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研究院25日舉辦記者會分享研究成果,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副研究員張書銘(中)表示,研究發現,每週習慣飲酒一次,罹患下咽癌風險將比沒飲酒者高出19倍。專家推測,除了受基因影響,也可能和台灣人乾杯、牛飲習慣有關。 (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貪杯的代價不可小覷!國衛院研究證實,除了吸菸與嚼檳榔會致癌,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只要每週至少1次的飲酒習慣者,罹患下咽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9倍之高。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與成大醫院共同合作研究發現,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且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
國衛院副研究員張書銘表示,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為醋酸。如果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除了讓人在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悸,也因無法有效代謝乙醛,導致乙醛容易在體內累積,增加罹癌風險。
研究結果也發現,酒精代謝基因ADH1B與ALDH2的變異,會影響酒精致頭頸癌風險的程度,其中,約50%的頭頸癌發生率與飲酒有關,值得注意的是,ALDH2基因變異在我國相當常見,大約2人之中就有1人有ALDH2基因變異的情形。
張書銘強調,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與頭頸癌的罹癌風險相關,整體而言,22%的頭頸癌與飲酒有關,只要有長期、持續性、每週至少1次的飲酒習慣,不管是烈酒或啤酒,皆會增加罹癌風險,其中以下咽癌風險增加倍數19倍最高,推測可能與乾杯刺激該部位有關,其次為口咽癌的3.8倍。
此外,研究團隊同時探討飲酒對於頭頸癌預後的影響,發現有飲酒的頭頸癌患者,被診斷出頭頸癌時,多半屬於末期,不僅腫瘤面積較大,也比較容易發生轉移,死亡率比沒有飲酒的頭頸癌病患來得高。
張書銘表示,除了頭頸癌之外,飲酒也會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包括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乳癌。由於台灣飲酒人口及飲酒量持續增加,加上約一半的國人缺乏完整的乙醛去氫酶功能,期盼國人重視飲酒所帶來的健康危害,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