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胃腸疾病之一,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許益彰說,腸躁症的患者常見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不同症狀有不同中藥處方並可搭配針灸治療,患者應重新審視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適度放鬆、紓解壓力、養成運動習慣來改善。
許益彰說,腸躁症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功能性腸道疾病,症狀包括長期腹痛、腹脹腹部不適及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解不乾淨感。依臨床表現,腸躁症可分為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未分類型等四個亞型。台灣人最常見的症狀是腹脹,其中男性好發腹瀉型,女性則好發便秘型。
腸躁症在中醫歸屬於「泄瀉」、「腹痛」、「便秘」、「鬱證」等範疇,本病病位雖在大腸,其實與肝、脾、腎有密切關係。腹瀉型常見證型有肝鬱脾虛、脾腎陽虛、寒熱錯雜等三種,常用處方分別有痛瀉要方或合用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等、四神丸加味、烏梅丸等。
便秘型則常見脾胃陰虛、腸燥陰虛、腸道津虧等證型,常用處方分別為麻子仁丸、五仁丸、芍藥甘草湯合用增液湯等,可隨症狀加減使用。
另外,針灸也有助於症狀的改善,使腸道蠕動正常、減少脹氣的情形。若為腹痛便秘者,針灸穴位可取支溝、天樞為主,亦可搭配足三里、氣海等穴點;若為脾虛泄瀉者,可取脾俞、天樞、足三里、大腸俞等穴點。耳穴則可取大腸、小腸、神門、交感等穴點來做耳針或耳珠的刺激。
許益彰提醒,患者也應審視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適度放鬆、紓解壓力、養成運動習慣、三餐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