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食綠褶菇 花蓮6人嘔吐腹痛

綠褶菇常被誤認為美味無毒的雞肉絲菇,時而傳出民眾誤食中毒,是菇類中毒排行榜之首,還被封為「台灣最惹事的毒菇」。 (花蓮縣衛生局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縣衛生局日前接獲醫院通報,有6位民眾疑似烹煮食用野生菇類後,發生惡心、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衛生局派員查詢,民眾表示野菇長的相當漂亮,經指認確認為誤食「綠褶菇」造成。6位民眾經急診治療後已返家休養。 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台灣每年幾乎都會發生民眾自行採食野菇造成的食品中毒案。綠褶菇屬有毒不可食用的菇類,其外表顏色淺並不鮮豔,與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及雞肉絲菇相似,誤食後1~3小時會有惡心、嘔吐、腹痛、血便及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是菇類中毒排行榜之首,被封為「台灣最惹事的毒菇」。 衛生局說明,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主要生長季節為春夏秋季,多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農地,在台灣平原地區相當普遍。菌蓋初為半球形、後平展,成熟時褐色表皮裂開,除中央較密集,餘皆成斑點狀分散,露出白色海綿質菌肉。菌褶初白色,之後逐漸轉為黃綠色。 通常一種毒菇可能含有多種毒素,中毒反應常混合發生,嚴重可能危及生命。如誤食野外毒菇不適,應盡可能收集檢體,提供醫師或專家判定。

Read More

登革熱流行期 連假出遊注意防蚊

岡山新增2例本土日本腦炎確診病例,高雄市衛生局派員進行噴藥及懸掛蚊燈監測。(記者王正平攝) 日本腦炎添3例 住家附近有豬舍等高風險場域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南市20日新增2名登革熱確診病例,為住仁德區的58歲男性及8歲女童。經疫調分析,疑與台南今年第5例境外移入病例有關。疾管署疫情中心表示,上週新增16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均居住台南,分別為仁德12例、東區3例及永康區1例;新增病例與首例病例具活動地或居住地關聯性,研判為群聚疫情。 台南市衛生局指出,新增2例皆由醫院通報確診,登革熱防治中心針對疫情源頭追蹤,經分析後高度懷疑與台南市第5例境外移入病例有關:疾管署確認基因定序結果相同,均為泰國株。這名病例為東區大同里個案,於2月25日~3月27日與家人前往泰國旅遊,4月5日經醫院通報確診登革熱。個案居住地已完成戶內外化學防治作業,同時加強動員擴大孳生源清除及病媒蚊密度調查等工作,盼能阻斷社區傳播鏈。 台南市20日再新增2名登革熱確診病例,防治人員在個案活動地點附近擴大孳生源清除,並進行病媒蚊密度調查等工作。(台南市政府提供/中央社) 另外,國內新增3例日本腦炎病例,個案年齡介於50~60多歲,分別為高雄市岡山區2例、台南市西港區1例,居住地附近均有豬舍等高風險場域,皆未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頭痛、步態不穩、下肢無力等腦炎症狀。今年截至19日,累計6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居住地分別為高雄4例,台南及花蓮縣各1例,個案活動地附近多有高風險場域。 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感染日本腦炎多數不會發病,出現臨床症狀的比率小於1%,尤其小朋友或老年人發病比率較高,致死率可達2到3成,康復後也可能造成神經系統後遺症,不能輕忽。 疾管署提醒,登革熱及日本腦炎等病媒蚊傳染病各年齡層都有感染風險,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在戶外活動;端午連假期間,民眾出遊或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國家,應加強自我防護,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政府機關核可防蚊藥劑,並居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舍,以降低疾病感染風險。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夏天的球場

■徐夢陽 夏天,是運動的季節,認真運動,或許可以流好幾倍汗。夏天的太陽總是早起,很快就爬上屋頂去,為人們照耀每一片天地。每一寸土地,都能分得幾分陽光照耀,如有露水,反射在人們眼中,又是另一種風景。在夏天,無論多熱,都會有許多盃賽開始進行,是比賽的季節,也是大賽的開端。當然,現在場地有分室內室外,四季都能舉行不同的競賽。而每當這些比賽開始,球場便開始活絡了起來。 有活力的球員,不分年齡,在不同的位置揮灑,用他們苦練多時的成果,呈現在眾人的眼前。如果是小球員,大部分家長會隨伺在側,希望看到他們的成果,並用相機記錄他們歷史性的一刻。夏天的球場,無論豔陽多麼高照,大家在球場上的熱情不滅,奮力地揮灑所有苦練的成果,教練在一旁大聲指導,加油團拚命的吶喊著加油,球場彷彿有了新的證明,來說著屬於每個人的故事,每個人的青春。 夏天的球場,裡裡外外都充滿著綠意,或許是陽光的關係,讓所有的植物看起來都很翠綠,陪襯每一場球賽的人們,讓他們度過所有精彩的過程。雖然球場不會說話,但我想,它是不願意孤單的,畢竟,一個空蕩蕩的球場,是死氣沉沉的,一定要有人在上面,無論是練習或是比賽,都盡力的展現屬於他們的成果。只是屬於夏天的球場的故事還有很多,不只是運動的,可能還有友情的、親情的、愛情的,那些情感的故事,被一直訴說著,或者是一代傳著一代,都被記錄下來。 很多事情不用講得太多,就直接踏進球場就知道了。就像那年屬於我的青春,站在投手板上或是其他打擊守備位置,總是想盡力做好,或是一棒揮出屬於自己的全壘打,還是努力為球隊守下勝利,那一切都是值得的。當然也會有挫敗,也會有無法弭補的錯誤,不過,總是都在球場上發生,它串聯起屬於我們的歷史。每當提到那些故事,就好像細數青春,享受那些美好的回憶,以及引起其他人的迴響。我知道,那些故事還在待續,只要我願意,隨時都可以回到球場繼續的奮鬥。 當然,球場不分大小,也不分室內與室外,還記得臉書那些回顧,把我們帶到某些歷史片段,就好像穿過時光隧道,抵達某個地方。而自己就好像又在那個關鍵時刻回味了一次,其實,那是很不容易的,無論是贏或輸,都是代表當下的表現,而在球場訴說的有太多,無論是多是少,是大是小,以及那些情感的層次,都會讓故事的源頭更為充實。當那些片段展開,就是回到過去,然後繼續的展望未來。 夏天的球場總是帶著驚奇,不過也有機會下起對流雨,午後雷陣雨的時刻,比賽就必須暫停,大家就這樣默默地等候雨停,然後再一決勝負。然後,夏天的球場沒有因為下雨而變得更涼爽,反而是把熱氣蒸騰,讓整個地面上的溫度都升了上來。不過,比賽總要分個勝負,故事總要有個結果,而那些通通都寫在球場上。

Read More

〈陳建志醫師專欄〉搭車轉頭就暈 竟是過敏侵犯內耳

過敏發炎侵犯一側內耳(右邊紅圈處)後,頭或身體向患側轉時,因患側水平半規管內淋巴液黏滯,難以流動,致引發眩暈。(醫師陳建志提供) 1名40歲男性近1年來右耳老是會聽到相當細碎「嘰嘰咂咂」的聲響,很像是有人一直在耳邊搓揉塑膠袋;與人交談時,若用該耳去聽,會覺得悶悶的,好像有東西塞住耳道。只要開車走山路或進入迴旋車道時,就會頭暈想吐;即便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捷運,當車輛過彎時,依然會感到眩暈。 病人來到診間,一撐開鼻孔就發現他的鼻腔下鼻甲黏膜呈現嚴重的蒼白,這是過敏性鼻炎;耳鏡檢查發現右側耳膜下方,中耳腔黏膜呈現紅腫,聽力檢查顯示右耳有輕度的傳導性聽障,耳蝸功能極度不良。請病人注視前方,向右轉他的頭,其眼球會被拉開,接著再轉回注視前方;但頭向左轉時,就沒有這種現象。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其右側顳骨氣房內的黏膜增厚。 該患者罹患「慢性過敏性顳骨炎」,併發內淋巴液高度黏滯症候群,這疾病不算少見,常見於過敏體質者,不僅鼻腔黏膜水腫,連顳骨氣房內的黏膜也跟著發炎腫脹。組織胺及其它過敏性胜肽激素藉著黏膜微血管網的擴散作用,經由卵窗或圓窗進入內耳,引發過敏性耳蝸炎,血管紋路開始分泌出含有大量蛋白質的內淋巴液,循環到該側全部半規管及前庭。當患者轉頭或旋轉身體時,因兩側水平半規管內淋巴液的黏滯度不同,驅動頂帽扭曲的角度也跟著不同;特別是向患側轉時,因為該側內淋巴液流動較少,使患者以為頭部轉動不足,產生眼震、引發眩暈,宛如前庭神經炎。耳蝸發炎時,「疼痛」訊號傳入聽覺神經路徑,出現發炎性耳鳴。 此病治療,以靜脈注射或口服抗組織胺及副腎皮質素為主,輔以紅外線局部照射,促進血液循環,儘速消除顳骨氣房內黏膜的發炎腫脹,並消除耳蝸發炎,症狀可迅速緩解。長期服用止暈止吐藥物,或者反覆多次接受耳石復位術,均無法治癒疾病。病症緩解後,患者仍需持續控制過敏,以免疾病復發,該患者在規則且持續地接受治療後,大約2個月左右病症都消失了。提醒讀者,若有長期眩暈或耳鳴者,宜儘快正確就醫。 (作者∕元景耳鼻喉科神經科診所醫師陳建志)

Read More

處高原期 流感重症+22 死亡+11

擴大公費抗病毒藥物使用延長至下月底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疾管署20日表示,國內目前流感及腸病毒疫情均處高原期。上週流感造成11人死亡並新增22例重症,預計7月仍會是流行期,已延長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至7月底;在腸病毒方面,也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 疾管署指出,上週新增22例流感併發重症,其中16例具慢性病史,20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另新增11例死亡,均具慢性病史,其中8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預期疫情將持續至7月,將再延長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之使用條件至7月31日。 在腸病毒疫情方面,上週新增1例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2歲男童,5日發病,15日病況穩定後已出院,經通報檢驗後19日確認感染克沙奇A4型併發重症。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均為5歲以下幼童。 疾管局統計,上週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萬2633人次,較前一週1萬3273人次略降4.8%,仍高於流行閾值且處高原期。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也仍於社區活動。

Read More

新冠死亡人數下降 7月底前維持現行口罩管制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COVID-19第4波流行,上週平均每天新增253例併發症本土個案。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20日預估,疫情高點上下起伏至月底都可能持續,預計7月口罩令不會鬆綁,7月下旬再檢討。 疾管署公布,6月14~20日每天平均新增253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7日每日平均新增245例上升3%;6月11~17日平均每天新增30例死亡,較前一週平均數35例呈現下降趨勢,尚需觀察。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1萬100例,未打滿3劑疫苗4940例、約占49%,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者約70%為多;新增死亡個案中,92%具慢性病史、61%未打滿3劑疫苗、96%為60歲以上。 羅一鈞表示,COVID-19防治聯繫會報開會討論後決定,7月不會針對口罩令調整鬆綁,預計7月下旬再行針對口罩規範進行檢討。另外,一般護理之家、老人福利機構至今仍維持每週快篩,考量機構目前陽性率偏高,相關快篩措施會延長到7月31日。 此外,疾管署統計,新增檢出8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41例本土個案分別為36例XBB、5例BA.2.75;另外45例境外移入,分別為40例XBB、5例BA.2.75。 近4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占79%,已為主流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占比約86.7%,但現有證據顯示致疾病嚴重性未明顯增加,將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的病毒株演變與流行。

Read More

喝溫水 更助排汗又解渴

按壓「合谷穴」可幫助腸胃系統更健康,提高免疫力。(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21日「夏至」,喝溫熱的水會影響人體局部排汗的速率,比起喝冰水更可以透過提高局部排汗速率,帶走人體更多的熱量,讓人感覺更消暑。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冠蓁教民眾消暑養生3招。第1招就是喝熱水。陳冠蓁表示,1個人1天喝了2000cc的0℃冰水,只能增加約70~80大卡的熱量消耗;相對1餐1個約600大卡的便當,這樣的消耗其實非常沒有效益。喝溫熱的水不但可以解渴,還能透過提高局部排汗速率,更好的幫助人體散熱。 其次,飲食選用清爽酸收的食物,建議可以吃綠豆加薏仁,紅色的紅豆、紅鳳菜或胡蘿蔔,還有酸梅湯。陳冠蓁表示,台灣夏季普遍濕熱,清熱退火的綠豆加上利濕的薏仁成了很好的選擇;夏季氣候炎熱容易心神煩躁,尤其頻繁進出冷氣房可能對心血管造成負擔,可選擇中醫理論中紅色入心的食物。而酸梅湯的酸味在中醫理論中,可以收斂人體過多的汗水,以及收斂耗散過多的氣,讓心神不那麼浮躁,也能消除暑氣帶來的疲累感。 第3招就是「晚睡早起多運動」。夏季日出早、日落晚,依循追隨日光的原則,可以晚點睡、早點起。很多人會擔心休息睡眠時間不足,陳冠蓁表示,這時候午休就很重要,可以避開陽光最炙熱激烈的中午,還能補充休息時間。而在炎熱的夏天運動,除了有原本運動的好處,還可以增強人體對熱的適應能力,透過流汗、血管擴張,讓人體散出更多的熱,也能讓全身的血流量保持充足。運動完後,也建議用溫熱的水洗澡,避免身體毛細孔打開的時候受到風邪侵襲。 清熱退火的綠豆湯。(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陳冠蓁也推薦2個穴位按壓點,第1個是位於手肘肱骨外上髁跟肘橫紋連線中點的「曲池穴」,第2個是在手掌虎口處的「合谷穴」,這2個穴道都位於大腸經上,對於中醫來說,幫助腸胃系統更加健康,排便順暢提高免疫力,也可以提升整體的精神陽氣,讓身體更有活力。

Read More

本土首例女性猴痘 9旬嫗輕症

長期臥床、軀幹及四肢冒疹發燒 匡列家屬、照服員等9人均採陰 疫調釐清感染源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出現確診首例女性猴痘病例,這名居住新北市90多歲婦女曾因病住院,返家後發病屬輕症,採居家自主健康管理已好轉;目前7名家人、2名返家照服員均陰性。因疫調感染源不明,中央政府和新北市政府已組專案積極釐清。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明,上週新增猴痘19例,分別為本土18例、境外1例,居住縣市為北部11例、中部4例、南部4例,年齡介於20多~90多歲,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這次公布的新增個案中,有1例為新北90多歲女性,為國內首例女性個案,1日軀幹及四肢陸續出現疹子,15日因症狀未緩解且出現發燒等症狀,第3度至急診就醫,經評估後採檢通報,17日檢驗陽性確診。 因個案長期臥床,生活起居皆由家屬協助日常照顧,匡列家屬與照服員等高風險接觸者共9人,採檢均為陰性,並接種暴露後預防(PEP)疫苗。另因個案於5月12~26日曾因肺炎住院,持續進行可能感染源專案調查。 羅一鈞說明,這名個案為輕症,經醫師評估沒有住院需要,也不用投藥,採居家自主健康管理,目前病況已經好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從去年至今累計約8.1萬名猴痘個案,其中女性僅占約3.8%;至於高齡者中,80歲以上個案共28例,分別為女性10例、男性18,其中5例住院,但沒有人入住加護病房,換言之沒有重症死亡。 據疾管署統計,台灣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迄今累計確診181例,分別為168本土病例、13例境外移入。

Read More

〈中華副刊〉簡政珍詩學隨想/詩以意象重整現實

港邊意象 文/簡政珍 圖/卓美黛 詩以意象重整現實。 但所謂重整現實,不是暴流捲走泥沙,而是微風在現實的湖面上留下一點漣漪。漣漪能讓湖面留下難以磨滅的皺紋?還是微風過境,一切沒有痕跡?但這不是詩人必然要問的課題。詩只是以微風的型態宣示存在。 詩人心靈的肌膚可能在碰撞摩擦中淌血,生活甚至必須截除一些稜角才能適應現實的模式。假若語言只是現實的工具,詩人將變成口吃,欲言而不能言。 詩人以沈默書寫存有。沈默不是啞巴式的無言,而是語言趨於飽滿的狀態。

Read More

〈中華副刊〉有容乃大 無欲則剛

■傅月庵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昔時中小學生作文常以這一句話開場或結尾。大體而言,一句話被納為作文名句,多半都是強調「作大事」,而與「作大官」、「賺大錢」沒多少關連了。1983年7月1日,《文訊》創刊號〈編者的話〉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這是一份服務重於一切的刊物。我們希望它能夠在文藝界與社會大眾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為推動文化建設的文藝界朋友,包括作家和讀者,盡一份棉薄。這個希望,我們將透過有關文藝的評論與報導來實現它。   「服務重於一切」,當是一種自我期許,也或許是妝點語,但無論如何,此句一語成讖,帶來坎坷不少。即使黨國體制時代,由國民黨中央文工會所支持的《文訊》,照說經費不會是問題,卻也從「月刊」轉「雙月刊」,一度甚至流為《中央月刊》的別冊。幸而主事者初心不忘,老實作人做事,廣結善緣,樽節度日,最後真的在讀者與作家之間搭起一座堅實的橋樑。新世紀裡,台灣民主轉型,政黨輪替之後,國民黨回歸成普通政黨,家大業大也不堪三天的「烙賽」(瀉肚),黨營事業人人搶著攫取撈用,雜誌是坑人賠錢貨,無人願意接手。《文訊》沒地產也沒資金,誰都不覺得有何「轉型正義」可言。「公轉」無由,只得「自轉」。抹卻色彩想轉成非營利的基金會,姥姥不疼舅舅不愛,「錢從哪裡來?」成了大問題。有人建議變賣家產,將歷年累積的文學史料換錢渡過難關,「資料都賣給人,我們同事未來怎麼辦?」主事者一句話打消念頭。最後硬是靠著幾十年累積的信用與口碑,作家與讀者聯合起來,一張字一張畫一本書,共襄盛舉,珍品拍賣出了千萬基金,轉型成功。∣∣「服務」真的沒用嗎?也不一定,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一點沒錯! 但所謂「轉型成功」,不能只是繼承,還得發展,經營得好,那才是真的叫成功。轉型後的《文訊》,為了求生存,維持雜誌出刊,覓得棲身之所,BOT、ROT不能不作,政府標案不能不接,代工編輯,承辦活動,賣咖啡賣書賣牛肉麵……無所不至,老狗得不停學新把戲,箇中辛酸,大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然而與其他搶食政府標案者最大不同是,《文訊》始終老派,初心不忘,堅持「服務重於一切」,依然老實作人做事,絕不虎頭蛇尾,頭過身就過;得標轉包,四處留下爛攤子。∣∣這是一種典範,也是較少人提及的。《文訊》這一座橋樑,先用20多年的時間聯絡了「讀者」與「作家」,再用10多年的時間,擴大溝通了「政府」與「民間」,而這一切,無非根源於「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八個字。 《文訊》的「有容乃大,無欲則剛」,表現在於一種純粹,除了文學,黨派、性別、階級……種種,皆非其「服務」所考慮的因素。為了文學,無論再苦再難都歡喜作甘願受。別人所不想作,不能作的,它都撿起來做了,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當是特別為年華老去的作家們開闢發表園地(銀色副刊),乃至每年舉辦重陽敬老活動,讓老作家群聚一堂,說說笑笑,慰情聊勝於無。∣∣這是老派所表現出的一種溫情與敬意,也是這個偏愛錦上添花的新時代所最缺乏的。∣∣四十年時間不算短,過渡文學成一橋,服務重於一切,《文訊》畢竟不惑,台灣需要有這樣的刊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