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聚兩大兩小 桃園3例感染源不明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二十七日公布,新增二十一例本土個案,分別是桃園群聚十三例、高雄港群聚八例,還有四十三例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疫情主要是「兩大兩小」,桃園與高雄是兩個較大群聚,各增加十三例與八例;雙北與宜蘭則是兩個較小的群聚,桃園新增三例感染源尚不明,還需要時間疫調清楚,加上實聯制資料與病毒基因定序,才能釐清關聯。 至於加貝爾幼兒園的群聚,陳時中表示,經桃園市衛生局疫調發現,其中一名學童的阿嬤曾赴錢都火鍋店用餐,研判為一月十六日用餐顧客之間的交叉感染。 陳時中表示,因圍堵Omicron變異株疫情,目前正在居家隔離人數約八千一百人,每天略有變化。至於居家檢疫人數目前約二萬四千人。但過去兩年來,曾經居家隔離的人數約十萬人,曾居家檢疫的人數約一百萬人。 同時,目前統計有約一百名幼兒園幼童、小學生約二百零二人、國中生約一百六十人染疫,陳時中說,若兒童與青少年生活無法自理者,則會請家長陪伴,也會適當照顧。 對於目前疫情發展,陳時中表示,目前就是有多少證據就盡量匡列,盡力圍堵疫情,加上疫苗施打愈多,個人防禦力愈好,以及新進藥物可讓染疫後更有保障,多方向努力,才能控制疫情。 在境外移入個案部分,分為二十一例男性、二十二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六十多歲,分別自美國(十四例)、印度(三例)、越南、印尼、英國及法國(各二例)、衣索比亞、坦尚尼亞、新加坡、土耳其、菲律賓、南非、芬蘭、日本(各一例)移入;另十例調查中。

Read More

勞工夜間工作 雇主須出交通費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勞動部二十七日預告勞動基準法有關夜間工作的條文修正草案,未來不分性別,只要於晚間十時至隔日凌晨六時「夜間工作」,雇主都須增加「交通費」等;另也允許哺乳期於六個月以上、有意願夜間工作的女性勞工,自行決定是否夜間工作。 大法官去年作出八0七號釋憲文,宣告勞動基準法女性禁止夜間工作條文失效的解釋,勞動部昨日預告勞基法有關夜間工作條文修正草案,修法重點遵守大法官意見,夜間工作「不分性別」,均受相關職安法規保障。 另則是針對夜間工作者,若在沒有大眾運輸工具可供使用的前題下,雇主應負擔協助義務,協助措施在提供宿舍、交通工具外,修法增加提供「交通費」的選項。雇主在提供前,須通知工會及勞方代表,雙方可協商或提交勞資會議討論,若勞工覺得不符需要,可要求「續談」協商,雇主不可拒絕。

Read More

亞洲唯一 台灣同時擁兩種新冠口服藥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首批、三千兩百人份的輝瑞抗病毒口服藥「Paxlovid」二十七日抵台,可用於十二歲以上確診者,加上之前默沙東藥廠研發的「莫納皮拉韋」,台灣已是亞洲唯一擁有兩款口服藥的國家。 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我國是繼韓國後亞洲地區第二個取得輝瑞抗病毒口服藥的國家,更是亞洲首個同時有輝瑞和默沙東兩種藥物的國家。將由疫情指揮中心統一調度,春節前夕就有機會提供國內所需患者與國際同步的最新治療藥物。 張上淳表示,輝瑞的藥物適用於具任一重症風險因子十二歲以上、四十公斤以上,未使用氧氣、發病五天內的輕中症病人;重症風險因子包括年齡六十五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含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二十五,或十二至十七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八十五百分位)、其他影響免疫功能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 張上淳表示,目前專家會議擬定的治療指引,是建議優先選擇是注射型瑞德西韋,或輝瑞口服抗病毒藥物,另準備有兩種單株抗體,再來是默沙東抗病毒口服藥物。 不過,張上淳表示,單株抗體在體外實驗結果,對Omicron中和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對於確定或懷疑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病人,不建議使用兩種單株抗體。且藥物間可能交互作用,因此,民眾若有長期使用的藥物,一定要告知主治醫師來判斷。 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抗疫備藥會以有效且多元化準備,已採購口服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清冠一號等處方藥及單株抗體,會基於「有效、多元」兩大原則備藥,以便針對病毒變異時使用。

Read More

總預算案獲共識 今可望三讀

記者陳建興∕台北報導 立法院臨時會進入倒數階段,立法院朝野黨團協商二十七日獲致共識,廿八日完成民國一一一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公務預算部分)三讀。 一一一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公務預算部分),立院朝野黨團歷經連日馬拉松式會議,截至二十六日已將總數六千一百一十三項預算提案審過一輪,但其中還有三百多案尚未達成共識;如果未將保留案降到最低,三百多案表決,估計要十二小時左右。 立法院長游錫堃召集朝野黨團協商,繼續研商總預算案。會前,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等人前往國民黨團辦公室,與國民黨團總召費鴻泰等人繼續對話,希望化解歧見,降低保留案,溝通過程中,雙方都展現誠意,並獲致初步共識。 朝野黨團協商總預算案於上午十一時許進行後不久,主持會議的游錫堃向大家宣告,依各黨團溝通共識,立法院臨時會院會先處理法案部分,再處理總預算案部分委員會包括通案、經濟、財政、教育及文化、交通等委員會的議案。

Read More

〈中華副刊〉初老筆記

■鍾兆寅 1.一小片青草地   美濃老家屋邊有一小塊地,大約八、九坪吧。 2008年八月底,我老媽走了以後,時年八十四的老爸選擇留在老家獨自守護著家園,他曾在這裡搭架子種植小蕃茄、豆子,也栽植過地瓜葉,冬瓜、南瓜、茄子等等。 2014年九月以後,老爸就不再長住老家。我每個禮拜三陪他回來住一晚。 沒有人種菜,這一小片空地很快就雜草叢生了。我很擔心它成了蛇窩。一旦有蛇溜進屋子裡來逛逛,我們就會住得不安穩。我陪老爸回老家度假的愉快心情就不翼而飛了,那將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草割了,它會再長。嬸嬸看我每次回來都在揮汗割草,她建議:「反正不種菜了,乾脆噴灑除草劑,省得麻煩。」 野草真的長得很快,她這麼一說,讓我很掙扎:除草劑灑下去,我省了汗水,但也會失去一片青綠。有得有失。 我還是用一支鐮刀,一把鋤頭,養護這一小片的青草地! 傍晚時分,汗水淋漓之後,搬一把矮凳子,拿一小罐冰冰涼涼的啤酒,抓幾顆堅果,犒賞自己的辛勞。此時,身心舒暢,有錢難買,可惜無法與他人分享。剛剛汗流浹背的我,獨享了。   2.一幅溫暖的畫面   一個禮拜四下午,我送父親回養護中心。車停大門前。一下車,看到狀似母女的兩個人,從養護大樓往外走來。老婆婆衣著整齊,拄著拐杖,旁邊的女士挽著她,輕聲交談,就像女兒來探訪母親,陪伴母親到廣場邊走走邊聊聊。 我和父親進了大門,對面就傳來很親切的問候聲:「阿公,你回來啦!」,原來陪伴在老婆婆一旁的不是來探訪的女兒,而是要陪伴老婆婆外出看病的照服員。那是很讓我感動的畫面。 高齡長輩面臨身心雙重的失落,照顧他們需要耐心。這幅畫面讓我看到養護中心的愛心人用熱情溫暖了他們的心。   3.一張藤椅   美濃老家的房間裡擺放著一張藤椅,它是我和老婆一起走過四十五年婚姻歲月的紀念品。 1976年初,我們新婚,在台中中港路教師新村租房子,買了四張藤椅一張茶几,簡單的幾樣家俱,克難成家。 1977年暑假,我們離開了台中,來到屏東,藤椅一直陪伴我們。1998年,兩個孩子都離家上大學了,我們整修住了將近二十年的房子,碩果僅存完好的一張藤椅輾轉回到了我的美濃老家。 四十五年,一路上,酸甜苦辣都嚐過了。不過,現在回首,酸的、苦的、辣的,經過歲月的沉澱,也都變成甜的了。   4.一天的序幕   晨泳揭開我每一天生活的序幕,走出泳池感覺又年輕了一次,很幸福。 我很慶幸自己開始運動得早,約四十年前,三十歲出頭就開始每天晨跑五、六公里,享受汗水淋漓的暢快。後來,兩個孩子學游泳的時候,我和他們一起學會了游泳。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享受水中悠游之樂,三十多年來,不管春夏秋冬,不曾間斷。 現在依舊每天早起,五點步行出門,師院操場走三圈,暖身後再進游泳池。一千五,是我每天的功課。昨天,我給遠在墨爾本的大兒子傳了一則簡訊:「今晨,游完一千五,還有餘力,又多游了兩百,彷彿賺了一筆外快,喜不自勝。」 冬天,寒意很深,一大清早天色猶暗,要離開溫暖的被窩,需要勉強一下自己。以我現在的體能,五十公尺蝶式,最後的十公尺也需要勉強一下自己。達標了,心頭充滿了喜悅,會快樂一整天。

Read More

〈中華副刊〉感謝

■許其正 感謝,我感謝 貧困給我的恩惠,我感謝 父母給我的默化,我感謝   感謝,我感謝 出生在貧困的環境中 常常咬著牙忍人之所不能忍 使我不致浮華不實 使我得以磨練出 許多別人沒有的技能 許多別人沒有的經驗 許多堅強的意志 這些成了我日後 克服困難的資產   感謝,我感謝 父母不允許我做某些事 也不允許我說某些話 他們沒有別人父母那種顯赫的身世 也沒有講出許多大道理 只是以其行為暗中影響我 使我沉默寡言,行事低調 使我不會去投機取巧 使我沒走入歧途 使我到老仍能把持得住自己   我自覺我很幸運 雖然一生沒有別人那樣的物質享受 也沒有來自父母的庇蔭 可是我自覺很滿足 我自覺對得起自己 所以我很感謝 我貧困的環境,我很感謝 我不顯赫的父母

Read More

亞東增1陪病者隔離期陰轉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7日晚間證實,有關亞東醫院新增1例陪病者檢驗陽性,個案為20多歲女性,為隔離期間陰轉陽,對社區並無威脅。 指揮中心表示,該名個案在25日已隔離採檢陰性,但27日再採陽性,Ct值20.4,相關資料疫調中,將統一於28日記者會說明。 亞東醫院表示,24日起醫院重啟院內超7日住院與陪病者採檢,發現1名病患(案18548)與其陪病兒子(案18560)確診後,持續檢測發現,其子的Ct值從28上升為35,並出現N抗體,代表比他的住院母親先染疫。 經25日當天病房其他醫護人員及病家,雖然篩檢PCR為陰性,仍比照以往防疫程序匡列隔離並持續篩檢。27日進行再次篩檢作業時,驗出一名PCR陰轉陽的陪病者,這名陪病者與上述母子染疫案為隔壁病房關係,依空間時序研判為同一傳播鏈,詳細基因序列及疫調,仍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判斷為主。新個案是於匡列隔離期中篩檢出陽性,請民眾不要驚慌。

Read More

中州科大副校長交保 仲介收押

烏干達學生淪黑工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彰化縣中州科技大學涉入烏干達學生淪為黑工案,檢警搜索後,傳喚該校柴姓副校長、藍姓人力仲介等六人到案說明,檢察官複訊後,以涉嫌重大及有串證之虞將柴、藍兩人聲押,彰化地院裁定藍姓仲介收押,柴副校長以三十萬元交保。另,楊姓前行政助理五萬元交保,國際交流中心主任等人則均限制住居。 被告等人均否認犯行,中州科大則發聲明表示,目前已進入司法程序,基於司法偵查不公開原則,學校對於案情不宜多做詳細說明,但對此事造成社會紛擾深感抱歉。 中州烏干達學生疑淪過勞黑工,經媒體報導後引發社會嘩然,彰化地檢署二十一日指揮移民署彰化縣專勤隊、員林、和美、彰化及芳苑等分局,兵分三路,搜索該校及相關人等的居處所,並傳喚藍姓人力仲介及柴姓副校長等六人到案說明。另帶回十三名烏干達學生詢問。 彰檢襄閱主任檢察官葉建成表示,被告等人依涉犯違反人口販運防制法、詐欺及就業服務法等罪嫌偵辦。後續將清查有無相關共犯,及相關人員涉案情節,以保障外籍生來台就學的權益。 檢警及移民署介入調查發現,中州科大疑以高額獎學金及校外打工實習機會吸引烏干達學生來台就讀,但學生卻因校方獎學金跳票、需支付新台幣十萬多來台欠款費用、高額學雜費及生活費等因素,被迫選擇超時工作,進入無限負債迴圈。 搜索當日,烏干達學生曾遞交陳情信給檢察官及移民署,表示來台目的是欣羨我國在科技及經濟上的成就,希望能獲取相關知識回國貢獻所學,用他們的台灣求學經驗改善烏干達現狀和造福同胞,而非來台超時工作賺錢。 彰化專勤隊表示,目前該校所有烏干達籍學生已全數安置於安全處所,學生們期待有關單位能協助他們完成來台就學初衷。

Read More

虐死童 婦判十年定讞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基隆市蔡姓婦人六年前受託照顧同居人一歲多的男外孫,因不堪男童哭鬧,竟多次拍打及搖晃其頭部,導致顱內出血致死。儘管蔡婦否認施虐,一審、二審均不採信,依傷害兒童致死罪將她判刑十年,最高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定讞。 被害男童在台南出生後,因母親生產第二胎需要坐月子,將他送往基隆由外公與同居人蔡婦共同照料。男童外公外出上班,由蔡婦在家照顧男童。她在煮晚飯時,不耐男童哭鬧不停,出手拍打其頭部,導致頭部瘀血、四肢抽搐。蔡婦見狀餵他吃肌肉鬆弛劑,但不見好轉,拖至深夜近十二時才報案求救。

Read More

染疫腦霧 專家點出4大原因

自體抗體錯誤攻擊 會出現疲勞、難以集中精神 接種疫苗可降4成長期症狀風險 中央社∕華盛頓26日綜合外電報導 醫界一直難以解釋或瞭解為何部分COVID-19患者最終會在數週或數月後出現疲勞、腦霧(難以集中精神和清楚思考)或呼吸短促等揮之不去的長期症狀,如今專家提出4大因素。 美國「國會山莊報」報導,一項公布在科學期刊「細胞」的新研究,有助對這種情況做出一些解釋,首次確認了有助預測某人是否會出現COVID-19長期症狀的4大因素。 研究中確認了在預測COVID-19長期症狀方面最重要的因素,是存在某些被稱為自體抗體的抗體,會錯誤地攻擊身體的健康部位。自體抗體與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有關,自身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身體。 但研究作者之一、西雅圖系統生物研究所所長說,一個人不一定要患有自體免疫疾病才會出現自體抗體和面臨較高的COVID-19長期症狀風險。 他說:「多數具有自體抗體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有這個東西。這是所謂的亞臨床…也許你具有某種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但還沒發病。」 不過他說,這項研究的一個實務應用,是狼瘡的療法也許「值得研究」作為COVID-19長期症狀的療法。 第2個會導致COVID-19長期症狀的因素,是另一種EB病毒再活化。EB病毒相當常見,90%的人都會在某個特定時間點感染,不過通常只會造成輕微症狀。 第3個被確認的因素則是血液中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量多寡。 這個因素和EB病毒的作用表明,對抗COVID-19直接影響的新抗病毒藥物,例如輝瑞大藥廠的口服藥Paxlovid等,可能在對付COVID-19長期症狀方面也有用。 最後、也是第4個能預測COVID-19長期症狀的因素更容易辨識,即患者是否患有第2型糖尿病。 雖然這4個因素在瞭解造成COVID-19長期症狀的原因及幫助研發療法方面邁進一步,但這些因素與COVID-19長期症狀有關的機制仍未完全明朗。 這項研究追蹤309名COVID-19患者,在不同的時間點採集血液和拭子樣本。 此外,有可能降低COVID-19長期症狀風險的一招是接種疫苗;另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發現,接種疫苗的人演變成COVID-19長期症狀的可能性足足降低4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