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文化 多元藝術平台
‧台南文化獎得主
‧曾任財團法人台南市奇美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奇美博物館館長
‧台灣藏書票協會創會會長
中華日報即將開闢藝文專版,有計劃地報導藝文相關新聞訊息和動態,筆者身為藝文工作者,加上又是中華日報社五十多年的忠實讀者,內心格外地興奮和期盼。
現代絕大多數的人,都為了事業、學業和生活而忙忙碌碌,對各種資訊的獲得,大都從各種傳播媒介而獲得聽悉。中華日報一向秉持著對社會繁榮運作規範,著重在教育、醫療和國家生存大計為主導,已與讀者建立深厚的信賴,也獲得社會的好評。
台南以文化立都,有傲人的文化資產,豐沛藝文底蘊,今將透過中華日報特闢專欄報導加持,讓這股藝文的光榮延續,啟迪更多民眾關心和認同,將自己文化的價值作為生活精神上的慰藉,提升對藝文的關懷與嗜好。內容盼能圖文並茂,敘述深入淺出,尤其現代藝術創作多元,跨域的結合,著重創作者個人理念的介紹,使觀賞藝術是件樂事,樂於接納和親近。
面對未來,從專欄啟動更多市民受到藝文薰陶,提升個人的優質品德,促成一股豐盛的文化氣息,帶來社會祥和安逸的生活,促使它更加活化而有魅力。我們殷盼中華日報更加努力,使專欄發揮它的魅力,其功效無遠弗屆。
書法藝術 文化瑰寶
本文作者/
臺南大學前人文與社會學院院長
中華日報為發揚中華文化傳播,以及藝術交流功能,並增加新媒體多元讀材的特色,將成立「文化藝術」專版,至為感佩!在科技資訊奮飛的當下,中華日報能洞燭先機,以發揚文化作為先鋒,期待美化人心,澄清風俗,善盡媒體之職,不隨波下流,提升國人生活藝術品質,足為媒體楷模!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舉凡食衣住行、語言文字、思想藝術、宗教信仰都含括在內,世界各地生活方式不同,因此,產生不同的文化風貌;基於尊重人類發展的偉大,我們都必須加以尊重、包容。而中華民族近萬年以來,在這片土地上,從採集、游牧,以致於農耕定居的生活方式,也孕育出獨特、適合這塊土地人民的共同生活方式,中華文化!它是百代人不斷創新、改革、累積所呈現的成果,有與時俱進的精神,也有傳統價值的光輝;後代人去蕪存菁,促使中華民族得以屹立在世,不斷繁衍、前進,成為自豪於世的民族。
在中華文化薰陶下的人民,它的生活方式,就如林語堂所言,充滿幽默、藝術。以書法而言,它是一種具體兼抽象的藝術風貌,在詩、詞、曲、小說、散文、韻文、思想、宗教等各種美學的浸透下,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徵,不管是金石氣或是書卷氣,都有它獨特的書法審美價值。它也是古代君子必備的技能、技藝。由於古人把讀書、識字、寫字等量齊觀,書法就不再是純粹的技法,而是等同於學問修養。所以,自古以來,中國人就看重書法,把它視為載道的工具、文章的衣冠,也是個人學養的外在表現。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其它民族或有文字、美術字,但沒有書法。這種書寫法則不是由某人創立,而是在中國文字對稱、平衡;形、音、義兼具的基礎上,醞應而生的。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獨特的瑰寶。書寫者通過對文字的點劃、線條、濃淡、強弱佈局,形成獨一無二的藝術造型;不僅表現出文字的生動意境,更是凝神、審問、慎思的思考過程,是感性藝術與理性創新結合的過程。自古以來,凡有成者,不乏以書法提煉內在涵養,展現自我心性者。
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也有開設書法專業學程,同學們在四年努力下,都會有一個圓滿的「成果」展,從同學們給我的資料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認真與用心。藝術的觀點或許各有不同,但「誠心」做好事情的精神,卻是可讓人直接感受得到。教育是社會最重要的核心,尤其在今日,更需要具有文化素養與現代觀點的基層先鋒。既要專精也要廣博;能注重文化的傳承,也能勇於創新超越。這是現代優良教師應具備的特質,也是二十一世紀新國民的基本素養。
值此今日,中華日報能開設「文化藝術」專版,乃是一種社會良心的崇高表現,除表恭賀外!更期待在此園地中,能起著「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的時代使命!
悅讀府城 看見幸福
本文作者/黃宗義
‧現任國立成功大學、
台南大學兼任教授
‧全國美展評審委員
‧臺南市美術館典藏委員
‧臺南市傑出藝術家
臺南是個好地方。網路常見人們引用文學作家葉石濤名言:
「臺南是一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
我住臺南將近五十年,百分之一百完全見證這段文字的真實性。
我來自雲林鄉下,小時候聽長輩把臺南稱為「府城」,有些納悶,後來懂了,原來府城就是「首都」。現在,我寧願稱她為「古都」,「古」字從十從口,就是十代相傳之意,一代三十年,臺南建城四百年,號稱古都早已名正言順。我的書法作品經常落款「東寧逸士書於府城」、「書於小東門城北」、「書於東寧小巷」,「東寧」既是臺南的路名,也是南明寧靖王朱術桂的小朝廷名號,生長在臺灣,相較於中北部的書友,久而久之,這幾個字雖則難免井蛙之見,卻也洩漏些許自家歷史的優越感,正因 為我授課的成功大學文學院書法教室就在小東門殘垣旁,我服務四十年的臺南大學也已經創校屆滿兩甲子。
日前【中華(日報)新聞雲‧藝文交流平台】邀請我題寫〈文化藝術〉刊頭,喚起我對古都臺南的記憶。1946年中華日報在臺南創刊,比我大六歲。我喜愛書法,從就讀國民小學認字開始,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個方整剛勁的報頭標題,後來才知道這幾個毛筆字集自古代《張猛龍碑》與《暉福寺碑》。1965年中華日報標題改成渾圓雄厚的顏體字,兩年後我就讀師專,因緣拜師習字,臨寫字帖漸多,一看就知道是集自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的《麻姑山仙壇記》。1974年我服預備軍官除役,從此定居臺南,成為中華日報的忠實讀者,透過點點滴滴的文字報導,也深深感受了葉石濤筆下長居府城的幸福。
呼吸臺南的第一口空氣發生於1964年夏天,我來臺南參加高中聯考,對這個城市的初始印象是馬路高高低低,三輪車伕從火車站搭載一對來自雲林鄉下的土包父子前往「小西腳」,踩得氣喘呼呼地。借宿親戚家就在保安市場裡(目前西門路五星級旅館大億麗緻斜對面),生意相當忙碌,對面家的女人打扮野豔,原來竟是綠燈戶。我準備應考的臥房燈光幽暗,也沒有洗手間,因為地板下面就是大水溝,其它的就在此略過了。聯考放榜了,家父不相信他兒子最拿手的作文只得八分,查榜結果,承辦單位主管說:「恭喜恭喜!令郎是我們學校榜首,歡迎前來就讀,我們會特別照顧。」原來他是當時臺南二中教務主任。後來,我還是選擇了離家較近的嘉義師專,畢竟離家比較近,公費吸引力更是最大誘因。
臺南給觀光客最大的印象之一是古蹟廟宇多,古蹟廟宇周邊除了建築彩繪、傳統美食之外,楹聯、匾額、碑刻也是亮點,譬如家喻戶曉的「府城三大名匾」、「臺南首學孔廟御匾」等,就是明顯的例子。對喜愛文化藝術,尤其是愛好書法的遊客來說,每一方匾額、碑刻或楹聯,都是一個小小宇宙,自成天地。只要看得懂、願意靜下心來,莫說半天,片刻也罷,沉浸其間,包準你/妳成為頭好棒棒的藝術家、哲學家。我開過一門稱為《聯匾書法》的科目,把傳統的賀辭、題簽等也視同廣義的聯匾內容,也曾經應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中華文化總會等單位邀約,演講「臺灣書法史第一章~明清府城聯匾榜書風」、「臺南孔廟御匾的資產價值與文化意義」,透過教學相長,雖然庸愚,總算累積了一些粗淺的經驗。教職屆齡退休之後,很榮幸膺選為「台南市傑出資深藝術家」,2008年巡迴展開幕當天,接受臺南文化中心佈展同仁的建議,很興奮地寫下〈悅讀府城,看見幸福〉八個簡帛體漢隸,連同這回〈文化藝術〉刊頭以及幾幅和臺南有關的拙作,有請紙本、雲端的讀者們不吝指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