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介煜
在我的日常婦科門診中,經常遇到患者一坐下來就說:「醫師,我想要調養身體,總覺得自己月子沒做好。」病人自覺從生過這一胎後,感覺身體“差很多” ,出現頭暈、腰痠、心悸、失眠、掉髮、便秘…一連串的身體不適。我通常會再詢問:「你坐月子的時候吃得不好?過度勞動?有沒有多休息?」常聽到的答案是:「也沒有啊,住月子中心月子餐也吃了,體重不減反增,小孩有人幫忙帶,除了擠奶之外,也沒做什麼事…」。
產後調理最重要的不是藥物,應該是飲食生活起居。產後調理是一種保健,預防醫學,產婦的體質改變得非常快,可以由產前的燥熱體質變成虛寒;虛寒又可分為氣虛及血虛。懷孕的女人會變得較熱,且比男人更怕熱,產後若放任不管的話,一兩個月後又會自然變成虛寒的體質,在體質變化的過程中,若加以中醫處理,就可以使得體質變成自己較想要的類型。其實,產後腰痠背痛是常見症狀,原因包括懷孕期脊椎曲度增加造成肌肉疲勞扭傷,及產婦生產時用力過度、哺嬰姿勢不當、產褥期間感受風寒或貪冰涼飲食,或兼做許多家事等,都容易引起腰痠背痛及關節、筋骨痠痛,中醫歸屬在「產後身痛」、「產後遍身痛」等範疇,原則上,只要讓腰背肌肉得到足夠適當的休息,痠痛點適當的作熱敷即可。至於產後四肢無力、手腳冰冷,中醫認為與產後失血,導致血虛有關。臨床上,常見很多人產後只是多休息,並未用特別的方法坐月子,身體卻恢復得很快,體質也變得相當好,像許多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生育過後,不再有痛經的困擾。
事實上,有關坐月子的文化,散見於歷朝歷代的文獻。然而,從現存的第一本胎產專書《經效產寶》,一直到後世的《婦人大全良方》、《婦人規》、《傅青主女科》、《胎產指南》、《婦科心法》等婦科專著,從未有過專章提到「坐月子」,反而是廣泛地寫著諸如產後血暈、惡露不絕、腰背痠痛、大便難、遍身浮腫,及產後乳汁缺乏、潮熱、失眠、自汗盜汗、骨節疼痛、寒瘀腹痛、血虛腹痛、風寒發熱等等。從診斷、病因病機的分析,到治療原則與方法,都有著詳盡的記載。
現代婦產科《周產期醫學》記載,婦女大約在產後45~60天,身體才能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傳統中醫認為,生產時亡血傷津,導致產後百脈空虛,如果在這段期間稍有不慎,易造成日後許多的困擾,如此一來道理就很清楚了,有人坐月子期間吃了不少補品,身體還是不好;有人並未特別坐月子,日後卻能身體健康,神采奕奕。表面上看來,運氣好壞,人人不同,實際上的重點卻不在吃什麼補品,而是必須考慮產後疾病的調養,以及幫助產婦提升自我療癒的能力。
正確的「坐月子」方法,首先要破除產後大補特補的迷思,而是要找對醫師,針對不同的產婦體質,提供最細心、全方位的呵護。
(作者/耕莘中醫診所院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