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P:金流查一遍就知

理林秉樞案 有最簡單方法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民進黨立委高嘉瑜遭男友林秉樞施暴案情持續延燒,還扯出綠營網軍問題,台北市長柯文哲十一日在視察北市聯醫昆明實驗室之前受訪時,被問到林秉樞案時表示,該查的查一查,只要把他銀行帳戶的金流查一遍就知道,最簡單的方法不用,整天在外面繞來繞去,常常大家都清楚該怎麼辦,可是為什麼大家不敢去做,就是有問題嘛。

Read More

〈 觀策站 〉 同意反萊豬公投,不影響台灣進入國際社會

宋磊 台美關係的友好與否,完全與萊豬有無進口完全沒有關係。(本報資料照) 十二月十八日為四大公投案投票日,筆者首先在此呼籲,若真關心台灣未來的發展,應該踴躍投下四個同意,以維護台灣的尊嚴與繁榮。 四大公投案當中,與民眾食安相關的莫非是萊豬是否開放進口,對台灣民眾而言,日常食用豬肉的頻率遠高於其他肉品,假若未來開放萊豬進口台灣,民眾的健康如何把關?若身體發生不適或產生更為嚴重的疾病,相關單位該如何負責呢? 執政黨常言,若台灣沒有開放進口萊豬,不但會導致台美關係倒退,更會讓台灣無法參加「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根據上述說法代表台灣只要開放萊豬進口,台美關係就能有所進步,台灣也能名正言順的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 坦白說諸如此類的說法看似合理其實不然,台美關係的友好與否,完全與萊豬有無進口完全沒有關係,如果說今天台灣同意美國的萊豬進口台灣,能讓台美關係產生巨大質變,這種說法有違事實根據,台美關係的維持完全是美方依據其自身的「國家利益」與「大戰略」的思維著手,今日美國為了要與中國大陸進行戰略對抗、競爭,執意將台灣拉向美國一方,加上民進黨目前的反中意識形態作祟,對外台灣早已失去主動權,幾乎將自身命運交在美國人手上,這種單邊押寶的做法其實非常危險。 台灣能否參與區域經貿組織?或是任何國際組織?其最大關鍵仍在兩岸關係的友好與否,畢竟國際社會乃為現實政治,台灣無法參加區域、國際組織當然與兩岸關係有直接關係,台灣民眾必須認清事實,無論台美之間如何友好?美方仍舊以台灣關係法、對台六項保證作為處理台灣問題的依據、準則,開放萊豬也無法改變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的事實,兩國之間更沒有恢復邦交的可能。 因此,台灣在面對美方的壓力時,無論執政黨的顏色、意識形態為何?皆必須以台灣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原則,當年馬政府願意開放「萊牛」進口,固然考量到國人的飲食習慣(食用豬肉的比例較高),國、民兩黨當時皆同意開放萊牛、維持牛豬分離的原則,如今的民進黨不但因換了位置而將國人健康棄置不顧,執意將不同意開放萊豬進口與損害台美關係劃上等號,這種將人扣帽的行為完全符合執政黨的當前作風。 四個公投案與你我切身相關,如今的台灣在對外關係上呈現出相當危險的單邊押寶行為,若在食安的把關上仍以美方的利益為主,而不去反思民進黨在野時的口號與堅持,強行將反萊豬與反美劃上等號時,基本上已失去身為一個政黨該有的風骨與原則,執政黨的種種做法不但是淡化萊豬可能在未來對國人健康的傷害性,更過於簡化台灣對外關係的複雜度,台灣民眾必須謹慎思考的是,台美關係的維持難道必須仰賴萊豬進口嗎?難道台灣不能透過進口美國其他食物作為替代嗎?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Read More

遭鼠咬未通報? 陳時中:靜待調查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針對日前中央研究院P3實驗室染疫事件,中研院調查發現個案遭實驗鼠咬傷通報長官,實驗室卻未將此事向上報告。對此,指揮中心十一日指出,靜待專家調查,希望日後勿再重演。 指揮中心近日宣布新增1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案一六八一六),為十二月初剛離職的中研院P3實驗室人員。由於國內久未出現本土病例,加上疑為實驗室感染,引發各界關注。 中研院昨日於指揮中心記者會公布初步調查結果指出,案一六八一六於十月中旬第一次遭老鼠咬傷時,確實有通報基因體實驗室長官,但實驗室並沒有將此事向上級通報。依院內規定,若實驗室內出現遭實驗鼠咬傷等類似事件皆必須層層上報,原因待查。 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表示,若遭COVID-19實驗鼠咬傷,咬傷後應立刻隔離當事者,且P3實驗室操作人員也須暫時隔離,同步通報疾管署、主管機關,「至少第一時間要往上通報。」 對於遭實驗鼠咬傷第一時間未上報情事中研院將如何懲處,廖俊智則不願正面回應,僅說調查報告出爐後,會根據既有規定,如傳染病防治法、指揮中心規定、中研院實驗室操作規範及實驗室人員倫理公約等,研議後續處置。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被老鼠咬感染可能性低,在P3實驗室中被實驗鼠咬傷都會有標準流程,中研院標準流程皆是由專家訂定,中央也有提供指引供各界參考,靜待內外部專家調查,希望日後不要發生同樣狀況。

Read More

蔡英文稱公投對政策不對人

不同政治立場不代表看法須完全相反 蔡英文總統昨日在公投說明會上說,公投是就事論事,如果同意台灣的能源轉型應該繼續推,電力供應應該要穩定。(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蔡英文總統十一日下午在台中的「台灣隊站出來|正義一定贏」公投說明會時說,她要提醒大家,公民投票投的是事情,是政策,不是人,也不是黨;每個人或許有不同政治立場,但是不同政治立場不代表對事情看法必須是完全相反的。 蔡英文說,比如台中的盧秀燕市長雖是不同政黨,但她也說過反對核四遷到台中,也希望中火少燒一點煤,讓空氣好一點,所以不能重啟核四,不能停建三接,這兩件事件,「我相信我們的立場應該不會相差太遠」。 對此,台中市政府新聞局說,市長盧秀燕已多次回應說,只要是守護人民健康、守護食安、保護環境生態、節省人民時間等主張,都會支持,並尊重人民意志的展現與公投的結果。 蔡英文說,公投是就事論事,如果同意台灣的能源轉型應該繼續推,電力供應應該要穩定,經貿布局一定要多元,民主的品質應該要提升,那「請大家相信我」跟我一起投「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

Read More

了解病毒防治SOP 柯視察昆明實驗室

台北市長柯文哲十一日上午前往昆明實驗室視察了解器材使用、人員檢驗SOP,與動線區規劃如何避免感染,確認實驗室的病毒防治SOP是否安全無虞。(北市府提供)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針對中研院P3實驗室前職員因在做新冠肺炎實驗時不慎感染新冠肺炎一事,台北市長柯文哲十一日上午前往聯醫的昆明實驗室視察了解器材使用、人員檢驗SOP,與動線區規劃如何避免感染,確認實驗室的病毒防治SOP是否安全無虞。 在視察前,柯文哲在受訪時被詢及有關匡列人數及PCR結果時表示,匡列人數會隨著疫調結果慢慢增加,到現在為止PCR都陰性,他在想雖然該案例的足跡範圍很廣,但北市打滿兩劑已經到六成以上,一定程度應該有保護作用,還是呼籲民眾,可以的話趕快打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台北市長柯文哲十一日上午前往昆明實驗室視察了解器材使用、人員檢驗SOP,與動線區規劃如何避免感染,確認實驗室的病毒防治SOP是否安全無虞。  (北市府提供) 另外,柯文哲本來說應該不可能是老鼠咬所導致感染,但指揮中心說有動物傳人的案例;對此,柯文哲表示,全世界到現在感染新冠肺炎大概二億五千多萬人,只有三例動物傳人,當然有可能,但為什麼不猜機率比較高的? 對於指揮中心看法跟許多學者不同,柯文哲再次強調,要建立不究責的文化,第三實驗室處理新冠肺炎,教育訓練要做好,一有症狀就攔住,他現在就不用去畫那個匡列的人數,這都是很痛苦的,特別是該案例還有坐過捷運。 對於如果中研院實驗室的SOP確實有出問題的話,北市是否有權責可以開罰的問題,柯文哲指出,還沒有去想到這個,像這種處罰的事情不用現在處理。第一步,台灣有在處理新冠肺炎病毒的實驗室全部清點出來,每個實驗室的負責人一定要把SOP再檢視一遍,特別是人員、空間的管制要再檢查一遍,不要以為不會發生第二次,他的經驗是常常發生一次,不去把破洞補起來,下一次還是重來一遍。 有關中央說這一波要針對全台十二間有做新冠實驗的第三實驗室做查核一事,柯文哲說,全台十二家,北市大概有八家,通常他們獨立會寫一個報告,不過他自己也算半個專家,長官要親臨前線,才不會部下來報告,你自己都沒有現場感,通常自己看過一遍,他們再來報告他就會有現場感,就比較能夠清楚的評論。

Read More

〈中華副刊〉兩顆發芽的土豆兒

文/攝影 半勤  於我而言,這算是史無前例的大工程,因為從小到大,都不是綠手指,認識的植物不多,不曾成功種過一株菜,說得嚴重些:堪稱植物殺手。 某次接送孩子的過程中,好友帶著兩顆已發芽的土豆兒(即馬鈴薯)準備丟棄,我一看,白白胖胖的土豆兒,已冒出許多可愛的小芽(俗稱土豆眼),它彷彿正對著我說:請救救我,我不想被丟進垃圾車。我望著它,心想:不能吃即丟棄著實可惜,轉念一想:若能將它生命延續豈不妙哉。於是毫不猶豫立馬接收它,拿出實驗精神,想方設法集土弄盆種植了它。 首先準備一個直徑約30公分的大盆子,底部設有排水孔,我把它埋在盆子正中央,日常除了給水,還給它吃有機的──諸如菜葉、香蕉皮甚至瓜子殼、蛋殼,其實說穿了就是廚餘再次利用。它立馬很爭氣的啵!啵!啵!陸續冒出許多小苗,令我喜出望外,從此上樓洗衣,多了好奇與盼望,腳步更輕快了。 當望著身旁日日抽長婆娑的枝幹,朝氣蓬勃的綠葉隨風搖曳,洗起衣服更是精神抖擻,刷刷刷越刷越有勁;隨著日昇月落歲月更迭,竟發現它身形日漸乾癟,這真是始料未及呀!心慌之餘也暗暗思忖著:該不會將壽終正寢了吧? 無巧不成書,次日參加喜宴歡喜遇見精於農事的小姑媽,她替我解惑:這個玩意兒超有趣,當它枝幹枯萎葉子變黃,就是收成的好時機了。這些話兒讓我喜出望外,更止不住想確定它的發育成果,趕緊選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試挖,首先挖到一顆直徑如10元銅板大些的果實,仔細端詳一番,清秀可人模樣討喜,真是太可愛了。好奇心被誘發,忍不住一口氣全數挖出來。 意想不到:一對土豆爸媽,孕育出12個白胖小娃,大的如檸檬,最小的也有10圓銅板大小,這小小成就令我既驚且喜,信心十足。 從播種、發出小芽、長嫩葉到綠葉婆娑,最後慢慢凋零,前後歷經2個多月(共計73天),這期間我用相機和文字老老實實記錄它的成長歷程。時下正流行的:從土地到餐桌,而我是從花盆到餐桌,嚴格說起來,連「都市偽農夫」都搆不上,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好奇的實驗者」,然而,誰又在乎這個? 我速速將它變成一道佳餚:材料除了主角之外,還有香菇、肉末、紅蘿蔔、皇帝豆,外加少許鹽巴調味。看著一向拒吃馬鈴薯的孫女,津津有味地吃著,心中五味雜陳,成就感十足,有了再種第二次的衝動……

Read More

〈中華副刊〉秋天的童話

■chamonix lin 葉子垂落季節的序言 我重複練習拋繩的力道 不綁住你 僅畫出自己的明確路標   土地等候指界 憂傷閃動白髮銀熠 時間肥沃了塊莖,農忙 於是織獵俱寂   寢前我拉上棉被和紙門 凝望你褪下的羽衣 想像幾顆星投影於河流 不知道會不會孤單 會不會孤單

Read More

〈中華副刊〉午後

詩/攝影 張威龍 老舊的椅子上 老人打盹著午後 任由時間佇足 留下抹不去的痕跡 像一堵斑駁的牆 青春的花朵漸漸枯萎 年歲忘卻四季的輪迴 我來、我看、我去 那微微的喘息聲 漸漸熟悉空空如也的椅子 只有斜斜的陽光陰影 獨 坐

Read More

〈中華副刊〉〈林邊手記〉太平湖畔的雨樹

文/攝影 翁少非 太平湖畔的雨樹,是你在這兒最美的邂逅。 馬來西亞的太平經常下雨,長年煙雨的濕涼潤美了城市容貌。不只你,去過那兒的人,大都會戀戀太平湖和湖畔的雨樹;而你眷戀的,除了景物的風情,還有在心田裡攀爬的親情。 午後,天空烏雲蜂擁,沒多久,雨花就蹦蹦跳,又叫你想起這座離檳城一小時車程的雨城。 「太平今天有雨嗎?」你打手機問,大弟阿發笑著回應:「照三餐落,現還打雷,雷聲會傳到你們那裡哦。」說來奇特,太平和台南相距三千多公里,卻同時區,沒有時差。「大概是天空的雲相連吧!」有一次你開玩笑說,阿發把它記得了,就常拿來當話頭聊天。 近來你有點擔心大馬的COVID–19疫情。阿發安慰你,說他已打兩劑疫苗,工廠雖暫停工,但公司還挺得住。兄弟中,阿發最像父親敢衝敢闖:自幼失怙的父親送過報紙、當過保警、養過牛蛙、做過針織代工,還到竹北經營旅社;阿發高職畢業就出外打拚,做壁紙、賣碗粿,最後在桃園的鼓紙廠做模具,二十多年前公司去太平設廠,從此台灣大馬兩頭跑。 你常去作客,爬上太平山頭鳥瞰西海岸線、漫遊山腳下的太平湖,這座湖原是採錫之處,廢礦後成為大馬的第一座湖濱公園。太平舊稱「拉律」,以產錫聞名,十九世紀華人就到這兒採礦,後因幫派爭鬥,死傷慘重,英殖民地政府就把地名改為太平,祈求永久和平之意。 物換星移,百年後,事件現場已被盈盈湖水所取代;只是,每每想起華人離鄉背井,在異國爭生存求溫飽可不是件容易事,你望望阿發、望望湖,投下深沉的一瞥。 兄弟一年多沒見面,有雨的日子,太平湖畔的雨樹最讓你懸念。 雨樹是含羞草科,每當太陽下山時葉片會閉合,翌日重新開展,葉間的積水會像雨般落下。你喜歡它詩意的英文名Rain Tree,名副其實的下雨樹;也喜歡它生活化的馬來語pokok pukul lima (五點鐘樹),下午五點樹葉會閉合的下班樹。 見過橋頭糖廠園區、台南孔子廟裡高大的雨樹,在太平湖畔乍見這數十株的百年雨樹,你眼睛一亮:每棵樹冠像把撐開的雨傘,壯碩的樹頭需兩人合抱,枝葉綠意蔥蘢生機盎然,靠近湖的這一側樹枝,伸長手臂跨越兩線道馬路,末端枝葉垂低探向湖水,像是不曾忘記與水有約似的。 你喜歡流連在雨樹的綠隧,從阿發的宿舍走,不消幾分鐘就到。在攤販中心吃早餐後,你們就會坐在湖畔的椅子上,邊聊天邊等候交通車。有一天早上,太平湖籠罩在霧中,你們都憶及有關霧的往事: 你說:「記得那台三洋手提收錄音機嗎?我在龍潭服兵役,你撲著晨霧從樹林趕過來,我不捨你花這麼多錢,你剛出社會還在打工。」「二波段的,怕你在部隊無聊,給你聽廣播學英文,準備高考或出國留學的。家裡最會讀書的人是你。」「阿發,讓你們失望了,這幾項我都沒達成,但這台FM、AM仍可用,至今還留著。」「現在流行復古風,價值不菲呢。」 阿發說:「虎頭埤水面升起霧,那棵木棉花橙紅的花朵隱隱約約,彷彿在夢境中。」 「你讀國中,放寒假,我騎機車載你,從老家麻豆騎一個多小時。」 「說要去釣魚,就在新化買釣具。」 「回程時機車被碎石滑倒,害你摔破膝蓋,褲子破個洞不敢跟父親講。膝蓋的疤痕還在吧?」 「美麗的木棉花還在,過時的疤痕算是懷舊風。」 聊著聊著,阿發突然談到未來:「阿爸年歲已大,我想存點錢買房子,讓阿爸阿母住。太平的生活步調慢,華人多,講台語嘛ㄟ通。」 「這要看阿爸的意願,畢竟老朋友都在台灣。」 「那就先邀他們來太平玩幾天看看。買郊區的別墅,有院子和車庫的,以後兄弟們來此,就不必跟我擠宿舍…」 阿發公司的交通車來了,你起身跟他揮個手,凝望車子隱沒在這條雨樹隧道裡,感覺他像拓荒者又遠征去了。 雨淅瀝瀝的下著,電話那頭傳來隆隆的雷聲,還夾有流浪狗黑糖的吠雷聲,牠是阿發兩年前收養的。你大聲說:「黑糖,我聽到了。」「大哥早說我們天空的雲是相連的。疫情和緩後,歡迎再來遊太平湖、賞雨樹哦!」 的確,太平湖畔的雨樹,是你在這兒最美的邂逅。不只雨樹的美,兄弟在樹下聊天時,心田有如寄生雨樹的鳥巢蕨,攀爬著滿滿的親情。

Read More

〈中華副刊〉姑嫂們

■李子 肅穆的告別式會場,人人只露出一雙眼睛,看不清口罩下的表情,但坦露的眼睛,卻足以召告歲月的年輪。 90歲的大姑姑在棺木裡聆聽追悼文,76歲的小姑姑,白髮參差,白衣黑褲坐在座位上垂頭拭淚。因為COVID-19而冷清的會場,親戚們卻難得的到齊。 等待出殯的空檔,我陪小姑姑去廁所,她瘦削著身,昔日光鮮亮麗的衣著轉為平價便衣,仍然記得年輕的她在四壁晶亮、纖塵不染的廚房炒菜,瓦斯爐上滋滋作響著蒜香菜香,那時我家廚房還是煤球爐煙霧瀰漫,媽媽彎腰煮飯,汗水淋漓。 姑姑婚後的新居落成,二樓洋房,紅色大門,栽種純白茉莉的庭院,電視、冰箱、沙發,雪白牆壁,我彷彿進入迪士尼的夢幻世界,民國50年代的台灣,泥土地、低矮平房,60瓦電燈泡,才是我熟知的世界。 姑姑穿著大紅套裝眉開眼笑,笑開一唇嫣紅,她的高挑、青春,讓一旁長相平凡的姑丈瞬間隱形。聽媽媽說姑姑訂婚時,爸爸一個人躲在房裡掉淚,他不捨芳華23的小妹嫁給年紀大她二十歲的外省人。 聽說姑姑有過一段情,有個高高帥帥的男朋友,他們一起看電影、散步,然後不知怎的戀情終結。當媒人來說親事,姑姑一口答應了,爸爸心疼小妹,但他不知這個溫文儒雅的外省人會給她加倍的關愛,年齡不妨礙幸福的降臨。如今高齡96的姑丈健康樂活,每天練太極拳養生,爸爸地下有知會不會覺得他當初的眼淚有點多餘。 小姑姑學校畢業就搬來跟我們同住了,她活潑時髦,花洋裝,紅大衣,對比媽媽總是素著臉,忙著懷孕生子,忙著料理家務,姑姑是七彩蝴蝶。   媽媽對姑姑是有微詞的。 「外面玩回來自己懶得動,我大著肚子還要幫她燒洗澡水。」 「結婚時買那麼多新衣服,沒有留一件給這個大嫂和姪女們。」 姑姑所有的漂亮衣服後來都穿在大姑姑和表姊身上,畢竟姊妹情深啊。 每年大年初二,大姑姑光鮮亮麗回娘家,高音貝與鄰居招呼,食指尖尖與阿公阿嬤閒磕牙,而媽媽永遠蓬首在廚房忙著,初二不是她的娘家日。 小姑姑結婚那年,我們有了第一張家族大合照,姑丈架起腳架,他的徠卡相機將我隱約模糊的童年鮮明留存。媽媽薄施脂粉,新燙的頭髮捲著過年的喜氣,抿著嘴微笑,那年初二午餐破例在海鮮餐廳開飯。 多少年後,大姑姑婚姻觸礁,一人養大三個孩子,經濟不佳,出門行頭變得樸素;小姑姑遊歷寰宇,遍嘗美食後,一場病讓她切除了一半的胃,也切除了對名牌高檔貨的迷思;媽媽病弱了終日躺臥,姑姑來探望媽媽時說:「咱都老了,沒什米好計較,好命歹命都像一場夢。」媽媽先姑姑走了。 司儀口中,告別式流程一樣一樣走過,封釘,啟靈,出殯隊伍出行,殯儀館門口,當家屬跪別辭客時,天空淡淡的藍,白幡飄飄像雲遊走,我的眼淚忽然潸潸落下,記憶裡姑嫂的較量、怨懟終於放下,無論誰贏誰輸,輕煙裊裊都是最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