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總統拜登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已進行會談,但美「中」貿易衝突似乎沒有停止。(路透,資料照)
李沃牆
區域經濟合作對一國之貿易至關重要,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已表示無意重返《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然為抗衡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影響力,拜登政府擬發布「印太經濟架構」,據悉,該架構包括四大重點,數位貿易、供應鏈、基礎建設以及綠色可持續經濟。而且,「印太經濟架構」是一種非傳統區域經貿協定,不是一個協議,而是一組協議的合稱,無需經國會通過,即可簽定。
CPTPP前身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美國在二0一七年退出TPP後,以日本為首的CPTPP已於二0一八年底生效,十一個成員國人口約五億,GDP達十一兆美元,占全球GDP的百分之十三點一。大陸商務部於去年九月十六日宣布,正式申請加入CPTPP;而台灣也於九月二十二日正式遞件申請加入。
大陸加入CPTPP被視為在亞太地區的重要經濟戰略,也是抗衡「印太經濟架構」的具體作為。因大陸在增加採購美國農產品和工業製品、能源和服務上,與承諾有巨大落差。美國官員近期呼籲大陸採取「具體行動」,兌現根據川普時期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於二0二0和二0二一年加碼購買二千億美元美國商品和服務的承諾」。由此看來,美「中」之間的貿易衝突似乎沒有停止。
另一方面,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不僅要讓日本、新加坡、澳洲和紐西蘭等已發展國家參與,還要拉攏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等新興經濟體。據報導,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早在去年十一月十七日,和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與經濟產業大臣萩生田光一等首長會面,雙方共同宣布新設「美日貿易合作架構」,支持拜登政府的「印太經濟架構」,促進兩國在勞工、環境、數位貿易等議題上的合作,並強調對「第三國」的關切,劍指中國大陸政府補貼國有企業、扭曲市場結構的經濟政策。
今年二月七日美國又與日本達成協議,即美國將取消日本大多數輸美鋼鐵的關稅,撤銷二0一八年川普政府實施的關稅措施,將暫停對每年最多一百二十五萬噸的日本進口鋼鐵徵收百分之二十五關稅,超過此進口額度的部分,仍需支付額外費用。
持平而論,台灣出口貿易產品雖以資訊、通訊及科技業為主,但在《資訊科技協定》(ITA)下,包括電腦、電信產品、半導體及製造設備會員國已逐步降到零關稅,每年至少可為台灣節省八億美元以上的關稅,對出口幫助甚大。準此以觀,台灣加入CPTPP自然對高科技類產品無顯著助益;但台灣有百分之五十七的出口是傳統產業,受關稅影響顯著。因而,不論是多邊、抑或雙邊貿易協定,對台灣經貿都有一定好處。
全球各國或區域之間彼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已然成為趨勢;降低關稅或排除非關稅障礙,對於仰賴外貿的台灣,勢必產生一定衝擊。而CPTPP中雖缺少美國,但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四個會員仍是台灣前十大貿易夥伴,台灣加入CPTPP將有利以外銷為主的製造業拓展市場。
然而,台灣加入CPTPP需面對大陸在政治上的施壓,在當前兩岸關係冰凍未解情況下並不樂觀。而「印太經濟架構」其中的供應鏈與數位經濟,台灣深具優勢,若能加入應該是水到渠成。不幸的是,台灣夾處美「中」之間,並非左右逢源,而是左右為難;如何權衡得失,值得蔡政府審慎評估。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