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12日電
反核食公投2年約束效力將在今年底屆滿,食藥署近期公布2019年日本食品檢驗報告,針對31件福島5縣核災區食品進行鍶90檢驗,都未檢出,研判日本食品未受鍶90汙染。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是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毒物科醫師姜至剛團隊,針對31件日本福島核災區5縣市食品進行鍶90核種含量檢驗,評估鍶90對於食品汙染的狀況,完成這份最新的2019年「日本食品檢驗與調查研究」。
姜至剛告訴中央社記者,根據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發表報告顯示,福島核災洩漏的物質以高度揮發性元素如碘131、銫134、銫137等放射性核種為主,因此國際間主要以銫134、銫137為檢測核種。
研究團隊2018年曾前往日本核災區福島5縣市實地採樣,帶回301項樣本進行銫134、137檢驗,食品檢驗結果均符合衛福部標準。其中40件食品有微量檢出但仍安全範圍,以乾香菇微量檢出率62.5%最高、茶葉13%、牛奶12.5%、米7.7%、果乾7.1%;沙丁魚、小麥粉、貝類、蔬菜、冰淇淋均未檢出。
不過,研究團隊訪問相關專家及團體發現,不少專家認為中等揮發性元素「鍶90」恐汙染食品,相關研究卻鮮少對此元素進行檢驗,恐成為掌握日本核災區食品現況的盲點。
鍶90是在核災事故的中期、爐心熔融破壞反應器壓力槽階段外洩,屬於中等揮發性元素,洩漏程度也較低,因此日本、台灣均未列入常規檢測項目。
姜至剛解釋,鍶90是一種具放射性的同位素,半衰期29.1年,由於化學性質近似鈣,一旦吃到受鍶90汙染的食物或水源,約有20至30%會存在骨骼中,誘發骨癌、骨髓瘤、骨頭周圍組織腫瘤。
為了解核災區鍶90汙染狀況,研究團隊從2018年微量檢出銫134、137的產品中挑選31項食品進行檢驗,包括16件乾香菇、3件茶粉、4件糙米、1件鮮奶、2件沙丁魚、1件白菜、1件小麥粉、1件冰淇淋、1件洋蔥,部分食品因腐壞,改以同樣從核災5縣市購買的食品替代。
姜至剛說,檢體送3家實驗室進行檢驗,31件食品均未檢出鍶90,即輻射含量小於儀器最低檢驗值,顯示核災區食品受鍶90汙染的風險微乎其微。
研究中也點出民眾對核食議題最關心的5大問題,包括「輻射是否會影響遺傳」、「對於子女的健康風險」、「環境輻射是否對孕婦和嬰兒造成風險」、「食物、水或空氣是否安全,有無定期放射性物質情況及最新消息」以及「可否有哪些措施來避免或至少將輻射暴露風險降至最低」,凸顯輻射數字對民眾而言是抽象的,呼籲以照X光、搭飛機等數據轉換,增進理解。
研究也呼籲讓資訊透明化,整合國內外產、官、學研究資料與報告,讓民眾查詢同時增加知識,並且確保民眾有選擇的權利,尤其散裝食品必須標示食材、商品來源,捍衛民眾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