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李燕瓊
第一次在德國連鎖超市喜見「萬事如意,千秋吉祥」的春聯。
每年二月(尤其春節),特別感恩和想念天上的媽媽;人在異鄉也更懷念兒時春節的溫暖回憶,那是根深蒂固在心裡永遠珍貴地存在的。
那是:除了濃得化不開的年味,更還有在不甚豐裕年代也要張羅出辦桌般的澎湃年菜,且都是手做香腸、臘肉、年糕、發糕、蘿蔔糕、炸糯米球等糕點,和自家放養的雞鴨鵝,這是老一輩「不殺雞鴨炊粿哪算過年」的堅持,現在外賣的年菜哪堪比?
或許少了對「年」的純樸期待和珍惜;不是說現在沒有這種情,而是不夠,總覺一年比一年更淡了,不知還有多少人會想起祖先對年菜寄託著更美好未來期待的深遠寓意?如「長年菜」(聽說這是網路票選最不被期待的年菜第一名)。我懷念的就是那濃郁的好味。這好味說不上豪華(如龍蝦鮑魚等頂級美饌),卻澎湃溫潤,小孩眼中的澎湃是比平日餐桌多了豬腳、雞鴨(尤其雞腿),而且可以大口吃;我想念的溫潤是爸爸熬上一整個除夕下午的大骨花生湯,那熬出骨髓的乳白湯頭濃香,瀰漫家裡小小的空間,吸滿油脂的花生軟爛甜香,我嗜吃花生想必從小養就的,可惜未曾認真習得看似簡單的湯品,複製不出爸爸的極品神韻。
這應該是我最初始的最美的食光記憶了吧!
雖說要與時俱進,但有些傳統是不能忘記或切割的,如已有550年歷史、只有在聖誕節期間才買得到的德國Stollen(德式聖誕蛋糕),不但歷久不衰,更引領歐洲「食尚」呢!甚至有為它而設的專門節日Stollenfest(德式聖誕蛋糕節);我們的端午、中秋和春節的傳統習俗,很需要被重視和傳承下去啊!
回不了台灣的這幾「年」,只能臉書拜年、「視吃」年菜,穿越時空望穿兒時回憶;千山萬水再錦繡,都美不過烙影心上的那片家鄉風景,德國的台灣朋友群組形容「曾經有爸媽在的地方才是家」,這是我們永遠不變的「老台灣魂」。
德國的飲食遠遠比不上台灣的豐盛美味,而且地處歐洲內陸(只有北端小部分臨海),比較不易買到新鮮魚獲,冷凍魚蝦和各種魚罐頭就聊勝於無,我怕腥羶,也偏草食,難得特別想吃魚時,清淡的油漬鯖魚罐頭倒也適口,吃在嘴裡就會想起媽媽和她自創的「豬油蒸魚罐頭」。
媽媽曾經把晚餐的菜肉打包給了上門求助的產婦先生,傳統市場已打烊,媽媽差我去雜貨店買了番茄魚罐頭加菜,但媽媽怕腥,加了薑蒜末和豬油一起蒸,多了豬油香果然好吃,這也成了我婚後偶爾的餐食,吃的是回不去的懷念。
人生漸漸走進黃昏,開心認真對待生活最真實。十幾年隨遇而安的「異鄉就是家鄉」生活倒也舒適,第一次在連鎖超市喜見「萬事如意,千秋吉祥」的春聯(可惜如意二字被遮住了),實在感動(我市只有我一個台灣人),原來我離家鄉這麼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