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FDA核准首款非處方避孕藥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日美國首款非處方避孕藥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批准。醫師指出,服用前仍建議應先就醫了解成分及相關副作用,並仔細研讀外包裝或仿單等資訊,而不是盲目地買來就吃。 FDA於13日宣布批准美國首款非處方避孕藥,可在藥局、超市以及線上購買口服避孕藥,此舉大幅擴大女性取得避孕藥的管道。 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表示,口服避孕藥是女性掌握主動權的避孕方式,在沒有處方情況下可自行購買,女性會更加具有主導權。 但洪泰和強調,採取口服避孕藥措施前,仍建議就醫尋求專業諮詢,了解成分及可能副作用,而不是盲目地買來就吃。應該要研讀仿單等資訊,如有疑問,應請教醫師。 國人婦女最常用避孕方式仍以保險套為主,洪泰和說,過去口服避孕藥常見副作用包括水腫、不規則出血,部分人擔心體重增加等狀況,都是女性關切的問題,加上每天要服用1顆,多會有相關疑慮。

Read More

脂肪肝別輕忽 恐併慢性腎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長庚醫療團隊最新研究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5年平均有9.3%的機率從腎功能正常進展到慢性腎病,然而透過腎臟科醫師的介入治療,5年內平均有近7成的機率從慢性腎病回到腎功能正常。因此鼓勵脂肪肝患者要積極就醫,持續追蹤代謝性疾病併接受治療。 現任大里仁愛醫院副院長,前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黃挺碩表示,脂肪肝是門診非常常見的疾病,全球約有25%成年人有脂肪肝,除了運動、體重控制及飲食控制外,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 先前有研究追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人發現,與沒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人相比,會增加約40%的風險得到慢性腎病,且這個風險如果有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話,會增加到50%。不過若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人發現慢性腎病,未來有多大的機會會進一步惡化到晚期慢性腎病,或是其慢性腎病有沒有機會回到正常,相當值得探討。 為找出答案,長庚醫療體系的肝臟內外科醫師和腎臟科醫師攜手合作,追蹤1,628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5年平均有9.3%的機率從腎功能正常進展到慢性腎病;一旦發現慢性腎病透過腎臟科醫師的介入治療5年,平均有69%的機率從慢性腎病回到腎功能正常。而慢性腎病病人5年平均有17.6%的機率從慢性腎病進展到晚期腎病。 進一步研究發現,從腎功能正常進展到慢性腎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肝纖維化的程度、尿酸高、糖化血色素高、代謝症候群跟胰島素阻抗。年紀大、肝纖維化程度嚴重、尿酸高、血壓高的病人,腎功能越不容易回到正常狀態;年紀越大,越容易從慢性腎病進展到晚期腎病。 長庚醫療團隊提醒,脂肪肝患者應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適度運動、避免菸酒及高熱量、高膽固醇飲食,並注意體重控制,將有助於控制脂肪肝病情及延緩腎功能惡化。若是有重度肥胖(BMI大於或等於32.5)合併代謝性疾病,建議轉診至減重及代謝手術門診做進一步的評估,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減重及代謝手術不僅可以減重,更可以治療代謝性疾病。

Read More

150公斤少男 黑色棘皮遭譏沒洗澡

國中生小樂重達150公斤,脖子後方出現洗不掉的「黑色斑紋」,同學嘲笑「沒洗澡」,讓他受挫。(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4歲國中生小樂身高178公斤、重150公斤,脖子後方出現洗不掉的「黑色斑紋」,同學嘲笑「沒洗澡」,讓他受挫。就醫檢查血壓、血脂和血糖都超標,糖化血色素超標出現黑色棘皮症狀。醫師用藥合併運動、飲食治療,5個半月消肉21公斤,黑色斑紋淡化,大幅改善健康狀況。 小樂配合醫師用藥、飲食與運動計畫,5個半月瘦了21公斤,脖子後方「黑色斑紋」明顯消退。(記者陳金龍攝) 正值青春時期的國中男生小樂,體型壯碩食量大,個性活潑有趣,人緣一向不錯,小樂自封是「有活力的胖子」,後來脖子後方出現愈來愈多洗不掉的「黑色斑紋」,同學開玩笑說他「沒洗澡」,影響小樂原本樂觀心情。 經光田醫院檢查,小樂的血壓高達154∕79mmHg、總膽固醇數值289mg∕dL、低密度膽固醇240mg∕dL,此外,糖化血色素更是超標達6.5%,這個指數若是成年人身上,幾乎已可判定為糖尿病,雖然相關指數顯示小樂的健康狀況不甚理想,但他還是青少年仍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改善。 光田減重門診醫師鄔翔帆指出,小樂後頸的黑色斑紋常常會被誤以為洗澡洗不乾淨所殘留的汙垢,事實上是黑色素沈澱引起的皮膚異常,當胰島素濃度偏高,胰島素作用於角質細胞促使細胞增生,因而造成局部皮膚粗黑的狀況,醫學上稱為「黑色棘皮症」,是由胰島素阻抗所引起,如果胰島素阻抗持續偏高不加以控制,最終容易演變成糖尿病。 小樂愛吃速食、手搖飲卻不愛運動,診療初期院方建議運動搭配飲食菜單計畫,但體重降重無明顯效果。 鄔翔帆指出,12歲以上孩童肥胖減重可使用以GLP-1為基礎的藥物合併治療,小樂1.5個月瘦6公斤,脖子後方黑色棘皮症明顯改善,持續配合4個月後,再瘦了約15公斤,黑色棘皮症已消失,血糖和血壓穩定,有明顯進步,小樂信心大增,仍然持續控制當中。 鄔翔帆說,肥胖和「性早熟」也很有關係,目前已知基因,肥胖和環境荷爾蒙對於性早熟的影響很大,性早熟的小朋友成年後,容易有三高和性腺問題,更與孩子身高問題攸關,家長應注意。

Read More

WHO將阿斯巴甜列可能致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世衛(WHO)14日將阿斯巴甜列可能致癌,但未調整容許攝取量。對此,食藥署指出,暫時不會修正使用範圍與限量規定,另外提醒民眾不需要因此改變消費習慣,適量攝取、均衡飲食即可。 世衛14日表示,常用在軟性飲料中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已被歸類為「可能致癌」,但並未調整每日容許攝取量。 對此,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說,台灣將持續關注這個議題,及國際間對於阿斯巴甜安全性評估與管理動向,暫時不會修正使用範圍及限量規範。 他指出,由於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說明阿斯巴甜人類致癌流行病學、動物實驗及致癌機轉證據皆有限,故評定其致癌性分類為2B組,屬於「可能為致癌因子」。 另,WHO專家委員會食品添加物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認為無須改變先前訂定的每日容許攝取量,且國際上尚無任何先進國家調整相關管制措施。 至於標示上是否須加註,林金富表示,阿斯巴甜因甜度高、甜味純正,不致齲齒,熱量低,台灣目前可於各類食品視需要適量使用,主要添加於低卡飲料、口香糖、冰淇淋、優格等,但規定應以中文顯著標示「苯酮尿症患者不宜使用」、「內含苯丙胺酸」或同等意義的字樣。 他也提醒,有些人因為愛吃甜卻擔心熱量,以阿斯巴甜取代,現在看到這個資訊可能又回頭吃糖,「其實都不必要」,只要維持原來消費習慣,原則上適量食用、均衡飲食即可。 食藥署指出,許多糖尿病患者、減肥人士都以阿斯巴甜作為糖的代用品,由於化學結構中包含胺基酸中的苯丙胺酸,苯酮尿症患者無法代謝此胺基酸,必須避免接觸阿斯巴甜。另外,高溫會使其分解而失去甜味,所以不適合用於烹煮和熱飲。

Read More

車禍半癱 7H手術+復健站起來

車禍導致脊隨損傷,下半身癱瘓的阮先生(左),昨到院感謝高振興院長(右)助他重新站起來。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28歲阮先生騎車遭轉彎貨車追撞導致3、4、5節胸椎嚴重粉碎性骨折,骨頭碎片傷及脊髓神經,致雙腳失去知覺及完全癱瘓。經中正脊椎骨科醫院脊椎院長高振興7個多小時漫長手術,仔細清除脊髓內碎骨、血塊,同時修補受損神經及腦膜,加上輔助的復健醫療,助他重新站起來,最後還與生病期間不離不棄的女友結婚,並生下愛的結晶。 家住湖內的阮先生,從高雄騎車要返家,遭對向左轉的貨車撞擊,重創胸椎,當場陷入昏迷,送到岡山區醫院急救,甦醒後發現雙腳已無知覺,就近轉診到台南的大醫院,當地醫生願意手術把粉碎骨頭固定,但沒有把握他可以進步,經介紹轉往中正脊椎骨科醫院就醫。 高振興表示,「脊髓損傷」是指因交通事故、跌倒或運動傷害造成外傷,導致脊髓神經損傷,由於脊髓再生能力低、結構複雜,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神經功能喪失或癱瘓;「脊髓損傷」依損傷部位的高低以及損傷嚴重性而產生不同症狀,例如頸椎受傷會造成四肢癱瘓,約占所有脊髓損傷患者半數,若傷及胸椎、腰椎,則造成下半身癱瘓及大小便功能不良。 阮先生因為車禍造成第3、4、5節胸椎粉碎性骨折,原本四方形的胸椎骨頭變形成近乎三角形,粉碎的骨頭刺傷脊髓神經,這樣的病人常導致嚴重性的神經功能喪失,造成下肢無力、大小便失禁等問題。 阮先生車禍導致3、4、5節胸椎嚴重粉碎性骨折,骨頭碎片傷及脊髓神經。 (記者王正平翻攝) 高振興說,人體胸椎共有12節,其中3、4、5節上胸椎的神經密集度更高,其手術就是要將骨頭碎片、血塊等異物清除乾淨,並將斷裂的骨頭以鋼釘、支架固定好,同時以很微細的手術線縫合,加上精細的手術技巧修護受損的神經組織,希望儘量保留未完全受損的神經組織及增加損害組織癒合的機會。 「我不想一輩子坐輪椅,堅持要會走路」,阮先生說,他自費搭乘民間救護車轉到高雄就醫,到院後高醫師給予他很大鼓勵及信心,術後躺了一陣子等待骨頭癒合,復健過程的疼痛常讓他眼淚直流,痛不欲生,但他每天設定復健目標,再苦、再痛都要達標。 醫師手術將骨頭碎片、血塊等異物清除乾淨,並將斷裂的骨頭以鋼丁、支架固定好。 (記者王正平翻攝) 阮先生說,第一次站起來,就因長期臥床造成姿態性低血壓而頭暈、嘔吐,但他沒有放棄,一年後終於站起來,雖然車禍碎骨壓迫到神經,造成右腳走路遲緩,但未影響正常生活。從車禍受傷到復健,女友不離不棄,最後兩人步入禮堂、生下1女,一家3口幸福美滿。

Read More

〈中華副刊〉藏在玻璃罐裡的綠意

 文/攝影 Ali 說很生活化的生活環保,或許該先認識一下其歷史起源。 生活環保史是一門相當新的學科,始於1960年代和1970年代。這是對全球環境問題日益認識的直接結果,這些環境問題包括農藥對水和空氣的污染,臭氧層的消耗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效應的增強。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歷史學家開始利用上一世紀發展起來的整個科學學科和專業領域的知識來尋找當代問題的根源,我們可以區分19世紀的兩個重要環境歷史起源:生態學和地理學。在現代環境史中,生態概念被用來分析過去的環境,地理學則被用來研究不斷變化的地球。在地質,氣候,生物和人類力量的作用下,地球表面不斷變化和重塑。二十世紀初,地理學家強調了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而物理環境對文明的影響的概念首先由Annales學派的歷史學家採用,以描述塑造人類歷史的長期發展。 生活環境歷史的另外兩個根源是考古學和人類學,後者將生態學引入了人類科學。麥克尼爾(McNeill)和托馬斯(Thomas)的著作,就跨學科,跨大陸乃至世界範圍的研究,後來,生態學和跨學科方法成為環境歷史的兩個重要特徵。 這些是1960年代生活環境史建立的基礎。羅德里克·納什(Rodrick Nash)在1921年發表在《太平洋歷史評論》上的一篇有關過去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影響的文章中創造了生活環境史一詞。羅德里克·納什的著作最初是單方面的:他研究了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但他也得益於Worster,Pfister,Brimblecombe,Ponting等人的相助,生活環境史變得逐漸成熟。目前,生活環境史已成為一項國際性的跨學科的事業。 以上生活環境史說起來還真有點枯燥無味,但其實目的說的就是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自然生態環教保護的事情,只是一般人並未在生活中感知其重要性與必要性罷了,而有些生活環保的事情可能須依賴正負等公共機構來執行,有些則不是,人人生活中就已經在做了,或視而不見。 那麼,看看我們對生活環保中的運用吧。 比如,大自然中的各種美麗植物是被人們欣賞羨慕歌詠的,對喜歡假山假水的中國人來說,將大自然縮小,再判入自己的庭院中所塑造的園藝,又哪能缺少植物這主角? 因此,也發展出各種花藝,盆栽……等等的園藝藝術,讓人在家裡室內也能享有如同在大自然中花草的風姿。 那天,我在機場就發現這從天花板高高垂下,用大大玻璃罐如裝上物件一樣,它卻裝上了綠色植物,然後在玻璃罐內接上燈泡,不知是否LED植物生長燈 ,但這樣的設計卻如燈具般讓我激賞。遺憾的是,如果玻璃罐採用的是各種不同淺色的有色玻璃罐的材質,那麼這樣的創意燈具足以讓人們透過不同的彩色玻璃罐,營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了,同時如果是在LED植物生長燈 的光照下,玻璃罐內的植物也能自行光合作用而生長,讓人們見識到裡面植物生機勃勃的生命力與景致,那真是一種有趣的視覺享受。 不過,類似的設計在國外似乎已風行多年。有位設計師設計出一款玻璃容器檯燈,稱之為Display檯燈,它從底座到燈罩,從傳統的檯燈的設計角度看中,似乎浪費了大量的空間,但是使用這款酷炫的新型檯燈,原本被視為浪費的空間卻是可以被獨特地回收的,因為外面罩的是一層手工製作的復古風格kozo紙,除了可在損毀後在罩上新的一層紙張外,還能營造出柔和的光線,重點是這款獨特的燈具有一個大型透明玻璃底座,裡面有40瓦燈泡,其他的空間可用來種植一些熱帶植物如仙人掌,擺在桌上具有十分視覺感的效果。 還有一種德國設計的讓植物能在玻璃罐自給自足的燈具設計,就是要讓人們別擔心生活在黑暗的空間,讓難以種植的植物也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這款叫Mygdal燈具的設計,它裝設有自己的自然光以支持其植物繼續活下去,它會形成一個完全自主的生態系統,允許植物在最不可能的環境中進行光合作用,它除了明顯的設計吸引力之外,玻璃罐內的熱帶植物會在夜間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希望與視覺享受。 其他如外罩的玻璃罐,乾脆就以傳統燈泡的造型,來與燈光和植物做結合,給人更有燈泡藏有植物的異樣感覺。可見,在國外如果要營造一種童話般詩句般的獨特燈光效果,這種結合外觀和植物和光線的燈具是相當受到歡迎的。 但這樣設計的植物養成玻璃罐,如果試著被懸掛到在家裡戶內的玻璃窗邊,就不宜加設LED植物生長燈了,因為白天熄燈後可讓裡面的植物自然享受陽光的賜予,一旦晚間打開燈,玻璃罐裡的植物就可能不宜永遠處於二十四小時的光合作用中了。 不過,作為一種綠藝設計,一盞真正意義上的環保燈卻也充滿生命力,那天,我站在機場的一角,它,還是讓人不禁仰頭多看一眼的。

Read More

嫗無法蹲坐走 揪胸腰椎壓迫性骨折

胸椎、腰椎壓迫性骨折,醫師楊立群以復健療程、佐以藥物及針劑治療,多管齊下治療,患者脫離拐仗輔助,自行行走。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88歲宋奶奶因長期腰背痠痛延伸到右腳,痛到無法蹲、坐及行走,又因脊椎嚴重變形只能側躺,經復健科醫師檢查確診為胸椎、腰椎各有數節壓迫性骨折,椎體變形且伴隨神經孔狹窄並壓迫神經;先以復健療程、佐以藥物及針劑治療,多管齊下治療,經由4個多月的復健療程,患者脫離拐仗輔助,自行行走。 中榮嘉義分院復健科主任醫師楊立群表示,治療計劃,讓她每日服用鈣片、維生素D3、並施打第一劑骨鬆藥劑,以此強健骨頭;再進行兩週一次的增生療法注射,幫助神經修復;藥物與針劑治療之外,接著就是漫長的復健之路。 醫師說,在復健療程方面,透過濕式熱敷、中頻向量干擾波電療、適當力量的腰椎牽引,達到促進局部循環代謝、放鬆深層肌肉、減輕神經根壓迫的效果,治療師也指導日常生活姿勢與活動安全相關的衛教,讓奶奶學會輕鬆翻身移位的技巧,如此多方努力,宋奶奶體態明顯直立許多,不需要攙扶、且能自己拿一支登山杖緩步行走。 楊立群說,脊椎退化病變的原因通常與日常生活、工作姿勢息息相關。建議民眾日常生活的姿勢調整,避免腰椎承受過度壓力,若要搬動重物時,建議髖關節及膝關節要彎曲,腰部保持平直後再搬起來、工作時穿戴輔具、工作後適度伸展運動、工作若需久站,可輪流將一隻腳踩在小凳子上、適時休息等,都能延長脊椎的壽命,按時復健,不開刀也是有機會痊癒,並恢復日常功能。

Read More

聲帶萎縮沙啞 PRP注射修復

醫師王俞鈞說,聲帶閉合不全原因多元,聲帶過度使用常會導致「失聲」。(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45歲婦人長期因沙啞問題多次接受藥物、手術及語言治療,但仍未改善,平時只能以氣音講話且費力,令她感到困擾不已。檢查聲帶結構上有明顯的左側聲帶萎縮併閉合不全,經採「自體脂肪結合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的聲帶注射喉成形微創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萎縮聲帶變得飽滿,生活品質改善,現持續於門診長期追蹤。 奇美醫院耳鼻喉部醫師王俞鈞說,沙啞是一種常見的聲音問題,由多種原因引起,例如聲帶過度使用、感染、發炎、結節、息肉、囊腫、萎縮、麻痺、白斑或腫瘤等原因的影響,這些病變會造成聲帶閉合不全,影響發聲的品質和功能。聲帶萎縮並不少見,聲帶萎縮會引起聲帶的厚度和彈性減少,致無法有效地振動產生聲音,成因可能與年齡、荷爾蒙變化、吸菸、慢性發炎等因素有關。 他說,不同的聲音問題可使用多種方式來解決,像是藥物治療或語言治療來改善,也可以使用手術(喉直達內視鏡顯微手術)或是較新穎的局部聲帶注射治療。治療聲帶萎縮目前最常使用「聲帶注射喉成形手術」,在聲帶與甲狀軟骨之間注射一種填充物,如明膠海綿、玻尿酸或自體脂肪等,使萎縮的聲帶增厚,增加聲帶的振動和閉合能力,從而改善聲音的品質和強度。在這些可吸收的填充物中,又以自體脂肪可維持較久時間,也少有排斥問題。

Read More

確診住院取消公費支應? 未定案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COIVD-19第4波疫情脫離高原期,近日醫界專家在與疾管署的會議上談及何時取消以公費支應中重症住院治療費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14日指出,由於牽涉範圍廣大,目前還未拍板,還要多徵詢各界意見。 3月20日起新冠輕症免通報、免隔離,而併發症(中重症)確診個案經醫師評估須住院隔離治療並通報,由公費支應隔離治療期間醫療相關費用(包含不具健保身分之非本國籍人士)。 日前醫界與疾管署開會,與會專家指出,會中有討論是否要將隔離治療費用取消公費支應,改採健保支付。對此,曾淑慧說,日前開會確實有討論,但因為中重症住院公費支應取消的話牽涉範圍大,還在討論中,仍持續徵求醫界意見,尚未有確切日期。 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也說,若要取消公費支應治療費用、一切回歸健保,前提是疫情已經十分緩和,對民眾日常生活影響低,且和一般感染症差不多的時候,才會取消,預估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還沒有。

Read More