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肝癌是台灣人的「國病」,平均每小時奪走一條人命,鑑於肝炎是肝癌的肇因,醫師指出,隨地方民情,肝炎病因也有地域之分,其中,北部肝癌患者以B肝為主,西南部則是C肝、脂肪肝盛行,東部山區多是酗酒或肥胖,離島澎湖則是因食用發霉穀物所致,及早篩檢治療才是上策。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肝癌居國人好發癌症第4名,好發於45至65歲,男性是女性的2倍以上,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林錫銘3日表示,肝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不易察覺,當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發燒、腹部腫脹、肌膚和眼睛變黃(黃疸)等症狀時,往往已是晚期肝癌。
依據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林錫銘表示,除了多達7成肝癌源自B型肝炎外,全台各地肝癌致病主因也略有不同,北部以B肝為主,西南部則為C肝、脂肪肝,東部山區大多是酗酒或肥胖,離島澎湖則是因食用發霉穀物所致。
由於肝炎未治療有癌化風險,林錫銘強調,定期篩檢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尤其慢性肝炎包括B型、C型或是肝功能不正常,更要每半年接受肝功能胎兒蛋白,超音波檢查;如有家族遺傳、肝硬化、曾接受手術治療等高危險期的患者,則應3-6個月檢查,甚至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的檢查。
台灣肝癌醫學會表示,晚期肝癌的治療武器有限,目前以標靶藥物治療為首選,但反應率偏低且副作用大,平均存活期不到一年;相較之下,免疫組合療法則有較佳的明顯效果,有助延長平均存活期且副作用較低。
隨著醫藥進步,免疫組合治療也成為晚期肝癌治療的選擇之一,台灣肝癌醫學會呼籲病友不要放棄希望,保持樂觀的心情,積極與醫師多做溝通和討論,依據個人病況找出合適的治療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