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漢
在收藏界原住民文物向來自成一格,但將原住民文化推至世界舞台的當屬卑南文化的發掘,1980南迴鐵路卑南車站(即今臺東車站)開工時,意外發現地底下埋藏有台灣史前文化的巨大寶藏,當時由於台灣對考古工作仍在起步,因此對於文化的保存未能完善,以至於初期造成嚴重破壞,因此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還好之後台東縣政府積極進行保護,遂委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進行搶救考古,考古工作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文物數量皆是台灣考古史的重大里程碑,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引起世人的重視,也讓台灣史前玉器的研究方興未艾。目前在卑南遺址的基礎上建有卑南文化公園,而考古發掘的部分文物及玉器則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出。
人獸形玉玦 筆者攝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據學者的研究台灣玉器使用的時間距今5500年前開始,至距今1000年始完全結束(劉益昌,2013);「卑南文化的年代就是玉器流行的年代,透過全台出土玦形器文化內涵與年代的對比研究,配合地層堆積與其它遺址的共存關係,認為卑南文化年代當在3500-2000BP之間,與台灣其它區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如大湖文化、鳳鼻頭文化、響林文化約略同時,同屬新石器時代晚期地方性文化,都出土玉質的工具及裝飾品彼此之間可能有某種程度的往來」(劉益昌,1991)。目前隨著出土證據逐漸浮現,卑南文化的玉器經過地質學家的檢測均為本地出土玉材(花蓮豐田及西林的玉礦),而在花蓮縣的平林遺址、重光遺址及台東縣的富山遺址、杉原II遺址等都發現治玉的工具與玉廢料,可能為玉器加工地點。
四突玦 黃文賢先生收藏
隨著3500-2000BP台灣玉器的興盛期,台灣玉器以玉礦所在地花蓮向全島輻射狀輸出,從臺灣已知出土玉器的遺址已達百餘處便可得到驗證,由此亦可見當時台灣玉是受到主流社會重視與歡迎的。
鈴形玉串飾 筆者攝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淺談原住民族起源與工藝文化
探討台灣最早的人類來源最直接的證據應屬考古。長濱文化是至今臺灣經考古發現最古老的文化,是一個以漁獵和採集為生的社會,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距今約2萬5千年左右,一直持續到距今5000年前後忽然消失,而且與之後發現於台灣的各史前文化層之間,找不到可以連繫的關係,所以台灣的新石器時代,並不是從長濱文化逐步演變發展出來的。因此以當前的考古學證據,尚無法確定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例如長濱人,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而目前學界比較有共識的,是新石器時代(約始於距今5,500年前)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語系民族的遺存。
蔦松期(距今1300-800年)陶製品 筆者攝於南科考古館
臺灣原住民族在過去的歷史中大都沒有文字紀錄,直到三百多年前的荷蘭殖民時期,才有較詳細可靠的紀錄。因此在那之前的歷史,對台灣原住民族都可算是史前史。
工藝文化
工藝是群體文化與社會生活的表現。台灣原住民文化中的工藝創作,向來都是受到關注的,因為充滿了創造性與獨特性。
烏山頭期(距今2800-2300年)玉環 筆者攝於南科考古館
玉器
學者研究台灣原住民玉器使用的時間,約距今5500年前開始至距今1000年左右結束,雖然未能傳承至今但從考古出土的玉器,仍可見證當時工匠的工藝與巧思。
卑南文化陶壺 黃文賢提供
陶藝
傳統陶甕對排灣、魯凱族而言是地位權勢的象徵,以陶甕造型做為衣飾、刺繡上的圖案的處處可見。魯凱與排灣族認為陶甕是祖靈的化身,製作時須有頭目的允許,因此被當作是傳家寶或貴族婚嫁中的聘禮。
卑南文化陶壺 黃文賢提供
魯凱族的陶甕,學者依等級分成七級,一至四級為貴族所有,浮雕了百步蛇或人像紋,五到七級則是一般平民擁有,沒有浮雕與圖飾。
雕刻
魯凱族男子擅長於木雕及石刻,所雕之圖樣以人物、百步蛇為主,間雜幾何圖形,或雕於石板、石桌、石凳、靈柱、屋簷、木臼、湯匙、酒杯等。
阿美族的雕刻多半在住屋的木柱上,記載著英勇事蹟。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4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