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許哲嘉指出,梨狀肌位於位於髖關節處,梨狀肌症候群會造成臀部壓痛及小腿麻痛,症狀類同坐骨神經痛。(記者王勗翻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58歲蘇姓婦人6年前因下背痛、左下肢疼痛合併神經性跛行,先後嘗試保守治療且2度執行不同部位的脊椎減壓與融合手術,卻仍難緩解不適。直到前往成大醫院就診,骨科部脊椎外科醫師許哲嘉發現蘇女罹患梨狀肌症候群,經左髖梨狀肌切斷手術後,緩解多年頑疾。
蘇女於103年間因長期下背痛、左下肢疼痛神經性跛行就醫,長期疼痛讓蘇女終日鬱鬱寡歡、嚴重失眠,甚至因此想要輕生,至身心科治療情緒障礙。後醫師懷疑蘇女是因鄰近關節退化產生神經壓迫,先後於105、106年間,分別接受腰椎第3~第5節及第5腰椎~第1薦椎的減壓與脊椎融合手術,但疼痛並沒有任何舒緩。
後經骨科、心血管科與身心科醫師偕同會診,卻未發現病灶,且檢查結果均無不妥。蘇女四處求助脊椎權威醫師,但改善有限。直至5月接受左髖梨狀肌切斷手術,放鬆左側坐骨神經才緩解症狀。
許哲嘉指出,坐骨神經痛需要跟很多疾病作鑑別診斷,其中,梨狀肌症候群並無精準的診斷套路,須以排除法釐清,診斷相對不易。根據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臨床神經科學雜誌去年一篇對坐骨神經痛的研究,在腰椎磁振造影檢測正常的研究對象中,同時為梨狀肌症候群者有17%,為數不少。
蘇女術後不再因疼痛所苦,身心狀況改善,僅剩左下肢腳趾末端微微麻木。許哲嘉強調,現今脊椎手術盛行,有些術後成效不甚理想的患者,再重新尋找解決問題之際,不要忘記尋找脊椎以外的可能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