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根據一項針對台灣等亞太8國所作的心血管疾病調查發現,近8成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中風,透過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C)等方式,可有效降低疾病發生風險。專家指出,預防勝於治療,建議20歲以上者、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民眾應定期追蹤,如LDL-C超過130mg/dL,就要特別留意。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李貽恆指出,高血脂最重要的指標就是LDL-C,又被稱作壞膽固醇,長期濃度過高會積累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發炎、動脈硬化與血管堵塞,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根據全球最具公信力媒體《經濟學人智庫》所發表一項亞太地區心血管疾病最新報告指出,包含台灣在內的亞太區8國,曾經發生過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患者,4年內再次復發的風險高於一般人30%。
不過,調查也指出,近8成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中風,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如降低LDL-C,達到LDL-C治療目標,即可有效降低疾病發生風險。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祕書長黃柏勳醫師表示,根據該學會提出的臨床治療指引,高風險族群如急性冠心症與冠狀動脈血管疾病患者,其LDL-C建議治療目標為70mg/dL,若急性冠心症合併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則可以更積極控制在55mg/dL以下。
黃柏勳也提醒,許多民眾每年都會做公司或家庭健康檢查,卻忽略健檢報告中低密度膽固醇指數LDL-C的重要性,雖然高血脂常常沒有臨床症狀而難有警覺心,但是伴隨而來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卻不可忽視。
因此,建議20歲以上的成年人或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民眾應定期追蹤,如LDL-C超過130mg/dL,就要特別留意,若有糖尿病、冠心病等相關病史的患者,則需每半年定期追蹤,積極與醫師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