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媒材更為多元的後現代,跨領域間的合作蔚為風潮,「共創」(co-creat)更成為無處不見的創作模式,藉由不同專業及領域的的合作,拓展了藝術、文化、設計、美學上的各種可能性。形式也很多元,可以是一對一的設計師和藝術家,或是一群工藝家們共思匯流,也能是導師和學生們的一同努力,碰撞出不一樣的可能性。
本期 DFUN 將透過〈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臺東設計師週〉、〈普列斯製造 Placemaking 教育 × 地方創生計畫〉三個不同的共創實例,展現共創能造就的非凡成果,以及闡釋為何在這個時代下,我們仍然需要共創。
工藝的精神不在物質面|逍×遙×遊
〈逍 × 遙 × 遊〉展覽現場。
▍三個維度的開展
甫於臺南市美術館二館順利落幕的〈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不僅是實驗性的工藝合創實例,更代表著工藝以當代之姿回應社會趨勢的新創實驗。
「工藝」是兼具藝術精神本質與實踐的體現,從因應生存的生活需求出發,最終跳脫了物質與需求本身,將過程中所注入的價值向外發散。展覽中的「逍」、「遙」、「遊」幾個展間,分別表示「時間」、「空間」及「速度」三個維度。三個維度各自開展,也互為碰撞、融合,產生工藝能量的激盪、匯聚與再生,形構成三維的文化量體,透過自由、多元的跨域合創,當代工藝逐步且持續豐厚生活的文化內容,強調創作者在合創過程中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作品不僅是視覺所見,更是內心深層的感受。恰與莊子美學思想 《逍遙遊》中所追求的「自由觀」契合。
〈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總策展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合創』是源於『跨域』(Crossover)概念,即是合作創新,資源共享。但並非僅是雙邊領域的交流,而是多邊領域的交會。」舉例而言,無論是:跨族群、跨技術、跨材料、跨地域、跨文化、跨世代、跨時間、跨國際、跨產業……都包含於其中。
張仁吉進一步解釋,工藝與共創間,所欲探討的不是物件本身的結果,而是物件產出過程中的激盪、融合、辯證及衝突等,去中心化的多元觀點,經由知識交換與共學,逐步累積及形塑各自獨有的生命經驗及新創靈感,所以「過程」也是〈逍 × 遙 × 遊 當代工藝合創展〉所強調的工藝共創的目的。
〈逍 × 遙 × 遊〉展覽現場。
▍共創過程挖掘生命經驗的感動
實驗性的過程,則是未來工藝誕生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在藝術總監王俠軍老師引領的「合創實驗場」裡,結合了五位臺南工藝師與五位臺南設計師,在展期內直接於展間內共同創作,最後分別完成十件別具匠心及特色的工藝作品。當代工藝藉由這個共創過程來挖掘生命經驗的感動、透過彼此交換提升知識量能、引發彼此對當代議題思辯諭證、並在差異中發現創意靈感,最後或許能創造工藝新的價值、美學精神與社會實踐。
展出成果中,江珮嘉的《山藝》為手工鞋衣,以皮雕刻出等高線的紋理,鞋面以山型、山貌作為皮革刺繡的紋樣,手工衣使用棉麻自然材質,以刺繡工藝呈現人與山的對話,讓山陵線與樹林躍然布上;徐奕承的《島映/倒映》以金屬為鏡,作品透過高熱鍛造的金屬,形塑出一座座島嶼、山脈,並將其平面處仔細打磨,製成映照自身的鏡子;梁崇栢《Mortise》為回歸工法與材料本質的凳子,兩種原本沒有交集如同平行線的材質工法,在此得以交織、互相拉提,織出洗鍊簡約且凸顯本質的設計;江子敬《線.構 intersection》椅,運用原木板料榫卯技藝與金屬加工成形發揮材料特性,除了一氣呵成作品的主體結構外,更善用木材為其賦予靈巧且具生命感的造型語彙;張文彥的《影分線》是使用使用竹材張力與皮革韌塑性相互共創的燈具,白日為實,線條造型曲線清晰佇立;夜晚為虛,影分實體漫射光影虛線,互動於虛實之間;蔡惠婷的《時間線》亦以竹材質製椅,運用竹材與皮革的特性相互交織,有竹材的堅硬強韌,也有皮革的韌性與張力,乘坐起來柔軟舒適;康靜雯《一縷洄香》為別緻香座,鑄鐵與陶交疊,燃點倒流香,交織時間的堆砌,質化鑄鐵的表面,以薰香陶冶心性,觀時間的流動,品氣味的雅樂;謝秉諺《共生之線》想起雅士的拆信刀古老的「瓷」與現代的「金屬」,彼此包覆交疊,像似古代劍與鞘之間的共生:界不同,不同材質,卻不可或缺;林右剛與陸佳暉的《刈布織路》將織品設計與工藝創作結合,表現出纖維工藝的質感,將‘D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