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雪
台灣中部嚴重缺水供五停二,家中水塔的數量和容量,忽然成了大家聊天的重點。我爬上頂樓,放眼望去,幾乎家家戶戶都立著顆不鏽鋼水塔,整齊劃一卻缺乏個性。這就讓我家這座老沙漏(水塔)顯得格外別緻了。沙漏,是台語,應該是因為裡面擺了沙讓水漏過而得名。國語應該就叫濾水塔吧。
我家是爸爸自己蓋的,在民國48年彰化八七水災租屋被大水淹沒後買地建起來的。爸是建築工頭,自己畫圖、設計,蓋了一排兩層樓住家,我們留下一間,其餘賣出去。那時尚未有自來水,為了讓買房的人都有乾淨水喝,便在家寬大的後院砌起了這座高高的沙漏(塔)。
水塔,自然要高於樓房,所以這座兒時的我連仰頭都看不到頂的沙漏有三層樓高。最底層三面厚牆護著的,自然是一口井,這是水的來源。井裡放了抽水馬達,好將水打到塔頂。井外養雞養鴨,還種了不少果樹、花草,取水非常方便。
中層空空沒任何作用的二樓,就是四根粗柱子而已。二樓地面四周有高起約二十公分的牆面,讓爬進這層樓的人稍稍有點安全感。
頂層,才是重點之所在。方正的水塔分成兩部分,一半是沙漏(濾清水源),另一半是存水的空間。自製濾水器似乎不難,巷口有家木炭店,哥哥被派去扛很多木炭回來,媽媽不知上哪兒鋸來棕梠葉;小石子和粗砂最簡單,爸爸蓋房子,買這些很容易。
但難的是,要把這些重東西拉上去。沙漏的柱子上,爸鑲進去了一排ㄇ字形的鐵桿充當階梯。首先,強壯的爸爸會爬上去,然後分批拉上去夠多的小石子鋪在最底層,接著吊上去棕梠葉,再來是木炭,上面再蓋棕梠葉,之後擺一層厚厚粗砂。接下來,同樣的材料再重複一次,這樣就製造出了完整的濾水功能。
往後的日子,媽媽必須不時爬上去換這些材料,刷水塔,以保障鄰居有乾淨水可用。現在想來,這些都是苦差事,但兒時的我沒想那麼多,我愛的,是沙漏的二樓,就是那個只有四根柱子空無一物的空間。
因為不好爬又沒作用,家中大人除非必要,沒有人會到這層來,因此這裡就成了孩子的天地。下雨天,我們會丟上去一堆黏土泥沙,帶著桶子上去接雨,開始在那裏搓小磚蓋小房;被阿嬤追打時,攀上這層,她保證跟不上來。受委屈時,這是躲著流淚的最佳空間。那時還沒有「放空」這名詞,但我們四兄妹顯然早早體會到發呆之必要,沒事時,爬到二樓來聽風、看雨,觀賞下面的雞鴨打架,或者想像自己是孤獨站在山頭的俠士(那時布袋戲正風行啊!)
隨著自來水的普及,以及大家紛紛將家改建成四層樓,這恨自己不夠高的沙漏,對鄰居而言,濾水和水塔的英雄功夫,頓時就無用武之地了。爸爸將二樓築了牆加了門,變成貯藏室。我們這些孩子專屬的放空天地,便這樣消失了。
那口井乾涸後,爸爸打掉水井磚,埋進了顆特大號不鏽鋼水塔,利用接力的方式,先將這口水塔的水打上原本三樓高的沙漏頂。那裏本來有兩格空間,一格濾水、一格儲水,現在兩格可以儲存大量的水。然後再將這兩格的水,打上改建成四樓的家頂樓上另一顆不鏽鋼大水塔裡。
缺水期間,我家算來有四個儲水空間,不過家中人丁興旺,再加上共體時艱,全家人依舊節約用水。現在站在後院望著這座造型獨特的老沙漏,因為四周全起了高樓,它竟然給我縮水的錯覺。六十年歲月悠悠飄過,不管是充當有濾水功能服務鄰里的沙漏還是單純儲水的水塔,它已經照顧我家五代人口了。後悔兒時不曾為它留下魁梧身影,而今在群樓環伺下,手機再如何厲害,也拍不回它往日的睥睨神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