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有買護目鏡、有防護衣、帶酒精消毒,能做的就是這樣。」擔任醫院體系下居家服務員的李品蒨這樣說。自從五月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以來,許多機構和居家的長照服務仍然持續運作,這也使得長照服務者形同第一線醫護人員,身處在染疫風險之中,但是,他們得到的支持,卻遠遠不如醫護人員。
記者王柏倫、陳威穎∕專題報導
防疫三級警戒,多數人都選擇待在家中,盡量不出門,但是長照服務的居服員,還是得天天到案家服務,翻身、拍背、餵食等近距離接觸的服務項目一個都不能少。
對居服員而言,染疫風險最高的地點正是服務的案家,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服務達八年,現在擔任照顧秘書的廖婕伶就認為,服務過程風險最感到有風險的就是在案家家中,因為許多家屬在家中都沒有戴口罩的習慣,服務人員又無從得知家屬的接觸史,讓他們壓力相當大。李品蒨也同樣認為案家家中最有風險,她表示,「有一些案家防疫觀念不夠,可能一個口罩用了十幾次,出門回來一樣丟在那裡,回來也不洗手就東摸西摸。」即便居服員對於案家的環境或防疫作為感到危險,但是仍然沒辦法限制案家的行為,所以只能自己準備防護用具,自求多福。
居服員服務過程充滿風險,但無法約束案家防疫行為,只能加強自我防護。
系統性支援不足 工作者嘆息
政府雖然有提供部分防疫用品給長照機構,但事實上,很多物資仍然需要長照機構自行準備才足夠,規模較小、資源較不足的機構甚至需要照(居)服員自行準備,才能做到基本防護。弘道基金會新北服務處長期照顧組組長葉淳就說,即使政府提供口罩達到每天兩個的份量,對於三級警戒後的使用量還是不足,因此仍然需要各單位自行另外準備才夠用。
過去擔任第一線居服員,現在於台北市長照機構擔任行政職的柯茗馨也說,希望政府應該提撥預算,多購買口罩、面罩等耗材,提供給機構做配發。李品蒨也提到,自己因為是在醫院體系下從事服務,因此防疫資源會比較充足,但是其他機構可能就沒辦法得到那麼多資源,連快篩都沒有。
長照服務者不僅面臨到防疫物資不足的問題,為了落實防疫措施或配合案家的要求,也讓他們的工作變得更加辛苦。在三級警戒之後,許多超商和店家都無法再讓居服員有地方用餐、如廁,而這些問題都只能居服員自行想辦法解決。居服員廖婕伶就提到,如果服務處所離自己家較遠,都只能跟個案家屬協調,在案家中用餐、如廁,否則也只能自己忍耐。除了生理需求難以解決之外,弘道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也說,為了配合防疫,居服員可能必須穿著防護衣或面罩等裝備,但許多個案的家中並沒有開冷氣,讓他們只要工作短短幾分鐘就滿頭大汗。
長照服務者除了工作程序變得相當繁複、生理需求面臨無法即時解決的困境,還必須承受心理上的壓力。李若綺提到,居服員服務對象的家屬可能會因為疫情而更加謹慎,進而用緊張的語氣詢問居服員過去服務的地點、對象等,造成居服員心理上的負擔。廖婕伶也說,自己一回到家就要用酒精將全身以及工具都消毒一遍,並且要趕緊洗澡,「因為也怕把一些病菌帶回去」。
廖婕伶更表示,其實服務人員跟案家同樣都很擔心疫情,而且身為居家服務的第一線人員的他們,更擔心自己成為帶原者,影響到服務的對象。而受到疫情影響的不是只有居服員,在機構裡服務的照服員同樣必須面對工作程序改變,以及心理壓力增加,尤其在這波疫情中,不少長照機構都陸續傳出群聚感染的事件,但是得到的資源,以及疫苗施打的順序還是無法比照第一線醫護人員,這也讓照服員工作的心理壓力愈加沉重。
長照依服務對象不同,需要各種不同層級的防護裝備,但多數都必須靠機構自行添購。
在新北市某機構服務的照服員張采晶接受採訪時也和廖婕伶有類似的感覺,很擔心自己成為帶原者,進而感染到機構內的長輩,而自己能做的只有出入機構和接觸長輩時加強消毒,因此也希望照服員能比照醫護人員得到足夠的防疫支持。
疫情之下,對於照(居)服員而言,他們都覺得自己身處第一線,無論疫情多麼嚴峻也仍必須堅守崗位,但是社會給予的待遇或關注,卻始終沒有如同第一線人員,讓他們成為疫情下被迫默默承受風險、默默付出的一群人。
長照服務者雖然工作時會做防護,但仍會擔心沾染病毒,影響自己的家人。
感染難控管 學者籲設諮詢團
目前長照機構出現群聚感染的原因大多是人員自外部傳入,新北市社會局長張錦麗認為,主要的傳染途徑有兩種,第一,是工作人員在外感染,再傳染給機構內的長輩,而機構內的長輩又互相傳染;第二,是機構內長者有就醫需求,頻繁進出醫院,在過程中沾染到病毒,接著回到機構造成群聚感染。張錦麗進一步說明,政府能做的就是加強工作人員快篩,並針對有進出醫院的長者,在回到機構後進行分艙分流等方法,來阻隔病毒。
「分艙分流」雖然是有效阻隔病毒的方法,但是能否完全落實才是關鍵。長期研究長照政策,並已經取得照服員證照的伊佳奇提出質疑,目前小型機構的比例較高,但是小型機構空間可能有限,要完全落實分艙分流相當困難,因此應該要研擬對小型機構也能完全落實的防疫措施,才能真正達到阻隔病毒的效果。
伊佳奇建議,政府可以成立專家諮詢顧問團,針對疫情控管做教育訓練及實務操演,就如同平時的照護訓練、消防演練一般,如此一來便能讓機構或服務人員都再加強疫情控管的知識,同時也要了解國外去年至今長照機構感染的事件,從中汲取經驗,才更能知道應如何協助機構落實防疫。
陽明交大衛生福利所教授、前衛福部政務次長李玉春也表示,應該要更加關注小型機構的防疫管控,包括如何落實隔離、檢疫等措施,「讓他們能夠真正熟悉整個防疫過程應該做的準備,而不是放任小型機構自己去面對這些問題」。李玉春強調,國外到最後很多確診者都是長照機構裡面的長者,因為機構內的長者大多較虛弱,又許多人同住、群聚,因此防疫工作必須要花更多心力去協助才行。
居服員李品蒨反應,所屬的機構整體收入未達紓困標準,因此基層居服員薪水驟減也只能自己承擔。
疫苗不能少 落實防疫更重要
長照機構的疫苗施打順序被排在第五順位,但是因為疫苗到貨時間的關係,長照服務的人員直到疫情爆發後才開始有大規模接種,這也使得疫苗來不及在機構內發生群聚感染前,就發揮預防的作用。而伊佳奇認為,疫苗是防疫的重要防線沒錯,但是還必須要在防疫資源和感染控制上有完整的觀念。
伊佳奇強調,要有完整的防疫觀念,除了各種防疫物資都必須充足之外,更重要的是讓服務人員都能懂得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再加上其他防疫觀念,如社交距離、洗手方式等。觀念充足以後,再搭配疫苗接種才能達到最佳的防疫效果。新北市衛生局高齡及長照科科長吳玉鳳也表示,除了接種疫苗之外,希望機構和照(居)服員都能落實戴口罩、洗手及消毒的規定,才能將疫情防控做好。
弘道基金會新北服務處長期照顧組組長葉淳認為,各單位平時就應落實感染管控,並備妥物資,而非疫情爆發後才進行防疫準備。
弘道基金會便是有加強防疫觀念的案例,李若綺說,基金會自去年開始出現疫情後,便有防疫措施指引,同時在各服務處安排由護理師進行教育訓練,今年則是在三級警戒後將各項措施再加強、升級,除了提供必要的防護裝備外,也陸續協助人員進行疫苗施打,讓疫情防護能夠更完備。
對於未來的傳染病控管,葉淳建議,各個單位平時就應該做好感染控管的流程,並備妥相關感控用的物品,如眼罩、面罩、防護衣等,不應等到疫情發生了才開始準備,如此才能確實做好防護。
紓困門檻難跨越 生計受影響
防疫三級警戒實施之後,除了部分非急迫性服務的機構暫停營運之外,居家服務的項目,如外出散步等非緊急需求的服務也都暫停,再加上有許多案家會因為擔心疫情風險,主動取消服務,這也讓部分照(居)服員的收入受到影響。柯茗馨說到,居服員會因為案子被取消,進而導致薪資受到影響,部分有房貸或生活支出壓力的居服員,生活也因此受到衝擊。
李品蒨說明,自己原本每個月的工作時數可以達到一百四十多個小時,但在疫情爆發後只剩九十多個小時,疫情後每個月實際收入只有不到兩萬元。她也強調,自己能夠有這些時數是因為還有一位時數較長的服務對象仍然繼續服務,而對身邊認識的其他居服員而言,可能原本服務七至八位,現在只剩下一、兩位,帶來的影響就更大了。葉淳也表示,有部分單位的居服員,在疫情之後甚至一天服務的時數只剩一、兩個小時,對收入的影響相當大,而受到衝擊的居服員也只能尋求政府的紓困。
長照機構紓困標準
政府對長照機構的紓困措施,規定是今年五月至七月中的任一個月,機構服務收入較去、前年同期,或較今年一月至四月減少了百分之五十或以上者,就可以申請紓困補助,但是李品蒨說,他們機構的收入減少沒有達到紓困要求的門檻,因此紓困是領不到的,居服員個人的收入薪資劇減也只能自行承擔。
疫情不僅改變了照(居)服員的工作內容,連帶收入都帶來巨大的影響,但是卻依然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重視,尤其對於以時薪、項目計薪的服務人員而言,這段期間服務時數短,可能還導致時數未達獎勵門檻而少領到許多額外的獎金,這些都是實際上受到虧損的部分,也應該要被社會重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