能回歸更基本,具體,務實的層面,老生常談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這講究效益的年代,想若要我們肯定良善的價值,這應當是所費成本最低的一套行事準則了。你或許會覺得我消極悲觀,然而「高貴」之所以能夠突顯,必得有不義與之對應,橫行。我寧可拋棄高貴,重新審視,肯定這稍稍易於被世俗所接納的,質樸的良善;不必機巧詭詐,但面對陌生的人事,始終存放懷疑的心眼。S,我肯定你面對陌生所保有的成見。諸如人際交友,男女情感等關係,有了成見,有了距離,才能有完整觀覽,省思的機會。寧可起始判斷錯誤,再以熱誠弭平往昔的冷淡與質疑。若這段關係,若這個人是值得保有珍惜,相信她或他都是能夠理解的。因為真正在乎你的人,絕對懂得等待的意義──畢竟保護好我們自己,也是一種義務,不得不遵循的準則。這大概就是我對於N號房事件,想要與你們分享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心得了。 S,至於你問我疲於關注外在現實的情況,是否,也正漸漸落入一種犬儒式的心態?這倒是真的令我啞口無言,不知該如何解釋才好了。我突然憶及孔子曾提及,若找不到中庸之人相互往來,甚至傳授道業,退而接近狂狷之人,亦是可接受的選擇。「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我私以為這追求標新立異,精彩如萬花鏡般的資訊時代,以各種奇異點子吸引他人關注者,實不在少數。但每個年代確實得有這樣對各種社會層面,知識領域,與公共議題熱切投入的狂者。但也需要一些拘謹,保守的狷者,和現實保持些許安全距離,如前述所說,得以完整觀察,全面剖析,冷靜判斷以及應對。如此說來,這實異於犬儒式的消極態度了。更何況追究疲乏的緣由,正是我難以自拔地,將自我深深代入各類的人事情境裏,從而感到反覆的驚懼,傷痛,以及憤怒。這是我難解的性格癥結。然而,若是輕重拿捏得當,「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理應又是易於接納,達成的一種良善了。 S,我替自己開脫太多,也拉雜,毫無條理地說了太多。或許我不必如此嚴肅,煩憂多慮。假如你們的人生,能夠像此刻般,永遠寧靜,平安。

Read More

〈中華副刊〉沾著泥巴的腳

■每真 週六中午上完精進班的課,南部的太陽在此時最熱情。我在學校一家小吃店準備買午餐回家,這家店在街上很有名,大排長龍,我也跟著排隊等餐。 突然看到兩個熟悉的學生,也來買午餐。看到一個穿著拖鞋,腳沾滿了泥巴,另一個打著赤腳,腿上的泥巴更多。我問他:「赤腳踩在泊油路上,不會燙嗎?」他搖搖頭說還好啦!也問及早上是否在田裡忙,他們有點靦腆的說在田裡幫忙父親採收辣椒。 看著泥巴沾滿腿的他,我心裡一震。這小孩在學校是屬於學業低成就的孩子,平常在國中課堂都待不住,經常違規,有時候還被任課老師投訴「不服管教」。 學校的作業有時候必須留他下來陪伴他完成。看到他在假日願意彎下腰陪著父親在田裡做農務,心裡對他有幾許的讚嘆。也讓我想起陳之藩〈哲學家的皇帝〉裡的一個句子:「從高傲的眉毛低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他講到美國的大學生自食其力的精神。 看到我的學生,在課堂外腳踏實地低下汗珠來做農務,對照他課堂表現的不盡人意,我釋懷了,也以他為傲!

Read More

〈中華副刊〉詩人練功要略(中)

■蘇紹連 15.堅持   就算瘦成一條臨池的細枝 也要往前探尋   深淵的所在   16.截取   截,是一種普及的健身運動 能捨便能得,能截便能取   在公園、廣場,到處蔚為風氣     17.姿勢   植物沒有固定姿勢 守丹田,守命門,守會陰   自然有根有枝有葉立於地表之上   18.養氣   養天地之間的霧 讓身體存有正氣   能漸漸聚攏又漸漸擴散   19.凝視   眼中有流水,水上有漂流木 用全部的內力凝視,給它   漂到最遠的神往之境   20.氣場   在松林裡,跟著松樹移動 全是為了形成一個氣場   讓松毬美美地飄浮著而不墜落   21.人形   任何物都有人形   第一樣功課,是人學習物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形   22.走回   想從對方的身體走回己方的身體   先問自己 之前走到對方是費了幾千萬步伐才抵達   23.星火   一枝火柴 燎原之功   終於到了黑暗的邊陲     24.提醒   先醒 後醒   都要倒入白日夢裡   25.營造   在一個氣場最強的練功地方 營造:門、障礙、遮蔽、坑洞、陷阱   和一個自己的分身互相對抗   26.清洗   衛浴室敗壞為廢墟之前 有多少身體會在這裡練功:新陳代謝   沐浴、排泄、沖洗、流出的泡沫   27.灰階   當大家都在注目紅、橙、黃、綠、藍   有一種功夫是蹲在黑白之間的灰階裡 不被注目

Read More

〈中華副刊〉你先救哪一個?

■程奇逢 半生中國,半生美國,中西文化的差異與碰撞,有時給我帶來困難,有時給我帶來相互比較的樂趣,而一些學者專長于「比較文化」或「比較文學」,並以此為一生的事業。 好不容易等來疫苗,在如何分配上,中美兩國的差異又來了。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及在公共場所服務于社會的高風險人員是第一批接種的人,緊接著,75歲以上,後來又放寬到65歲以上的老人獲得接種資格。老年人容易被感染,感染後死亡率遠遠高於年輕人,先拯救他們,這與西方主流社會提倡的同情弱勢群體及人道主義相符,無人非議。 到2021年2月中旬,世界上已經接種疫苗人數最多的兩個國家是美國與中國,都達到5000萬人左右,但考慮到人口的總數,中國人接種的比例,只有美國的1/4。在中國,第一批接種的人群與美國並無不同,接下來,年齡就不是剛性指標,而是另有標準:誰接種更加「有用」? 「有沒有用」從來是中國人考慮問題的要點,你做一件事或一個規劃,最普遍被質疑的問題就是:「你做的這個有什麼用?」中國人凡事強調實用、實際、實在,這種對現實利益的過度關注,已內化為中國人氣質性格,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並構成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古代在實用技術上領先世界,農業、水利、建築、工藝獨領風騷,卻在「形而上」方面,比如數學、物理、化學顯得遲滯。西方現代化準備階段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準備的恰恰是那些「沒有用」的東西:文學、繪畫、雕塑、思想解放等等。 100年前有一個真實的「落水先救誰」的事件,那就是1912年的鐵達尼號海難,1500人死亡,705人獲救,在突然的災難面前,他們的共識是:「讓女人和孩子先走」。船長、盡職演奏到最後一刻的樂手、船上年輕的男人和著名企業家都沒有上救生艇。自願留在船上的名人包括:鋼鐵大王喬治‧維克;礦業巨頭本傑明‧古根海姆;梅西百貨擁有人、國會議員伊西多‧施特勞斯;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的老闆約翰‧阿斯特;百老匯製片人亨利‧哈里斯等等。他們都是社會精英,「有用」的人。鐵達尼號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被改編成電影、舞臺劇,他們的選擇也留存青史。 但這次美國抗擊新冠肺炎的「劇情」卻把我看糊塗了,聚會、旅行極易被染上病毒,很快就會又傳染給自己的親朋,包括老人、婦女、兒童,成千上萬的人卻一次次置此于不顧,戴口罩也始終不能達到共識,美國疫情呈指數級增長正因如此。我不知是諸神離去了,還是人性中惡的東西沉渣泛起。 這次疫情必定會給我們很多教訓,我們也會學到很多,尼采說:「我們人類是唯一這樣的創造物,當其有錯誤時,能將自己刪改,如同刪掉一個錯誤的句子。」我們寧可相信他的話。 ■王鼎鈞 為了預防病毒感染,各國都在接種疫苗。疫苗慢慢生產,接種的人要排先後次序,各國都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優先,沒有例外,可見人間還是有公理和共識。然後,有些國家先給老年人,有些國家先給年輕人,這就有了分歧,也就有了話題。 美國把老年人排在前面,老人抵抗力弱,最容易寫進「確診」的名單,而且治療的時間比較長,也很難復元。這個老人勢將拖累他全家,有個病例是一人染疫,全家七口死亡。防疫如守城,指揮官巡視陣地,先要把最弱的地方補強。至於年輕人,你先讓他的爸爸媽媽安全,他分享了安全感。這樣做也沒人反對。 也有人說,美國醫藥發達,壽星很多,別說這些人沒用了,把一張選票投下去還勝任愉快,選舉的時候,老人閒著也是閒著,投票率很高,政客要他們的票,平時要找機會討他們的好。這話倒也不假,美國政府機構暮氣已深,缺乏為民服務的熱忱,惟有給你辦退休手續的時候既細心又殷勤,令人受寵若驚。為甚麼?百思之餘終於算是有一解了。 中國是先給年輕人接種,那也自然,國有大難,支撐危局要靠年輕人,年輕人是你渡到彼岸的水手,他們得有力氣划船。 想起太平洋上有個大島,名叫婆羅洲,二次大戰的時候,日軍登陸佔領,在島上修了一個集中營,囚禁從附近各國運來的英美僑民。其中有位太太,戰後寫了一本回憶錄,她說集中營食物不足,中老年人忍飢耐餓省下飯來給年輕人吃,因為打更守夜、伐木造屋、救死扶傷都靠年輕。 有人設計了一個問題,號稱難倒天下男子:「你的母親和你的妻子同時落水,你先救哪一個?」這個故事分裂繁殖,生出另一個問題來,有人問一個母親:「如果全家同時落水,你希望你的兒子先救誰」?這簡直是天下最容易的問題了,當然是希望兒子先救他自己啊!自己先得救,然後才談得到救別人。防疫先保護他的兒女,老年人不會有異議。 保護老年人就是保護年輕人,保護年輕人也就是保護老年人,保護你自己也就是保護天下蒼生了!一個人從來沒有這樣重要過,果然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人興邦一人喪邦,偌大一個天津市,熙來攘往,人壽年豐,它是怎麼淪陷的?只因有一個人跑進來打了一個噴嚏,飛沫四散,由點到面,籠罩全城。偌大一個瀋陽市,清平世界,朗朗乾坤,它是怎麼淪陷的?只因有一個老太太帶來病毒,她一人感染了27個人,一發不可收拾。偌大一個美國,一片錦繡冒出千瘡百孔,起初也只是有一個人,當局傾力尋找這個人。 現在疫苗都被大國富國買去了,有心人呼籲關心那些貧窮的偏僻的地方,如果沒人保護他們,任何一國不能單獨保護本國。這是新冠病毒給我們上的最後一課。

Read More

〈中華副刊〉詩人練功要略(上)

■蘇紹連 1.衍生 有了一套 就可以變出十套、百套、千套 台上的師傅都這麼說 2.後門 師傅領進前門 修行 就是靠個人自己去找後門 3.拜師 遇到好的師傅會給你指南 遇到不好的師傅 只好去靠北 4.病著 久病成良醫 那你就病著 病,是一種功夫 5.影子 人飛簷走壁 身形高來高去 影子,終須低來低去 6.跨級 一切從基本開始? 一個失去腳的人 沒學好走路,就想學飛。不行嗎 7.獨學 獨學而無友 則孤狗之,當陋之 而不寡聞 8.禁停 半途的「停」是為了 走更長的路 終點的「停」是沒有路 9.棲息 停之於所停 謂之詩意的棲息 這一招,成為難忘的過客 10.距離 施功中,請勿將頭手靠近 施恩於無功者 必將屍首分離 11.膨脹 學習⊕⊕再⊕⊕又⊕⊕⊕卻消風 則膨脹的意念疲乏在於過度膨脹 人體形態練功豈可在於膨脹皮囊 12.作息 黎明即起,灑掃五臟六腑 既昏便息,閉鎖七竅九孔 百毒不侵 13.路口 任何要通過的路口 例如詩路、歹路 皆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 14.手腕 鍥而不捨,死心塌地 沒有人可以比你更懂得你的手腕 擁抱大師,纏繞大師

Read More

〈中華副刊〉藍色斷想

黃克全 101.戀歌和輓歌在謳詠同一件事,只是一面朝生,一面朝死。 102.美麗總不長久,但醜陋不也是這樣? 103.夢和真理相像:都和自己有關,都撲朔迷離,永遠看不清真相。 104.沮喪、意志消沉有兩種:一種是無法挽回的,另一種是下一次蟄伏待發前的──這時心還未死,猶如絕望灰燼裡的火苗。 105.真理就是恰當,為眾所公認的,約定俗成,一加一等於二是恰當,在另外某一個世界裡,一加一是三,那也是恰當。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大龍峒的秋色

■游常山 這個老社區的台灣欒樹不算多,但是秋深了,花博公園與圓山捷運站接壤的開放空間,依舊令人流連,這是台北市蛋黃區的鬧中取靜的佳美之處。 何況有兩座古蹟:台北市孔廟與二百多年歷史的保安宮。 秋陽遲遲,有時伴隨著十分寂靜的社區午後,秋高氣爽,陽光披滿哈密街的古色古香的牌樓招牌,讓人發思古幽情。 就抓住浮生半日閒吧,漫步在這個長達二世紀的老社區,回顧歷史洪流,漢人屯墾歷史只比十公里外南台北的萬華短些,不禁讓人更加珍惜。 秋天的藍天白雲高遠開闊,天地的祥和其實是賜予平安的意念,走過古老的社區,宗教肅穆的氣氛讓人警醒,人的心思意念跟著單純了,過去的虛妄無知像是那台灣欒樹褐色到了極致,無生氣的落葉,一片片對比樹上的青春正盛的豔紅,棄絕往日,專注於這一天,活在秋光爛漫的午後奏鳴曲情境,心底那根弦如明光照耀,不可逼視,此刻此地就是我的至樂。

Read More

〈中華副刊〉石頭記

■陳威宏 與植物雄辯,或耽溺 另一顆 紋彩相異的石頭 讓我們一起鐫刻 夜半的顏色,亮岩或礦紫 在其中窺見 彼此難抵雪髒的命運 是我太過年輕 信仰不穩,才剛從 迂緩寡情的河流離開 遞上苦,奢侈盲目 一顆顆滾動不居的夢 不如我們 約好上岸去過 恃才傲物的一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